簡介
清代乾嘉年間,楊家埠木版年畫開始興盛,至鹹豐年間達到鼎盛,一時間,當地出現了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的盛況,年畫人才輩出,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行銷大半箇中國。1949年後,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製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
坐落在濰坊市東北方向三十里處的西楊家埠村,自古至今盛產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而馳名中外。楊家埠木版年畫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三大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濰坊楊家埠)之一。
產地不同,風格迥異。數百年來,楊家埠木版年畫按照農民的思想要求、風俗信仰、審美觀點、生活需要逐步發展完善,形成了自己古樸雅拙、簡明鮮艷的風格。它植根於民間,裝飾於節日,長期以來起著豐富人民精神生活,反映人民美好願望,美化人民節日環境的作用。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每年春節年畫題材都會更換一次,許多新思想、新事物出現之後,馬上就能夠在年畫中反映出來,對社會的進步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另外,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歷史淵源
楊家埠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明代是木版年畫發展成熟階段。那時西楊家埠村就"家家印年畫,戶戶扎風箏"。建於明崇禎十三年的"吉興號"年畫作坊,面積239.4平方米,房屋11間,保存完好,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代年畫繪刻工麗縝密,古樸雅拙。開始,楊家埠民間木版年畫題材比較狹窄,以刻印神像年畫為主。迎合民間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繪製《灶王》、《鬥神》、《菩薩》、《玉皇》等;在繪刻方面,一部分取法於宗教木刻畫,如《三代宗親》、《神荼鬱壘鬥神》等;一部分取法於小說、戲曲、科技書籍插圖,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從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畫業發展的畫店有同順堂、吉興、太和、公茂、恆順等。明末,因戰亂遂遭破壞。
清代前期,年畫又得以恢復和發展。又有萬順、公興、公義、公泰、永盛等30餘家畫店大量進行年畫生產。年畫品種增加,繪刻技術更加精熟,產生了如《張仙射狗》、《年年有魚》、《劉海戲金蟾》、《博古四條屏》那樣繪刻穩健,具有節奏感的大量優秀作品。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
在此後一個半世紀裡,楊家埠"畫店百家,年畫千種,畫版數萬",是全國三大畫市之一,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更加齊全完備。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此時畫店紛開,僅西楊家埠由楊氏一家開設的就有82家。
清末,製作精細的楊柳青年畫傳入之後,給楊家埠年畫固有的古樸雅拙一個很大的刺激,有些藝人不再沿例其本,開始創新。首先新出的年畫開始多以戲曲故事與公案小說為題材,如《打櫻桃》、《空城計》、《打漁殺家》等等。其次是"發福生財"的吉慶畫,如《五路進財,發財還家》、《搖錢樹》、《大春牛》、《三大家》等等。這些作品給深受列強入侵、盜賊蜂起之苦的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代表作品有《鹿鶴同春》、《榴開百子》、《五福捧壽》等。
清末民初,木版年畫開始"以變圖存"的革新。大順畫店的楊九經代表革新者的要求,創立了東大順畫店。他支持劉明傑、楊毓珂、楊萬東等具有創新精神的畫師突破楊家埠年畫的陳規,吸收其他繪畫的特點,新繪畫樣,如《四季花鳥》、《八仙條屏》等,線條頓挫有致,畫面生動活潑。他們還吸收了國畫的筆墨情趣,用單一的墨色,分為幾層次印刷,印刷成"墨貨",如《山水四條屏》,古樸典雅,一年四季均能銷售。應該說,這是楊家埠年畫"隨欲而進"、"以變圖存"的改革創新時期,它適合人們已經改變的欣賞習慣,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1949年後,因戰亂而一度蕭條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枯木逢春,重新煥發了生機。1952年,楊家埠木版年畫印製780萬張。1979年,原濰縣政府成立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專門對楊家埠木版年畫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創新。
發展歷史
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代,源於濰縣西楊家埠村,有“公茂”、“永盛”、“吉興”、“廣盛泰”、“萬順”等數家畫店。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公茂畫店又分出“大順”和“公興”畫店。到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西楊家埠畫店發展到60多家,東楊家埠出現“永順”、“公盛”等畫店。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東大順”作坊有畫版300餘套,每年用20張案子印畫,產量達百萬張以上,全村投入年畫生產者最多時達500餘人,附近村莊到西楊家埠當畫工者也有300餘人,全村最高年產量約5000萬張,用紙達萬令。
傳統的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多為藝人自畫、自刻、自印,形式有小橫披、方貢箋、福子燈、花瓶及各種神像等。清乾隆、嘉慶年間,創作有《男十忙》、《女十忙》等反映當時生產勞動的年畫作品。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了反映政治、風俗、諷刺、幽默、故事、戲曲、花鳥等方面的題材,如《義和團》、《炮打日本鬼》,廟會風俗畫《四月十八》、《瞎老婆踏了豆腐擔子》、《打婆婆變驢》和《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封神演義》,以及《天下地理圖》、《天下帝王圖》、《四岳圖》等作品。這時,年畫體裁繁多,一戶農家院落從大門到炕頭,從糧囤到牛棚,都有特定內容和形式的年畫供張貼。
清鹹豐年間,天津楊柳青半印半畫年畫傳入,逐步與楊家埠年畫相融合,拓展了楊家埠年畫的創作風格,豐富了內容,增加了品種,成為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組成部分。
1862年至1908年(清同治初年至光緒末年),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極盛時期。西楊家埠畫店已達100多家,附近十幾個村莊也興辦了畫店,生產各種年畫200多種,每年來往於西楊家埠的畫商小販多達5000人左右,產品除銷往山東各地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東北等地,有的畫店還到外地開莊賣畫。此間,出現了專業性經營的畫店,如專供東北銷售的大鬥神畫店“東大順”被稱為關東莊,有專管戲曲年畫的西路莊和專印“橫披”、“洋條子”、“灶馬”的膠州莊等。
民國初年,西楊家埠畫店160餘家。1922年後,石印年畫和月份牌年畫興起,楊家埠木版年畫銷量頓減。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多次到楊家埠燒殺搶掠,集市被封,百餘家畫店停業。到解放前夕,楊家埠木版年畫已被破壞殆盡。
1951年11月,山東省年畫工作隊,為貫徹中央文化部、國家出版總署關於加強年畫工作的指示進駐楊家埠,舉辦新舊年畫展覽,與藝人共同創作歌頌新中國和土改運動的新年畫,幫助恢複印刷生產,並成立楊家埠年畫改進籌備委員會。
1952年10月,華東文化部和山東省文化局組織17人的年畫工作隊,在東楊家埠召開山東省年畫工作會議,濰坊、青島、濟南、徐州等地年畫藝人,年畫業代表及政府代表共41人參加。會議就年畫改革問題進行了討論,正式建立了“楊家埠年畫改進委員會”。同年,組織年畫生產互助組16個,印刷新年畫40萬張。
1953年至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山東省文聯多次組織美術專家、學者和年畫工作隊到楊家埠調查研究,進行年畫改革、創新活動,對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3年建立“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後因開展“文化大革命”,年畫生產停止,年畫資料、原版大部被毀。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文化部藝術處負責人華君武提出“要恢復濰坊民間木版年畫”,並建議組織創作晉京展出。
1977年7月,省文化局派專家到濰坊舉辦年畫學習班。同年12月,山東省文化局組成山東濰坊年畫晉京展出小組。
1978年2月4日至26日,年畫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展出作品126件(157幅),其中,昌濰地區的作品74件(97幅)。文化部長黃鎮親臨審查,中國美術家協會華君武、文藝理論家王朝聞以及臧克家等觀看了展出,並給予很高評價。文化部還邀請了44個國家的駐華大使、代辦、公使、參贊100多人參觀了展覽。《美術》雜誌社、中國美術館分別邀請在京的年畫工作者、美術家、美術理論家和報刊記者進行座談。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為此發表了訊息、評論和作品。《美術》雜誌專刊介紹了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濰坊年畫》。在京展出結束後,又去四川、上海、浙江、南京進行巡迴展出。最後,27件年畫作品被文化部對外展覽公司選作出國展品。
1978年恢復“楊家埠木版年畫社”。年畫社對年畫進行挖掘、整理和恢復工作,並採取辦學習班和以老帶新的辦法,培養畫、刻、印、裱等人才,當年印刷年畫70萬張。
1979年,“楊家埠?木版年畫社”改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1980年1月30日至4月10日,舉辦天津楊柳青、濰縣楊家埠、蘇州桃花塢三地木版年畫聯展。聯展以三地新作品為主,另有部分歷史資料,共185件。其中山東新作品51件。歷史資料14件。4月7日至10日,在蘇州召開年畫學術討論會。《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美術》雜誌發表了畫刊和訊息。
1985年,研究所蒐集畫樣280多種,原版200餘套,編輯了《楊家埠年畫原版資料選》、《年畫縮樣》第一、二集及合裝成冊的全色版線裝本和線版線裝本,銷往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瑞典等國共16萬套。1979年至1985年,到楊家埠木版年畫研究所考察參觀的日本、美國、法國、丹麥、瑞典、澳大利亞、奧地利、印尼以及非洲國家的友人30多批,百餘人,港澳地區的“高山民藝”、“蔡和平有限公司”每年兩次來楊家埠大批定貨。
1990年,濰坊市文聯、山東《美術》出版社、四川省民眾藝術館、成都市民眾藝術館、四川《美術》出版社、成都市年畫研究會聯合舉辦“山東濰坊、四川綿竹年畫聯展”,5月,在成都市開幕,並舉行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考察觀摩活動。7月,遷往濰坊市展出。展出期間,四川省年畫藝術代表團在濰坊與同行舉行了多項學術交流,並參觀考察了楊家埠年畫產地。
藝術特色
楊家埠木版年畫作為中楊家埠木版年畫始於明朝末年,繁榮於清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是我國著名的三大民間年畫之一。清代乾隆年間,是楊家埠年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的楊家埠村已有“畫店百家,畫種上千,畫版數萬”之說,年畫銷售量每年高達數千萬張,除滿足當地民間需要外,還遠銷江蘇、安徽、山西、河南、河北、東北三省和內蒙等地,曾以品種多、規模大、銷售範圍廣而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三足鼎立,成為名噪一時的中國民間三大畫市之一。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上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炕頭畫;窗戶兩旁的月光畫、窗戶周圍的窗旁、窗頂,乃至院內牛棚禽圈上的欄門坎,大車、糧囤上也都有專用張貼的年畫。真可謂無處不及、無所不有,把一個農家院落里里外外打扮裝飾得節意濃郁、喜氣洋洋。作為中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楊家埠木版年畫根植於民間。
國黃河流域地道的農民畫,植根於民間,土生土長,集中了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和勤勞智慧,凝結了廣大勞動人民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美好生活和強烈願望。長期以來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點,即在表現手法,它通過概括、象徵、寓意和浪漫主義手法來體現主題。構圖完整、飽滿、勻稱,造型誇張、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挺拔、流暢,色彩艷麗、火爆、對比強烈,富有裝飾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充分體現了我國北方農民粗獷、奔放、豪爽、勤勞、幽默、愛憎分明的性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典型的"山東大漢"。也正是這種獨到的性格特點,因而倍受中外來賓和專家學者們的厚愛。
它的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美女娃娃、吉祥歡樂;人情世事、男耕女織;小說戲曲、神話傳說;山水花卉、飛禽走獸;時事新聞、諷刺幽默;還有些以實用為目的,服務於人們的現實生活。楊家埠木版年畫現已成為促進國際間文化交流、吸引國外客商遊人、發展濰坊外向型經濟的紐帶,成為"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的主要景點之一。
楊家埠年畫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花鳥山水、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慶新年、恭喜發財、寶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象親人的祝福、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楊家埠木版年畫體裁形式新穎多樣,從大門上的武鬥神、影壁牆上的福字燈、房門上的美人條、金童子到房間內的中堂、灶王、炕頭畫等,無所不及,無處不有。
楊家埠木版年畫製作方法簡便,工藝精湛,色彩鮮艷,內容豐富。楊家埠木版年畫分鉤描、刻版、印刷3道工序,初期為小案子坐印,後改為大案子站印。楊家埠木版年畫還間接地記錄下了中國民居和民間社會生活的情況,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傳承意義
新中國建立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民間藝術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楊家埠木版年畫出現了新的發展勢頭。每年生產年畫1000多萬張,遠銷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1980年春節,天津楊柳青、寒亭楊家埠、蘇州桃花塢在濰坊市十笏園舉辦三地年畫聯展,為廣大美術工作者和觀眾提供了觀摩、學習的機會。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
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裡,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但是,楊家埠木版年畫也有可憂之處。一是年畫題材缺乏新意,二是人才匱乏,現在除幾位在世的老藝人,能系統並真正掌握木版年畫技藝和精髓的接班人,幾乎沒有,而這將直接影響今後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發展和生存。因此,民間文化搶救工程應儘快啟動,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保護和發展創造有利環境。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山東省濰坊市的楊洛書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山東省特產
提到山東,都不約而同的聯想到泰山,除卻泰山,山東省還有很多特產,本期就來盤點一下山東省土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