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簡介


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南糯白毫,中國名茶,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南糯白毫,因產於世界“茶樹王”所在地——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的南糯山而得名。創製於1981年,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名茶。
一九八二年六月,在商業部召開的全國名茶評選會上,經過專家鑑定,從各地推薦的眾多優質綠茶、花茶中,評選出全國名茶三十種。南糯白毫光榮獲選,榜上有名。
生態環境

南糯白毫采自雲南大葉種,優良品種的芽葉肥嫩,葉質柔軟,茸毫特多,富含茶多酚,咖啡鹼等成份,為南糯白毫品質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南糯白毫屬烘青型綠茶。一般只採春茶,3月上旬開採,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主要工藝分攤青、殺青、揉捻和烘乾四道工序。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難怪人們飲後吟詩道:“霧鎖千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十里外,味在一杯中。”
採制方法

採茶機類型與採摘效果
中國研製並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十餘種。採茶機的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復切割式、螺旋滾刀式、水平旋轉鉤刀式三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
採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長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採茶機採摘幅寬度關係較大。機采的生產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如江蘇芙蓉茶場機動螺旋滾動式採茶機(採摘幅寬270毫米,每台兩人輪換工作),台時產量為80-100斤鮮葉,較手采提高15倍。湖北省74-I型手搖軟軸傳動採茶機(採摘幅270毫米,兩人操作),台時產量為73斤鮮葉,較采提高6-8倍。上海農機所和我所試製的JW機動往復切割有茶機(幅寬300毫米,兩人操作),台時間量為80-90斤鮮葉,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採茶機的採摘質量,以往復切割式為好,完整芽葉可達60-70%,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鮮葉,可制率達85-90%。水平旋轉鉤刀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為40-55%,可制率在75%以上。螺旋滾切式採茶機的完整芽葉只有30-40%,可制率在50%以上。
機採茶樹樹冠的培養
現有研製的採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採摘樹冠而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采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因此,必須對機採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以適應機械採摘。準備實壽機采的茶樹,一般應視茶樹的生長勢和樹冠平整度等具體情況,進行深修剪或輕修剪,剪後即可機采,約經二、二年機采後,機采樹冠便可形成。根據研究資料和國外的經驗,機採茶樹樹冠的高度,以60-90厘米為宜,過高過低都不便機械操作。如樹高超過一米,則應進行深修剪。
採用何種樹冠形狀,最適於機械採摘?這是需要從南糯白毫單產、勞動強度、採茶工效等進行綜合考慮的問題。樹冠形狀對茶葉產量的影響,各地的研究結果,不甚一致,有的以弧形產量為高,有的則以水平形產量為高,但一般差異不大顯著。從勞動強度、採摘工效考慮,弧形樹冠便於機采。因此,一般認為灌木型茶樹,宜採用弧形樹冠;小喬木型茶樹,則可用用水平形樹冠。
機械採茶的幾個問題及其解決的途徑
採茶機在中國使用時間很短,目前,使用面積還不大,處於試驗和試用階段。因此,尚缺乏完整和系統的資料。但在試驗和試用過程中,也初步發現了一些問題,取得了一些經驗。
制茶工序

生鍋與熟鍋:炒茶鍋口徑約70厘米,呈30度傾斜,兩鍋相鄰,一生一熟。生鍋溫度100℃左右,熟鍋稍低。投葉量約100克,嫩片酌減,老葉稍增。鮮葉下鍋後用竹帚或蘆花帚翻炒1—2分鐘,主要起殺青作用,炒至葉片變軟時,將生鍋葉掃入熟鍋,整理條形,邊炒邊拍,使葉子逐漸成為片狀,用力大小視鮮葉嫩度不同而異,嫩葉要提炒輕翻,帚把放鬆,以保色保形。炒老葉則帚把要帶緊,以輕拍成片。炒至葉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時即可出鍋,及時上烘。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乾即可。揀去黃頁、漂葉、紅筋、老葉後,將嫩片、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後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乾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後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要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隻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中國茶葉烘焙技術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後用焊錫封口貯藏。
保健功能
南糯白毫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緊結,有鋒苗,身披白毫,香氣馥郁清純,滋味濃厚醇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經飲耐泡;飲後口頰留芳,生津回甘。難怪人們飲後吟詩道:“霧鎖乾樹茶,雲開萬壑蔥,香飄千里外,味在一杯中。”

南糯白毫中含有20-30%的葉蛋白,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5%左右。葉中含有1.5-4%的游離胺基酸,種類達20多種,大多是人體必需的胺基酸。茶葉中含有25-30%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於茶湯的只有3-4%。茶葉中含有4-5%的脂質,也是人體必需的。
含較多的胺基酸、糖類、鈣、磷、鐵、碘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份,對防治缺碘症、肺病、高血脂、動脈硬化、慢性氣管炎等都有藥用價值。
傳說故事

在爬到半山腰時由於回頭也變成了一塊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終於落到了志玉的頭上。她出發後,途中也遇見白髮爺爺,同樣告訴她千萬不能回頭等話,且送她一塊烤糍粑,志玉謝後繼續往前走,來到亂石崗,奇怪聲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堅決不回頭,終於爬上山頂來到龍井旁,採下仙草上的芽葉,並用井水澆灌仙草,仙草開花結子,志玉採下種子,立即下山。回鄉後將種子種滿山坡。這種仙草便是茶樹,這便是南糯白毫名茶的來歷。
相關詞條
中國名茶3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