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寶洪茶又名十里香茶,產於雲南省宜良縣城西北5公里外的寶洪寺,唐朝期間由福建開山和尚引進福建小葉種種植而成。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寶洪山上,這裡海拔高約1000多米,林木交蔭,雲霧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6.3℃,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腐殖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優越的自然環壤有利茶樹的生長,有利芽葉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積累,為形成香味特異的寶洪茶奠定了物質基礎。竹山茶園高達1900米,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漫射光占優勢,茶樹對光的利用率相對增加,提高了茶葉里的有效物質。加之,茶樹經宜良農民精心選育,形成了該茶萌發力強,芽葉肥壯,白毫豐滿,成茶香氣高銷路持久的特點。茶樹多分布在寶洪寺四周的寶洪山上,這裡海拔高約1000多米,林木交蔭,雲霧重,日照短,漫射光多,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土層深厚,腐殖質和礦物質含量豐富。優越的自然環壤有利茶樹的生長,有利芽葉有效成份的形成和積累,為形成香味特異的寶洪茶奠定了物質基礎。竹山茶園高達1900米,山巒起伏,雲霧繚繞,漫射光占優勢,茶樹對光的利用率相對增加,提高了茶葉里的有效物質。加之,茶樹經宜良農民精心選育,形成了該茶萌發力強,芽葉肥壯,白毫豐滿,成茶香氣高銷路持久的特點。據歷史考證,寶洪茶早在唐朝宜良寶洪寺時(當時稱相國寺,明朝改建時稱寶洪寺)由於開山和尚從省外來傳教,引來的小葉型茶種,當時佛教在中國和亞洲盛行,據傳開山和尚從系福建人氏,茶種來源於閩,種植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生態環境
氣溫 海拔1000米,常年平均氣溫16℃,海拔1000米以上,低於14℃,7月份平均氣溫20.2℃,1月份平均氣溫221℃,春秋氣溫涼爽溫和,4月和10月平均氣溫分別為15.4℃、16.7℃。年平均無霜期210-220天,平均初霜日為11月5日,終霜日為3月29日,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4月15日,終止於11月4-9日;≥0℃積溫為5085-5500℃;≥10℃積溫為4384-4750℃。光照 年太陽輻射總量為506.18千焦/平方厘米,日平均氣溫≥0℃期間的太陽輻射為369.69千焦/平方厘米,占全年總量射量73%。年日照時數為2000-2230小時,年日照百分率在50%左右,光能資源比較豐富。
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400毫米之間,據統計,25年平均年降水中,春季占28.9%,夏季占41.1%,秋季占19.4%,冬季占10.6%。年平均降水天數為125.6天,常年相對濕度80%,乾燥度0.8以下,屬濕潤地帶。
土壤 土壤類型比較複雜。中山區(內山區)主要是黃棕壤,即普通黃棕壤與山地黃棕壤,母質多為花崗岩、花崗片麻岩、角閃片麻岩,土壤深厚達1.5米以上,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和通透性好,PH4.8-5.5;外山丘崗地區(外山區)屬下蜀系成土母質分化而成的黃棕壤為主,土層雖厚,但耕作層淺薄,質地黏重,底層常有不透水粘盤層,肥力和通透性較差,PH5-6.5;其次少部分沿河兩岸及谷地,多為沖積土類,即沙質壤土(烏沙土),土層深厚,肥力高,能透性好,一般為高產茶園區。
特點
寶洪茶茶香特異,人們流傳著“屋內炒茶院外香,院內炒茶過路香,一人泡茶滿屋香”的說法。其品質特點是:外形扁直平滑,形似杉松葉,隱毫稀見,色澤綠翠,香氣高銳,味濃鮮爽,湯色黃綠清澈,葉底肥嫩成朵。寶洪茶性寒,貯藏1-2年後的陳寶洪茶有清火解熱的藥理功能,因而頗受消費者的喜愛。1、具有特殊的天然花香味,抓把鮮葉一聞,都能感到清香四溢,這種香味既厚重濃郁又醇樸自然,刺激性不強烈,大家都能接受。
2.鮮爽度高,寶洪茶的胺基酸含量較高,而且只採摘一芽一、二葉,嫩度高,故品飲時對口腔舌面的刺激弱,感覺順滑,鮮甜。
3、開採早,一般在每年雨水節令開採,至清明節令前5天左右結束,所產的春茶都是明前茶。外省的很多知名的綠茶一般在清明節令前5至10天才能開採,即寶洪茶春茶採制結束後,外省的茶才剛開始開採。
4、芽葉肥厚,由於寶洪茶產地海拔約1800米,晝夜溫差大,生長發芽的時令性比較明顯,即每年只有春茶30天左右,夏季20天左右,秋茶20天左右的時間集中發芽供採摘。所以芽葉肥厚,滋味厚重耐泡,但也由於芽葉肥厚,所以寶洪茶在炒制時,殺青需要較高的溫度,所以寶洪茶的外表面會產生一些焦點,在作形時較難壓扁成形。外形不及外省一些扁炒型青茶的外形美觀。
5、歷史悠久,據《中國茶經》的記載,寶洪茶有唐代由寶洪寺開山和尚引種,至今已傳承千年,如今寶洪寺尚留有殘堰斷壁,寺院後有兩株古茶樹,可作為歷史悠久的見證。寶洪茶由於歷年產量都很少,雖歷史悠久,但知名度不是很高。
採制方法
寶洪茶採摘精細,具有開採早,采期短,採得嫩三大特點。每年雨水節令時開採,清明前五至十天採摘結束。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採回的鮮葉薄攤在竹簸箕內,攤放3~5小時,使其散發部分水份。去除青草味氣,便於炒制。寶洪茶炒制方法酷似龍井茶,曾有宜良龍井茶之稱,主要工藝分殺青,攤涼回潮、煇鍋三道工序。炒制手法有抖、擄、抓、扣、撳、壓、推、磨八種。炒制時根據鮮葉老嫩、含水量高低成形度靈活變換,因勢呵成。殺青:是蒸發水分,鈍化酶活性和初步做形的過程。當鍋溫140℃左右,在鐵鍋上塗少許桕油,使鍋面光滑,待青煙消失,投入500~700克攤青葉,開始用單手擄翻高抖手勢,當散發一定水分後,降低鍋溫至60℃左右,逐漸改用抓、扣、撳、抖手法進行造形,用力由輕到重,達到理直茶條、撳壓成形的目的,炒至七、八成乾時,起鍋攤涼,歷時12分鐘左右。
煇鍋:目的是進一步做形和乾燥。當鍋溫50~60℃,投入殺青回潮葉1.5公斤左右,開始採用抖、抓、擄手法,將青鍋葉抖散、抓齊、理直成條,待茶葉全部柔軟,有熱手感時改用壓、推、磨手法,進一步做形,將茶葉壓扁、磨光,炒至扁平光滑,茸毛脫落,折梗即成粉末時,起鍋攤涼,分篩割頭除末,勻堆裝箱。
中國對採茶機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的,近年來進展較快。機器採茶已在部分地區和國營茶場較大面積上試用,中國不少專業研究機構也對機采問題作了較為廣泛的研究,並已取得一定成果。(1)採茶機類型與採摘效果中國研製並已提供生產上試用、試驗的機型有十餘種。採茶機的工作原理均屬切割式。基本型式有往復切割式、螺鏇滾刀式、水平鏇轉鉤刀式三種。動力來源分機動、電動、手動三種。
採茶機的工效與茶芽生長情況、操作者技術熟練程度及採茶機採摘幅寬度關係較大。機采的生產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2)機採茶樹樹冠的培養現有研製的採茶機,沒有選擇性,只能採摘樹冠而上的芽葉。如果茶樹樹冠不平整,發芽不整齊,生長勢不旺盛,往往影響機采的效果,而且也會影響茶葉的質量。因此,必須對機採茶樹樹冠進行必要的培養,以適應機械採摘。另外,如因茶園面積較大,勞力緊張,芽葉不能及時用手采採下的,則從整個生產來看,採用機采,品質交不致因此而降低,甚至還可能有所提高。沖泡方法
水溫高低是影響茶葉水溶性物質溶出比例和香氣成分揮發的重要因素。水溫低,茶葉滋味成分不能充分溶出,香味成分也不能充分散發出來。但水溫過高,尤其加蓋長時間燜泡嫩芽茶時,易造成湯色和嫩芽黃變,茶香也變得低濁。而且,煮水時水沸過久也加速水溶氧的散失而缺乏刺激性,用這種水泡茶時,茶湯應有的新鮮風味也受到損失。現代科學證明,茶水比為1:50時沖泡5分鐘,茶葉的多酚類和咖啡因溶出率因水溫不同而有異。水溫87.7°C以上時,兩種成分的溶出率分別為57%和87%以上。水溫為65.5C時,其值分別為83%和57%以上。不同茶類,因其嫩度和化學成分含量不同,對泡茶所用水溫的要求也不同。
茶水比和水溫一定時,溶入茶湯的滋味成分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因此,沖泡時間與湯色和滋味濃淡爽澀關係密切。例如,茶水比為1:50用沸水沖泡1分鐘,茶多酚和咖啡因的浸出率分別為38%和28%,茶湯中茶多酚與咖啡因比率為3.3,茶湯滋味淡薄;沖泡5分鐘時,這兩種成分的浸出率為88%和57%,兩者比率為2.9,滋味適宜;而沖泡10分鐘時,兩種成分的浸出率分別為96%和92%,其比率為4.4,滋味濃澀。
歷史淵源
寶洪茶的歷史記載,明清年間最為昌盛。明代科學家徐光啟在其著《農政全書》中稱“寶洪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明代陳霆其著《雨山默談.卷九》(1539)稱:“寶洪茶為天下第一。有司包貢之餘,例饋權貴與朝士之故舊者”。明代大學者李東陽、簫顯、李士實三名士玉堂聯句《詠寶洪茶》:“七碗清風自裡邊,每隨佳興入詩壇。纖芽出土春雷動,活火當爐夜雪殘。陸羽舊經遺上品,高陽醉客避清歡。何時一酌中霖水?重試君漠小風團!”在世面廣為流傳。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紅樓夢》均有寶洪茶記述。寶洪茶的歷史,始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罷貢後,到鹹豐年間(1851-1861)貢茶制度終結。歷經兩個朝代幾十位皇帝。是歷史上十餘處貢茶中最長的。“唐、宋史志,皆雲壽州產茶,蓋以其時盛唐、霍山隸壽州、隸安豐軍也。今土人云:壽州向亦產茶,名雲霧者最佳,可以消融積滯,滌除沉菏……,可見寶洪茶是唐代以來就為人所知的名茶之—。
寶洪茶的歷史淵源,史料尚無考證,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兩。一是說,1905年前後,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枝,作為新產品應市,獲得成功。訊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而動,雇用茶工,如法採制,並起名“蜂翅”(意為蜂翅)。此舉又啟發了當地一家茶行,在齊頭山的後沖,把採回的鮮葉剔除梗芽,並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於是附近茶農競相學習,紛紛仿製。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地所產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後,祝家為取悅於袁,不惜工本,在後沖雇用當地有經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俱佳,獲得袁的讚賞。當地茶行也懸高價收買,以促茶農仿製。新茶登市後,蜚聲遐邇,連峰翅亦遜色多矣。峰翅品質雖優於大茶,但其採制技術均與大茶相同。而瓜片卻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展為全國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