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儘管安-12有一些特別的改型,但在前蘇聯時期,特種用途飛機的研製主要由其他航空設計局負責。各種安-12改型是最基本的軍事運輸機,在其基礎上,只生產了一種特種用途飛機,即無線電電子系統干擾機,這個改型不需要對運輸機進行實質性的改動。
與此同時,蘇軍龐大的特種飛機家族是在中型幹線客機伊爾-18D基礎上製造的,主要是俄聯邦武裝力量各軍種(除陸軍外)、戰役軍團、戰略戰役軍團作為空中指揮所而裝備的伊爾-22(伊爾-22M)、海上反潛機伊爾-38、偵察機伊爾-20(配備各種系統設備,能執行各種類型的空中偵察任務)。伊爾-18D最初設計時並沒有計畫用作特種飛機通用平台,因此,花費的研製改裝費用非常可觀,如果在安-12基礎上製造,將會減少大量費用。
安-12的動力裝置為四台伊夫欽科AH-20K渦槳發動機,起飛功率4×4000當量馬力。
估計在2010-2012年之前,俄軍裝備的所有安-12都將退役。原本安-70是極好的繼任者,但是由於安東諾夫設計局位於烏克蘭,兩國對該機的研製工作爭吵不斷,安-70很可能無緣於俄羅斯。
前景

俄軍前景中型軍事運輸機研製的主要競爭者是圖波列夫公司的圖-330BT和伊柳申公司的伊爾-214。圖-330BT軍事運輸機是在國家民航發展計畫框架內研製的前景戰役戰術軍事運輸機,空軍需求量為150-200架。圖-330BT軍事運輸機裝備兩台ПС-90А發動機(2x16140),密封貨艙容積330立方米(19.5х4х4米),翼展43.50米,機長42米,高14米,最大起飛重量103.5噸,巡航速度830千米/小時,巡航高度12000米。伊爾-214是從90年代末開始研製的前景運輸機,機長34.5米,機身長31米,高8.75米,翼展30.1米,貨艙長13.5米,高3米,可容納4個標準貨運貨櫃,起飛重量55噸,最大商業負荷15噸,最大航程5000千米,實用航程3500千米,速度850千米/小時,動力系統由兩台ПС-9發動機或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BR710發動機組成,造價1500-1700萬美元。
作戰實錄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杜布切克上台後,捷自由化的傾向急劇發展,使整個東歐處於離心狀態。蘇聯為了維護其在東歐的統治地位,在施加政治、經濟壓力無效之後,於1968年8月20日實施了武裝入侵。從5月開始,蘇軍就進行了武裝入侵的準備。先後在其本土和捷、波、匈、德境內舉行了13次以侵捷為背景的軍事演習,並藉此機會集結了20多萬軍隊。7、8月,蘇國防部長等分別與德、波、匈國防部長會晤,策劃侵捷事宜
8月20日,趁捷中央召開會議之際,蘇發動了入侵行動,以一舉將捷要員一網打盡。
入侵蘇軍共23個師25萬餘人,編成3個集團軍,從3個方向實施突擊。“A”集團軍5個師,從東德的普勞恩向布傑約維推進,封鎖捷德和捷奧邊境,同時以部分兵力配合“B”集團軍進占布拉格;“B”集團軍7個師,從馬克思城和德勒斯登出發,與從波蘭利格尼察出發的蘇軍1個迫克師對布拉格實施向心突擊;“C”集團軍9個師,在捷北、東、南邊境寬大正面實施輔助突擊,同時以部分兵力配合“A”集團軍封鎖捷奧邊境。另以2個空降師在布拉格等戰略要點空降,以迅速控制捷首腦機關及要害部位8月20日23時,蘇1架安-12型運輸機在布拉格上空偽稱發動機故障,要求緊急降落。機場按國際慣例允許其迫降後,機上的70多名傘兵迅速占領了機場各要害部位,並威逼工作人員照常工作,保障其後續機群著陸。接著,蘇第105空降師乘30架安-12型運輸機,從駐地白俄羅斯的維傑布斯科起飛,在戰鬥機和轟炸機掩護下,以每分鐘1架的間隔空運到布拉格。空降兵著陸後搭乘空運來的坦克和其它戰鬥車輛向布拉格市區突進,6小時內即控制了該市所有交通要道,包圍了中央委員會大廈、國防部、外交部,占領了郵電局、廣播電台等部門,並以“工農革命政府”的名義拘捕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黨政軍要人。與此同時,蘇空降師一部在捷南部的布傑約維策、布拉迪斯拉發、布爾諾等地機降,波空降第6師一部在捷北部赫拉得茨克拉諾維機降,控制機場,作為空運軍隊和補給物資的前進基地。另以直升機部隊占領捷東部的交通要點科希策。
實施空降時,蘇對聯邦德國、奧地利方向實施了大規模強烈的電子干擾,使用大量金屬反射體,使西方監視布拉格上空的雷達螢光屏上出現一片白霧,有效地掩護了空降行動。地面部隊在空降兵的配合下,從三個方向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向捷縱深突進,捷軍防不猝防,僅6小時蘇軍即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整個局勢,完成了軍事入侵任務。
阿富汗戰爭初期的空降作戰

從28日晨開始,集結在蘇阿邊境的6個摩步師,組成東西兩個突擊群,在航空兵掩護下沿東西兩條戰略公路越過邊境,向阿縱深高速開進。東突擊群3個師從捷爾梅茲出發,先頭1個師於30日與喀布爾的空降師會合,然後向坎大哈推進;後續綈隊2個師在喀布爾以北和以東地區控制戰略公路及開伯爾等山口。西突擊群3個師從庫什卡出發,先頭1個摩步師占領赫拉特、法臘後,繼續向南發展,在空降兵配合下,於1980年1月2日占領了坎大哈;後續梯隊2個師進駐赫拉特、興丹一線,並以一部兵力封鎖阿伊邊境。在地面部隊推進過程中,部分空降部隊由喀布爾、巴格蘭姆機場起飛,先後在赫拉特、興丹、坎大哈、馬查里沙里夫、法扎巴德、賈拉拉巴德等地機降,在伊什卡會姆、阿薩德巴德等邊境要點傘降。由於阿政府缺乏有組織的抵抗,蘇軍7天推進700~900公里,控制了阿全國主要城鎮和交通要道,以及阿富汗與巴基斯坦、阿富汗與伊朗的邊境通道。
尺寸數據

機長33.10米
機高10.53米
機翼面積121.7平方米
後貨艙門長×寬7.70米×2.95米
貨艙長度13.50米
最大寬度3.5米
最大高度2.60米
貨艙容積97.20立方米
重量數據
空重28,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61,000千克
最大載重20000千克
乘員5-6人
可運載100名武裝人員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777千米/小時
最大巡航速度670千米/小時
海平而最大爬升率10米/秒
實用升限10,200米
起飛滑跑距離700米
著陸滑跑距離600米
最大載重航程3600千米
最大油量航程5700千米
世界上主要的軍用運輸機
世界上主要的軍用運輸機 |
美國C-130運輸機| C-141“運輸星”運輸機| 美國C-17運輸機| 美國C-5運輸機| 俄羅斯安-12運輸機| 俄羅斯安-124運輸機| 俄羅斯安-22運輸機| 俄羅斯安-225運輸機| 俄羅斯安-24運輸機| 俄羅斯安-30運輸機| 俄羅斯安-32運輸機| 俄羅斯安-70運輸機| 伊爾-76運輸機| 運-5| 運-7| 運-8| 運-11| 運-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