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文字
正文
中國各民族的文字。包括中國古代民族和當代民族曾使用過和正在使用的文字。文字是記錄和傳達語言的書寫符號,是擴大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際功用的文化工具,對推動人類進步起著重要作用。以文字為研究對象,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系,文字的形、音、義的關係,正字法以及各別文字的演變情況的文字學,早已成為許多國家的一個學科。民族語文又直接關係著民族的識別與權利,是民族研究的一個重要部分。概況 中國民族文字的種類與使用相當複雜,按各民族文字的創製與使用情況,可分兩種。
當代民族使用的文字 中國現有56個民族。漢、回、滿3個民族通用漢文,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等12個民族通用從歷史某個時期開始,一直使用的民族文字。其中廣大蒙古族地區使用一種蒙古文,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使用按照當地方言特點拼寫蒙古語的另一種文字,並在某些方面也使用統一的蒙古文。居住在雲南省的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 4種傣文。西雙版納和附近孟連等地區使用傣仂【tai-l嚕】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傣族地區和景谷、雙江、耿馬、鎮康、滄源的一部分傣族地區使用傣哪【tai-nγ】文,德宏地區的瑞麗、潞西、遮放和瀾滄、耿馬部分地區的傣族使用傣繃[tai-p奅嬜]文,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因為蒙古族使用兩種蒙文,傣族使用4種傣文,回族和滿族使用漢文,所以上述15個民族共使用17種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民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拼寫傈僳語的文字,還有維西縣部分地區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傈僳音節文字。雲南省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民眾使用一種聲、韻、調拼成方塊的苗文。雲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民眾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壯族、白族和瑤族的民眾中,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分別創製的方塊壯字(見壯文)、方塊白文、方塊瑤字。前面列舉的15個民族的17種文字,加上後面這6個民族中一部分人使用的7種文字,共有21個民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到現在,使用著24種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有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和土族等11個民族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別太大,黔東、湘西和川黔滇3個方言創製了3種文字,滇東北次方言設計了另一種文字方案(見苗文)。1957年也為景頗族中的載瓦語設計了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創製文字的11個民族,加上景頗族中拼寫載瓦語的文字,共有15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上述中國27個民族使用的39種文字如下表: 由於一些民族歷史上的遷徙、雜居,以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同,特別是少數民族同漢族的長期密切交往,在少數民族中使用漢文的不只有回族和滿族,在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特別是尚無本民族文字的民族中還有相當多的人使用或兼用漢文,如達斡爾族、赫哲族、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東鄉族、 土族、撒拉族、保全族、裕固族、羌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等。同時,不少漢族人民與一些少數民族長期雜居,密切交往,他們也能兼用當地少數民族語文;長期雜居的一些少數民族之間,也兼用或通用當地兄弟民族的語言、文字。
停止使用的中國古代民族文字 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曾在古代的各個歷史時期創造與使用過一些古文字。由於歷史的演變,它們後來逐漸停止使用,成為所謂的“死文字”。但是,這些已不使用的文字,在當時不僅起過重要的作用,而且還記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有關民族問題的寶貴資料,其中包括一些重要歷史文獻,為國內外有關學者所重視。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于闐文、焉耆-龜茲文、粟特文、 八思巴文、契丹文(包括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滿文、東巴圖畫文字、沙巴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書等共17種文字。
上表所列39種文字再加上這些只在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17種文字,中國各民族共有56種文字。
文字結構的分類 中國不但是語言類型的寶庫,而且也是文字類型的寶庫。根據文字結構類型、文字和語言的關係,可以把中國文字分為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兩大類。
非字母文字,包括圖畫文字、象形文字、楷書化漢字、音節文字等。
圖畫文字 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圖畫文字只有兩種:一種是雲南納西族的手抄本經書中使用的東巴圖畫文字;另一種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漢源、石棉等縣爾蘇沙巴文的手抄本經書中使用的沙巴圖畫文字。這兩種文字的共同特點是:①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讀經時,儘管一般的走向是由左到右,但字的左右上下位置一般要服從圖像的需要。既可由左到右、也可由右到左,既可由上到下,也可由下到上。②常常利用字組構成的形象來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③讀出來的經文中的詞語,一般比寫出來的字多。儘管這兩種圖畫文字各有自己的特點,但它們的共同點說明,這類圖畫文字代表著從圖畫發展到文字的第一個階段。現存納西族石刻《木氏歷代宗譜》中有16世祖牟保阿琮(約在公元12世紀下半葉到13世紀上半葉之間)“且制本方文字”的記載。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文字的創始時代應當在11世紀或者更早。東巴圖畫文字經書的冊數很多,僅雲南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室和北京圖書館就收藏7000多冊,再加上其他單位收藏的數目,總數在1萬冊以上。國外有些圖書館也收藏不少。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3000多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500多冊。 象形文字 在文字分類中的象形文字,主要是指文字形體的來源而言。它不僅包括字型的整體象某事物形體或狀態的字和以象形字為基礎構成的指事字,而且包括由單體象形字結合構成的會意字和形聲字。據此來看上古漢字,如商周時代甲骨、鐘鼎上的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在大多數詞根是單音節的漢藏語系語言中使用這種象形文字的,基本上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而上述的圖畫文字卻是另一種文字型系。在圖畫文字里,一個字可以讀幾個音節,甚至可以讀一句話。雲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貴州水族的水書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的象形文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有3個特點:①一個字只能讀一個音節;②以單體象形字為主,也有形聲字、會意字;③文字的作用已經由表意發展到表音。因此,只要兩個字同音或語音相近,就可以互相借用,同音和音近假借的情況特別多。用這種象形文字寫的東巴經很少。它可能是在音節文字哥巴文的影響下產生的。納西族由使用原始的圖畫文字進到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是一個重大的發展。現舉例把納西族的圖畫文字和象形文字作一比較。
圖畫文字:這個圖看起來像一個字,實際上是一個字組。當中畫的是一個站立的女人,指的是藏經女佛的女廚師。她雙肩有兩朵美麗的花,讀 2zi,意為美麗,描寫她身體和衣飾的美麗。下邊穿著條花的裙子,也是著重說她穿著的美麗。整個字組讀成下文:
2d尶i 3γo 1xua 2l婖2me,2gu 2zi 2d尶i 2zi
水 打 飯 做 的 身體 美 衣服 美
2d嚕 2ndz∧ 2le 3mo 1po 。
一身 (動前助詞) 穿 戴
意思是“(藏經女佛的)女廚師身材標緻,穿戴著一身漂亮衣飾”。
象形文字:
同樣兩句,前句五個音節,後句九個音節。圖畫文字寫成一個字組,而象形文字寫成十四個音節,每個音節寫一個字。
楷書化漢字和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幾種文字 中國現在通用的楷書漢字,已有1800多年歷史。它大體上是古代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的楷體化。有一些字的楷體化中包括簡化。在漢字中形聲字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會意字。這兩種造字法至今還是孳生新字的方法。後世增加的新字,主要是形聲字,也有少量的會意字。 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少數民族文字可分兩種類型:①字形結構雖受漢字影響,但有自己較多的特點,借用漢字不太多。屬這一類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契丹大字是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一種表意文字,漢語借詞一般照漢字書寫。女真字是參考漢字和契丹字創製的方塊字。據研究,構成女真字的基本字,一部分來自漢字,另一部分來自契丹大字和少數契丹小字。但女真字的大部分是自造的。上述 3種文字的行款都是由上向下豎寫,由右向左移行。這也是來自舊時代的漢字行款。西夏文主要使用會意和形聲兩種方法,這是受漢字的影響。據《文海研究》,西夏字一直沒有形成象漢字那樣有規則的偏旁體系,它使用一些獨創的造字法,例如把一個字里的兩部分互換位置來構成新字。另有一部分字用第一個字表示聲母,第二個字表示韻母,採用反切構字法產生新字。西夏文同女真文一樣,大量使用省筆構字法。
②大量使用音讀漢字和訓讀漢字的方法表示自己的語言,也用形聲或其他方法創製表達本族語詞的新字。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都屬於這一類。其中方塊白文使用音讀和訓讀法特別多。方塊瑤字的構字法,各地很不一致。有的地方自創了不少字形。這類方塊文字是在較早的時期產生的,例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的唐代用漢字寫的碑文中,就夾用了一些方塊壯字。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有少量用方塊白文寫的字。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有明代白族用方塊白文寫的碑文。 音節文字 這種文字的共同特點是每個字表示一個音節,筆畫比較簡單。其中有少數字來源於稍加變化的漢字。自己創製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為了與其他字型協調一致,已經不容易看出原來的形象。很多字型不能分析。這一類文字,目前發現的有3種,即彝族的音節文字、納西族的哥巴文和雲南維西縣個別地區傈僳族的音節文字。這3種音節文字創製的時代,以彝文最早。現存文獻有明嘉靖年間的碑銘。哥巴文產生時代比較晚。傈僳族的音節文字是雲南省維西縣的一位農民在20世紀20年代創製的。涼山彝族正在推廣規範彝文。傈僳族的音節文字也有一部分民眾使用。納西族的哥巴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經不再使用,現在正在教學使用1957年設計、又經過修訂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以上是屬第一大類非字母文字中的4類文字,共包括古今14種民族文字。
字母文字,也稱拼音文字。中國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和來源分成9類:
藏文、八思巴文、傣文 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間接參考印度的某種字母形式,根據自己語言的特點創製的。其中八思巴文直接來自藏文,跟藏文有較多的共同點。但行款是由上向下豎寫,由左向右移行,它與由左向右橫書、由上向下移行的藏、傣等文字不同,而與回鶻式蒙文相同。但回鶻式蒙文有5個元音字母,八思巴文有7個元音字母。就產生年代看,以藏文最早,其次是八思巴文和傣文。藏語在 7世紀創製文字的時期大概還沒有產生聲調。傣仂文和金平傣文都把字母分高低兩組,每組使用兩個聲調符號,區別了6個聲調。傣哪文和傣繃文的字母都不分高低兩組,字母本身不能區別語言中的聲調。 粟特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錫伯文 粟特文來源於公元初波斯時代的阿拉美文草書。回鶻文字母是參考粟特字母創造的。後來蒙古文字母的制定參考了回鶻文字母,滿文字母的制定參考了蒙古文字母,錫伯文字母的制定參考了滿文字母。這 5種字母有一脈相承的關係,不但書寫行款都是由上而下豎行書寫,由左向右移行(粟特文原先是由右向左橫行書寫),而且同一個字母單寫和用在詞頭、詞中、詞末,一般都有不同的形式。粟特文不表示元音。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和錫伯文都是音素字母文字。 察合台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 這4種文字都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 同一字母單寫、在詞頭、詞中、詞末大都有不同形式,都是由右向左橫行書寫。察合台文有些元音符號常常省略,其他3種文字都重視表示元音,除個別情況外,都把元音表示出來。
佉盧字母 是拼寫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的一種西北俗語的字母。佉盧是梵語 “佉盧虱吒”的簡稱。公元2世紀末傳入中國新疆于闐、鄯善一帶。公元前創製字母時,曾參考僅22個字母的阿拉美文字。為了表達自己語言的需要,字母增至35個,並能表示5個元音。部分于闐語文獻是用佉盧字母拼寫的。
焉耆-龜茲文 舊稱吐火羅文。使用婆羅米字母斜體。寫的是印歐語系的一種語言。焉耆和龜茲是這種語言的兩個方言。20世紀以來,在中國新疆吐魯番、庫車、焉耆等地發現這種語言的文獻,多屬5至8世紀的。這是文獻比較早的一種語言,曾引起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並進行較系統的研究。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於1980年將原名“吐火羅文”改稱“焉耆-龜茲文”。 突厥文 也稱古代突厥文。根據突厥文獻早期發現的地點,又稱鄂爾渾-葉尼塞文;根據字母形體與北歐如尼文相似,亦稱突厥如尼文。因為一個字母可以表示某些元音和輔音的結合體,所以它是一種音素字母和複合音素字母混合型的文字。一般由右向左橫行書寫。使用時代約在7~10世紀,是一種擁有較古文獻的文字。也有人認為此文使用於6~10世紀。
朝鮮文、契丹小字和方塊苗文 這3 種文字都是在方塊漢字的影響下,拼成方塊的字母文字。朝鮮文有19個表示輔音和21個表示單元音和複元音的字母,這些字母按規定位置拼成方塊字形。1444年創製。
契丹小字創於10世紀。它的拼音字母一般稱原字,一個原字可以只表示一個輔音或元音,有的表示一個單元音或複元音,或表示輔音和元音的結合體,是一種音素和多音素混合型的字母文字。據估計共有 300多個原字,現在只能認識100多個原字。用一、兩個原字或多到六、七個原字大體上拼成一個方塊,表示一個音節。行款是豎行書寫,自右向左移行。既可直寫,又可橫寫。 方塊苗文是1905年英國基督教傳教士和苗語滇東北次方言區幾位知識分子為拼寫當地方言共同創製的一種苗文。每個字用一個表示聲母的大字母為主體,把表示韻母的小字母放在大字母的上方、右上角、右側或右下角兼表聲調。因為每個字都大體上構成一個方塊,所以稱為方塊苗文。
俄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塔城和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右旗等地有2900多俄羅斯族居民,他們使用的俄羅斯語同蘇聯的俄羅斯語基本相同,所用的俄文與蘇聯的俄文相同。
拉丁字母形式文字 拉祜族、景頗族和佤族的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已經使用。現在前兩種文字在本民族地區仍通用,但舊佤文只有少數基督教徒使用。拉祜文做了一些改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有十幾個民族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正在逐步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製文字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的組織領導下,曾經先進行小規模的少數民族語言調查,然後開展了全國性的普查。普查的目的之一是幫助需要創製文字的民族創製文字。從1956年開始,一些需要創製文字的民族不斷地要求正在討論的漢語拼音方案早日定案,以便考慮漢語同他們語言相同相近的音,能在他們的文字方案中採用相同的字母表示。這樣做有利於各民族互相學習語文和交流文化。於是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於1957年起草了《關於少數民族文字方案中設計字母的幾項原則》,經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討論後,國務會議修改通過了這個檔案。檔案中規定的原則是:①少數民族創造文字應該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採用新的字母系統的時候,也應該儘可能以拉丁字母為基礎。②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相同或相近的音,儘可能用漢語拼音方案里相當的字母表示。③少數民族語言裡有而漢語裡沒有的音,如果使用一個拉丁字母表示一個音的方式有困難的時候,在照顧到字母系統清晰、字形簡便美觀、字母數目適當,便於使用和教學的條件下,根據語言的具體情況,可以採用以下的辦法表示:用兩個字母表示一個音;另創新字母或者採用其他適用的字母;個別情況也可在字母上加附加符號。④對於語言中的聲調,根據實際需要,可在音節末尾加字母表示或採用其他辦法表示或不表示。⑤各民族的文字、特別是語言關係密切的文字,在字母形式和拼寫規則上應儘量取得一致。
在創製少數民族文字的工作中,基本上貫徹了上述5項原則,在新設計的文字方案中,能夠使客觀語言的共同因素,在書面語言裡有相同或相近的面貌,同時保證少數民族語言中特有的語音也得到充分的表述。這是社會主義中國語言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經過民族語文工作者的努力,根據語言調查研究的成果,已經幫助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土、白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製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1957年在雲南省少數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上,也為景頗族中的載瓦語設計了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現在還有一些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他們將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客觀條件,創製本民族的文字或者選用一種現有的對他們適用的文字。
新創製的文字同傳統文字一樣,雖然在試驗、推廣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但是,它在國家政策、法律的宣傳中,在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建設中,以及在民族文化教育、文學藝術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書目
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編:《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4。
傅懋著:《納西族圖畫文字〈白蝙蝠取經記〉研究》載“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 Monograph Senies No.6,1981; No.9,1984,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Tokyo,Japan.
史金波、白濱、黃振華著:《文海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