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在內蒙古邊境處生活的人們,從不關心生活應該怎樣變化,但是生活依然悄悄的變化著。一顆原本平淡無奇的白色桌球,順著水面漂到了蒙古孩子畢力格的面前。
畢力格的奶奶告訴畢力格那是上天賜與的夜明珠,畢力格堅信奶奶的說法,叫上自己最好的兩個朋友——只會騎摩托不會騎馬的二鍋頭和個子雖小但從不肯付軟的達瓦,去草原守了一夜。孩子們不但沒有看到“夜明珠”發光,倒是回到家裡挨了大人的打。不是夜明珠又是什麼呢?孩子們去問草原上知道最多的喇嘛,依然得不到答案。
一年一度的那達慕開始了,電影熒幕上的高爾夫球被孩子們誤認為就是畢力格的夜明珠,放映員告訴畢力格那是一個桌球,不是什麼寶貝。畢力格受到了巴特和其他孩子的嘲笑,失望的把球丟進了老鼠洞裡。回到家裡,畢力格藏起了奶奶天天拿在手裡的羊毛卷子,自己也不開心。
達瓦的爸爸喝啤酒,中獎得了一台電視機;畢力格的爸爸看見孟克拿來的雜誌上有漂亮的房子,自己也想蓋一個;畢力格的姐姐烏日娜羨慕烏蘭牧旗跳舞的姑娘,想要去報考,爸爸喬桑讓她用套圈的方式作決定,姐姐熟練的套中了爸爸一直套不上的啤酒瓶,興奮的搭上了去旗里的車。畢力格他們聚集在達瓦家看電視,他們立起了高高的天線,卻只能收到聲音。電視機里正在播放桌球賽,伴著乒桌球乓的聲音,解說員告訴大家,桌球是中國的國球。孩子們為此興奮不已,到老鼠洞裡找回了桌球,並且決定將“國球”送還給“國家”“北京”。
孩子們背著家長出發了,以為一天就能到。天色漸晚,二鍋頭的摩托快沒有油了,二鍋頭想不到“北京”那么遠,打算回家,畢力格和達瓦卻不願意放棄,騎著馬繼續向東走。二鍋頭往回走了很遠,才發現三個人的糧食都在自己的機車上,他急忙掉轉車頭,想要叫回兩個人。天色越來越暗,草原上漆黑一片。這時,一輛草原巡邏車遠遠經過,二鍋頭呼喊著追了過去。並且帶著草原巡警找到了迷路後筋疲力盡的畢力格和達瓦。
坐在警車上的孩子們要把球上交給警察叔叔,警察不以為然的說送給他們了,孩子們都很高興。回到家的孩子們被焦急的家長一頓好打,畢力格的球也被媽媽踩扁了,並被罰不許出門,在家幫忙蓋房子。
第二天,達瓦帶著其他的孩子來看國球,畢力格羞愧的拿出了已經癟了的球,達瓦帶著球和孩子們懊惱的離去了。幾天以後,畢力格去達瓦家看桌球,卻發現達瓦拿球換了巴特的鐵圈,兩個好朋友為此打了一架。達瓦的爸爸帶著達瓦去畢力格家道歉,喬桑說草原上的兄弟好東西應該分享,用刀子把球切成了兩半,分給兩個人。
幾天以後,二鍋頭拿著半個桌球給畢力格,說達瓦一家已經遷走了。畢力格騎著馬趕去達瓦家的時候,發現達瓦家的蒙古包已經沒有了,恆古不變的草原寧靜安詳。不久,畢力格隨著姐姐去城裡上學,留在他視線里的家不再是蒙古包,而是一棟磚造的圓房子。在新的學校里,畢力格聽見了熟悉的乒桌球乓的聲音,他循著聲音走了過去,推開了桌球室的門……
影片看點
電影《綠草地》以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為背景,寧靜美麗的自然風光將為生活在喧譁都市的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清新感受。該片完成於2004年,由寧浩自編自導並擔任製片人。
影片講述三位內蒙古小朋友與一個桌球的故事。9歲的畢力格和他的朋友們在小溪里揀到一個小小的桌球,但誰都不知道這是什麼,奶奶說是天上掉下來的夜明珠,他們守了一夜卻不見它發光,去問廟裡的喇嘛,喇嘛也沒給他們答案。最後他們在電視上得悉原來這是“國球”,於是決定動身去北京,把國球還給國家。
在孩子的眼裡,原始樸素的草原上發生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而導演寧浩也把這個充滿童真的小故事拍得趣味盎然又潛藏深意,影片在各大影展放映時,皆獲得觀眾的好評。
關於主創
導演
寧浩(本作品導演/編劇/製片人),1977年生於山西,曾做過腳踏車裝配工,音樂人,舞台美術設計,廣告設計,平面攝影師,攝像師。後就職太原話劇團,其後考入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習導演。2003年6月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圖片攝影專業。2006年得到廣泛好評的低成本影片《瘋狂的石頭》使寧浩名聲鵲起。
製作
出品人:盧斌
製片人:藍瑞龍
編劇:邢愛娜、高建國
攝影/像:杜傑
監製:王承廉
演員
胡日察·畢力格
達瓦
格力班
幕後製作
《綠草地》是導演寧浩“回報師恩“的一部作品,最初這個項目是他的一位老師策劃的,故事包括三個關鍵字——農村、兒童、桌球。影片中的小演員都是在內蒙當地幾十所學校的上千人中選出來的,當時正值暑假,劇組組織了一個夏令營,把選出來的孩子們湊在一個學校里,每天帶他們玩。在這些天裡,寧浩開始了解、喜歡這些孩子,感覺到這個電影非常有拍的必要。
在電影開機前,寧浩已經先派一名道具師到離駐地200多公里的外景地支起一個蒙古包,計畫一兩天后劇組就到。在解決資金問題的這段時間,道具師“不幸”被大家忘掉了,他只能在方圓幾十公里荒無人煙、又沒有手機信號的大草原上守著蒙古包。幸好他帶著一箱速食麵,幸好有一個羊倌路過。
羊倌不會說漢語,但手勢比畫著,他明白每天要給這個奇怪的漢人帶些水來,平時兩人只能是隔幾米蹲著互相打量。當劇組想起這道具師,趕緊驅車去找他時,已經過去了7、8天。當找到道具師時,大老遠就看見他站在一隻油桶上翹首盼望,人已經幾乎不會說話了,但第一句話就是:“導演,我想回北京……。”
榮譽獎項
莫斯科兒童和青少年國際電影節“金天鵝”獎;
上海國際電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
入選2005年第5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新電影單元;
入選2005年第29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
釜山國際電影節CJ娛樂公司選定大獎;
西班牙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影評
影片試圖通過許多靜態場景表現蒙古人民的日常生活,從孩子的眼裡能看到現代生活在那塊古老草地上也慢慢留下了烙印。這裡沒有環保不環保的問題,有的只是一些人的生活狀態,遠離紛雜的城市噪音,在藍天,綠草,悠遠的小河的背景下散發著兒童最天真的本性。
草原的景色被導演用許多精緻的鏡頭反覆表現,缺少了草原上狂野的動勁,只是平靜而祥和的一面,這可能就是孩子眼裡的草原。作為導演的處女長篇,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只是表現了一個孩子眼中的草原生活,主題立意小,如果拍攝做紀錄片可能更討巧一些。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展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的電影題材出現了枯竭的跡象,對少數民族題材的挖掘,無疑會為中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電影事業的全面繁榮。 |
第六代導演作品集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要么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么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
《公共場所》| 《東》| 《無用》| 《有一天,在北京》| 《小山回家》| 《嘟嘟》| 《狗的狀況》| 《我們的十年》| 《河上的愛情》| 《媽媽》| 《兒子》[中國大陸電影]| 《極度寒冷》| 《扁擔·姑娘》| 《夢幻田園》| 《二弟》| 《新一年》| 《長大成人》| 《租期》| 《非常夏日》| 《巫山雲雨》| 《秘語十七小時》| 《頭髮亂了》| 《浪漫街頭》| 《再見,我們的1948》| 《上車走吧》| 《誰動了我的幸福》| 《懸戀》| 《風景》| 《蝴蝶的微笑》| 《我睡不著》| 《頤和園》 | 《周末情人》| 《危情少女》| 《雪山義俠》| 《北京,你早》| 《月蝕》| 《驚蟄》| 《愛情麻辣燙》| 《綠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