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

《媽媽》

《媽媽》是張元導演的處女作,被譽為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影片。影片講述了一位被丈夫拋棄,獨立撫養大腦殘疾兒子的年輕母親的故事。

基本信息

影片概述

《媽媽》誕生於1990年,由秦燕編劇、張元導演、黃海波主演。被稱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元大膽地採用黑白和彩色膠片並用的手段,並在虛構故事裡穿插了記錄片的影像,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紀實力度。張元第一部作品所表現出的對社會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關注以及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引起了國際電影節的強烈關注,使當時只二十五歲的張元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青年導演。該片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曾在柏林電影節獲得影評人獎。

劇情簡介

被丈夫拋棄的年輕母親梁丹不得不獨立撫養患有腦殘疾的兒子冬冬。冬冬六歲時患癲癇性痙攣,導致大腦損傷。已經十三歲的兒子病情絲毫不見好轉,但梁丹卻執著地相信冬冬的病能治好,並試圖用各種方法喚醒兒子對童年的記憶。她的努力使她陷入巨大的感情矛盾和生活壓力之中,不僅給同事造成了麻煩,也給她的追求者和前夫造成了困擾。梁丹在工作與照顧弱智兒子冬冬之間感到心力交瘁。一次,冬冬失蹤時癲病發作,被裹身的布纏死了。《媽媽》是一個在平淡中見真情的感人故事。

主要看點

全片用黑白片拍攝,並插入彩色的弱智子女的母親訪問片段及弱智兒童院的紀錄片,客觀地呈現大陸上日益嚴重的弱智兒童社會問題。

在製作上,本片是大陸16家公營製片廠之外的獨立製作,製作成本只有20萬人民幣,工作人員大多為北京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年輕學生。

導演闡述

《媽媽》劇照《媽媽》劇照

2005年底,由南方都市報、21cn、中華電影城和廣東美術館聯合主辦《先鋒光芒 中國青年導演電影展映(柏林篇)》,張元導演的成名作《媽媽》和王小帥獲得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腳踏車》首次在國內公開放映。

一度造成導演張元被禁的《媽媽》,首次對國內觀眾在大銀幕揭開面紗。

導演張元接受記者採訪時,談起自己15年後重看處女作的心情,恍如隔世,感慨地說:“《媽媽》是我的第一部電影,處女作。當年在這部電影裡演小孩的孩子如今已經從電影學院畢業,演過好幾部影視作品了。電影才有機會在國內放映,我很感激和高興。幾個月前,當我重新為這部電影製作畫面和聲音時,覺得這些畫面真的非常單純,包括當時覺得生硬的部分,如今看起來都非常舒服。為了這次放映,我特別對影片進行了數碼再製作。”

影片主創人員

導演 張元導演 張元

導演張元

中國內地導演。1963年生於江蘇,祖籍南京,自幼學習繪畫。1989年北京電影學院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個人集資獨立製片。曾被美國《時代周刊》推選為”21世紀世界百名青年領袖”之一。被《新周刊》評選為全國十大新銳青年。被《中國青年》雜誌評選為將影響下個世紀的100位青年人之一,2001年被聯合國授與文化和平獎。

代表作品:《北京雜種》《我愛你》《江姐》《綠茶》《東宮西宮》《過年回家》《瘋狂英語》《看上去很美》《我和爸爸》等。

編劇、主演秦燕編劇、主演秦燕

編劇秦燕

秦燕,1955年10月17日出生在北京,1970年考上總政歌舞團,1980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秦燕是中國為數不多的知名女導演之一,她執導的《浴血太行》、《媽媽》、《兔兒爺》等電影,在中國電影界有後來居上之勢。

代表作品:《媽媽》,《鋼鐵運輸線》,《狼牙山五壯士》,《英雄島》,《怒潮》,《震》,《賀龍軍長》等。

幕後花絮

1989年憑藉電影學院剛剛畢業的血氣之勇,張元自籌資金拍攝了第一部影片《媽媽》。

導演張元和主演黃海波導演張元和主演黃海波

2005年8月,世紀喜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北京華昆龍聲文化控股集團為慶祝著名導演張元的電影《媽媽》參加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百年回顧展映,在保利大廈舉行了歡送酒會。導演張元、男主角黃海波、人大常委陳章良、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吒利群、加漢林業董事會主席管仲連義大利文化參贊保拉·帕低尼等出席了酒會。今年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為慶祝中國電影百年而特別舉辦中國電影展映,其中張元導演的處女作《媽媽》已列入其中。據馬克·穆勒說,此次參展的還有沈西苓導演的《十字街頭》、費穆導演的《小城之春》、第四代導演謝晉代表作《舞台姐妹》、第五代第一部作品,由張軍釗執導、張藝謀攝影的《一個和八個》等中國電影百年史上優秀影片。

據張元透露,由於在各國過多放映的緣故,使得現在僅有的一個拷貝已破爛不堪。由於要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的展映活動,已通過先進的電腦技術對《媽媽》進行了修復,並且特意邀請了青年作曲家陳池對影片的音樂進行再度創作。張元導演說,等威尼斯電影節正式展映時,《媽媽》將如同一部新電影般呈現給觀眾。

所獲獎項

從1991年開始《媽媽》應邀參加了上百個國際電影節,1991年11月獲得法國第13屆南特三大洲電影節評審委員會大獎和公眾大獎;

1992年1月《媽媽》獲得瑞士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獎;

1992年2月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評論獎;

1992年9月獲得英國愛丁堡電影節歐洲影評人菲普雷希獎。

在國內,曾入選華語傳媒大獎百部佳片之列。

影片評論

《媽媽》劇照《媽媽》劇照

2005年,《媽媽》參加威尼斯電影節中國電影百年回顧展映的歡送酒會現場放映了《媽媽》的片段預告,精彩的影片片斷獲得了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無論是故事結構還是畫面都很難讓人想像到這是15年前的影片。尤其是媽媽將白色床單裹在兒子身上的過程,場景令人震撼。

電影節主席馬爾科·穆勒說:“《媽媽》入選不僅因為它是新中國電影歷史上的第一部獨立影片,而且就其藝術性而言,《媽媽》是一部值得反覆欣賞的傑出影片。”

英國評論家托尼·瑞恩斯(Tony Ryan)曾給予高度評價:“《媽媽》在中國電影界是個了不起的成就。年輕的導演張元一反中國電影界以往的俗套而獨樹一幟,塑造出鮮明而獨立的形象。”

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發起人及總策劃鈄江明:“因為當年的勇氣,張元導演走出的一小步,成為中國電影的一大步。從《媽媽》誕生那天開始,中國電影生態發生了根本變化。”

第六代導演作品集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他們要么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么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么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公共場所》| 《東》| 《無用》| 《有一天,在北京》| 《小山回家》| 《嘟嘟》| 《狗的狀況》| 《我們的十年》| 《河上的愛情》| 《媽媽》| 《兒子》[中國大陸電影]| 《極度寒冷》| 《扁擔·姑娘》| 《夢幻田園》| 《二弟》| 《新一年》| 《長大成人》| 《租期》| 《非常夏日》| 《巫山雲雨》| 《秘語十七小時》| 《頭髮亂了》| 《浪漫街頭》| 《再見,我們的1948》| 《上車走吧》| 《誰動了我的幸福》| 《懸戀》| 《風景》| 《蝴蝶的微笑》| 《我睡不著》| 《頤和園》 | 《周末情人》| 《危情少女》| 《雪山義俠》| 《北京,你早》| 《月蝕》| 《驚蟄》| 《愛情麻辣燙》| 《綠草地》

張元導演電影作品

片名
拍攝時間
主演
所獲獎項
《北京雜種》 1990年
崔健武剛唐大年、邊境、臧天朔王文麗
《媽媽》 1990年 閻青 獲法國第13屆南特三洲電影節評審會獎、公眾大獎
《綠茶》 2003年 姜文趙薇
《東宮西宮》 1996年
胡軍司汗、趙薇 阿根廷MardelPlata電影節獲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攝影獎
義大利的Taormina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和最佳表演獎
《過年回家》 1999年
李冰冰李芸梁松李野萍劉琳 1999年的電影《過年回家》獲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電影舞台藝術家協會最佳影片獎
義大利影評人最佳影片獎和國際天主教協會電影視聽藝術組織最佳影片獎
新加坡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西班牙吉貢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瘋狂英語》 1998年


《我愛你》 2002年
徐靜蕾佟大為王學兵杜澎潘娟
《我和爸爸》 2003年
徐靜蕾、姜文、葉大鷹
《看上去很美》 2005年
董博文寧元元
《達達》 2008年
李昕芸李霄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