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梗概
解放初期,雲南德宏地區幫獨寨的景頗族姑娘黛諾從小失去父母,成為早崑山官的家奴,日夜為山官幹活,受盡折磨。黛諾長大後,早崑山官要以九頭牛的代價把她賣給勒亂做媳婦。黛諾不從,早崑山官把她捆在樹上打得遍體鱗傷,但她毫不屈服,磨斷繩索,乘機逃到山下。下山後黛諾蜷伏在傣族人的竹籬下,舉目無親,無路可走。在茫然之中,黛諾看到一輛輛解放軍軍車駛過,心中豁然開朗。她偷偷躲在汽車里,隨車來到解放軍駐地醫院。醫院李醫生把她收留下來。黛諾受盡封建山官制度折磨,來到解放軍這個大家庭中,第一次受到尊重,第一次感受到階級友愛的溫暖。在李醫生和同志們的幫助下,她逐漸懂得了革命的道理。工作組來到景頗族的幫獨寨,幫助景頗族人民進行土地改革。
早崑山官表面上接受改造,暗地裡破壞景頗族和解放軍的關係,造謠說黛諾是解放軍搶走的,使寨子裡的人們不敢接近工作組。文帥老爹的孫子勒丁和黛諾一起長大,感情很好,勒丁聽了謠言,信以為真也不相信工作組。工作組在隊長王達和李醫生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以實際行動改變了景頗人的看法。李醫生給董木娜的孩子看病,和寨上的受苦人一起參加勞動。不久,黛諾從醫院學習回到山寨,剛到山寨就被早崑山官捆了起來,山官準備將她打死。李醫生及時趕到,砍斷繩索,警告早崑山官今後不許他再打罵民眾、隨便派工派租,欺壓民眾。這件事工作組給民眾撐了腰,民眾開始相信工作組,再也不怕早崑山官了。為與早崑山官進行鬥爭,山寨成立了生產組,黛諾被選為組長。生產組在黛諾和文帥老爹的領導與帶領下,開田種稻,改變了當地刀耕火種的方法。早崑山官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利用迷信,阻止開田,破壞生產組。黛諾帶領民眾與之鬥爭。早昆見搗亂未成,又進行搶婚,指使勒亂把黛諾搶走,並藉機煽動幫獨寨和弄崗寨打冤家。李醫生揭露了敵人的陰謀,弄崗寨的早扎山官和民眾制止了勒亂的搶婚行為,並且把黛諾交給幫獨寨,使兩寨完滿地解決了糾紛。早崑山官的陰謀,被民眾當場揭露。王達同志最後宣布,政府決定徹底廢除山官制度,在各村寨進行基層選舉。幫獨寨經過選舉,建立了村政府,黛諾被選為村長。
演職員表
演員:
梅普瑪魯
達奇 Qi Da
周文彬 Wenbing Zhou
車軒 Xuan Che
原創音樂:雷振邦 Zhenbang Lei
攝影:王春泉Chunquan Wang
美術設計:劉學堯Xueyao Liu
錄音:林秉成Bingcheng Lin
副導演/助理導演:張鳳翔 Fengxiang Zhang
導演簡介
導演:王家乙JiayiWang
1935年入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學習。1937年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1940年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任演員,1948年入東北電影製片廠,曾在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中飾演角色,1949年獨立導演。從1950年起導演了《高歌猛進》、《葡萄熟了的時候》。1959年同攝影師王春泉、作曲家雷振邦一起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僅用四個月時間拍出了影片《五朵金花》,1960年獲埃及第二屆亞非電影節最佳導演銀鷹獎。
1919年1月27日出生,家庭條件優越。從小受到良好教育。1935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醫科。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隨哥哥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第八隊,他負責舞檯燈光。後來在武漢參加了抗敵演劇二隊。1940年底,他來到延安,加入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轉行當了演員,在幾部話劇中飾演角色。他深入農村生活,學會了秦腔,腰鼓等民間藝術。他的表演貼近生活,自然、樸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5年他在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中扮演狗腿子穆仁智,簡直演活了這個人物。抗戰勝利後,他來到東北文工團一團,擔任藝術科科長兼任演員。1948年,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開始接觸電影。
在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中,他飾演工人老梁。1949年底,他獨立導演了大型紀錄片《人民新旅大》,接著又有《高歌猛進》等三部故事片問世,由於他接觸電影藝術的時間不長,這三部影片不是很成功,但王家乙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對這門藝術的學習。
1954年,他執導了戲曲片《蝴蝶杯》,之後,又成功地導演了中法合拍的兒童片《風箏》。王家乙的突出成就是在拍攝少數民族題材的影片上。
1957年他與旁人合作編寫了電影文學劇本《金玉姬》並導演了這部影片,在導演處理上章法流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1959年他又將一部反映雲南少數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拍攝完成,影片將雲南的秀麗景色及風土人情真實的展現在銀幕上,片中女主人公“金花”在影片上映後家喻戶曉,該片先後在四十六個國家放映,打破了當時中國影片在國外發行拷貝的紀錄。1962年,在開羅舉辦的第二屆亞非電影節上,王家乙和女演員楊麗坤分別榮獲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1961年,王家乙導演了《達吉和她的父親》,影片歌頌了漢、彝兩族間的團結,情節安排繼承了中國古典作品中的一些傳統,增強了影片藝術感染力。1965年,他執導了《景頗姑娘》,片中啟用了少數民族演員,表演更加逼真,質樸。70年代末,他又導演了《豹子灣戰鬥》和《小字輩》兩部影片,後者榮獲1979年度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他執導的幾部富有民族風格抒情色彩和時代氣息的生活喜劇,將永遠留在觀眾的記憶中。他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常務理事,影協吉林分會主席,1988年11月因病去世。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展
少數民族題材電影是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目前中國的電影題材出現了枯竭的跡象,對少數民族題材的挖掘,無疑會為中國電影注入新的活力,促進電影事業的全面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