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漁問樵曰:“子何求?”
樵答漁曰:“數椽茅屋,綠樹青山,時出時還;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雲中之巒。”
漁又詰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為薪,生長莫達!”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與木,天下古今誰沒?況山木之為性也當生當枯;伐之而後更夭喬,取之而後枝葉愈茂。”
漁乃笑曰:“因木求財,心多嗜欲;因財發身,心必恆辱。”
樵曰:“昔日朱買臣未遇富貴時,攜書挾卷行讀之,一且高車駟馬驅馳,芻蕘脫跡,於子豈有不知?我今執柯以伐柯,雲龍風虎,終有會期;雲龍風虎,終有會期。”
樵曰:“子亦何易?”
漁顧而答曰:“一竿一釣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遊;得魚貫柳而歸,樂觥籌。”
樵曰:“人在世,行樂好太平,魚在水,揚鰭鼓髡受不警;子垂陸具,過用許極心,傷生害命何深!?”
漁又曰:“不專取利拋綸餌,惟愛江山風景清。”
樵曰:“志不在漁垂直釣?心無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邊獺,何道忘私弄月明?”
漁乃喜曰:“呂望當年渭水濱,絲綸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日,載上安車齎闕京;嘉言讜論為時法,大展鷹揚敦太平。”
樵擊擔而對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計來兩物一般般;息肩罷釣相逢話,莫把江山比等閒;我是子非休再辯,我非子是莫虛談;不如得個紅鱗鯉,灼火新蒸共笑顏”。
漁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還期異日得志見龍顏,投卻雲峰煙水業,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錦而還;嘆人生能有幾何歡。”
典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漁樵問答》
《三國演義》開篇詞中的幾句“白髮漁樵江楮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可做古
《漁樵問答》是一首古琴曲。存譜最早見於明代蕭鸞撰寫的《杏莊太音續譜》(1560年)。蕭鸞解題為:“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近代《琴學初津》說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話並非正解。雖然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那么,他們的對話中到底蘊藏了什麼玄理呢?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北宋一部奇書《漁樵問對》。琴曲《漁樵問答》與《漁樵問對》也許有一定的內在關聯。前者通過漁樵對話來消解古今興亡等厚重話題,而後者則試圖通過簡潔的對話對世界做出根本性的哲學解釋。《漁樵問對》的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學貫易理,儒道兼通,他畢生致力於將天與人統一於一心,從而試圖把儒家的人本與道家的天道貫通起來。
《漁樵問對》著力論述天地萬物,陰陽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奧妙和哲理。這本書通過樵子問、漁父答的方式,將天地、萬物、人事、社會歸之於易理,並加以詮釋。目的是讓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備於人,萬物之道備於身,眾妙之道備於神,天下之能事畢矣”的道理。《漁樵問對》中的主角是漁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漁父之口。在書中,漁父已經成了“道”的化身。
漁父做為“聖者”與“道”的化身,由來已久。《莊子·雜篇·漁父》中曾記述了孔子和一個漁父的詳細對話,對話中漁父對孔子大段闡述了道家的無為之境,孔子嘆服,尊稱漁父為“聖者”。
屈原所著《楚辭》中的《漁父》一章講了這么一則故事,屈原被放逐後,游於江邊,看起來“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問屈原為何流落於此。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而被放逐到這裡。漁父勸屈原該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舉“。屈原不聽,執意欲“葬於江魚之腹中”。漁父莞爾而笑,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遠去。漁父在這裡已成為一個欲引屈原“悟道”的先知。
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卻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李太白曾有詩云“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舉重若輕,輕描淡寫便繪就一幅漁人秋江獨釣的勝景。
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常常上山打柴,靠賣薪度日,後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而離開了他。有人說“樵”有禪意,這種說法待考。
中國自古以來有漁樵耕讀的說法。民間的屏風上常畫有漁樵耕讀四幅圖。漁圖和樵圖畫的分別是嚴子陵和朱買臣的故事。耕圖和讀圖畫的分別是舜教民眾耕種的場景和戰國時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這四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不同價值取向。其中漁為首,樵次之。如果說耕讀面對的是現實,蘊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漁樵的深層意象是出世問玄,充滿了超脫的意味。
《漁樵問答》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鏇律中煙消雲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然古往今來幾人能夠?雖嚮往之,實不能也。
探究
漁父做為“聖者”與“道”的化身,由來已久。《莊子·雜篇·漁父》中曾記述了孔子和一個漁父的詳細對話,對話中
漁父對孔子大段闡述了道家的無為之境,孔子嘆服,尊稱漁父為“聖者”。屈原所著《楚辭》中的《漁父》一章講了這么一則故事,屈原被放逐後,游於江邊,看起來“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問屈原為何流落於此。屈原回答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因而被放逐到這裡。漁父勸屈原該看破世人世事,不必“深思高舉“。屈原不聽,執意欲“葬於江魚之腹中”。漁父莞爾而笑,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的歌子遠去。
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卻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李太白曾有詩云“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清代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絲綸一寸鉤;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獨釣一江秋。” 舉重若輕,輕描淡寫便繪就一幅漁人秋江獨釣的勝景。
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常常上山打柴,靠賣薪度日,後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而離開了他。有人說“樵”有禪意,這種說法待考。
中國自古以來有漁樵耕讀的說法。民間的屏風上常畫有漁樵耕讀四幅圖。漁圖和樵圖畫的分別是嚴子陵和朱買臣的故事。耕圖和讀圖畫的分別是舜教民眾耕種的場景和戰國時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
《漁樵問答》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澱。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鏇律中煙消雲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然古往今來幾人能夠?雖嚮往之,實不能也。
古曲
漁 漁 漁一竿一棹一扁舟
一釣清風
換作一壺酒
樵 樵 樵
一柯一擔一箬笠
一伐東山
易來三升米
漁漁漁 子何求
看我駕舟 天高地下
往來江湖無掛礙
邀歌同沙鷗 響並雲英
橫笛兩曲 和那濤聲
樵樵樵 子何為
聽我伐山 猿啼鶴唳
出沒雲靄有自在
對月枕松根 一覺天曉
大嘯一聲 山谷皆鳴
漁漁漁 子何樂
魚至也 垂綸秋渚
鉤得鱗歸 且去沽酒
春倦時 只管大睡
任爾風吹 不系輕舟
樵樵樵 子何得
遇喬林 斧伐丁丁
幾挑薪柴 都作觥籌
逢仙人 倚斧看碁
直待棋終 不覺柯爛
山兮自蒼蒼 水兮自茫茫
是非無論 春秋不管
漁兮樵兮 樂此江山
寵辱無關 更不與三公換!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