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夕陽蕭鼓》](/img/a/218/nBnauM3X4AzNwgDO3g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4kzL3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夕陽蕭鼓》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 (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 、 《潯陽夜月》 、 《潯陽曲》 )。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鏇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
![《夕陽蕭鼓》](/img/b/6df/nBnauM3XygjM2YDN5g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4k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海英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
賞析
《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首次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夕陽簫鼓: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
![《夕陽蕭鼓》](/img/3/fc7/nBnauM3X4UDMwUzNw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
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
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唉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唉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鏇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相關評價
![《夕陽蕭鼓》](/img/c/c9a/nBnauM3X4gDOyQzMz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夕陽蕭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名曲。又名《潯陽月夜》等。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鏇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薰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片段1)。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片段2)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著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鏇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夕陽蕭鼓》](/img/c/96a/nBnauM3X3UDM5MDO0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z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總之,這首改編自琵琶曲《夕陽簫鼓》的名曲,自誕生以來傾倒了無數人,N多為它如痴如醉的才子大師試圖爭相演繹,或者將它改編成各種各樣的版本。所以提到《春江花月夜》 ,你不要想當然的以為是民族器樂合奏,除此之外,它還有古箏版、鋼琴版、輕音樂等諸多版本。
《春江花月夜》
![《夕陽蕭鼓》](/img/e/f0c/nBnauM3XxATO2ATM2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春江花月夜》一曲,改編自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古曲《夕陽蕭鼓》為傳統琵琶曲,曲名鑒於1864年的《今樂考證》 ;又名《潯陽琵琶》 ,《潯陽夜月》等名,約1925年又被柳堯章和鄭覲文改編為民族管弦樂曲。樂曲先後由黎英海改編為鋼琴曲,劉莊改編為木管五重奏,陳培勛改編為交響音畫;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而恰好張若虛的詩的意境與此曲吻合。儘管《夕陽蕭鼓》與《春江花月夜》的名稱和表演形式各異,但音樂內容及其展示的意境,則是完全相同的。樂曲以柔宛的鏇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當那暮鼓送走夕陽,蕭音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駕起輕舟,在平靜的春江上漫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蕩月,槳櫓添聲。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鏇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象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春江花月夜》的合奏則另有風致,進退有序。全曲共十段:
1、江樓鐘鼓;2、月上東山;3、風回曲水;4、花影層疊;5、水雲深際;6、漁歌唱晚;7、洄瀾拍岸;8、橈鳴遠瀨;9、欵乃歸舟;10、尾聲。
新絲竹的形成
![《夕陽蕭鼓》](/img/9/9b5/nBnauM3XxEzM1kjN3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24年2月,柳堯章先生結識了大同樂會樂務主任鄭覲文,經鄭先生介紹,柳先生正式向汪昱庭先生學琵琶。1924年6月,大同樂會在當時的上海市政廳舉辦古樂舞大會,鄭覲文先生贈票約請柳堯章先生去觀看。會後,鄭先生請柳先生談點看法。柳先生表示,古樂雖好,然曲高和寡,且挖掘不易,不及另選樂曲改編成為人們熟知的絲竹形式,易被人們接受。受鄭覲文之託,柳堯章先生於1925年成功地將汪昱庭先生所授之《潯陽夜月》改編成絲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1927年,又將當時無人會彈的華秋苹琵琶譜中的《月兒高》挖掘出來,定名為《霓裳羽衣曲》。1927年7月2日,上海的音樂愛好者為了能聽到《霓裳羽衣曲》的首次公開演奏,竟然冒著傾盆大雨去聽大同樂會的夏季演奏會,演奏會依然座無虛席。
![《夕陽蕭鼓》](/img/d/acd/nBnauM3XwETOyAzM5kTOwIDNxITM5MzN3cTMwADMwAzMxAzL5kzL1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正因為《春江花月夜》未能及時外傳而廣有影響,當時上海的國樂研究社和霄雿樂團,便把琵琶獨奏曲《潯陽夜月》 、《漢宮秋月》 、《青蓮樂府》 、 《塞上曲》等移置為絲竹樂曲。當時上海市民稱這些樂曲為“新絲竹”,以區別於原有的江南絲竹樂曲。如今,這些樂曲仍然是上海一些江南絲竹團體經常演奏的樂曲。
參考文獻
http://www.tcssy.cn/oblog/more.asp?name=chxf&id=20607
http://snow825.blog.163.com/blog/static/432636200851364348768/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