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貝多芬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作品55號,作於1804年,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簡稱《英雄交響曲》,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訊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莊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基本信息

作品介紹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第三交響曲。

作品共分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 燦爛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奏鳴曲形式。這一樂章在當時是自交響曲誕生以來最宏偉壯大的樂曲,它外形精緻、巧妙,變化無窮。

第二樂章 葬禮進行曲,甚慢板,c小調,3/4拍子。這個樂章具有鮮明的賦格曲效果,響徹著嘈雜的戰鬥聲和兇猛的騎兵嬉遊曲。本樂章極為著名,經常單獨演出。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第三樂章

詼諧曲,活潑的快板,降E大調,3/4拍子,整個樂章圍繞著開始部分的弦樂主題而展開,力度逐漸加強,顯得樂曲充滿悠閒自得的氣氛,令人沉醉。

第四樂章 終曲,甚快板,降E大調,2/4拍子。樂章的主題採用貝多芬早年的普羅米修斯主題,並以短的經過部和發展部共同構成自由變奏曲形式。

作者簡介

貝多芬畫像貝多芬畫像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出身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八歲開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 ;序曲《哀格蒙特》 ;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英雄 交響曲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作品:55 創作:1803年
說道貝多芬的這部《第三“英雄”交響曲》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拿破崙。在十九世紀初,歐洲大陸最風雲的人物當屬這個法國人,從某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拿破崙當作這部鴻篇巨著的主角。當然,也不能完全那么理解,且聽我慢慢說來。
文章的前面我就提到過,貝多芬十一歲的時候就因為熱愛音樂而輟學了,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學習新知的機會。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很早就接觸了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20歲不到的時候,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過一陣子倫理哲學,當時也正逢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時期,“自由、革命”的口號充斥著校園,作曲家從那時起就打心眼裡嚮往這種精神和宗旨,並逐漸成為貝多芬的一種人生理想。就此,他成為了一個時刻關注革命、嚮往自由的人。在去維也納學習、落腳並且穩固地位以後,隨著自己的名氣越來越大,他經常來去於皇室、權貴的“高雅”圈子中。即便如此,貝多芬骨子裡面那種崇尚革命的理想,依然時刻讓他對自己生活的這個社會感到極度不滿。可見在貝多芬身上有一種不被“不公平”社會所同化的可貴精神,這也是我非常敬佩他一個理由。而這種精神也逐漸滲入了貝多芬的音樂作品中,所以後來有人稱他為“革命音樂家”。
嚮往自由的音樂大師,從法國大革命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同樣他又從一個法國軍人身上看到了“共和”的希望,那個人正是一代風雲人物——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向歐洲封建帝制發起了最強烈的衝擊,並且幾近獲得成功。所以貝多芬一度把拿破崙視為偶像、英雄乃至神的化生。就是在這樣一個情形下, 1798年的時候有一位非常讚賞貝多芬音樂才華的法國將軍登門拜訪他,而交談間貝多芬也表達了對拿破崙的敬重,所以那位將軍便提議,是不是可以寫作一首名為“波拿巴”的交響曲,貝多芬自然欣然應允。
但是直到1803年,距離上一部《第二交響曲》一年不到,貝多芬才開始正式寫作這部策劃已久的交響曲。這年夏天,作曲家來到維也納郊外杜布林中的一個葡萄園,在一間農舍中開始了創作。寧靜的田園幾乎與世隔絕,就在這樣的封閉環境下,一部大作悄然問世。 《第三交響曲》的篇幅大大超越了前兩部,最終長度是僅次於《第九交響曲》的超長作品,而在藝術成就上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這個我們等一會兒再說。因為此時,發生了一個變故——拿破崙背叛了革命。
熟悉世界歷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拿破崙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之後,並沒有實行人們期盼已久的“共和”,而是重新恢復帝制,自己當上了皇帝。更加醜陋的是,在加冕典禮上他自己為自己戴上了皇冠。這種背叛革命的行為,使得所有嚮往自由的革命志士痛心疾首。而這個訊息傳到貝多芬這裡的時候,作曲家已經完成了《第三交響曲》的創作,並且特意命名為《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還恭恭敬敬地寫了獻給拿破崙的題詞。此刻,當得知拿破崙如此卑劣的行徑之後,簡直無法表述自己當時憤怒的心情,貝多芬衝動的撕下了寫有題詞的交響曲總譜首頁,大罵拿破崙是“凡夫俗子、野性暴君”。經過了這次打擊,貝多芬對拿破崙的好感似乎一下子煙消雲散了,據說為此還病了一場,所以也就耽誤了《第三交響曲》的發表。一直到1804年4月才在維也納第一次上演,1806年總譜出版發行,而這部曾經是為拿破崙“奪身定做”的交響曲標題也被改為了“《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人物而作”。後來有人分析說,雖然拿破崙不再是貝多芬心中的 “”,但是在某些方面貝多芬依然尊重他。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雖然拿破崙背叛了革命,《第三“英雄”交響曲》的主角似乎一下子從“偉人”變成了“叛徒”,但是這絲毫不能掩蓋這部作品的偉大。雖然這是為拿破崙而作的交響曲,但是其中到處洋溢著貝多芬嚮往自由,嚮往革命的精神。這部長達40多分鐘的作品,可以說塑造了一群為革命理想而奮鬥的英雄雕像。曲調中時刻洋溢著戰鬥的氣息,自由的理念。我不想花過多的筆墨去逐個樂章的描繪,因為這部作品的內涵應該是廣義而非狹隘,應該是巨觀而非微觀的。包括專業樂評家都對很多細節持不同的意見和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第三交響曲》中崇尚的英雄主題、自由氣息,是這部交響曲給後人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貝多芬曾經說過,《英雄交響曲》是他最鍾愛的作品之一,不難看出這部交響曲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事實上,最初公演的時候,它並沒有受到聽眾乃至當時同仁們的廣泛認可。為什麼呢?因為《英雄》的與眾不同!正是在這部大作中,貝多芬完全發揮出了屬於他獨特個性的非凡藝術氣息,無論在樂章的編排上還是在鏇律的構造上,他都完全突破了以往莫扎特、海頓所開創的傳統模式,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道路。而這種藝術構思的來源,可以說恰恰來自作品主題所蘊含的“自由、革命”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歷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用交響曲這一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乃至升華,所以不得不承認《第三“英雄”交響曲》注定將是名垂青史的!
也正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風格開始趨於成熟,也走入屬於他自己的軌道,一部又一部更加精彩的作品在作曲家的心中孕育、產生並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英雄》!一個里程碑!

樂曲評論

意義及意象的形成

貝多芬生活在一個動盪的年代,他在“現代史最大的危機”中變得成熟了。貝多芬創作《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前就有許多重大事件發生。1789年巴士底監獄陷落;1792年,喬治·華盛頓任美國總統;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六及皇后在1793年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執政,五年後稱帝。

人類社會興起的新勢力、新理論、新思想,大大的影響了貝多芬。貝多芬景仰席勒和歌德。他也深受莎士比亞、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的影響。他熟讀愛申堡翻譯的莎士比亞,他擁有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與柏拉圖的《理想國》。這個動盪的時代賦予貝多芬一種特殊的力量,再加上當時在歐洲已經發展到完全成熟的人道主義思想,對貝多芬的思想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逐漸成為他世界觀的核心。1804年創作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標緻著貝多芬從“約瑟夫主義者”轉向“共和主義者”。

這部交響曲是受法蘭西共和國住奧地利大使貝納多特將軍的建議寫的。作品完成後本來是準備通過貝納多特將軍題獻給拿破崙的。但拿破崙於這一年取消共和製做了皇帝,貝多芬一氣之下,抹去原稿扉頁上原來的題名《波拿巴》,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創新性及其思想性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的人道主義內容集中體現在:這部作品熱情的謳歌了在“自由、平等、博愛”旗幟下實現的法國革命。貝多芬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既沒有單純去歌頌拿破崙本人,也沒有去具體描繪法國革命,而是一個德國市民階級知識分子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法國革命精神的藝術概括。

“不管資產階級社會怎樣缺少英雄氣概,它的誕生卻是需要英雄行為、自我犧牲、恐怖、內戰和民族戰鬥的”。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中,貫穿全曲的是一位偉人的英雄形象,音樂在充滿矛盾衝突的發展中體現了這些英雄人物在為自己的革命目標鬥爭中的豪邁、自信、英勇;他們的犧牲在人們心中所引起的沉痛哀悼;以及他們勝利凱鏇時的壯麗情景。《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是德國市民階級對法國革命的讚頌,同時是對自己的人道主義理想的謳歌。

《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出現,標誌者歐洲音樂歷史中具有重要社會政治意義的題材第一次進入交響樂這個音樂體裁的領域。這是貝多芬的重要貢獻。海頓、莫扎特式交響樂的藝術形式,已經完全不可能容納《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所表達的那種在當時來說是嶄新的社會內容。《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構思的大膽、手法幅度的寬廣、結構的縝密上確實使別的作品相形之下顯得遜色。貝多芬突破了傳統的交響曲快板樂章奏鳴曲式的就框架,使主要形象在充滿了在緊張的戲劇性矛盾的衝突的廣闊範圍中發展。這種發展必然促使整個奏鳴曲式的規模擴大,原來各部分間相當機械的、程式化的關係,被新的,富有展開性質的貫穿發展所代替,和聲功能網也有一定程度的擴展,調性布局出現了未曾有過的複雜化。貝多芬不僅使代表中心形象的主題成為奏鳴曲式的第一樂章的核心,而且使它貫穿交響曲的各個樂章,形成整個交響曲內部的有機統一,這種貫穿發展把樂曲一步步推向最後的高潮。與此同時,貝多芬還把革命的法國經常為犧牲者們舉行民眾性葬禮時採用的音樂體裁引進這部交響曲作為慢樂章;用充滿清新活力的、潑辣的諧謔曲代替了通常作為交響曲第三樂章的宮廷典雅風格的小步舞曲。這樣,整個交響樂套曲的面貌煥然一新。《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說明了音樂中新的內容會在何等程度上促使藝術形式發生變革,這兩種變革又會在何種程度上反過來促進內容的深化。

從作曲技術上講,它是一部革命性的作品,長度和複雜度前所未有,“當時初聽覺得難以理解”。在兩個序奏和弦之後,它以一個簡單得難以構想的、建立在降E大調三和弦上的主題開始,但是又忽然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升C,在整個樂章進程中帶來了沒完沒了的變奏和展開。除了常用的第二主題和結尾主題外,還有許多過渡性的動機,在整個樂章中十分醒目。但是和貝多芬的其它作品一樣,這一樂章中最引人注目的,既不是曲式格局也不是豐盛的樂思,而是所有的素材不斷向前推進,從一個主題化出另一個主題,充滿活力穩步上漲,抵達一個又一個高潮,以非此不可的銳勢推向結束。正主題處理得象戲劇人物,受盡反對和鎮壓,掙扎不已,最後得到勝利。

一個C小調的葬禮進行曲取代了常用的慢樂章,有一個C大調的對比段,悲壯宏偉,激情迸發。末樂章是一組變奏,有時相當自由,含有賦格式展開的插部和尾聲。

“器樂作品在貝多芬之後整個19世紀的發展,一直處在他的巨大影響和控制之下。他賦予器樂以最強烈、最富表現力的特點。他是找到通向古典主義最高境界之路的音樂家,他把古典音樂從美的境界帶到崇高的境界,他創造了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英雄風格。”

相關作品

上耳其進行曲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土耳其進行曲》 ,本曲全稱為《“土耳其進行曲”主題變奏曲》,這是一首以“土耳其進行曲”為主題而馳名世界的變奏曲。實際上,本曲的主題本身並非具有純正的土耳其風格,正如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一樣,只是反映了當時流行的一種“東方風格”,而在現代人看來,本曲幾乎沒有什麼東方味道。但是由於它具有十分通俗而流暢的鏇律,故與莫扎特的同名作品齊名,成為不朽的古典小品。

樂曲的主題簡潔而極其節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貫的節奏,加上十六分音符來提高活潑感,全曲表現出一種帶有童貞般的單純(片段1)。像這種快活的節奏,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屢見不鮮。各個變奏並不著力渲染技巧,但樸實有力,而又不陷於單調,是一種巧妙的關聯。

c小調第五交響曲

c小調 第五號交響曲 《命運》 此曲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貝多芬在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頭,便寫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語:“命運在敲門”,從而被引用為本交響曲具有吸引力的標題。作品的這一主題貫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種無可言喻的感動與震撼。貝多芬在第三交響曲完成以前便已經有了創作本曲的靈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時間推敲、醞釀,才得以完成。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這是一首英雄意志戰勝宿命論、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恩格斯曾盛讚這部作品為最傑出的音樂作品。整部作品精煉、簡潔,結構完整統一。

全曲共分四個樂章:

《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
第一樂章,燦爛的快板,c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樂章的開始由單簧管與弦樂齊奏出著名的四個音動機,並發展為第一主題,即命運主題,極富男性粗壯的氣息(片段1)。通過圓號對第一主題的號角式變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題(片段 2)。

第二樂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調,3/8拍子,自由變奏曲。第一主題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大提琴奏出(片段 3)。與之對應的第二主題先由木管奏出, 後由銅管樂器奏出豪邁的英雄凱鏇進行曲,表現了戰士們的信心和勇氣(片段4)。

第三樂章,快板,c小調,3/4拍子。詼諧曲形式。在這一樂章中,命運主題的變奏依然兇險逼人(片段5),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躍躍欲試的曲調後,樂隊奏出鏇風般的舞蹈主題,引出振奮人心的賦格曲段(片段6),象徵著人民參加到與命運鬥爭的行列中,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樂器震撼人心的漸強聲中,不間斷地進入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C大調,4/4拍子。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是樂隊以極大的音量全奏出輝煌而壯麗的凱歌(片段7),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表現了這一場與命運的鬥爭最終以光明徹底的勝利而告終。

參考文獻

http://www.hongen.com/art/gdyy/amqbl/ga20102.htm

洪恩線上 -> 藝術百科 -> 樂海流連 -> 名曲博覽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世界鋼琴名曲

提起鋼琴,我們禁不住將一切最美的語言奉獻給它:典雅、浪漫、瑰麗……。鋼琴是音樂殿堂中不可缺少的,它那天使般完美無瑕的音色,魔鬼般夢幻熾熱的演奏,足以融化世界上最寒冷的冰雪,感動人群中最冷酷的心靈。唯美浪漫的鋼琴世界,夢幻熾烈的心靈囈語,婉如叮咚濺起的清泉,給你自由無限的空間放縱自己的情緒,帶給我們最舒適美妙的感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