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舞曲概念
Industrial Dance(工業舞曲) 在80年代,工業舞曲從一種朦朧試驗形式到他相當流行,直接適合於對limp-wristed獨立音樂,cock rock和重金屬不喜愛的增長的觀眾群。早前因“電子形體舞曲”而著名的樂隊,如Front 242, Nitzer Ebb, Skinny Puppy和Ministry獲得了重大意義的在俱樂部的唱片播送權。在90年代,工業已經分裂為吉他和電子兩種形式,後者經常堅持傳統的電子形體音樂。Americas Cleopatra Records以最多工業舞曲表演為特色,包括了Leherstrip, Spahn Ranch和Die Krupps。形成背景
80年代,工業音樂從最初的晦澀、實驗風格發展到成為一種十分流行和率直的一種音樂類型,那些日益增長的熱衷於Cock Rock和重金屬的另類樂迷也對工業音樂有著同樣的興趣。早期被卓著地冠以“electronic BODY MUSIC”
名號的一些藝人-Front 242、Nitzer Ebb、Skinny Puppy和Ministry在俱樂部中備受歡迎,到得90年代,工業音樂的發展日漸形成了一種融合了吉他/電子的分支類型,這種分支類型的音樂通常會在electronic body music傳統下進行音樂創作,這便形成了Industrial Dance這種音樂風格。美國的Cleopatra廠牌下匯集了最為突出的一些Industrial Dance藝人:Leætherstrip、Spahn Ranch和Die Krupps。代表樂隊/藝人
具有該風格的樂隊/藝人名單
Diary of Dreams, Front Line Assembly, MDFMK, Ministry
組隊國籍: 德國
風格類型:
Industrial Dance(工業舞曲)
樂隊介紹:
Diary of Dreams最初的成立是作為Adrian Hates的個人旁系樂隊,早在80年代末期Diary of Dream就早已成立,但直到1994年樂隊才發行了第一張專輯“Cholymelan”,這張專輯在吉他手Alistair Kane的協力幫助下不失為樂隊的一張經典之作,為廣大歌迷和地下音樂媒體所讚譽。
然而隨著樂隊96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End of Flowers”,Diary of Dream的發展已勢不可擋。這張專輯由Adrian自己的品牌Accession唱片發行。專輯“End of Flowers”的發行讓Diary of Dreams鞏固了自己在歌特/暗潮音樂領域內的地位,其中幾首單曲還收錄到了隨後的幾張compilation中。
然而Adrian和Alistair的腳步卻沒有從此放緩,一年之後樂隊的第三張專輯“Bird Without Wings”又新鮮出爐了。隨著一場場的宣傳演出,這張專輯的銷量也節節判升,同時贏得了更多的讚美,而專輯的設計質量也甚為精良,高清晰度的圖片效果,漂亮的襯頁及排版,沿襲著“Cholymelan”精美的CD包裝風格。從那時起,Diary of Dreams已無疑成為一股不容輕視的力量,Adrian的每張作品都能夠成功地一次次超越以前的專輯,樂隊的歌迷數量同時也在不斷上升,獨立媒體對樂隊的採訪越來越多,好評如潮。
1998年樂隊陣容有所變動,[Os]mium和Christian Berghoff加入了樂隊,這為樂隊的現場表演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為樂隊的音樂和創作注入一股新鮮活力,這無疑也促進了Diary of Dreams第四張專輯在98年初的全新誕生,在這張“Psychoma”中樂隊在音樂中結合了更多的電子元素,然而新的音樂元素在富有技巧的表現手法下沒有使Diary of Dreams喪失他們原先獨特而具有親和力的聲音,同時樂隊憑藉專輯中富有哲理性的歌詞和華麗眩目的歌曲在不斷前進發展的歷程中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樂隊/藝人: Front Line Assembly
風格: Industrial(工業) Industrial Dance(工業舞曲)
Front Line Assembly是各類電聲樂團中最知名的一支,由來自溫哥華的多產音樂人Bill Leeb(主唱兼混音)和Rhys Fulber(混音兼採樣)。生於奧地利的Leeb在80年代中期曾以Wilhelm Schroeder的筆名與Skinny Puppy一起合作,後來在1986年又和Fulber(最初作為錄音助理加入)以及混音製作Michael Balch組成了工業電子樂隊Front Line Assembly。在少量的現場精選和錄音帶版發行之後,Front Line Assembly在1987年12月至1988年二月之間發表了他們最初的三首完整作品——The Initial Command, State of Mind, 和Corrosion。1988年後期,Corrosion和名為Disorder的袖珍唱片以及一些從未發行過的錄音作品被匯總在一起,推出了專輯Convergence。1989年,樂隊攜專輯Gashed Senses & Crossfire重返樂界,這張唱片收錄了偏重於舞曲風格的"Digital Tension Dementia"和"No Limit"。在為唱片做宣傳的歐洲巡演途中,一張名為Live的現場誕生了,限量4000張的唱片在一天內便銷售一空。1990年,Balch離開了Front Line Assembly,Fulber正式加入樂隊。這個新組成的樂隊很快發行了一張電子風格的專輯Caustic Grip,而1992年的新作品Tactical Neural Implant使樂隊的音樂轉型為硬舞曲風格。1994年音樂背景中再次加入人聲採樣,新專輯Millennium打破以往路數,以吉他為主打。同名原聲和"This Faith"成為了俱樂部里的主打曲目。1997年Fulber離開了隊伍,他的替代者Chris Peterson與樂隊合作的首張專輯Monument在1998年發行。Implode則完成於同一年的晚期。Leeb和Peterson將大量的合成流行迷幻和亢奮的鏇律放入作品,在2001年秋發行了Epitaph專輯。這時Rhys Fulber為2001年發行的專輯Civilization歸隊並繼續完成了2006年發行的專輯Artificial Soldier,在這張專輯中吉他手兼鍵盤手Jeremy Inkel加入樂隊,混音專輯Fallout於2007年發行。
樂隊/藝人: Ministry
風格: Industrial(工業) Industrial Dance(工業舞曲)
關於這支著名工業金屬、電子工業樂隊不用過多介紹。Ministry,譯為“內閣”,樂隊本身也處於工業金屬的內閣地位。Ministry於1981年組建於芝加哥,是多樂器演奏家阿爾.喬根森(Al Jourgensen)表達個人音樂觀點的工具,最初的成員還有鼓手史蒂芬.喬治(Stephen Jeorge)。他們初期受“新浪漫”(the New Romantics)運動和“趕時髦”(Depeche Mode)樂隊電子流行音樂的影響,1982年3月通過喬根森做合伙人的Wax Trax公司發行了首張單曲《冰冷的生活》 (Cold Life)。在發行了幾首受人冷落的單曲後,樂隊於1983年出版了首張專輯《以同情心》 (With Sympathy)。喬根森此後遠離了自己的同事,在1984年與比利時重拍樂隊“242號陣線”(Front 242)一同進行美國巡演時戲劇性地改變了音樂方向。在採納了更多的工業音色後,“內閣”錄製了陰暗、刺耳的專輯《抽搐》 (Twitch,1985),該專輯受益於有名望的On—U Sound公司的老闆阿德里安.舍伍德(Adrian Sherwood)在製作上的幫助,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從此Ministry便成為地道的工業金屬樂隊,大量的工業音色、濃厚的低音鼓、煩躁的吉他riff,聽起來很過癮。樂隊的經典專輯是1989年的《The mind is a terrible thing to taste》,這張專輯是這個工業先驅留給80年代的最後一擊鉛錘,影響深遠。還有就是1991年的專輯《Psalm 69》,被稱為工業金屬流派劃時代的一張專輯。樂隊1999專輯《The Dark Side Of The Spoon》中的Bad Blood曾收錄於電影Matrix(黑客帝國)原聲大碟。漫談電子工業舞曲
現今最HOT的舞曲之一,主要是從House所延伸出來,與House同為4/4拍,但速度上較House來的快,節拍也較重,每分鐘節拍約130bpm左右。Techno主要特徵在於使用一些重複、固定或單一的音效,有點類似工廠所發出的聲響,因此有人將Techno翻譯成為”工業舞曲”。著名樂手有Sven Vath 、Moby、石井健等。House相比Techno要更早出現,因為工業時代較電子時代來得早。在典型的Techno舞曲中常可聽到工廠中一些重複、機械、固定和單調的音效影子。
90年代Techno開始在歐洲逐漸普及,也是我國北方迪廳下半場舞曲的主要組成部分。Techno的內容簡單、激烈和嘈雜,特別適合宣洩個人情緒,目前僅在歐洲的部分舞廳中有整場播出。
底特律之聲在於靈感的來源
在一本雜誌上看見一個一個黑哥們兒憤憤不平地說:“我並不是他媽的沙文主義者,可那的確全是美國黑人的音樂—funk、disco、house、hip-hop、techno。當然,techno 是從德國和歐洲傳來的, 但它的現代形式是從底特律開始的,而且它的聲音就同底特律一模一樣。”這哥們兒的話並非無理取鬧。在多數人心中,黑人音樂無非是Soul與 R&B,在許多種音樂形式從黑人到白人、又從白人回到黑人時,忽略的往往是黑人;而有關技術和未來的一切,也少有人想到黑人頭上。
但techno的誕生,卻真是黑人的功勞。正是Juan Atkins、Derrick May和Kevin Saunderson這三位後來被稱為“底特律三雄”的黑人,奠定了techno 的完備基石。從一開始,techno便是一種同DJ密不可分的文化,在底特律這座曾經以john lee hooker、George Clinton(還是黑人)為榮的城市裡,還有一位大名鼎鼎的DJ,名為Electrifyin'Mojo, 他每晚有5個小時的節目,將Kraftwerk、Gary Newman、funk和的曲融合在一次節目裡(而techno要做的是把它們融匯在一首曲子裡。)許多未來的techno 高手都是從他的節目裡第一次聽到Kraftwerk,比如Atkins。
1981年,Atkins與老同學、越戰退伍兵Richard Davis重逢,後者自稱3070,他們把自己組的樂隊稱為Cybotron,靈感源於科幻小說、Kroftwerk作品及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漫》 (從底特律techno 的最重要合集之一《超越第三次浪漫》的名字, 也可以想像這本書以及其中的“techno叛逆”一詞對他們的重要性) 。如今為許多人公認的是,Cybotron的一曲Clear,乃是techno的創世紀。這首歌最好地體現了Atkins對techno的定義:George Clinton與Kraftwerk困在了同一部電梯里(在我幾乎是撿來的頗獲好評的Electro Funk 第二輯里,這首歌也被排在了首位), 明晰的節奏、靈巧的電子震顫與雖經變幻卻仍明顯屬於黑人的人聲,勾勒出了另一種情感,一種用先進技術、混亂城市和驚人速度為基本參照物、卻又十分流行曲化的未來情感。一種曾經十分先鋒的聲音終於走上了街頭,在底特律這座亂鬨鬨的工業都會中宣示音樂新孩童的誕生。在他們最後的一些作品如Night Drive中,則是用似乎已脫離肉體而飛升的聲音耳語般地吟頌飛速的車流,其調子充滿了夜曲般魅惑力,而背景聲卻是夕陽工業般的衰朽與沉悶。在底特律之聲那兒,已界定了techno哲學雛形,即在冰涼中點綴暖意,儘管一切仍然空虛。
當3070終因越戰留下的身心創傷於1985年辭世後,Atkins同Derrick May和Kevin Saunderson一起錄音並以不同的名字如Model 500、Reese、Rhythm is Rhythm等發表作品,其共同之處都是用最新的電腦技術展望冰冷的未來並將全部身心融入電動世界,找尋,抑或絕望。差不多同時,同樣致力於探索電聲新方向的芝加哥DJ們也創立了House, 據說這種音樂乃是由其奠基人之一的Frankie Knuckles打碟的Warehouse 俱樂部的簡稱而得名,就其最初狀態而言,在電子、太空、未來、funk的取向方面同techno幾乎一致,但Soul的成分更重一些。更加不同的是,當House 開始風靡歐美時,techno才剛開始走出底特律。
1987年,Derrick 拎著一口袋磁帶走進歐洲唱片公司代表的大門時,唱片公司還想把這種音樂叫做“摩托城(底特律別名)House音樂”,以便趕上風行的浪潮。幸虧techno一詞已經成為Derrick諸人生活、思想與語言不可分割的部分,才終於保存下這一稱呼,並且讓techno! The New Dance School of Detroit這張代表底特律techno的最重要唱片得以面世並引發轟動,標誌著techno時代終於來臨。
到80年代末,Derrick的Strings of Life這首集結了底特律techno最典型元素的曲子已經成為歐洲所有舞廳及正在坐大的Rave大潮的招牌曲。必須指出的是,多數人認為底特律techno在90年代末已成強弩之末的說法是言過其實的。事實上techno從清爽優美的電子funk轉向更加符合未來主義者意願的機器/電子靈魂狂舞的美學原則,也首先是像Model 500(亦即Atkins)這樣的底特律人完成的,在off the Battle中,就可以聽到極強勁的低音,更加快速的工業節拍,還有關於Ecstacy 的急促讚美詩。這正是如今風行的Hardcore的先聲(自然,是電子樂的Hardcore)。但如果從個人偏愛的聽覺享受而言,Model 500 95年的專輯Deep Space不僅保留了底特律人對太空/未來題材的專注, 也讓他們在中後期作品中常用的那種電子鍵盤聲和模擬弦樂變得無比透明而另人心醉神往。
今年出版的底特律techno另一位年輕的巨人Carl craig的新專輯More Songs About Food And Revolutionary Art中的無伴奏清唱及布魯斯色彩曾引發許多人的興趣, 封面上那段關於革命藝術的話也精彩無比,但恰恰是Goodbye World和Frustration這樣真正保留了底特律式清純乾淨節奏和恬靜飄浮鍵琴的曲子,更讓人回味不已, 它表明了底特律之聲仍然活力不衰, 而這些音樂所引發的逃逸意願,和偶爾出現的搖籃般的召喚, 是音樂純粹性的最好寫照, 也是電子音樂人性依然的最佳證明。
但我們的確要承認, 如同任何一種開創性的音樂形式一樣, 底特律之聲的意義更在於成為了一種靈感的來源,啟發更多的樂人探究techno 美學的其它可能性。如果90年代初techno 在美國暫時只激發出了Moby(這廝在贏得了“techno之臉” 的美名之後,今年竟然逆歷史潮流而動, 出了一張根源搖滾和朋克的樂隊專輯,被諸多雜誌賜予一星待遇, 我倒覺得他真他媽有種),那么在歐洲, 在一大群被底特律之聲激發的樂人的回響下,在比利時的R&S尤其是美國的WARD等等獨立公司的推動下,techno 更加大步地衝出了電動funk的狹小空間, 成為一種包容性更強也孕育出更多繁雜變種的、 可以同其他歷史性音樂名詞並列的大音樂品種, 寫下了當代音樂的又一種傳奇。
參考文獻:
http://www.diaryofdreams.de/
http://www.rockyear.com/bands/d_style.asp?id=149
古典音樂精品
如果用“下里巴人”來形容當代的流行音樂,那么古典音樂便是當之無愧的“陽春白雪”。無論是“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的古琴聲,還是“嘈嘈切切錯雜談 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都讓人魂牽夢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