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全書共分10個篇章,主要介![圖書封面](/img/9/a09/nBnauM3X2UTNygDM0ATO1gjMxMTMxkTO0MTOwADMwAzMxAzLwk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作者簡介
李歐梵,一九三九年生於河南,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榮譽博士。現為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印第安那大學、芝加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哈佛大學等著名大學。主要著述包括:《鐵屋中的吶喊》、《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西潮的彼岸》、《中西文學的徊想》、《狐狸洞話語》、《現代性的追求》、《上海摩登》、《我的哈佛歲月》等二十多種,並出版有小說《范柳原懺情錄》和《東方獵手》。
季進,一九六五年生,文學博士。現為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04)、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2005)、台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2008)。主要著作有《錢鍾書與現代西學》、《圍城裡的智者》、《李歐梵季進對話錄》、《陳銓:異邦的借鏡》、《另一種聲音:海外漢學三家訪談》等。主編有“西方現代批評經典譯叢”、“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
媒體評論
李歐梵在台灣大學時師承夏濟安,與夏志清的關係也極為密切,而在哈佛大學時,他又有緣受教於普實克,以一人兼得歐美現代中國文學研究三大巨擘的真傳,李歐梵所代表的意義不在話下。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
歐梵先生在全球化急遽變動的風景里展現他的理論和實踐之旅,其基調仍不離現代性反思。各類文本與文化脈絡錯綜糾葛,其色塊與光影交相輝映,而歐梵先生遊刃其間,如狡兔三窟,構築多重批評空間。
——陳建華(香港科技大學)
目錄
編輯緣起“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總序
自序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與文學的現代性及其問題
身處中國話語的邊緣:邊緣文化意義的個人思考
論中國現代小說的繼承與變革
後現代時期的經典(重)讀
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研究方法
張愛玲筆下的日常生活和“現時感”
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沉淪》中的三篇小說
通俗文學研究斷想
光明與黑暗之門——我對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讀《尋求富強》:史華慈思想史研究風格與方法斷想
精彩書摘
到台灣的國民黨的新的政治中心。在這裡,桑青、她丈夫和女兒,都被鎖進了一個閣樓,這個閣樓有評論指出“是台灣島本身的高度象徵”。①除了受到幽閉恐懼症和暫時分離的煎熬,他們還因為被控侵占政府錢財而受到警察的追捕。只有當桑青抵達美國,也到達走向邊緣的行旅的終點,她才能夠回憶她在中國的經歷。同時她丟棄了舊的“歷史的”自我而得到了新的名字和身份——桃紅。小說最為悲慘的部分講述桃紅被美國移民官員窮追抓獲過程中她出軌的表現。她的身份困惑表現為精神分裂和情慾膨脹,在全美大陸一路上與不同的男子上床。她拋棄了桑青,拋棄了她中國的一面,這使她陷入了一種“道德和性的混亂”,白先勇認為,這也許也是“整個國家巨觀無序的表征”,這個國家就是中國。桃紅破碎的心理反映了她自己作為流亡者的困惑,也反映了她過去的中國經歷的歷史分裂。白先勇把這部小說視為寓言故事,因為它展現了中國流亡者無可擺脫的命運。這些流亡者作為迷失的中國人,“永遠擔驚受怕,永遠不定,永遠奔波”,因為這種身體上的連根拔起也意味著精神的混亂。②
不像聶華苓筆下感情混亂的桃紅,我現在認識到,歷經二十多年的身份困惑之後,流亡的行旅不必是極度的傷感、灰暗、沒有希望。相反,只有在這邊緣地帶,我才感覺到心理上的安全,甚至是文化上的特權。依照我自我選擇的邊緣性,我再也無法完全認同任何中心。因而,我沒有感到任何尋根的迫切。我認為桃紅莫名的苦痛源於失落的焦慮和無法確定她身處美國社會和文化邊緣的新身份。這種自我折磨的感覺(也許代表雙重文化背景邊緣人的消極方面)可以轉化成一種積極的性格力量。
值得一看的好書(六)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