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言傳播的根本動因是價值,增加中華語言的傳播價值便為第一要事。比如:利用豐厚的文化資源和發展中的科技、教育,增加漢語的文化價值:利用產品進出口等經貿往來、國內外旅遊業的拓展、在我國舉辦的大型會議及活動等,增加漢語的經濟價值;利用我國在世界組織中的地位和與世界各國各區域的各種合作,增加漢語的外交價值。
語言傳播非一廂情願之事,且中國向來以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研究世界不同區域、不同國家的外語政策及其風俗習慣,研究各國各地接受漢語的歷史、現狀及潛在需求,用語言接納者樂意接受的方式.來滿足各國各地對漢語的不同需求。重視同語言接納國的政府、專家的交流,共同規劃漢語教育與使用的各種問題,制定互惠互利的規範標準,使漢語傳播如“潤物細無聲”之春雨般平和,如“奔流到海不復回”之江河般長遠。
中國是漢語國際傳播的大後方。重視漢語國際傳播,更須加強國內漢語教育與研究,樹立母語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固本方能強末,根深才能葉茂。語言文字工作有國內、國外兩個大局,“外熱內冷”為病。和諧發展為智。
作者簡介
張西平,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治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歐洲漢學史的研究工作。主編了《國際漢學》雜誌,主要代表著作有《中國和歐洲早期哲學和宗教交流史》、《傳教士治學研究》等。
圖書目錄
導言 總結各國語言推廣經驗,加強語言推廣政策研究
一、世界主要語種對外推廣的歷史
二、西方主要語言推廣的成功經驗
三、走向世界的漢語所面臨的問題
第一章 英國
一、英國對外語言教育政策
二、英國文化委員會——官方的推廣機構
三、獎學金
四、教師的培訓及資格認證
五、教材出版及使用
六、學生及課程
七、標準化考試
八、結語
第二章 美國
一、歷史沿革
二、對外推廣英語狀況
第三章 西班牙
一、西班牙語言政策
二、語言推廣歷史和現狀
三、主要推廣機構
四、對外西班牙語師資培養
五、語言推廣所使用的教材
第四章 法國
一、法國對外推廣法語的政策與主管部門
二、主要推廣機構
三、為外國學習者設定的法語水平測試
四、對外法語學科建設
五、結語
第五章 德國
一、歌德學院
二、跨民族協會(InterNationes)
三、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
四、獎勵德語推廣和國際文化交流
五、結語
第六章 俄羅斯
一、俄羅斯語言政策和對外推廣俄語的狀況
二、國際俄羅斯語言和文學教師協會
三、國立普希金俄語學院
四、普希金獎章與俄羅斯語言文化的對外傳播
第七章 日本
一、日本的語言政策
二、日語推廣的歷史與現狀
三、主要推廣機構
四、從事日語推廣工作的教師
五、日語推廣所使用的教材
六、日語推廣的規模
七、日本語言文化傳播獎勵
八、日語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第八章 韓國
一、韓國語言推廣史與現狀
二、韓國語的傳播形式和特點
三、韓國語的推廣與傳播
四、主要推廣機構
五、韓國語能力考試
六、韓國語教師的培養
七、對推廣韓國語言文化的獎勵
後記
部分章節
第一章 英國
英國面積不大,卻是個文化大國。據說,按諾貝爾獎得主的人均占有量計算,英國在全世界排名第一。從巨觀上看,和其他現代工業化國家一樣,英國有著成熟完善的教育制度。英國教育制度歷經數百年的發展,教育質量很高,因而名揚四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外國學生到英國留學。他們之中很多人是為了學習英語,掌握這種國際商務、貿易、外交的通用語言。更多的則是慕名而來,因為英國教育的許多方面素以質量高、標準嚴在全世界備受推崇。英國政府在對待外國求學者的問題上。採取開放和歡迎的政策。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曾經公開為英國的教育產業作廣告宣傳,他說:“在一個終生學習的世界裡。接受英國的教育是人生的一張頭等車票。”
一、英國對外語言教育政策
歷史上。英國的對外擴張晚於其他國家。早在歐洲人發現並進而統領全世界的時候,“語言作為立國工具”的重要性就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在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的同時,西班牙女伊莎貝拉收到一份呈示,建議採用迦士南語作為“征服番邦,鎮壓蠻夷”的利器。
當英國取得海上霸主地位以後,英語在英國的殖民地屬於執政語言。有時人們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在法國和英國,語言所扮演的角色大相逕庭。因為法國更注重他們的文明教化任務,很少利用當地語言辦教育,而英國正好與此相反。然而,在亞洲和非洲各地,英語的“教化”特徵卻得到了廣泛的宣傳,例如麥考利爵士1834年就曾經揚言要培養“既具有印度血統和膚色,又具有英國式旨趣、看法、道德及智慧型的階層”。另外,在1847年呈遞“非洲殖民事務局”的一個方案中,就把掌握英語語言知識看作是“教化屬地內有色人種的最重要的方式”。英帝國在其殖民地和所占領土上,普遍貫徹種族隔離的教育政策。……
值得一看的好書(六)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非好學深思者莫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