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播秧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①。
心地清淨方為道②,退步原來是向前。
注釋譯文
①水中天:水中倒影著天空,故稱水中天。
②心地: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唐杜甫《謁文公上方》:“願問第一義,回向心地初。”
作品鑑賞
禪門中人行住坐臥、擔水砍柴皆是禪,所以對生產勞動並不排斥。這首詩就是根據插秧的體驗所表達的禪悟。其中心思想一是低頭,一是退步,都契合著人生的處世之道。人們平視時,目光或為樹障,或為山遮,難得及遠,而低頭插秧時,水中倒映出“天光雲影共徘徊”,眼為之明,心為之爽。而插秧應倒著走,這倒退,實際上就是向前。詩中所參照的是一種社會的品格,即柔弱和剛強的對照:低頭和後退顯然都是前者。但作者所要說明的並不僅僅是“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處世哲學,而主要是強調事物的相對性,即在一定的條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掌握了這一點,就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使得心靈及其行為達到更高層次的自由。這首詩把如此深刻的哲理與插秧勞動結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毫不牽強,絕無某些宋人那種似“語錄講義之押韻者”之弊,在同類作品中,確是屬於上乘。
作者簡介
契此(?—916),號長汀子,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五代梁時明州(今浙江寧波)的遊方僧。契此經常肩上背一個布袋並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他經常背一布袋,人稱布袋和尚。契此和尚乞食為生、餐風臥雪。他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隨遇而安、席地而臥。後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詩偈,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菩薩轉世。後世佛寺中所供大肚彌勒,相傳即其造像。著有詩偈二十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