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中國首部音樂風光藝術電影《大地之歌》是以新疆伊犁地區的草原、山巒、河流、湖泊等美麗風光為拍攝背景的影片,片中描述了哈薩克男孩薩依蘭,為尋找心目中神聖、勇敢的哈薩克民族英雄喀班巴依的足跡,歷盡身心磨難的故事。影片將通過薩依蘭穿越四季的不同生活場景和生活細節,生動記述哈薩克民族獨特而詩意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大地之歌》將以散點式的結構和追求整體印象的構想模式,以語言、畫面和音樂 對影片進行真實描述,詳盡的展現人與自然的抗爭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終極。《大地之歌》將藝術的表現人、自然、心靈三位一體的完整膠合,期望把中國紀錄電影帶入另一開闊境界。
《大地之歌》將讓你悉心體會最具傳奇色彩的馬背民族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英雄氣概;《大地之歌》牽引你無法飛躍城市喧囂和噪雜的眼睛,帶你真正回歸最原始、最自然的原生態世界……
作品欣賞
《大地之歌》是古斯塔夫·馬勒整個交響音樂文獻中一部非常獨特的作品。馬勒在這部作品中終於將自己畢生主要運用的兩種音樂體裁——交響曲和藝術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1907年夏天,他根據漢斯·貝格的《中國之笛》中李白、錢起(長期以來誤作張籍,最近我們確證為錢起)、孟浩然和王維所作七首德譯唐詩創作的。《大地之歌》包括六個樂章:第一樂章《愁世的飲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歌詞選自李白的《悲歌行》;第二樂章《寒秋孤影》(Der Einsame im Herbst),歌詞選自錢起的《效古秋夜長》;第三樂章《青春》(Von der Jugend),歌詞選自李白的不明詩篇,德譯名《琉璃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ian);第四樂章《美女》(Von der Schonheit),歌詞選自李白的《採蓮曲》;第五樂章《春天裡的醉漢》(Der Trunkene im Fruhling),歌詞選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樂章《永別》(Der Abschied),歌詞選自孟浩然的《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止》和王維的《送別》。
馬勒對音樂和詩歌有特殊的愛好和理解。他在1893年8月的一次談話中不無偏頗地指出:“各種藝術如同姊妹一樣的一切說法,都是廢話。她們並不完全一樣,在等級上千差萬別。首先,顯然是音樂,這是心靈感受的藝術。其次是詩歌。接著是一長段空白。然後才是繪畫與雕塑,她們的主題來自外部世界。最後是建築,必須使用測量和比例。不過,真正、偉大的藝術作品,在於把所有這些藝術結合起來。闡說和創造這種藝術作品的人就是理察·華格納!”在長期勤奮地投入交響曲創作之後,馬勒身心交瘁,渴望得到休息。愛女的夭折,醫生的診斷,加深了壓抑、憂傷和孤獨的情緒。他預感在世不久,要向朋友們告別,但是仍然熱愛大地,熱愛青春,熱愛生命。這就是《大地之歌》的基調。馬勒在德譯唐詩中找到了表達這種思想情緒的靈感和形象,而且把它們完全變成了自己熟悉的東西。
馬勒最忠實的朋友和支持者布魯諾·瓦爾特在《古斯塔夫·馬勒》一書中指出:“在《大地之歌》里,大地在逐漸消逝;他呼吸到了另一種氣息,被新的光芒所照耀——這是馬勒寫出的一部完全新穎的作品……每個音符都傳遞著他的獨特聲音,每個詞,儘管來自千百年前的古老詩篇,都是他自己的。《大地之歌》是馬勒最個人化的內心表白,也是一切音樂中最個人化的內心表白。”
《大地之歌》於馬勒逝世後在慕尼黑首次演出,1911年11月20日,瓦爾特在慕尼黑指揮了這部作品的首演,該作品成為對馬勒的永久懷念。
作品影響
1998年5月,一支來自德國的交響樂團在北京演出了一部具有轟動效應的交響樂——《大地之歌》。這部作品是德國著名作曲家馬勒於1908年創作的。它之所以會引起“轟動”,就因為它的“根據中國唐詩創作”的特殊背景。本來,我們的文學遺產被外國人譜成了輝煌的樂章,這是令國人自豪的事情。但是,就在其流傳了近一個世紀之後,我們自己竟仍說不出樂曲依據的到底是哪些唐詩篇章,這實在又有些令人尷尬。
那么,我們的唐詩到底是怎樣進入德國作曲家的視野的呢?根據有關學者的考證可知,1862年,法國人赫維·聖丹尼斯根據中文版的《唐詩合解》(1726年出版)、《唐詩合選詳解》(乾隆年間出版)、《李太白文集》和《杜甫全集詳註》四種書選譯了法文版的《唐詩》。1867年,法國女意象派詩人朱迪斯·戈謝也出版了一本唐詩的法文選譯本——《玉書》。1905年前後,漢斯·哈依曼根據前兩種法文版本又轉譯出版了德文的《中國抒情詩》。1907年,漢斯·貝格根據以上三種版本再次轉譯的德文唐詩譯本《中國之笛》出版。第二年,即1908年,馬勒就根據《中國之笛》創作了《大地之歌》。
導演簡介
陳建軍,中國第一部杜比數字立體聲紀錄電影的導演;中國唯一舉辦過個人電影周的導演;中國唯一已創作出5部90分鐘杜比數字立體聲電影紀錄片的導演;中國唯一入圍參賽全球20多個著名國際電影節的紀錄片導演。作品《牧魂》VHS錄像帶以高達245美元/盤的售價創美國紀錄片銷售價格最高紀錄,至今無人超越。該片曾先後入圍全球20多個電影節,2001年榮獲美國人類學會(AAA)第100周年年會及國際影像人類學電影節最高獎,被該學會評價為人類學電影的經典之作;2002年榮獲美國BLACK MARIA國際電影節紀錄電影最高獎;榮獲美國MOON DANCE 國際電影節紀錄電影最高獎SEAHOUSE AWARD FEATURE DOCUMENTARY;榮獲巴西里約熱內盧IV FICA紀錄電影唯一最高獎;榮獲希臘KALAMATA電影節紀錄電影唯一最高獎。十二部大型系列紀錄電影《中華文明》的總導演,其中《青銅的光輝》榮獲2002年中國政府電影最高獎“華表獎”。
攝影師簡介
李雄,生於1962年8月,1980年進入中國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1988年擔任攝影師,1992――1993年任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駐廣東省記者站新聞記者,1993年至今任中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師,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主要作品:大型紀錄電影《巴金》;戲曲電影《武則天》;新聞紀錄電影《亞洲猛士》;紀錄電影《井岡山》;故事片 THE MONKEY KID《猴三》;電視專題片《新疆》;故事片《硯床》;文獻紀錄電影《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大型文獻紀錄電影《揮師三江》紀錄電影《牧魂》;大型系列紀錄電影《中華文明》 故事片 I DISCOMBOBBLED(《我暈了》)THE BEIJING SAN FRANCISCO FILM GROUP。 作品曾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
作曲家簡介
趙小也,著名作曲家,主要電影作曲:《牧魂》、《中華文明》第一部《英雄時代》、第二部《青銅的光輝》、第三部《禮樂與爭霸》、第四部《鐵血帝國》、《大進軍―解放大西北》、《大沙暴》。
個人作品專輯(CD):《敦煌印象》、《天地之間》。
台灣作家張曉風作品
台灣作家張曉風,,中國台灣著名散文名家。畢業於台灣東吳大學,並曾執教於該校及香港浸會學院,現任台灣陽明醫學院教授。1941年出生於浙江金華,江蘇銅山人。篤信宗教,喜愛創作。小說,散文及戲劇著作有三、四十種,並曾一版再版,並譯成各種文字。本任務為台灣作家張曉風作品的解讀與欣賞 |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
BBC經典紀錄片一覽
對於紀錄片愛好者來說,追BBC(英國廣播公司)題材廣泛、製作精良的紀錄片是人生一大樂事。看BBC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信深處的奇妙境界,而其其超級精彩的畫面即使定格,也是一幅攝影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