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著名作曲家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作品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他一生中較為幸福和創作蒸蒸日上的時期。此時他已經以《第三“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成功而獲得作曲家名聲。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首演並不成功,直至38年之後,在孟德爾頌的指揮下,由年僅18歲的約阿希姆演奏之後,才成為久演不衰的傳世之作。而此時貝多芬已經去世17年了。

創作背景

貝多芬為當時維也納劇院樂隊的首席克來門托量身訂做了這部作品,是本文所說“柔美三巨著”中最後在1806年底完成,於當年12月23日由克來門托擔任獨奏首演。不過當時由於這位小提琴大師對這部作品漫不經心,而熱衷於表演自己迎合聽眾炫耀演技的作品,首演後並未受到好評。在被冷落了近40年之後的1844年,經當時年僅12歲的19世紀德國偉大的小提琴家約阿西姆在倫敦與在孟德爾頌的指揮之下的愛樂協會樂團的演奏演繹,她才大放光彩。據孟德爾頌所說,第一樂章曾被聽眾的掌聲打斷多次。在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這部小提琴協奏曲其實並無份量,甚至可以說是無足輕重的。然而,在音樂史上的同類體裁作品中,她卻被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們幾乎公認為最完美的作品。貝多芬在音樂史和音樂愛好者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她鏇律優美,情感樸素而又熱烈奔放,受到了音樂愛好者最為廣泛的喜愛,是古典音樂曲目中演奏錄音最多的作品之一。 

作品賞析

第一樂章由五聲輕輕的定音鼓開始。雖然貝多芬之前海頓莫扎特有過以定音鼓開始的作品,但貝多芬在這裡使用定音鼓引出的前四個音構成的動機在第一樂章中以不同的形式和變化多次出現達幾十次,所達到的效果非常迷人,則是貝多芬的手法的獨具匠心,空前絕後。第五聲定音鼓和木管樂器一起奏出兩句平靜,柔美,象是回憶的,若有所思的引子,被弦樂隊重複的那四個動機打斷之後,經過渡句引出果斷的第一主題。我覺得,在這個第一樂章,乃至這整部作品裡最迷人的,是這個樂章中那簡潔樸實,而又無比溫暖人心的由木管樂器奏出的第二主題。和他的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中由獨奏鋼琴開始全曲相反,在這部作品中,獨奏小提琴的第一次出現卻好像有意被儘可能推後了。全曲開始約三分鐘之後,獨奏小提琴才第一次出現。貝多芬就是這樣,在不同作品上採用非常不同的表現手法,藝術上不斷求新變革,所創作出的每一部主要作品都獨具鮮明特色。發展部中,樂隊和獨奏小提琴以不同的方式對主題進行發展變化,獨奏小提琴與樂隊交融協奏,時而是樂隊威武的齊奏,時而是樂隊輕聲伴奏之下獨奏小提琴沉靜而細膩的歌唱。這個樂章一般的演奏要25分鐘左右,是貝多芬作品中最長的第一樂章,其中不同的主題和動機構成的音樂聲浪時起彼伏,如滔滔江水。樂章末尾,獨奏小提琴的華彩表演之後,在樂隊輕聲的伴奏中小提琴聲飛流直下。當獨奏小提琴和樂隊齊奏出樂章最後的一個和弦結束時,真有“八千里路雲和月”之感。 
變奏曲式的第二樂章像是一隻小提琴浪漫曲,變奏曲主題先由加弱音器的弦樂隊演奏,接著是單簧管和大管對主題的變奏。之後樂隊與獨奏小提琴似問似答,造成的氣氛非常的寧靜。沉浸在這個樂章中,瀰漫在空氣中的淡淡感傷忽隱忽現,好像將你帶回到那失去的昔日好時光。第二樂章結束由獨奏小提琴無間斷直接引人迴旋曲式的第三樂章。歡快的主題充滿活力,與第二樂章形成鮮明對比。帶法國式守獵風味的迴旋曲主題,樂章中小提琴和樂隊相間問答,很像是日夜思念的親友戀人在相見重逢時的欣喜和歡歌笑語。 
活躍在當今世界古典樂壇的德國女小提琴手,安妮.索非.慕特爾曾這樣說起貝多芬這部作品:“貝多芬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中,為小提琴創造了全新的音樂語言,他並由此創作了歷史上最偉大的小提琴協奏曲。”她曾於98年在北京演奏這部作品。多年前在海淀影劇院的中央樂團的一個“星期音樂會”上,曾聽過李德倫指揮和一位國外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演奏。已忘了這位小提琴演奏家的名字,但至今仍然記得的是,坐在我左邊的那位聽眾,聽得如痴如醉,邊聽邊跟著輕聲亨唱……。這部作品演出現場聽眾最多的一次,大概是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小提琴演奏家帕爾曼和中國愛樂樂團合作於02年8月29日在北京人大會堂有萬餘聽眾出席的音樂會。 

勃拉姆斯作品

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已被公認為一流的協奏曲,與孟德爾頌和貝多芬的同類作品相併列。但我要說的是,他的同樣出色的《a小調小提琴和大提琴雙重協奏曲》卻沒有取得它應該享有的地位。在所謂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中,柴可夫斯基那部花哨、淺薄而又捉襟見肘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居然名列其中。而勃拉姆斯的雙重協奏曲卻無緣進入最經常演奏的音樂舞台,只是作為一部稍為重要而又讓很多小提琴手和大提琴手敬而遠之的作品遭受冷落或批評。但對於我來說,勃拉姆斯的這兩部弦樂協奏曲卻讓我大開眼界,連我的完全外行的家人都以同樣強烈的興趣喜歡這兩部大作。

柴可夫斯基作品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全曲由三個樂章構成,三個樂章特色分明。初識它,便被開篇溫婉悠揚的曲調所吸引,它沒有《命運》那樣氣勢恢宏的開場,只是如一位長者以講述的口吻將一段故事娓娓道來,就是這樣一段緩慢悠揚的鏇律,輕輕將我帶進這個由音符拼湊而成的繽紛世界。  

樂曲開場具有濃郁的俄羅斯風情,當我還沉浸在這一片悠揚婉轉的開場中,節奏已經不知不覺中加快日益明朗開來,曲調力度在逐漸增強中卻不急於達到最頂峰,峰迴路轉,強弱交替,由強又重新進入緩和低回的節奏中。在輕鬆愉快的鏇律中,精靈般的樂符歡快的跳動,緊密地靠攏在一起,翹首以盼小提琴的高雅登場。作為主角的小提琴並沒有強勢華麗登場,而是奏出了一連串悠揚、充滿歌唱性的鏇律。在這一片動聽的歌中,我的思緒被拉得很長,仿佛到了異國他鄉,走在雨後寧靜的小鎮,在泥土的芬芳中繼續聆聽大自然的低語和歌唱。小提琴採用中板速度,音色柔美,我只覺眼前呈現蓬勃的自然之景在曲調中緩緩流動。特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緩緩流動的綿遠鏇律中小提琴主鏇律中的休止符——短短不到一秒的音樂休止,眼前暢想的畫面也戛然而止,如電影中的一個定格,將思緒定在一點唯美的畫面便又緩緩推開,繼續流淌。在情感上,這一個休止符如同向寧靜的湖面投下一顆小石子,水的寧靜煞那間被擊破,而並未波濤洶湧,只是盪開層層漣漪,消失在遠方。隨後的鏇律中兩次主部與副部遙相呼應,節奏明快,敲擊有力,將剛剛歸於寧靜又逐漸撥開的情感再次逐漸引向高潮。

下一個階段樂曲進入歡快的主題,元素更加多元,小提琴與其他樂器完美結合,氣勢走向雄渾。在樂曲中盡顯自然之聲的鏗鏘有力、人文的祥和熱烈、以及青春肆意揮灑的激情與浪漫。如一個晴朗的早上,伴著陽光,俄羅斯市民紛紛湧向街頭,互致節日的問候,朝賀自然的偉大,一切言語都已多餘,便只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小提琴與樂隊三次接替演奏,最後以小提琴的一個強音符將歡樂的氣氛拉近尾聲。腦海中隨音符而生的幻想之景固美,眼前演出樂團帶來的激昂氣息更是給曲調平添幾多精彩。指揮家隨音符搖擺,小提琴演奏者隨鏇律舞動,仿佛造物者設計這段樂曲各個角色的進進出出,將奔涌的青春、不屈的生命以及絢爛的自然播撒在禮堂的每個角落,傳達進每個觀眾的心裡。  

第二樂章由木管組樂器開篇,起於絲絲縷縷略帶哀傷的情緒,奠定了該樂章惆悵憂傷的基調。樂曲創作於1878年,當時俄羅斯社會動盪不安,農民依舊陷於貧窮和痛苦,在柴可夫斯基眼中“祖國正處於最黑暗的時期”“時局不穩,看不清前途”,我想第二樂章的哀傷情節正是作者憂思的流露和表達,這樣一種濃濃的哀愁全然反映于樂曲之中。第二樂章並不是全部陷於情緒低谷,其中間雜一段小提琴與樂隊的緊密合作,就像是作者面對現實所產生的深深思考,個人情緒與祖國命運的猛烈碰撞。在這之後便又轉回緩慢節奏的悠揚鏇律,激動情緒平復,對國家深深的愛戀自然蕩漾開來。  

第三樂章以歡快節奏開篇,與此前略顯消極的情緒不同,充滿了對未來的美好嚮往。小提琴與樂隊緊密相連,音符不斷跳躍,曲調逐漸上升,節奏多變,激動和嚮往之情躍然音樂之間。我的情緒在第二樂章仿佛沉浸在水底,被愁思壓得動彈不得,在第三樂章的明朗開篇中便被逐漸拉回,在一連串的激昂鏇律中重拾希望,在這一切黑暗中,只要有勇氣靜靜等待那黎明,它就總會在前方。尾聲是整個樂曲的高潮,展現了人民高昂的鬥志和堅忍不拔的意志,沒有因黑暗而窒息,而是在苦難中找到重生!這樣一股無畏的士氣通過跳動的音符感染著在場的每一位觀眾,銘記心中——即使再無盡的黑暗,只要信念生,那束光,便永在。

視頻欣賞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