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鼓》

《中國花鼓》

這是具有東方風格的小品曲。作者克萊斯勒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在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時,曾欣賞過當地中國移民表演的“華埠音樂”。克萊斯勒有感於中國藝人的演奏,於是選用了花鼓的前奏創作本曲。

作曲者

克萊斯勒克萊斯勒

克萊斯勒於1875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父親是位名醫,也是個音樂愛好者,因此對小克萊斯勒產生了重要影響。克萊斯勒自幼就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賦,4歲隨父親學琴,7歲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成為該院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10歲畢業又入巴黎音樂學院。13歲以後,曾隨一位著名鋼琴家到美國巡迴演出。此後的十幾年,他遵照父親意願,在維也納學醫。直到1896年,他才鬼使神差又拿起了小提琴
克萊斯勒的演奏兼有維也納的人情味和法蘭西的貴族風度,這使得他的演奏風格新穎而獨特。他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有力地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克萊斯勒風格”,成為20世紀初最有影響的小提琴家。他的名字幾乎是“小提琴”的同義語。

創作背景

上世紀20年代,克萊斯勒在美國期間,曾到西部城市舊金山旅行,到當地唐人街觀賞過中國華僑表演的“華埠音樂”。他對中國的民間音樂有濃厚興趣,特別是花鼓音樂最令他著迷。他被中國藝人敲打花鼓所深深吸引,便取其節奏,創作了這首頗具東方風格的小提琴曲。
一般西方作曲家運用東方鏇律時,大多採用速度徐緩的曲調。而克萊斯勒卻突破了這種模式,採用急速、華麗的細膩鏇律,以及快速的節奏,既充分發揮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又描繪出中國民俗中迎神大會上熱鬧、喧囂的歡樂氣氛。

樂曲評價

這首樂曲充分顯示克萊斯勒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有觀眾在《紐約時報》上發表感想:“克萊斯勒用一氣呵成、舒暢流利的鏇律唱出了青春的歡樂。那種青春美正是《中國花鼓》令人最心醉之處,不禁勾起一段珍藏的記憶。無伴奏的小提琴獨奏,非常之纏綿,又滿含著濃濃的中國味,真有感情濃得要溢出的感覺!”

有位美國學者說:“《中國花鼓》的音樂風格甘美豐潤,富於變化,沁人心脾。此曲用小提琴和鋼琴營造出鑼鼓喧天的喜慶氣氛,用西洋作曲技法和樂器來表現中國風情,聽來別具韻味。是西洋作曲家採用中國題材的經典之作。”

在中國巡演

弗里茨·克萊斯勒在中國的巡演城市包括上海、天津和北京,但開場和收官演出均在上海。
早在演出前大半個月,滬上西報就對克萊斯勒的東方之行投以期盼目光和熱烈討論。“明天克萊斯勒演奏會將在謀得利開始接受訂票,我們十分肯定本次演出將出現火爆的購票需求,晚到者會空手而歸。”這是記者在4月4日《字林西報》上的豪言壯語。
1923年4月初,《大陸報》和《字林西報》相繼刊出長文,詳述克萊斯勒的琴藝道路,並配發克萊斯勒與夫人大幅合照。
與此同時,報刊對克萊斯勒所攜名琴:著名的斯特拉迪瓦里琴和瓜爾內里琴的介紹也不吝篇幅。《字林西報》介紹:“弗里茨·克萊斯勒是三把非凡提琴的主人。一把是很小的斯特拉迪瓦里琴,音色不大但做工考究細膩,克萊斯勒在小廳演奏時常用它。一把是加利亞諾(Gagliano),其製作者是17世紀上半葉活躍在佛羅倫斯的義大利制琴家中最早和最出名的一位。克萊斯勒最常用的一把琴由瓜爾內里家族的JosephGuarneridelGesu製作,此前這把琴為奧古斯特·威廉密所有。這把瓜爾內里琴是目前存世最好的小提琴,價值無可估量。這把琴較大,因其特有的響亮且醇厚的音色,克萊斯勒和管弦樂隊合奏協奏曲時,總是用這把琴。”

創作談

對他為何會寫出《中國花鼓》這首曲子感到非常好奇,克萊斯勒給出了他的答案:“一直以來我都在學習中國的事物,十分熱衷於他們輝煌的成就,正是我對中國事物的愛給我靈感,創作了《中國花鼓》,這曲子代表我對中國音樂的理解。你可能會覺得,我從沒有來過中國,卻企圖將中國音樂傳遞給西方人,這樣做過於冒昧和自以為是,比我更有名的作家和音樂家們給出過解釋。”克萊斯勒打了一個比方,“歌德和席勒在去義大利之前很久,就寫下了關於義大利的一些漂亮故事,並且後來得到現實的佐證。”克萊斯勒認為自己的創作和他們有共通之處。“來到中國,我希望聽到中國第一流的音樂,看看我的創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印證。”後來的研究者認為:從樂曲的鏇律看,《中國花鼓》的音調原型可以肯定非作者憑空所造,有可能是克萊斯勒早年到過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的唐人街獲得的靈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