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周禮》

《周禮》是中國古代關於政治經濟制度的一部著作,是古代儒家主要經典之一。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故本名《周官》,又稱《周官經》。西漢成帝時,劉歆校理秘府所藏書籍,才將《周官》列入書目,但缺冬官一篇,遂以《考工記》補足。王莽建立新朝,始改《周官》為《周禮》,並宣稱這是周公居攝時所制訂的典章制度。自鄭玄作注後,與《儀禮》、《禮記》並列為《三禮》。宋代列入《十三經》,遂成為中國古代法典,其中關於經濟生活的規定,主要在地官,其次是天官。冬官《考工記》專記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

簡介

《周禮》是儒家經典,

《周禮》 《周禮》
西周時期的著名 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 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則說明儒家思想發展到戰國後期,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 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 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綱領《周禮》,西漢的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一批古書,其中一部名為《周官》。原書當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亡,漢儒取性質與之相似的《考工記》補其缺。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並更名為《周禮》。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規定,全國的最高土地所有權屬於王(天子)。千里王畿為王直轄之地,王畿內的土地有由王直接占有的王田,有分封給王直屬的公、卿、大夫、士的采邑,而以王田為數最多。王畿外的土地,天子則分封給諸侯,其占有情況,與王畿類似。這就形成了經濟上的土地等級占有,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政治上的等級從屬關係。

《周禮》將耕地都按方塊田形制進行規劃。其具體規劃辦法有井田制和溝洫制兩種。基本單位都是一百畝(又稱一夫),成正方形。井田制,九夫一井,不同於孟子所說的八夫一井。井以上一律是四進位,為邑、丘、甸、縣、都,一直都成正方形。

《周禮》 仿宋版印-周禮 八冊42卷
溝洫制,一夫以上是十進位,縱橫皆十對,成正方形。田間有相應的水道系統:遂、溝、洫、澮。采地用井田法規劃,可使分封給公、卿、大夫的土地都成正方形,集中在一起,對王田的計算則無此必要。土地不論劃井與否,皆無“公田”。直接生產者的身份地位、地租剝削形式,也不因劃井與否而有所不同。

無論是王田或采地,全都役使農民耕種。農民受田以家或夫為單位,受田辦法,或是:“不易(不須休耕)之地家百畝,一易之地(種一年,休耕一年)家二百畝,再易之地(種一年,休耕二年)家三百畝”(《大司徒》)。或是:“上地,夫一廛(宅地),田(不須休耕)百畝,萊(須休耕)五十畝;余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廛,田百畝,萊百畝;余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廛,田百畝,萊二百畝;余夫亦如之”(《遂人》)。通算一夫受田約為二百畝。

《周禮》 《周禮》

《周禮》的中心思想,是組織人民,充實府庫,以求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在上述貴族占有土地制度下,天子、諸侯要其臣民繳納貢賦。貢是人民和諸侯對天子的獻納,包括生產實物和各種珍品。《大宰》“以九職任萬民”,將全體人民,分配從事九種職業。《閭師》根據人們的不同職業,分別規定其應向統治者貢納的物品。這就是貢的主要內容。賦包括兵役、各種徭役和田稅,是土地占有者貴族對直接生產者的課徵。《周禮》規定地稅稅率為:“園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遠郊二十而三,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載師》)。距王城近的負擔勞役多,故地稅輕;距王城遠的負擔勞役少,故地稅重,體現了負擔公平的原則。

《周禮》規定一定的財政收入用於一定的用途。財政支出以節用為原則,各地都應有結餘財物,以備他用。掌管全國財政的最高機關為大府,下設各自獨立的會計出納機構。出納機構有:王府,為王的私庫;內府,是掌管貨賄的國庫,供頒賜等公用、“大用”;外府是掌管百物的國庫,供一般支出。掌管會計的最高機構為司會,其屬官有:職內,專管歲入會計;職歲,專管歲出會計;職幣,專管結餘。這套財政管理制度比較完備,特別是關於實行會計與出納分立和王的私庫與國家公庫分立的制度。

《周禮》 《考工記》

《周禮》作者雖重視農業,但並不忽視商業的作用,對於不同情況的商品交換,規定了不同的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司市》)。三市各自有其處所,不相雜亂。管理市場的官員有:司市、胥師肆長、司稽、司暴等等。嚴格規定可以入市的貨物,凡“偽飾之禁”所列的十二種情況是不準入市的。商品按品種、按價格分別列肆,使商人不致以次貨冒充好貨;並主張統一度量衡,以便利商品的交換。商品價格由胥師核定,而不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然形成。主要商稅為布,徵收對象為出售的商品。官卡也徵稅。泉府(徵收商稅的機構)在商品滯銷時,可以收購,使市場得以活躍,泉府在賣出這些商品時,又注意防止投機倒把,使市場物價得以穩定。整個商業活動都是受官府控制的。

《冬官》(《考工記》)將手工業者與王公、士大夫、商旅、農夫、婦功同列為國之六職。手工業曾號稱“百工”,規模大,技術水平也高。它的記述,也表明作者對製造品和生產技術的重視。

《周禮》對歷代封建王朝的經濟思想和經濟政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王莽改制以《周禮》為主要依據,宋代李覯的《周禮致太平論》、王安石新政,以及太平天國《天朝田畝制度》都從《周禮》中吸取過某些思想。

成書之謎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

《周禮》 《周禮》
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 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 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 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許多制度僅見於此書,因而尤其寶貴。

《周禮》面世之初,不知什麼原因,連一些身份很高的儒者都沒見到就被藏入秘府,從此無人知曉。直到漢成帝時,劉向、歆父子校理秘府所藏的文獻,才重又發現此書,並加以著錄。劉歆十分推崇此書,認為出自周公手作,是“周公致太平之跡”。東漢初,劉歆的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鄭眾、賈逵馬融等鴻儒皆仰承其說,一時注家蜂起,歆學大盛。

如此重要的一部著作,卻無法確定它是哪朝哪代的典制。此書名為《周官》,劉歆說是西周的官制,但書中沒有直接的證明。更為麻煩的是,西漢立於學官的《易》、《詩》、《書》、《儀禮》、《春秋》等儒家經典,都有師承關係可考,《漢書》的《藝文志》、《儒林傳》都有明確的記載,無可置喙。而《周禮》在西漢突然被發現,沒有授受端緒可尋,而且先秦文獻也沒有提到此書,所以,其真偽和成書年代問題成為聚訟千年的一大公案。歷代學者為此進行了曠代持久的爭論,至少形成了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六種說法。古代名家大儒,以及近代的梁啓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復觀杜國庠楊向奎等著名學者都介入了這場討論,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作為主流派的意見,古今判若兩途。古代學者大多宗劉歆、鄭玄之說,認為是周公之典。清代著名學者孫詒讓認為,《周禮》一書,是自黃帝顓頊以來的典制,“斟酌損益,因襲積累,以集於文武,其經世大法,鹹稡於是”(《周禮正義序》),是五帝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經世大法的集粹。古代學者以五帝、三代為聖明之世、至治之極,其後則是衰世。周公是五帝三代的集大成者,古人將《周禮》的著作權歸於周公是十分自然的事。

《周禮》 清刻本《周禮精華》

近代學者大多反對古人的這種歷史觀。從文獻來看,比較集中地記載先秦官制《尚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周官》已經亡佚。最初曾有人認為,《周禮》原名《周官》,應當就是《尚書》的《周官》篇。但是,《尚書》二十八篇,每篇不過一、二千字,而《周禮》有四萬餘字,完全不象是其中的一篇。《荀子·王制》所記官制,大體可以反映戰國後期列國官制的發達程度,但是總共只有七十多個官名,約為《周禮》的五分之一,而且沒有《周禮》那樣的六官體系。《春秋》、《左傳》、《國語》中有不少東周職官記載,但沒有一國的官制與《周禮》相同。從西周到西漢的每一個時期都可以找到若干與《周禮》相同的官名,但誰也無法指認出與《周禮》職官體系一致的王朝或侯國。

近代學者在文獻學研究的基礎上輔之以古文字學古器物學考古學研究等手段,對《周禮》進行更為廣泛、深入的研究。目前,多數學者認為《周禮》成書年代偏晚,約作於戰國後期。持其它意見的學者也不少,彼此爭論很激烈。爭論的實質,是對於古代社會的認識,即《周禮》所描述的是怎樣一種性質的社會?它的發展水平究竟與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的千年歷史中的哪一段相當?由於涉及的問題太複雜,《周禮》的成書年代問題至今沒有定論。

目錄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
周禮·地官司徒第二
周禮·春官宗伯第三
周禮·夏官司馬第四
周禮·秋官司寇第五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內容

《周禮》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內容極為豐富。《周禮》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實屬罕見。《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制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許多制度僅見於此書,因而尤其寶貴

作者

周公旦,西周政治家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稱為周公。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建設東都,制禮作樂,還政成王,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周公在當時不僅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個多才多藝的詩人、學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結商紂子武庚和徐、奄等東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師,三年後平叛,並將國家勢力擴展至東海。後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論見於《尚書》諸篇

典制系統

《周禮》展示了一個完善的國家典制,國中的一切都井然有序,富於哲理。讀後令人頓生“治天下如指之掌中”的感覺。其國家的行政規劃有以下表述:

《周禮》 《周禮》

國都。《周禮》國都地點的選擇,是通過“土圭”來確定的。《周禮·大宗伯》云:

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謂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時之所交也,風雨之所會也,陰陽之所和也。然則百物阜安,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土圭是一種測日影長短的工具。所謂“測土深”,是通過測量土圭顯示的日影長短,求得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之地,也就是“地中”。夏至之日,此地土圭的影長為一尺五寸。之所以作如此選擇,是因為“地中”是天地、四時、風雨、陰陽的交會之處,也就是宇宙間陰陽沖和的中心。

九畿。《周禮》以土圭測日影,在地中建王城,既是哲學寓意的需要,也是“體國經野”的需要。王者劃分國野和野外之地,都以王城為中心。如方千里的王畿,就是以王城為中心建立的。王畿之外有所謂“九畿”。《周禮·夏官·大司馬》云:

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可知九畿的分布,是以方千里的王畿為中心,其四外的五千里之地,依次劃分為侯畿、甸畿、男畿、采畿、衛畿、蠻畿、夷畿、鎮畿、蕃畿等九層,大小相套,依次迭遠。相鄰之畿的間隔都是五百里。《尚書》中確有侯、甸、男、衛、采等外服的名稱,卻沒有如此類似於同心圓的分布。

居民組織。《周禮》的居民組織有兩類:國都之外的四郊之地稱為鄉,郊外之地稱為遂。鄉之下細分為州、黨、族、閭、比等五級行政組織。遂之下細分為鄰、里、酇、鄙、縣等五級行政組織。根據地官的《大司徒》、《遂人》等記載,鄉、遂的民戶構成分別為:

《周禮》 《周禮》-春秋戰國建築

一比:5家一鄰:5家

:25家一里:25家

:100家一酇:100家

一黨:500家一鄙:500家

一州:2500家一縣:2500家

一鄉:12500家一遂:12500家

鄉、遂各級組織的編制極其整齊。此外,鄉和遂的數量都是六個。六鄉、六遂的居民數似乎恰好相合,既無不足,也無羨餘。如有天災人禍,民戶之數發生變化,無法滿足以上要求時當如何處理?《周禮》未曾提及。

農田規劃《周禮》對於“野”的農田的規劃,也是整齊劃一。《地官·遂人》云:

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

這裡記載了兩個系統,一是農田系統,二是溝洫系統。農田以“夫”為基本單位,一夫受田百畝。夫田與夫田之間有稱為“遂”的水渠,遂上有稱為“徑”的道路。每十夫之田之間,有稱為“溝”的水渠,溝上有稱為“畛”的道路。每百夫之田之間,有稱為“洫”的水渠,洫上有稱為“塗”的道路。每千夫之田之間,有稱為“澮”的水渠,澮上有稱為“道”的道路。每萬夫之田之間,有稱為“川”的水渠,川上有稱為“路”的道路。如此通達於王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溝洫、道路系統有嚴格的丈尺規定。據鄭玄的注,遂,寬、深各二尺;溝,寬、深各四尺;洫,寬、深各八尺;澮,寬二尋、深二仞。溝洫上的道路的寬度,徑可以讓牛馬通過,畛可以讓大車(車軌寬六尺)通過,塗可以讓一輛乘車(車軌寬八尺)通過,道可以讓兩輛乘車通過,路可以讓三輛乘車通過。以上數例,可以發現《周禮》的制度有相當的理想化的成分。將國都建在“地中”,其理論色彩十分鮮明,實際上是無法操作的。

學術思想

《周禮》作者的立意,

《周禮》 《周禮》
並非要實錄某朝某代的典制,而是要為千秋萬世立法則。作者希冀透過此書表達自己對社會、對天人關係的哲學思考,全書的謀篇布局,無不受此左右。 儒家認為,人和社會都不過是自然精神的複製品。戰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勃興,學術界盛行以人法天之風,講求人與自然的聯繫,主張社會組織仿效自然法則,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說。《周禮》作者正是“以人法天”思想的積極奉行者。

《周禮》以天官、地官、春官、夏官、冬官等六篇為間架。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就是古人所說的宇宙。《周禮》六官即六卿,根據作者的安排,每卿統領六十官職。所以,六卿的職官總數為三百六十。眾所周知,三百六十正是周天的度數。《周禮》原名《周官》,此書名緣何而起,前人曾有許多猜測。依筆者之見,所謂《周官》,其實就是“周天之官”的意思。作者以“周官”為書名,暗含了該書的宇宙框架和周天度數的布局,以及“以人法天”的原則。其後,劉歆將《周官》更名為《周禮》,雖然有抬高其地位的用心,但卻是歪曲了作者的本意。

在儒家的傳統理念中,陰、陽是最基本的一對哲學範疇,天下萬物,非陰即陽。《周禮》作者將這一本屬於思想領域的概念,充分運用到了政治機制的層面。《周禮》中的陰陽,幾乎無處不在。《天官·內小臣》說政令有陽令、陰令;《天官·內宰》說禮儀有陽禮、陰禮;《地官·牧人》說祭祀有陽祀陰祀等等。王城中“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是陰陽思想的體現。南為陽,故天子南面聽朝;北為陰,故王后北面治市。左為陽,是人道之所向,故祖廟在左;右為陰,是地道之所尊,故社稷在右。如前所述,《周禮》王城的選址也是在陰陽之中。所以,錢穆先生說,《周禮》“把整個宇宙,全部人生,都陰陽配偶化了”(《周官著作時代考》)。

戰國又是五行思想盛行的時代。

《周禮》 五行
陰、陽二氣相互摩盪,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世間萬事萬物,都得納入以五行作為間架的體系,如東南西北中等五方,宮商角徵羽等五聲,青赤白黑黃等五色,酸苦辛鹹甘等五味,等等。五行思想在《周禮》中也得到了重要體現。在《周禮》的國家重大祭祀中,地官奉牛牲、春官奉雞牲、夏官奉羊牲、秋官奉犬牲、冬官奉豕牲。眾所周知,在五行體系中, 為木畜, 火畜金畜為水畜、 為土畜。《周禮》五官所奉五牲,與五行思想中五畜與五方的對應關係完全一致,具有明顯的五行象類的思想。與此相呼應,地官有“牛人”一職,春官有“雞人”一職,夏官有“羊人”一職,秋官有“犬人”一職,冬官有“犬人”一職。

綜上所述,《周禮》是一部以人法天的理想國的藍圖。這樣說,絲毫不意味著《周禮》中沒有先秦禮制的素地。恰恰相反,作者對前代的史料作了很多吸收,但不是簡單移用,而是按照其哲學理念進行某些改造,然後與作者創新的材料糅合,構成新的體系。

蘊涵於《周禮》內部的思想體系,有著較為明顯的時代特徵。戰國時代百家爭鳴,諸家本各為畛域,《易》家言陰陽而不及五行,《洪範》言五行而不及陰陽;儒家諱論法治,法家譏談儒學。陰陽與五行,經由鄒衍方始結合;儒與法,經由荀子才相交融。儒、法、陰陽、五行的結合,肇於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周禮》以儒家思想為主幹,融合法、陰陽、五行諸家,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其精緻的程度,超過《呂氏春秋》,因而其成書年代有可能在《呂氏春秋》之後,而晚至西漢初。

貢獻影響

《周禮》一書,體大思精,

《周禮》 宋婺州市門巷唐宅刻本
學術與治術無所不包,因而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後儒嘆為“非聖賢不能作”,誠非無稽之談。所謂“學術”,是說該書從來就是今古文之爭的焦點。漢代經籍,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的稱為“今文經”,用 六國古文書寫的稱為“ 古文經”。漢初在孔子府宅的夾壁中發現的文獻,以及在民間徵得的文獻大多是古文經,而立於學官的都是 今文經。今文經與古文經的記載不盡一致,因而雙方時有爭論。漢代古文學以《周禮》為大宗,今文學以 《禮記·王制》為大宗。為此,《周禮》每每成為論戰中的焦點,加之它傳授端緒不明,屢屢受到今文學家的詰難,如著名經師何休就貶之為“六國陰謀之書”;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則指斥它出於王莽篡漢時劉歆的偽造。相反,褒之者如劉歆、鄭玄等則譽之為“周公之典”。

儘管如此,《周禮》依然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唐人為“九經”作疏,其中最好的一部就是賈公彥的《周禮疏》,受到朱熹的讚賞。清儒為“十三經”作新疏,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冠絕一世,至今無有出其右者。歷代學者圍繞《周禮》真偽等問題所作的種種考索,更是浩繁之至。

所謂治術,是說《周禮》作為一部治國綱領,成為歷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古人言必稱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篤信《周禮》出自周公,書中完善的官制體系和豐富的治國思想,成為帝王、文人取之不盡的人文。

《周禮》的許多禮制,影響百代。如從隋代開始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禮》的“六官”設定的。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為吏、戶、禮、兵、刑、工,作為中央官制的主體,為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是以《周禮》為藍本,斟酌損益而成。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格局,成為歷代帝王嚮往的楷模。

《周禮》 《周禮》建築
但歷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舊址,故其格局難以刷新。蒙古統治者在北京建立大都時,得以在金的 上京附近重新規劃,乃以《周禮》為範本,建立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後,明、清兩朝不僅沿用不廢,還仿照《周禮》,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朝鮮的漢城,同樣有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禮》建都的典範。

《周禮》一書含有豐富的治國思想,《天官》概括為“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八統”、“九職”、“九賦”、“九式”、“九貢”、“九兩”等十大法則,並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敘官中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詳密嚴謹,宏纖畢貫,對於提升後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

《周禮》對官員、百姓,採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的方針,不僅顯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著駕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庫財物的措施,嚴密細緻,相互制約,體現了高超的運籌智慧。書中有許多至今猶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鑑的制度。歷史上每逢重大變革之際,多有把《周禮》作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從中尋找變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漢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等,變法無不以《周禮》為圭臬。清末,外患內憂交逼,為挽救頹勢,孫詒讓作《周官政要》,證明《周禮》所蘊涵的治國之道不亞於西方。朝鮮時代後期的著名學者丁若鏞(號茶山),曾撰作三十萬言的《經世遺表》,主張用《周禮》改革朝鮮的政治制度。任何一位空想家都不可能脫離現實來勾畫理想國的藍圖,《周禮》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框架之下,作者利用了大量歷史材料加以填充。不過,作者在使用時往往根據需要作了加工和改造,這是讀《周禮》時必須注意的,這也正是此書的複雜之處。

文段落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天官冢宰.使帥其屬.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治官之屬。
大宰卿一人.
小宰中大夫二人.
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宮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宮伯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膳夫上士二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庖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內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外饔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十人.徒百人.
亨人下士四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甸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獸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胥三十人.徒三百人.
鱉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十有六人.
臘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醫師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醫中士二人.
疾醫中士八人.
瘍醫下士八人.
獸醫下士四人.
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漿人奄五人.女漿十有五人.奚百有五十人.
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籩人奄一人.女籩十人.奚二十人.
醢人奄一人.女醢二十人.奚四十人.
醯人奄二人.女醯二十人.奚四十人.
鹽人奄二人.女鹽二十人.奚四十人.
冪人奄一人.女冪十人.奚二十人.
宮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掌舍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幕人下士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徒四十人.
掌次下士四人.府四人.史二人.徒八十人.
大府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下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賈十有六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玉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八人.賈八人.胥四人.徒四十有八人.
內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外府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十人.
司會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五人.徒五十人.
司書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八人.
職內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四人.史四人.徒二十人.
職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徒二十人.
職幣上士二人.中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賈四人.胥二人.徒二十人.
司裘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內宰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內小臣奄.上士四人.史二人.徒八人.
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游亦如之.
寺人王之正內五人.
內豎倍寺人之數.
九嬪.
世婦.
女御.
女祝.四人.奚八人.
女史八人.奚十有六人.
典婦功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工四人.賈四人.徒二十人.
典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賈四人.徒十有二人.
典枲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內司服奄一人.女御二人.奚八人.
縫人奄二人.女御八人.女工八十人.奚三十人.
染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追師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工二人.徒四人.
屨人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工八人.徒四人.
夏採下士四人.史一人.徒四人.
大宰之職
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一曰治典.以經邦國.以治官府.以紀萬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國.以教官府.以擾萬民.三曰禮典.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國.以正百官.以均萬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邦治.三曰官聯.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邦治.六曰官法.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以八則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馭其神.二曰法則.以馭其官.三曰廢置.以馭其吏.四曰祿位.以馭其士.五曰賦貢.以馭其用.六曰禮俗.以馭其民.七曰刑賞.以馭其威.八曰田役.以馭其眾.以八柄詔王馭群臣.一曰爵.以馭其貴.二曰祿.以馭其富.三曰予.以馭其幸.四曰置.以馭其行.五曰生.以馭其福.六曰奪.以馭其貧.七曰廢.以馭其罪.八曰誅.以馭其過.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蕃鳥獸.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枲.八曰臣妾.聚斂疏材.九曰閒民.無常職.轉移執事.以九賦斂財賄.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郊之賦.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七曰關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弊余之賦.以九式均節財用.一曰祭祀之式.二曰賓客之式.三曰喪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幣帛之式.七曰芻秣之式.八曰匪頒之式.九曰好用之式.以九貢.致邦國之用.一曰祀貢.二曰嬪貢.三曰器貢.四曰幣貢.五曰材貢.六曰貨貢.七曰服貢.八曰斿貢.九曰物貢.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長.以貴得民.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藪.以富得民.正月之吉.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於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乃施典於邦國.而建其牧.立其監.設其參.傅其伍.陳其殷.置其輔.乃施則於都鄙.而建其長.立其兩.設其伍.陳其殷.置其輔.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貳.設其考.陳其殷.置其輔.凡治.以典待邦國之治.以則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萬民之治.以禮待賓客之治.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與其具修.前期十日.帥執事而卜日.遂戒.及執事.視滌濯.及納亨.贊王牲事.及祀之日.贊玉幣爵之事.祀大神示.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贊玉幾玉爵.大朝覲會同.贊玉幣.玉獻.玉幾.玉爵.大喪.贊贈玉含玉.作大事.則戒於百官.贊王命.王視治朝.則贊聽治.視四方之聽朝.亦如之.凡邦之小治.則冢宰聽之.待四方之賓客之小治.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聽其致事.而詔玉廢置.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而誅賞之.
小宰之職
小宰之職.掌建邦之宮刑.以治王宮之政令.凡宮之糾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執邦之九貢九賦九式之貳.以均財節邦用.以官府之六敘.正群吏.一曰以敘正其位.二曰以敘進其治.三曰以敘作其事.四曰以敘制其食.五曰以敘受其會.六曰以敘聽其情.以官府之六屬.舉邦治.一曰天官.其屬六十掌邦治.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二曰地官.其屬六十掌邦教.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三曰春官.其屬六十掌邦禮.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四曰夏官.其屬六十掌邦政.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五曰秋官.其屬六十掌邦刑.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六曰冬官.其屬六十掌邦事.大事則從其長.小事則專達.以官府之六職.辨邦治.一曰治職.以平邦國.以均萬民.以節財用.二曰教職.以安邦國.以寧萬民.以懷賓客.三曰禮職.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事鬼神.四曰政職.以服邦國.以正萬民.以聚百物.五曰刑職.以詰邦國.以糾萬民.以除盜賊.六曰事職.以富邦國.以養萬民.以生百物.以官府之六聯.合邦治.一曰祭祀之聯事.二曰賓客之聯事.三曰喪荒之聯事.四曰軍旅之聯事.五曰田役之聯事.六曰斂弛之聯事.凡小事皆有聯.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一曰聽政役.以比居.二曰聽師田.以簡稽.三曰聽閭里.以版圖.四曰聽稱責.以傅別.五曰聽祿位.以禮命.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劑.八曰聽出入.以要會.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以法掌祭祀.朝覲.會同賓客之戒具.軍旅.田役.喪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財用.治其施捨.聽其治訟.凡祭祀.贊王幣爵之事.祼將之事.凡賓客贊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幣之事.喪荒.受其含襚幣玉之事.月終.則以官府之敘.受群吏之要.贊冢宰受歲會.歲終.則令群吏致事.正歲.帥治官之屬.而觀治象之法.徇以木鐸.曰.不用法者.國有常刑.乃退以宮刑.憲禁於王宮.令於百官府曰.各修乃職.考乃法.待乃事.以聽王命.其有不共.則國有大刑.
宰夫之職
宰夫之職.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掌其禁令.敘群吏之治.以待賓客之令.諸臣之復.萬民之逆.掌百官府之徵令.辨其八職.一曰正.掌官法以治要.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四曰旅.掌官常以治數.五曰府.掌官契以治藏.六曰史.掌官書以贊治.七曰胥.掌官敘以治敘.八曰徒.掌官令以徵令.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縣鄙之治.乘其財用之出入.凡失財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詔冢宰而誅之.其足用長財善物者賞之.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與其薦羞.從大宰而視滌濯.凡禮事.贊小宰比官府之具.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法.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賓賜之飧牽.與其陳數.凡邦之吊事.掌其戒令.與其幣器財用.凡所共者.大喪小喪.掌小官之戒令.帥執事而治之.三公六卿之喪與職喪.帥官有司而治之.凡諸大夫之喪.使其旅帥有司而治之.歲終.則令群吏正歲會.月終.則令正月要.旬終.則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治不以時舉者.以告而誅之.正歲.則以法警戒群吏.令修宮中之職事.書其能者.與其良者.而以告於上.
宮正.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眾寡.為之版以待.夕擊柝而比之.國有故.則令宿.其比亦如之.辨外內而時禁.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均其稍食.去其淫怠.與其奇邪之民.會其什伍而教之道義.月終.則會其稍食.歲終.則會其行事.凡邦之大事.令於王宮之官府次舍.無去守而聽政令.春秋.以木鐸修火禁.凡邦之事蹕.宮中廟中則執燭.大喪.則授廬舍.辨其親疏貴賤之居. 宮伯掌王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掌其政令.行其秩敘.作其徒役之事.授八次八舍之職事.若邦有大事.作宮眾則令之.月終則均秩.歲終則均敘.以時頒其衣裘.掌其誅賞.
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瓮.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於造.王齊日三舉.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札則不舉.天地有災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王燕食.則奉膳贊祭.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凡王之稍事.設薦脯醢.王燕飲酒.則為獻主.掌後及世子之膳羞.凡肉修之頒賜.皆掌之.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以摯見者.亦如之.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世子之膳不會.
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薧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共祭祀之好羞.共喪紀之庶羞.賓客之禽獻.凡令禽獻.以法授之.其出入亦如之.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犢麛膳膏腥.冬行鮮羽膳膏膻.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膳禽不會.
內饔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選百羞醬物珍物以俟饋.共後及世子之膳羞.辨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膻.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狸.豕盲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螻.凡宗廟之祭祀.掌割亨之事.凡燕飲食亦如之.凡掌共羞.修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凡王之好賜肉修.則饔人共之.
外饔掌外祭祀之割亨.共其脯修.刑膴.陳其鼎俎實之牲體魚臘.凡賓客之飧饔饗食之事.亦如之.邦饗耆老孤子.則掌其割亨之事.饗士庶子.亦如之.師役.則掌共其獻賜脯肉之事.凡小喪紀.陳其鼎俎而實之.
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職外內饔之爨亨煮.辨膳羞之物.祭祀.共大羹鉶羹.賓客亦如之.
甸師掌帥其屬而耕耨王借.以時入之.以共齍盛.祭祀.共蕭茅.共野果蓏之薦.喪事.代王受眚災.王之同姓有罪.則死刑焉.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
獸人掌罟田獸.辨其名物.冬獻狼.夏獻麋.春秋獻獸物.時田.則守罟.及弊田.令禽注於虞中.凡祭祀喪紀賓客.共其死獸生獸.凡獸入於臘人.皮毛筋角.入於玉府.凡田獸者.掌其政令.
人掌以時?為梁.春獻王鮪.辨魚物為鮮薧.以共王膳羞.凡祭祀賓客喪紀.共其魚之鮮薧.凡?者掌其政令.凡?征入於玉府.
鱉人掌取互物.以時簎魚鱉龜蜃凡狸物.春獻鱉蜃.秋獻龜魚.祭祀共蠯蠃蚳.以授醢人.掌凡邦之簎事.
臘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臘膴胖之事.凡祭祀.共豆脯.薦脯.膴胖.凡臘物.賓客喪紀.共其脯臘.凡乾肉之事.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凡食視齊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鹹.調以滑甘.凡會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鴈宜麥.魚宜眾.凡君子之食恆放焉.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漱上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死生.兩之以丸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瘍醫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劀殺之齊.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凡藥.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鹹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凡有瘍者.受其藥焉.
獸醫掌療獸病.療獸瘍.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觀其所發而養之.凡療獸瘍.灌而劀之.以發其惡.然後藥之.養之.食之.凡獸之有病者.有瘍者.使療之.死則計其數以進退之.
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凡為公酒者.亦如之.辨五齊之名.一曰泛齊.二曰醴齊.三曰盎齊.四曰緹齊.五曰沈齊.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掌其厚薄之齊.以共王之四飲三酒之饌.及後世子之飲與其酒.凡祭祀.以法共五齊三酒.以實八尊.大祭三貳.中祭再貳.小祭壹貳.皆有酌數.唯齊酒不貳.皆有器量.共賓客之禮.酒.共後之致飲於賓客之禮.醫酏糟.皆使其士奉之.凡王之燕飲酒.共其計.酒正奉之.凡饗士庶子.饗耆老孤子.皆共其酒.無酌數.掌酒之賜頒.皆有法以行之.凡有秩酒者.以書契授之.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月入其要.小宰聽之.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飲酒不會.以酒式誅賞.
酒人掌為五齊三酒.祭祀則共奉之.以役世婦.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凡事共酒.而入於酒府.凡祭祀共酒以往.賓客之陳酒亦如之.
漿人掌共王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於酒府.共賓客之稍禮.共夫人致飲於賓客之禮.清.醴.醫.酏.糟.而奉之.凡飲共之.
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大喪共夷盤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籩人掌四籩之實.朝事之籩.其實麷.蕡.白.黑.形鹽.膴.鮑魚.鱐.饋食之籩.其實棗栗桃乾?榛實.加籩之實.菱.芡.栗.脯.菱.芡.栗.脯.羞籩之實.糗餌.粉餈.凡祭祀.共其籩薦羞之實.喪事及賓客之事.共其薦籩羞籩.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凡籩事掌之.
醢人掌四豆之實.朝事之豆.其實韭菹.醓醢.昌本.麋臡.菁菹.鹿臡.茆菹.麇臡.饋食之豆.其實葵菹.蠃醢.脾析.蠯醢.蜃.蚳醢.豚拍.魚醢.加豆之實.芹菹.兔醢.深蒲.醓醢.箈菹.鴈醢.筍菹.魚醢.豆之實.酏食糝食.凡祭祀.共薦羞之豆實.賓客喪紀.亦如之.為王及後世子.共其內羞.王舉則共醢六十瓮.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賓客之禮.共醢五十瓮.凡事共醢.
醯人掌共五齊七菹.凡醯物.以共祭祀之齊菹.凡醯醬之物賓客亦如之.王舉.則共齊菹醯物六十瓮.共後及世子之醬齊菹.賓客之禮.共醯五十瓮.凡事共醯.
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差共飴鹽.後及世子亦如之.凡齊事.鬻盬以待戒令.
冪人掌共巾冪.祭祀.以疏布巾冪八尊.以畫布巾冪六彝.凡王巾皆黼.
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儀.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凡寢中之事.埽除.執燭.共爐炭.凡勞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
掌舍掌王之會同之舍.設梐枑再重.設車宮轅門.為壇壝宮棘門.為帷宮設旌門.無宮.則共人門.凡舍事則掌之.
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大喪.共帷幕.帟綬.三公及卿大夫之喪.共其帟.
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張事.王大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朝日.祀五帝.則張大次小次.設重帟重案.合諸侯.亦如之.師田.則張幕.設重帟重案.諸侯朝覲會同.則張大次小次.師田.則張幕設案.孤卿有邦事.則張幕設案.凡喪.王則張帟三重.諸侯再重.孤卿大夫不重.凡祭祀.張其旅幕.張屍次.射.則張耦次.掌凡邦之張事.
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頒其貨於受藏之府.頒其賄於受用之府.凡官府都鄙之吏.及執事者受財用焉.凡頒財.以式法授之.關市之賦.以待王之膳服.邦中之賦.以待賓客.四郊之賦.以待稍秣.家削之賦.以待匪頒.邦甸之賦.以待工事.邦縣之賦.以待幣帛.邦都之賦.以待祭祀.山澤之賦.以待喪紀.幣余之賦.以待賜予.凡邦國之貢.以待吊用.凡萬民之貢.以充府庫.凡式貢之餘財.以共玩好之用.凡邦之賦用取具焉.歲終.則以貨賄之入出會之.
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賄之藏.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王齊.則共食玉.大喪.共含玉.復衣裳.角枕.角柶.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褻器.若合諸侯.則共珠盤.玉敦.凡王之獻金玉兵器.文織.良貨賄之物.受而藏之.凡王之好賜.共其貨賄.
內府掌受九貢九賦九功之貨賄.良兵良器.以待邦之大用.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凡適四方使者.共其所受之物而奉之.凡王及冢宰之好賜予.則共之.
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凡有法者.共王及後世子之衣服之用.凡祭祀.賓客.喪紀.會同.軍旅.共其財用之幣.齎賜予之財用.凡邦之小用皆受焉.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
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以九貢之法.致邦國之財用.以九賦之法.令田野之財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職之財用.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掌國之官府郊野縣都之百物財用.凡在書契版圖者之貳.以逆群吏之治.而聽其會計.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以周知四國之治.以詔王及冢宰廢置.
司書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九職.九正.九事.邦中之版.土地之圖.以周知入出百物.以敘其財.受其幣.使人於職幣.凡上之用.財用.必考於司會.三歲.則大計群吏之治.以知民之財.器械之數.以知田野夫家六畜之數.以知山林川澤之數.以逆群吏之徵令.凡稅斂掌事者受法焉.及事成.則入要貳焉.凡邦治考焉.
職內掌邦之賦入.辨其財用之物.而執其總.以貳官府都鄙之財入之數.以逆邦國之賦用.凡受財者.受其貳令而書之.及會以逆職歲.與官府財用之出.而敘其財.以待邦之移用.
職歲掌邦之賦出.以貳官府都鄙之財.出賜之數.以待會計而考之.凡官府都鄙群吏之出財用.受式法於職歲.凡上之賜予.以敘與職幣授之.及會以式法.贊逆會.
職幣掌式法以斂官府都鄙.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餘財.皆辨其物而奠其錄.以書楬之.以詔上之小用賜予.歲終.則會其出.凡邦之會事.以式法贊之.
司裘掌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季秋.獻功裘.以待頒賜.王大射.則共虎侯.熊侯.豹侯.設其鵠.諸侯則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則共麋侯.皆設其鵠.大喪廞裘飾皮車.凡邦之皮事掌之.歲終則會.唯王之裘.與其皮事不會.
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遂以式法.頒皮革於百工.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歲終.則會其財齎.
內宰掌書版圖之法.以治王內之政令.均其稍食.分其人民以居之.以陰禮教六宮.以陰禮教九嬪.以婦職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屬.以作二事.正其服.禁其奇邪.展其功緒.大祭祀.後祼獻則贊.瑤爵亦如之.正後之服位.而詔其禮樂之儀.贊九嬪之禮事.凡賓客之祼獻瑤爵皆贊.致後之賓客之禮.凡喪事.佐後使治外內命婦.正其服位.凡建國.佐後立市.設其次.置其敘.正其肆.陳其貨賄.出其度量淳制.祭之以陰禮.中春.詔後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以為祭服.歲終.則會內人之稍食.稽其功事.佐後而受獻功者.比其小大.與其麤良.而賞罰之.會內宮之財用.正歲均其稍食.施其功事.憲禁令於王之北宮.而糾其守.上春.詔王后帥六宮之人.而生穜稑之種.而獻之於王.
內小臣掌王后之命.正其服位.後出入.則前驅.若有祭祀賓客喪紀.則擯.詔後之禮事.相九嬪之禮事.正內人之禮事.徹後之俎.後有好事於四方.則使往.有好令於卿大夫.則亦如之.掌王之陰事陰令.
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喪服兇器不入宮.潛服賊器不入宮.奇服怪民不入宮.凡內人公器賓客無帥.則幾其出入.以時啟閉.凡外內命夫命婦出入.則為之辟.掌掃門庭.大祭祀喪紀之事.設門燎.蹕宮門廟門.凡賓客亦如之.
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相道其出入之事而糾之.若有喪紀賓客祭祀之事.則帥女宮而致於有司.佐世婦治禮事.掌內人之禁令.凡內人吊臨於外.則帥而往立於其前.而詔相之.
內豎掌內外之通令.凡小事.若有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則為內人蹕.王后之喪遷於宮中.則前蹕.及葬.執褻器以從遣車.
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各帥其屬.而以時御敘於王所.凡祭祀.贊玉齍.贊後薦.徹豆籩.若有賓客.則從後.大喪.帥敘哭者亦如之.
世婦掌祭祀賓客喪紀之事.帥女宮而濯摡.為齍盛.及祭之日.蒞陳女宮之具.凡內羞之物.掌吊臨於卿大夫之喪.
女御掌御敘於王之燕寢.以歲時獻功事.凡祭祀贊世婦.大喪掌沐浴.後之喪持翣.從世婦而吊於卿大夫之喪.
女祝掌王后之內祭祀.凡內禱祠之事.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殃.
女史掌王后之禮職.掌內治之貳.以詔後治內政.逆內宮.書內令.凡後之事.以禮從.
典婦功掌婦式之法.以授嬪婦.及內人女功之事齎.凡授嬪婦功.及秋獻功.辨其苦良.比其小大而賈之.物書而楬之.以共王及後之用.頒之於內府.
典絲掌絲入而辨其物.以其賈楬之.掌其藏與其出.以待興功之時.頒絲於外內工.皆以物授之.凡上之賜予亦如之.及獻功則受良功而藏之.辨其物而書其數.以待有司之政令.上之賜予.凡祭祀.共黼畫組就之物.喪紀.共其絲纊組文之物.凡飾邦器者.受文織絲組焉.歲終.則各以其物會之.
典枲掌布緦縷紵之麻草之物.以待時頒功而授齎.及獻功受苦功.以其賈楬而藏之.以待時頒.頒衣服授之.賜予亦如之.歲終.則各以其物會之.
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緣衣.素沙.凡祭祀賓客.共後之衣服.及九嬪世婦.凡命婦.共其衣服.共喪衰亦如之.後之喪.共其衣服.凡內具之物.
縫人掌王宮之縫線之事.以役女御.以縫王及後之衣服.喪縫棺飾焉.衣翣柳之材.掌凡內之縫事.
染人掌染絲帛.凡染.春暴練.夏纁玄.秋染夏.冬獻功.掌凡染事.
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以待祭祀賓客喪紀.共笄絰亦如之.
屨人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繶.黃繶.青句素屨葛屨.辨外內命夫命婦之命屨.功屨.散屨.凡四時之祭祀.以宜服之.
夏采掌大喪.以冕服復於大祖.以乘車建綏復於四郊.

十三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