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有以下二種說法:機學祖創鄉說。機學祖就是潮汕紀姓五世祖紀辛六,字機學,抗元英雄紀汝成的弟弟,約生於1335年。這一說法源於官埭頭村一塊清朝乾隆年間的石刻牌匾,這塊位於古寨門上的石刻牌匾,用楷書浮雕著“扶龍”二字,右邊寫著“機學祖建”,左邊刻著“乾隆乙亥年夏月立”。乾隆乙亥年即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相傳,元朝至正年間,為避兵禍,紀姓人家遷到蓬洲都鷗汀背居住,離鄉背井,生活艱辛。為解決衣食住行等生計問題,便到南邊官埭搭建草寮,開荒種地,養畜捕魚。族內進行了分工,年老、年幼及婦女,住鷗汀背隴頭紀厝巷,洗衣、做飯、織補。由紀辛六等帶領族內青壯年住官埭草寮,看護莊稼,餵養禽畜。紀辛六從小熟讀詩書,通曉古今,非常崇拜“楚漢之爭”時著名將領紀信。此時正值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年的他,經常給大家講述當年紀信在滎陽城捨身誑楚成漢救劉邦的故事。紀信是中國紀姓先賢,故里為巴郡閬中縣扶龍鄉(今四川省西充縣紫岩鄉紀公廟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官埭搭建的草寮有一定規模,居住的紀姓人家越來越多。因為紀信故里扶龍鄉,被譽為“忠義之鄉”,為紀念紀信,紀辛六便把官埭這裡稱為“扶龍鄉”。按照這種說法,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時間,應在元末明初。
南皋公創鄉說。南皋公就是潮汕紀姓九世祖紀寬洪(1466—1543),字子重,號南皋,是抗元名將紀汝成(五世)的曾孫。“南皋公始創官埭里”這一說法,紀氏族譜有記載。明朝嘉靖14年(1536年),九世祖紀朝武修的《潮州紀姓源流錄》;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年),十七世祖紀振位於浮西寫的《潮汕紀氏始祖宋元寵紀公族譜》;2002年10月,官埭紀氏大宗祠重修的《紀氏祖譜》。以上紀氏族譜均有描述。
居住於鷗汀背的紀寬洪,清暇無事,經常南遊官埭,見這裡風光秀美,心裡非常喜歡,便自稱南皋樂叟。當時的官埭,沙丘起伏,如金龍橫臥,蓄勢待升;灘涂連片,似寶盆袒現,招人俯拾。在官埭這片處女地上,番石榴,遍滿地,香飄四野,無異仙果;塭泊星布,汊港縱橫,魚蝦雲集,沙鷗低回;土質肥,水源足,可耕可墾,可田可園,可糧可蔬,可漁可殖。於是,紀寬洪便率領子孫宗親,自鷗汀背遷居官埭,從此,便有了官埭紀氏族居地。按照這種說法,官埭紀氏族居地創立時間,應在明朝嘉靖年間。
滄海桑田,潮起潮落。官埭鄉歷史上也是幾聚幾散,歷經滄桑。
清順治年間,鄭成功占據南澳島招兵買馬,既想抗清復明,又欲攻打台灣。其船隊經過鷗汀一帶,常受到鷗汀寨主陳君諤搶奪。鄭成功意欲滅陳君諤,但多次攻打鷗汀未果。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因是丁酉年,故紀氏族譜上稱為“丁酉之難”。鄭兵攻破鷗汀寨,血洗鷗汀二次,死者萬餘(史志說六萬人)。官埭紀姓人家也不例外,死傷不少。
清王朝為根絕鄭成功與沿海人民聯繫,儘快解決台灣問題,於順治十八年(1661)在東南沿海施行靖邊海禁政策,強迫沿海人民內遷50里,製造無人地區,史稱“遷界”。當時澄海縣境皆列入遷界範圍,不遷者、越界者槍殺不赦。官埭紀姓人家又一次離鄉背井,流離失所。清康熙七年初(1668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巡視粵東,體察民情,目睹沿海邊民深受遷徙之苦,因此,為民請命,給朝廷上書《展界復鄉疏》。清廷了解到真實情況後,有意解除靖邊海禁。當時,兩廣總督周有德得知朝廷意圖,立刻巡行界外,所過地方宣布開界。免除賦稅,官給耕牛,受到沿途百姓的熱烈擁護。此時,官埭紀姓人家才得以回歸故里。為解民困,奏請復海界的王來任、周有德,被配祀於官埭洋邊王公廟中。
至清乾隆初年,官埭鄉已達到一定規模,於是,興建了官埭紀氏大宗祠。此時,居住官埭的紀姓人家越來越多,紀姓人家便逐漸南遷,搬到夏桂埔、周厝塭、陳厝合、辛厝寮、內充公等地定居。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潮汕平原革命根據地——官埭尾村曾經出現過一段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跡。湧現了向敵人展開英勇不屈鬥爭紀喜龍、紀經其等革命先烈,在潮汕地下黨的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當年革命地下黨人曾經常活動、秘密開會的大榕樹據點,被稱為“革命樹”。如今,這棵逾百年的大樹,枝葉茂盛,聳立在官埭尾村的西南端、機場路與嵩山路的交界處,汕頭市龍湖區把它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官埭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以前,稱揭陽縣蓬洲都鷗汀背官埭里(扶龍鄉)。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癸亥(1563年)設定澄海縣,蓬洲都改屬澄海縣轄。
1921年,澄海縣廢都設區,官埭屬澄海縣下蓬區。1932年屬澄海縣第八區(下蓬區)。1937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鮀浦合併)。1946年屬官埭鄉(轄官埭十八村)。1948年屬澄海縣第三區(上蓬、下蓬合併)。
1949年10月解放後,官埭屬澄海縣第六區(下蓬區)。1956年3月屬澄海縣官埭鄉。1957年12月屬澄海縣下蓬鄉。1958年9月屬汕頭市紅光人民公社。1959年3月屬汕頭市下蓬人民公社,稱官一大隊,轄官埭頭、官埭尾、洋邊、新鄉四個聯隊。1961年3月屬汕頭市官埭人民公社。1965年6月屬澄海縣官埭公社。1970年2月16日屬澄海縣下蓬人民公社(下蓬、官埭兩公社合併)。1974年11月5日屬汕頭市郊下蓬人民公社。1984年1月1日屬汕頭市郊下蓬區公所。1987年1月屬汕頭市郊區下蓬鎮。1991年11月1日屬汕頭市龍湖區下蓬鎮。1996年11月30日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龍祥街道轄泰龍、如龍、洋濱、新興等居委)。2002年1月屬汕頭市龍湖區龍祥街道(龍祥街道和龍津街道合併)。
官埭鄉簡介
官埭鄉位於汕頭市的東北部,屬於龍湖區的龍祥街道,官埭創建於元末明初,又稱扶龍鄉,後因鄉大變置稱為官埭十八鄉,解放後稱為官埭公社(今龍祥街道、新津街道、珠池街道一帶)。原官埭鄉改稱官一鄉,包括官埭頭(今泰龍居委)、官埭尾(今如龍居委)、官埭洋邊(今洋濱居委)、官埭新鄉(今新興居委)四個鄉村,現有常住人口一萬多人,都是紀姓人家,是潮汕地區最大紀姓族居地。
交通主幹道:324國道飛機場路(汕汾路)、泰山中路、汕幛北路、嵩山北路、東廈北路、金新北路。
教學環境:下蓬中學(市一級)、官一國小(區一級)、中醫藥學院(星河學院)、鮀濱職中新校區、英華外國語學校。
休閒娛樂:金泰球館、高佳高爾夫俱樂部、天元大酒樓、德華風情園(官埭尾與浮東交界)。
公車系統:1路、3路、5路、18路、24路、32路、102路、103路。
治安機構:龍祥派出所、泰山公安分局、交警一大隊三中隊、巡警支隊一大隊。
行政機構:中國邊檢、汕頭疾控中心、粵東質檢局
歷史古蹟:官埭紀氏大宗祠(是粵東四市紀氏大宗祠既粵閩兩省紀姓先祖元寵公宗祠)、官埭國王古廟(建於元末明初是汕頭市區至今最老三山國王廟)、官埭如龍革命樹(潮汕革命的根據地)、官埭洋邊基督教堂(建於民國1898年是龍湖區建存最老基督教堂)等文物古蹟。
民間手工藝:潮汕竹編搭手藝、潮汕抽紗手工藝、潮汕繡珠手工藝。
昔日特產小吃:官埭木仔(番石榴)口感酸甜。東池烏魚鮮而不腥。洋邊番薯,個大又甜。官埭鴨肉粥,辣辣的(曾被汕頭雜誌品為特色小吃路線之一)。官埭頭獅頭鵝,肉實鮮香(官埭頭養殖獅頭鵝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CCTV2更是專程前往採訪)
鄉村活動場所:轄區內有文化廣場共6個,附加有表演戲台、籃球場、花園式休閒場。分別是,官埭頭(泰龍)文化廣場、洋邊文化廣場、義樂社文化廣場、新興文化廣場、官埭尾文化廣場。
民間文體:鄉村籃球隊、官一國小鼓樂隊、官埭頭鑼鼓隊、官埭頭絲竹弦樂隊、雲屏樂社、怡頤樓樂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