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遺事》

《五四遺事》

張愛玲的《五四遺事》完成於新中國文學界逐漸將“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學神話化的特殊歷史語境,這篇小說以諧仿古典愛情故事的方式,對新知識青年追求愛情的心態和責任能力作了冷峻的審視和批評,提供了一種反思新文化運動的獨特視角。

簡介

《五四遺事》《五四遺事》
張愛玲的小說寫了兩對五四青年追求高雅的愛情而最終落入世俗的故事。是關於啟蒙現代性的命運的敘事.啟蒙現代性不僅為中國知識分子釀造了"啟蒙"和"救亡"的國家意志,而且還構想出一種"偉大愛情"的神話。
作為元敘事來教化和改造中國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作為宿命論者的張愛玲,清楚地意識到了啟蒙現代性的尷尬,她既拒絕審美救世主義者用詩意來超越日常生活,也無法像魯迅那樣以社會革命論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

作者簡介

張愛玲,現代文學史上重要作家,生於上海,原籍河北豐潤。1921年生於上海,1995年離去於美國洛杉嘰,當時身邊沒有一個人,恰逢中國的團圓節日---“中秋節”。說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閱讀的快樂只有在她那裡才可以得到,至少對我是這樣。讀別的書你或許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識,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讀張愛玲的文章你才是快樂的。即便是有點悲劇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張愛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緻卻除此之外別無第二人可以相比。讀她的作品你會發現她對人生的樂趣的觀照真是絕妙!張愛玲的才情在於她發現了,寫下來告訴你,讓你自己感覺到!她告訴你,但是她不炫耀!張愛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傳奇》其實用傳奇來形容張愛玲的一生是最恰當不過了。

《五四遺事》張愛玲

張愛玲有顯赫的家世,但是到她這一代已經是最後的絕響了,張愛玲的童年是不快樂的父母離婚,父親一度又揚言要殺死她,而她逃出父親的家去母親那裡,母親不久就又去了英國,她本來考上了倫敦大學,卻因為趕上了太平洋戰爭,只得去讀香港大學,要畢業了,香港又淪陷,只得回到上海來。她與胡蘭成的婚姻也是一個大的不幸。本來在文壇成名是件好事,可是這在解放後居然成了罪狀,最後只得遠走它鄉!

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讀者拉家常,但卻始終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淺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以至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現代女作家有以機智聰慧見長者,有以抒發情感著稱者,但是能將才與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進入有保持超脫的,張愛玲之外再無第二人。張愛玲既寫純文藝作品,也寫言情小說,《金鎖記》《秧歌》等令行家擊節稱賞,《十八春》則能讓讀者大眾如醉如痴,這樣身跨兩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時無二;她受的是西洋學堂的教育,但她卻鍾情於中國小說藝術,在創作中自覺師承《紅樓夢》、《金瓶梅》的傳統,新文學作家中,走這條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詳情

很清淡的感覺,卻把那個時代的男男女女描繪的很真切。寫了五四時期追求新潮的已婚男子和未婚女子之間的曖昧,她的人物刻畫真的是中國特色,寥寥數筆,已栩栩如生。寫密斯范“密斯范則是靜物的美。她含著微笑坐在那裡,從來很少開口。窄窄的微尖的鵝蛋,前劉海齊眉毛,挽著兩隻圓髻,一邊一個。薄施脂粉,一條黑華絲葛裙子系得高高的,細腰喇叭袖黑木鑽狗牙邊雪青綢夾

《五四遺事》《五四遺事》
襖,脖子上圍著一條白絲巾。”說是新潮女子,但我的眼前明明看到的是民國女子,很古典。

那個年代,新舊交替,新思想嚴重衝擊著舊觀念,不知道人們轉不轉的過來。那個時期,“稱未嫁的女子為‘密斯’也是時髦。”“這是一九二四年,眼鏡正入時。交際明星戴眼鏡,新嫁娘戴藍眼鏡,連鹹肉莊上的妓女都戴眼鏡,冒充女學生。”“差不多人人都是還沒聽到過‘戀愛’這名詞,早就已經結婚生子。”很新鮮。張愛玲一定是個洞察世俗的女子,《五四遺事》寫於1957年,其時她已經38歲,與胡蘭成分手已多年了。她對愛情,也可以說對男女之間這點事應該是看得很透了。她對所謂的新式女子很不屑,一無所事,家庭不管,又無事業。將自己託付於曖昧,她在鬥爭,“她鬥爭的對象是歲月的侵蝕,是男子喜新厭舊的天性。而且她是孤軍奮鬥,並沒有人站在她身旁予以鼓勵,像她站在羅的身邊一樣。因為她的戰鬥根本是秘密的,結果若是成功,也要使人渾然不覺,決不能露出努力的痕跡。
她仍舊保持著秀麗的面貌。她的髮式與服裝都經過縝密的研究,是流行的式樣與回憶之間的微妙的妥協。他永遠不要她改變,要她和最初相識的時候一模一樣。然而男子的心理是矛盾的,如果有一天他突然發覺她變老式,落伍,他也會感到驚異與悲哀。她迎合他的每一種心境,而並非一味地千依百順。他送給她的,她無不從頭至尾閱讀。她崇拜雪萊,十年如一日。”可是當如她所願時,她又是如何?整天打牌,“她在家裡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懶得換,污舊的長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補,紐絆破了就用一根別針別上。出去的時候穿的仍舊是做新娘子的時候的衣服,大紅大綠,反而更加襯出面容的黃瘦。”難怪羅覺得她變了個人。戀愛的時候看到的都是天使,結婚了,天使就沒翅膀了,很醜陋了。最終,還是舊時人家,三位太太。她的文章真的越品越有味,比如她寫菱角“一隻只如同深紫紅色的嘴唇包著白牙”,寫游湖時“小駛入一片荷葉,灑黃點子的大綠碟子磨著船舷嗤嗤響著。隨即寂靜了下來。船夫與他的小女兒倚在槳上一動也不動,由著船隻自己漂流。偶爾聽見那湖水卟的一響,仿佛嘴裡含著一塊糖。”......很熱鬧,很有人情味,都是些小事,人都是些普通平常的人,沒有壞心,但好人也說不上,沒有英雄與美女,有小家和日子。纏纏綿綿,情深情長。耐讀。


背景

五四應景的故事是,晴雨都讀提起的《五四遺事》,張愛玲作品,寫於1957年。《五四遺事》里的女,是密斯范,因為那種靜物美,在我心裡是標準的五四漂亮裝扮.“她含著微笑坐在那裡,從來很少開口。窄窄的微尖的鵝蛋臉,前劉海齊眉毛,挽著兩隻圓髻,一邊一個。薄施脂粉,一條黑華絲葛裙子系得高高的,細腰喇叭袖黑木鑽狗牙邊雪青綢夾襖,脖子上圍著一條白絲巾。周身毫無插戴,只腕上一隻金表,襟上一隻金自來水筆。西湖在過去一千年來,一直是名士美人流連之所,重重疊疊的回憶太多了。游湖的女人即使穿的是最新式的服裝,映在那湖光山色上,也有一種時空不協調的突兀之感,仿佛是屬於另一個時代的……”

《五四遺事》《五四遺事》

而對羅的描寫是這樣的:“兩個青年男子中,身材較瘦長的一個姓羅,長長的臉,一件淺色熟羅長衫在他身上掛下來,自有一種飄然的姿勢……”整個故事基本是張愛玲風格的敘事,但又區別於一爐香二爐香,挑出一條主線索,是這樣的:羅是結了婚的,經過長達六年的中國舊式離婚(彼時密斯范已26歲,算是老姑娘了~),差不多離成了,范卻與開當鋪的訂了婚。羅一氣之下,又娶了個年輕貌美的王小姐;而范的婚事不知為什麼卻沒有成功。

再次相見是這樣的:“兩船相併,郭跨到那隻船上去,招呼著羅也一同過去。羅發現他自己正坐在密斯范對面。玻璃杯里的茶微微發光,每一杯的水面都是一個銀色圓片,隨著船身的晃動輕輕地搖擺著。她的臉與白衣的肩膀被月光鍍上一道藍邊。人事的變化這樣多,而她竟和從前一模一樣,一點也沒改變,這使他無論如何想不明白,心裡只覺得恍惚……”兩情再次相悅,於是,羅又進行第二次中國舊式離婚,而范——“她鬥爭的對象是歲月的侵蝕,是男子喜新厭舊的天性。而且她是孤軍奮鬥,並沒有人站在她身旁予以鼓勵,像她站在羅的身邊一樣。因為她的戰鬥根本是秘密的,結果若是成功,也要使人渾然不覺,決不能露出努力的痕跡。她仍舊保持著秀麗的面貌。她的髮式與服裝都經過縝密的研究,是流行的式樣與回憶之間的微妙的妥協。他永遠不要她改變,要她和最初相識的時候一模一樣。然而男子的心理是矛盾的,如果有一天他突然發覺她變老式,落伍,他也會感到驚異與悲哀……”

羅傾家蕩產離成了婚,抱得新美人歸。可是,結婚以後浪漫又在哪裡呢?面紗之下:幽雅的里湖的家,“她抱怨他們住得太遠。出去打牌回來得晚了,叫不到黃包車,車夫不願深更半夜到那冷僻的地方去,回來的時候兜不到生意。輪到她還請,因為客人回去不方便,只好打通宵,羅又嫌吵鬧。”美麗淡雅的女生,“沒有牌局的時候,她在家裡成天躺在床上嗑瓜子,衣服也懶得換,污舊的長衫,袍叉撕裂了也不補,紐絆破了就用一根別針別上。出去的時候穿的仍舊是做新娘子的時候的衣服,大紅大綠,反而更加襯出面容的黃瘦。羅覺得她簡直變了個人。”可笑的是,在別人的撮合下,第二次離掉的王小姐,接了回來。第一次離掉的太太,也接了回來。因為離婚總是分掉他大把銀子,前太太們都比他富,三位太太都要讓他養著。裝著新思想的腦袋瓜,都向舊社會妥協了。一位先生,三位嬌妻——誰能理解他的苦惱?別人說的是:“至少你們不用找搭子,關起門來就是一桌麻將。”五四解放了許多束縛和風氣,愛情也由不自由變得更具理想化,什麼都講究個“新”字。現在提起那些年代久遠的事,許多大概無法理解了,現在只能稱為“遺事”。

與《傷逝》

張愛玲的小說大多是男女題材,看起來好象都是愛情小說,又好象都不是。即便是在《傾城之戀》中,范柳原與白流蘇的愛情也得靠著“香港的陷落”來成全。至於《五四遺事》,作者則完完全全對愛情採取一種反諷的態度了。在對待愛情的態度上,張愛玲遠比魯迅殘酷地多。

《五四遺事》《五四遺事》

《傷逝》中的子君雖然在與涓生同居後沉溺於養小油,餵“阿隨”。然而她當初畢竟是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並勇敢地與家庭決裂。她是滿懷著一顆愛的心來對待涓生的。愛情的消亡不是她的責任,甚至也不能說是涓生的責任。“殘酷的現實,黑暗的封建勢力,逼死了涓生和子君的愛,但召喚他們的那些個性解放、戀愛自由的‘新理想’,也從男女主人公的血肉淋漓的創傷里暴露了它們的欺騙性。它們毀滅了子君的愛,也殺害了涓生的理想。魯迅在《傷逝》中所要昭示於人們的,決不是什麼子君的‘戀愛至上主義’,以及涓生的什麼清明的理智和奮行的熱情,而是他們所崇信的所謂新理想在現實打擊下的破滅。”
當五四時期高呼個性解放與戀愛自由時,魯迅用一雙睿智的眼看到了愛情的肓目與不可得。但不管這愛是盲目的還是脆弱的,涓生與子君畢竟是真誠而又熱烈地愛過了。可我們看看《五四遺事》中的密斯范呢。當羅主人公在為第二次離婚奮鬥時,她也在奮鬥著,可她“鬥爭的對象是歲月的侵蝕,是男子喜新厭舊的天性。……她仍舊保持著秀麗的面貌。她的髮式與服裝都經過縝密的研究,是流行的式樣與回憶之間的微妙的妥協。……她迎合他的每一種心境,……他送給她的,她無不從頭至尾閱讀……”而當她成功地與羅結婚後,她便放棄了她苦心維持的形象,一心做一個庸俗不堪的女人了。她的愛情仿佛只為了達到結婚的目的,至於其它的都無關緊要。
《五四遺事》《五四遺事》

《五四遺事》的小說英文版的副題翻譯過來是“當愛情來到中國時的一個故事”,實在是意味深長。一九二五年,魯迅寫了《傷逝》,認識到五四新人的愛情的必然失敗的命運。三十二年後,遠渡美國的張愛玲以一篇《五四遺事》,不僅認識到了愛情的不可得,也洞見了愛情的不存在,愛情根本沒有來到中國。所謂愛情大約也只是《封鎖》中的男女所做的一個“不近情理的夢”魯迅筆下悲劇的愛情讓我們想哭泣,而張愛玲筆下無愛的愛情讓我們涼到心底。他們把原本應該多彩的愛情塗成慘白的顏色,讓我們在痛苦的面對中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他們都走進了人的靈魂深處,拿著冰冷的,攜著尖利的刺……
從總體上來看,魯迅是明知黑暗乃是實有“卻偏要向這作絕望的抗戰”,來“肉薄這空虛中的暗夜”。所以他的筆峰中透射著熱力,結構中散發著張力。而張愛玲卻只是蒼涼一笑,真實地展示人與人之間微妙、脆弱而又寒冷的關係,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冷眼看世態人生。
所以有人說,張愛玲是“小愛”,魯迅是“大愛”。他們都關注人性,剖析人的靈魂,但魯迅自覺擔負起了喚醒、啟蒙人們的作用,把對人的關注升華到對整個社會的關注。暨南大學中文系主任費勇在《張愛玲傳奇》一書中寫道:“魯迅是一位能夠承擔‘偉大’二字的作家,……張愛玲是一位創造了一種獨特風格的作家。僅此而已。”

張愛玲作品不完全名錄

排序

張愛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異數”當不為過。文字在她的筆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鑽進你的心裡去。喜歡張愛玲的人對她的書真是喜歡,閱讀的本身就能給讀書的人莫大的快感。

以下是部分作品名稱:

B《霸王別姬》《半生緣》(原名《十八春》) . 《被窩》《必也正名乎》《不幸的她》
C《重訪邊城》《從吶喊到流言》《創世紀》《存稿》《惆悵舊歡如夢》《沉香》《草爐餅》《赤地之戀》《遲暮》
D《到底是上海人》《多少恨》《對照記》《打人》《第愛節》《讀書報告四則》《道路以目》《都市的人生》《第一爐香》《第二爐香》《等》
F《封鎖》《浮世的悲哀》《浮花浪蕊》
G《公寓生活記趣》《姑姑語錄》《更衣記》《桂花蒸阿小悲秋》
H《華麗緣》《海上花開》《海上花落》《紅樓夢魘》(文學評論) . 《花凋》《魂歸離恨天》《鴻鶯禧》《黃金盟誓之書》《紅玫瑰與白玫瑰》
J《借銀燈》《吉利》《燼餘錄》《金鎖記》
L《流言》《琉璃瓦》《留情》《論寫作》《連環套》
M《心經》《牧羊者素描》《茉莉香片》
N 《年青的時候》
Q《情場如戰場》《秋雨》《傾城之戀》
S《十八春》(即《半生緣》) . 《雙聲》《散戲》《私語》《色.戒》《詩與胡說》《說胡蘿蔔》
T《天才夢》《童言無忌》《談女人》《談看書》《談看書後記》《談跳舞》《談音樂》
W《五四遺事》《忘不了的畫》《惘然記》《我看蘇青》
X《小團圓》《寫什麼》《小兒女》《小艾》《心愿》《相見歡》
Y《餘韻》《夜營的喇叭》《憶胡適之》《怨女》《有女同車》《炎櫻語錄》《秧歌》《銀宮就學記》《雨傘下》《殷寶灩送花樓會》
Z《丈人的心》《中國人的宗教》《中國的日夜》《張看》《自己的文章》《造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