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張愛玲的影響歷經半個世紀而不衰。她的生平本身到底潛隱著怎樣的魅力,以及她的作品到底寫出了怎樣的情愫,才如此扣動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中國人的心?
張愛玲身上輝映著三個朝代的影子。她的家族背景使她與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產生奇妙的聯繫,而她自己的身世,卻與民國年代的戰亂,社會主義時代部分知識分子的自我放逐密不可分。至於她的作品,無論題材怎樣變化,生活怎樣變化,主題永遠是“荒涼”,一種深入骨髓的亂世的“荒涼”。
當然,還有她那種女性化的世俗取向,那種對於政治的漠然,都可能深深打動了飽受政治動亂之苦的中國人。張愛玲讓中國人重新發現了日常生活的詩意色彩——人必須在日常的生活中,才能抓住一點永恆。
張愛玲並不是一個能夠擔當“偉大”兩字的作家,關於她的人及她的文,也有許多爭論。在這本書中,我希望自己採取的只是人性的立場和學術的態度,儘可能將張愛玲置於廣闊的背景之中,立體地呈現她的生平與她的創作所包含的意義。
對於張愛玲生平的記載也罷,對她作品的評價也罷,這本書的目標,並不想只停留在描述的層面,而是想作出某種詮釋。也許會有不少偏頗,卻全然是發自心底的感悟。
本書目錄
神秘與平凡落寞不安放恣低徊飄零恆常細膩與深邃荒涼寫真質感心的深淵雋永的精緻的經典中篇一級一級走進無光的所在一個美麗的蒼涼的手勢情與色低迷的天空熱烈的情婦聖潔的妻子亂世情緣一對自私的男女一對平凡的夫妻時代與人革命土地 附錄蘇青張愛玲對談錄—關於婦女家庭婚姻諸問題影響的焦慮張愛玲早期作品長論(節選)張愛玲文學年表後記
張愛玲在世時,即有不少的關於張愛玲的著作、文章,在她去世後,更是掀起一股熱潮,談論張愛玲的文字一時有鋪天蓋地之勢。這給這本書的寫作帶來了一定的便利,使我能夠對眾多的資料、觀點進行對比、探索,從而得出更適合的論點。但也給本書的寫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在如此喧譁的聲音中,如何發出真正屬於我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簡單的重複。要做到此點,相當困難。不過,我已經盡了我的能力,將我所見的材料加以綜合、分析,並儘量融入自己的看法。希望讀者讀了這本書後,對張愛玲其人其文有個總體的印象,並且會對其人其文所潛隱著的“問題”作出思考。張愛玲的一生是傳奇。張愛玲的魅惑如流言。她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家族的紛繁變遷留給她的是滿目蒼涼;她是胡蘭成有名無實婚戀中的一支插曲,箇中有多少恨又仍有多少不了情?《金鎖記》中的金鎖今天還在困惑著人們,《傾城之戀》的纏綿透徹依舊剪不斷理還亂……漫漫半世紀,張愛玲仍是誘惑人們釋讀卻難解的謎。總之,這本書在鑑賞性與思辨性之間企圖作到某種融合。是否成功,期待著讀者朋友的批評。文章節選
我父親一輩子繞室吟喔,背誦如流,滔滔不絕,一氣到底,末了拖長腔一唱三嘆地作結。沉默著走了沒一兩丈遠,又開始背另一篇。聽不出是古文時文還是奏摺,但是似乎沒有重複的。我聽著覺得心酸,因為毫無用處。
至於張愛玲的母親,則是新舊交替輪換中另一種悲哀的傳奇。這位曾裹過小腳的軍門小姐,生下兩個孩子後,因為憎惡丈夫的墮落,憤而遠遊歐洲,學習美術。正式離婚後,又在新加坡一帶謀生,還有過一個美國男友。但在戰爭中,後者死於非命,使一段中國小姐與異族商人的佳話灰飛煙滅。
不知是因為絕望,還是因為厭倦,她始終不願意生活在國內,她對兒子淡漠地說道:“上海的環境太骯髒,我住不慣,還是國外環境比較乾淨,不打算回來定居了。”她曾經到過印度,做過尼赫魯兩個姐姐的秘書,五十年代在英國做過工廠女工,1957年去世。
踏著這雙三寸金蓮橫跨兩個時代,她在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我一直是用一種羅曼蒂克的愛來愛著我母親的。她是個美麗敏感的女人,而且我很少機會和她接觸,我四歲的時候她就出洋去了,幾次回來了又走了。在孩子的眼裡她是遼遠而神秘的。
貧窮並不可怕,衰敗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之常情”的缺失。實則上,與平常人家相比,張愛玲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家庭仍是富足的。假定她的父親與母親沒有婚姻的裂縫,各各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那么,張愛玲的成長必定圓滿。
張愛玲一定很早就對父母親,尤其是父親的冷漠,有著切膚的體驗。從她後來若隱若現、閃閃爍爍的文字中,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她的隱痛。但對於自己親生父母的自私,又能夠說什麼呢?
這種冷漠的氣氛,大約也促使張愛玲過早地洞悉了人性中殘忍的一面:人人都忙於自己的生存,無法為別人作一點點的犧牲。她父親寧願自己抽鴉片、娶姨太太、買洋車,卻不願為她和她弟弟的教育多花一分錢。
1937年夏天,張愛玲中學畢業,希望去英國留學。她父親那時手頭相當闊綽,卻一口拒絕了她的要求。一個父親為了自己的享受毫不留情地摧毀了女兒的夢想。更深的陰影來自父親淫逸的生活。
張愛玲兩歲那年,父母脫離大家庭從上海到天津自立門戶。那時她家有汽車,有司機,有好幾個傭人,有一所半舊的花園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