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這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有聲片,上映當時標榜:百分之百對話,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故事描述克薇妮和漢克姐妹均為歌星,在家鄉演出成功後,來到紐約闖天下。她們倆加入了百老匯的歌舞團,並且姐妹倆同時愛上了歌舞團經理艾迪,發展出一段浪漫的戀情。克薇妮在幾經考慮之後決定犧牲自己,將艾迪讓給妹妹,使她成為歌舞團頭牌紅星。漢克在了解姊姊對她的一番心意後也大受感動,決定將艾迪讓給克薇妮,獨自返回家鄉的歌舞團發展。影片的主要吸引力,來自演員熱情洋溢、朝氣勃勃的表演和幼稚得有趣的真實對話,使觀眾感到一種窺視藝人私生活的非凡樂趣。本片並首次運用聲畫對位法,為電影藝術帶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片中的音樂和舞蹈均具水準,歌舞場面部份採用黑白,部份採用彩色拍攝,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The pulsating drama of Broadway's bared heart speaks and sings with a voice to stir your soul!
The new wonder of the screen!
ALL TALKING ALL SINGING ALL DANCING
Dramatic Sensation
Metro-Goldwyn-Mayer's TALKING SINGING DANCING Dramatic Sensation
精彩影評
電影是文化的、藝術的、商業的、娛樂的產物,同時更是科技的產物。電影科技上的一些重大突破(例如聲音、彩色、特技等),足以改變電影創作的根本面貌,扭轉整個電影製作的潮流,其影響較任何大導演或大明星都來得重要。明白了這層道理,我們就不難了解為什麼有聲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能夠在第二屆奧斯卡金像獎中脫穎而出,勇奪最佳影片的榮譽。
在電影史上,1927年華納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是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此片是一部歌舞片,有完整的歌曲和對白,不像默片時代的歌舞片都用“罐頭音樂”和音響效果作配音充數。由於本片為電影工業帶來革命性的先鋒意義,因此在第一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頒特別獎加以表揚。美國影藝協會第二年再將最佳影片榮銜頒予第一部作全國廣泛發行的有聲歌舞片《百老匯的旋律》,則是進一步肯定有聲片在整個電影工業中的重要性。美國電影界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幾乎全面從默片轉變為有聲片製作,,跟金像獎的推波助瀾應該脫不了關係。奧斯卡作為代表美國電影工業的一個“行業獎”,其性質與定位益發明顯了。《百老匯的旋律》是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有聲歌舞片,片長104分,由哈瑞.貝蒙特導演。此片上映時標榜“百分之百對話、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顯見這些新奇玩意對觀眾的吸引力。據悉本片的製作費只花了38萬美元,影片租金收益卻高達300萬美元,難怪米高梅公司見獵心喜,日後一連串開拍多部更大型的歌舞片,成為最具好萊塢特色的一種類型電影。
本片劇情描寫兩個鄉下姐妹漢克(貝茜.洛夫飾)與昆妮(安妮塔.佩琪飾)到大都會紐約打天下。在家鄉老朋友艾迪(查爾斯.金飾)的引薦協助下,她倆加入了當時最著名的“齊格飛歌舞團”當歌舞女郎。漢克一直喜歡著艾迪,艾迪卻情不自禁地愛上長得婷婷玉立的昆妮,但礙於漢克的情面卻不能有所表示。另一方面,昆妮在歌舞表演中偶然獲得富翁傑克的賞識,對她展開鮮花和珠寶的追求攻勢,昆妮幾乎迷失其中。漢克為了盡姐姐的責任,不斷對昆妮勸告提醒,不要墮入傑克的圈套。昆妮亦想回頭,但她發現艾迪已愛上她,為了不想奪去漢克的心上人,竟故意又再跟傑克親近。直至漢克發現艾迪喜歡的人是妹妹而不是自己,決定揮慧劍斬情絲,用激將法刺激艾迪,表示她一向只是跟艾迪玩愛情遊戲,其實並沒有真的愛他,假如艾迪不是懦夫,他應該挺身從傑克身邊搶回自己的愛人。艾迪果然到傑克的舞會上英雄救美,將快要羊入虎口的昆妮救出。最後,艾迪與昆妮終成美眷,漢克則退出齊格飛歌舞團,展開自己的新事業。
本片故事結構簡單,情節發展直接,人物個性鮮明,雖然顯得老套,但具有一種“戲劇原型”的吸引力。日後很多好萊塢的歌舞片,基本上都受到本片劇情模式的影響。
就編導技巧而言,本片的表現相當平凡,但演員的表現卻生氣勃勃,熱情洋溢。尤其漢克那種剛強不屈,據理力爭的大無畏精神,使她的角色特別討人喜歡。漢克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態度面對歌舞團大老闆齊格飛,抗議他沒有公平對待她們倆姐妹的歌舞試演,跟著又幾乎跟排斥她們的歌舞女郎打起架來,在在使漢克顯得像女強人般令人敬畏。所以當她為了成全昆妮與艾迪的愛情而忍通自我犧牲時,其表演特別感人肺腑。貝西洛夫成為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者並非幸至。此外,叔叔一角將口吃者的喜劇趣味把握得相當好,也為本片帶來不少輕鬆幽默感。
除了三角戀愛的故事得到一般觀眾喜愛之外,本片首次在大銀幕上呈現娛樂圈幕後動態也顯得相當吸引人,讓平凡老百姓獲得一種“窺探藝人私生活”的快感,所以票房反應十分熱烈。相形之下,本片的歌舞表演就顯得相當簡陋,不但舞台布景多屬平面構圖,舞蹈編排和演出規模看來也只有“晚會表演”的小兒科水平,跟人們想像中齊格飛歌舞團的豪華氣派相去甚遠,只要比較一下在七年後得獎的《歌舞大王齊格飛》,就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好萊塢的歌舞片發展進步神速。
整體說來,本片的價值主要在於其歷史性技術變革的開創地位,在電影藝術上的表現則顯然已經落伍。例如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本片首次採用了“音畫對位法”(漢克在室內聽到了街上傳來汽車開走的聲音,知道昆妮已隨傑克而去,因而其臉部特寫鏡頭露出悲戚之情,旋即決定對艾迪採用激將法,要他馬上去把昆妮追回來)。這種利用“畫外音”作為戲劇張力來源的電影創作手法,就是有聲片帶來歷史性技術變革的證明。然而,導演在本片仍然採用默片時代的字幕卡來過場並交代故事發生地點,則顯示他的創作意識基本上仍是保守的。
引自:http://blog.chinatimes.com/c4liang/archive/2008/02/19/247589.html
本片導演
哈里·博蒙特:作品年表
百老匯之歌 (1929).... 導演
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 導演
主要演員
查爾斯·金:主要作品天妖 (1988)
無賴漢 (1943)
百老匯之歌 (1929)
貝茜·拉芙:主要作品
Nowhere to Go (1958)
百老匯之歌 (1929)
迷失世界 (1925)
阿尼塔·佩奇 :主要作品
百老匯之歌 (1929)
Our Dancing Daughters (1928)
幕後花絮
這是米高梅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第2屆)的有聲片,上映當時標榜:百分之百對話,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是其歷史價值,另外歌曲依然動聽,表演熱情洋溢,對白幼稚而有趣,有一種早期電影的稚氣。影片首次運用聲畫對位法,為電影藝術帶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歌舞場面部分採用黑白,部分採用彩色拍攝。1940年重拍為《百老匯雙姝》(Two Girls on Broadway)。另外,1936年、1938年和1940年推出了《百老匯旋律》的續集。本片並首次運用了“聲話對位法”(女主角聽到畫面外傳來汽車開走的聲音,面露悲戚之情)。這一“聲音”的創作元素產生了新鮮效果,為電影藝術帶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在音樂方面,負責撰寫詞曲的納西歐赫伯布朗和阿瑟佛里德的表現在水準之上,插曲《你屬於我》大受歡迎。《著色娃娃的婚禮》的歌舞場面用部分黑白、部分彩色拍攝而成,令人耳目一新。阿瑟佛里德因本片的成功為日後多部歌舞片的監製,米高梅首席製片人歐文泰爾伯格以本片的成功,開啟了米高梅的歌舞片王國時代。第二屆(2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百老匯的旋律又譯《紅伶秘史》 。
多年來評論家們都認為:如果給歷屆最佳影片打分的話,那么第二屆的最佳影片《百老匯之歌舞》是分數最低的一部影片。當時,有聲電影剛剛問世,米高梅(MGM)公司想在影片中充分發揮聲音的特點,積極籌拍以"舞台情史"為題材的新型歌舞片。製片人歐文.塔爾伯格請了兩位歌詞作家寫了一對姐妹互讓愛情的一部歌舞演出本,要求在影片中"百分之百說話,百分之百唱歌"。於是就誕生了這部《百老匯之歌舞》。
該片耗資三十五萬美元,花去三十天時間方告完成,上映後轟動一時。這部影片故事簡單,情節老套,但片中一些歌舞曾廣泛流傳,例如主題歌《百老匯的旋律》以及《男朋友》、《你我心心相映》和一段芭蕾舞表演節目都被選入好萊塢歌舞集錦大全。如果從現代音樂片的標準來看這部電影可能會認為"水平不高",但在當時流行的三角戀愛劇中它已經算是出色的了。而且,影片的場面布景華麗,歌舞設計新穎,聲音的運用比較成功。這些技術上的成功,使這部平庸的片子增色不少,以至米高梅(MGM)公司以後還陸續拍了幾集續集,如《1936年的百老匯旋律》、 《1938年的百老匯旋律》等。
塞德·查里斯與凱利主演影片的高潮部分《百老匯的旋律》歌舞段。戴著7.6米長的絲綢頭巾,漂浮在半空中的查里斯在鼓風機勁吹下美如仙子,這次演出令影評人和觀眾大聲叫絕。
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的誕生,打破了32年以來電影的“沉默不語”,以其部分有聲影像震驚了世界,宣告電影有聲時代的到來;192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首部“百分之百對白,百分之百歌唱”的《百老匯的旋律》,宣告“歌舞片”時代開始,並在之後40年間長足發展。作為有聲電影的嶄新類型,“音樂歌舞片使音樂歌舞成為觀賞的興趣中心,音樂舞蹈進入敘事模式並成為重要因素”。在好萊塢所有類型影片中,歌舞片被認為是“好萊塢夢幻和神話的一種最典型的體現和載體”,是“最具藝術氣質”的類型片,尤其在上世紀30年代那個充滿恐慌的蕭條年代,好萊塢歌舞片是美國人逃避現實、尋求寄託的精神避難所。《百老匯的旋律》問世的30年代,是好萊塢歌舞片的第一個黃金歲月。雖然那場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帶給人們的是失業、貧窮、飢餓、壓抑,但歌舞片以其特有的輕歌曼舞、虛幻唯美、華麗富足,頻頻登上好萊塢大舞台,成為現實世界苦悶不堪的人們孤寂心靈的慰藉。1933年,《淘金女郎》和《四十二街》問世,又帶給人們一場新鮮的視聽體驗。該片的成功得益於巴斯比·伯克利的編舞才華和對宏大場面的調控能力。作為30年代華納兄弟公司最著名的歌舞編導,巴斯比·伯克利開創了歌舞片的“鴻篇巨製”,並將鏡頭從台前的靜止中解放出來。《淘金女郎》開場的鏡頭便是舞女們穿著巨大的金幣服裝高聲歌唱,歡快的場面使人很難想像這是一群正遭受失業痛苦的姑娘;同年,《第四十二街》的問世,給成長期的歌舞片帶來生氣。影片在敘事模式上開“後台歌舞片”先河,將歌曲穿插在舞台故事中。影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巴斯比·伯克利創造的大型歌舞表演:升降自如的表演區、頂部攝影帶來的俯視大全景,舞女組成的花團錦簇的圖案等。收放自如的鏡頭表現力,證明了巴斯比·伯克利駕馭此類影片的能力。
在好萊塢所製造的虛假、夢幻的電影世界中,美國人暫時忘卻了現實生活的煩惱與苦痛。最能粉飾太平的莫過於讓人賞心悅目、美妙動聽的歌舞劇了,這一最具美國特色的電影類型隨著有聲電影的出現而登上了舞台,並且迅速征服了美國觀眾。1930年第二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就是米高梅公司的一部歌舞劇《百老匯的旋律》,這部電影被公認是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中最差的一部。它的成功,完全是迎合了當時觀眾的需求。
精彩劇照
其他獎項
第二屆(1928-1930)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百老匯的旋律》
最佳男主角:華納.巴克斯特《在古老的亞利桑那》
最佳女主角:瑪麗.璧克馥《風騷女人》
最佳導演:弗蘭克.勞埃德《薄命花》
最佳電影劇本:漢斯.克萊里《愛國男兒》
最佳攝影:克萊德.迪.文那《南海白影》
最佳藝術指導:塞德里克.吉本斯《聖路易雷大橋》
米高梅經典電影回顧
2010年11月3日,米高梅正式申請破產。一度成為美國象徵的吼獅標誌成為過去,一個電影產業的傳奇終於走到了盡頭。幸運的是那些好電影還在,那就和小編一起來透過這些經典電影追憶米高梅吧。 |
奧斯卡歷屆最佳影片
影片名 | 第81屆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第80屆 《老無所依》、第79屆 《無間道風雲》、第78屆 《撞車》、第77屆 《百萬寶貝》、第76屆《指環王3》、第75屆 《芝加哥》、第74屆 《美麗心靈》、第73屆 《角鬥士》、第72屆 《美國美人》、第71屆 《莎翁情史》、第70屆 《鐵達尼號》、第69屆 《英國病人》、第68屆 《勇敢的心》、第67屆 《阿甘正傳》、第66屆 《辛德勒的名單》、第65屆 《不可饒恕》、第64屆 《沉默的羔羊》、第63屆 《與狼共舞》、第62屆 《為戴茜小姐開車》、第61屆 《雨人》、第60屆 《末代皇帝》、第59屆 《野戰排》、第58屆 《走出非洲》、第57屆 《莫扎特》、第56屆 《母女情深》、第55屆 《甘地傳》、第54屆 《火的戰車》、第53屆 《普通人》、第52屆 《克萊默夫婦》、第51屆 《獵鹿人》、第50屆 《安妮·霍爾》、第49屆 《洛奇》、第48屆 《飛躍瘋人院》、第47屆 《教父II》、第46屆 《騙》、第45屆 《教父》、第44屆 《法國販毒網》、第43屆 《巴頓將軍》、第42屆 《午夜牛郎》、第41屆 《奧立佛》、第40屆 《炎熱的夜晚》、第39屆 《四季之人》、第38屆 《音樂之聲》、第37屆 《窈窕淑女》、第36屆 《湯姆·瓊斯》、第35屆 《阿拉伯的勞倫斯》、第34屆 《西區故事》、第33屆 《桃色公寓》、第32屆《賓虛》、第31屆 《琪琪》、第30屆 《桂河大橋》、第29屆 《環球旅遊80天》、第28屆 《馬蒂》、第27屆 《在江邊》、第26屆 《永垂不朽》、第25屆 《戲中之王》、第24屆 《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23屆 《慧星美人》、第22屆 《一代奸雄》、第21屆 《王子復仇記》、第20屆 《君子協定》、第19屆 《黃金時代》、第18屆 《失去的周末》、第17屆 《與我同行》、第16屆 《卡薩布蘭卡》、第15屆 《忠勇之家》、第14屆 《青山翠谷》、第13屆 《蝴蝶夢》、第12屆 《亂世佳人》、第11屆 《浮生若夢》、第10屆 《左拉傳》、第9屆 《歌舞大王齊格飛》、第8屆 《叛艦諜血記》、第7屆 《一夜風流》、第6屆 《亂世春秋》、第5屆 《大飯店》、第4屆 《壯志千秋》、第3屆 《西線無戰事》、第2屆 《紅伶秘史》、第1屆 《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