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音樂劇(也可翻譯為歌舞劇)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是由喜歌劇演變過來的,比較早的作品有英國作曲家
瓊斯寫的《快樂的少女》等,因此,倫敦西區的劇院被人們尊為音樂劇的故鄉。 後來,英國的歌舞劇隨著巡迴演出團來到了美國,1866年,紐約上演了一部綜合了喜歌劇、鬧劇和芭蕾舞特點的戲《黑鉤子》,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連續演出25年之久,並被後人公認為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擺脫了歌劇模式的音樂喜劇。正是這齣戲,不僅帶動了美國本土的劇作家及演員的創作勢頭,同時為現在人們俗稱的“百老匯音樂劇”奠定了基礎。音樂喜劇就是“百老匯音樂劇”的正式名稱,它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喜劇,有時劇情近似於悲劇。
起源
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一般認為歐洲歌舞劇產生於16世紀末。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是在人文主義影響下,企圖恢復古希臘戲劇精神而產生的《達佛涅》(另譯《達芙妮》),編劇o.里努奇尼,作曲j.佩里與j.科爾西,1597年(一說完成於1594年)於佛羅倫斯g.巴爾迪伯爵的宮廷內演出,由於此劇原稿失傳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為慶祝亨利四世婚儀而寫的《優麗狄茜》做為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由於公眾對歌劇的歡迎,1637年威尼斯創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
發展
17世紀末
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該樂派在劇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場面,而高度發展了被後世稱為“美聲”的獨唱技術。當這種“唯唱工為重”的作風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現力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於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於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義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於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卜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啟示下誕生的。
義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鏇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扎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扎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樸、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後
義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華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為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於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為: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20世紀
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華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於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里頓等。
評論
音樂劇並不只是由音樂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劇、喜劇歌劇或是輕音樂劇,也不是歌舞雜耍、音樂荒
誕劇或是夜總會的歌舞表演。喬治·格什溫的《波吉與貝絲》通常被稱為民謠歌劇,以與他的音樂劇相區分。所有花錢來看音樂劇的觀眾最了解其中的區別。倫納德·伯恩斯坦的《老實人》(根據伏爾泰的著名同名小說改編)作為音樂劇在1957年搬上舞台,當時僅僅上演了三個月;而在1974年以喜劇歌劇的形式重返百老匯舞台的時候,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么,音樂劇和歌劇到底有哪些區別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對這兩種藝術形式制定準確的區分標準,但是對那些常去劇院的觀眾來說,二者各自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例如,音樂劇中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音樂劇中的歌曲更短,更簡單,易於傳唱,人們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時候唱起這些歌曲。歌劇則靠獨唱的詠嘆調引領全局。一般來說,詠嘆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整部戲推向高潮。儘管音樂劇中的歌曲更容易從整部劇中獨立出來,也更加適於在酒吧等其他的娛樂場所單獨吟唱,但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適合劇情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演員通過舞蹈或其他的表演來烘托氣氛,帶動劇情進入高潮。
音樂劇的獨唱與歌劇的詠嘆調在聽眾的情感中占據了不同的位置。同樣是表現浪漫愛情的獨唱,在音樂劇中,它的曲調可以是感傷的,但在歌劇中,它一定是熱情洋溢的;在歌詞方面,音樂劇趨於表現飽經憂患的經歷,例如“愛——無論你鞭打我,還是傷害我;欺騙我,還是遺棄我,我都將永遠是你的!”,歌劇則永遠是表現歡欣和喜悅的詩一般的語言。
與音樂劇不同,在歌劇里,主人公總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來生活、相愛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時,他們會祈禱,“主啊,我上路了!”仿佛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樂劇中,主人公與愛人告別的場景可以是雜亂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場,他們也一定是疲憊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於巴洛克時期(約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的歌劇,即使是在20世紀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低潮期,
也一直渴望成為一項偉大的藝術。它想表現人類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華,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劇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徹徹底底的壞人,英雄們則勇敢無畏。音樂劇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們也會犯錯誤,也可以失去工作、窮困潦倒、無家可歸,但是他們在經歷坎坷之後總能得到真愛、財富和幸福。
音樂劇並不追求卓越與出眾,也沒有野心,因此,它們被認為是平庸的創作。它們寧願逃避,也不抗爭;寧願犯一些小小的過錯,也不願只為理想而生活。音樂劇讚揚民主,它讚揚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貴族們,則充滿了鄙視和嘲弄。
觀眾們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差別。當一個人去看歌劇和音樂劇的時候(在倫敦和紐約,兩種門票的價格幾乎一樣),他會以不同的心態欣賞這兩種戲劇。如果一場歌劇聽起來太像音樂劇,那么它會被批評為太輕浮;反之,太像歌劇的音樂劇也會被批評太脫離現實。這些偏見並非偶然,它們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形成的。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樂劇:《乞丐歌劇》。
著名作品
《悲慘世界》
原是法國文學家雨果的長篇小說,1985年,英文版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由麥金托什製作公司搬上倫敦舞台(勛伯格作曲),並於兩年後在紐約百老匯上演,由此開始其風靡世界的歷程。其中《人去樓空》是此劇中最為經典的曲目之一。目前,《悲慘世界》在全球各地已連續上演16年,並衍生出17個演出版本,在全球票房收入接近18億美元。2002年夏《悲慘世界》曾到上海大劇院演出,引起轟動。
《貓》
是1977年,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根據著名詩人托馬斯·艾略特的作品創作的,這項工作斷斷續續一直到1981年才告完成。首演之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之後在世界範圍內,超過6,500萬人觀看過《貓》。
它已經以14種語言、40多個版本、在全球近300個劇院、超過150個城市隆重上演。從1982年10月開始上演到2000年6月落幕,長達18年之久。1997年的統計數字顯示,《貓》劇以“從現在乃至永遠”為廣告語,為紐約市帶來滾滾財源。《貓》劇上演了7397場,售出門票3,000萬張,票房收入約3.8億美元,並帶動附近社區相關行業(餐館業、酒吧業、禮品業等等)的經濟成長達30億美元。2003年《貓》也來到了上海大劇院,同樣獲得了成功。
《西貢小姐》
的故事發生在越南戰爭中,講述一個美國兵和痴情的越南舞女的戀情故事。1989年《西貢小姐》在倫敦首演,1991年4月11日《西貢小姐》在美國紐約的百老匯歌劇院公演,該劇當年即獲得托尼獎最佳音樂劇提名。至2001年1月20日該劇正式結束演出,一共演了4092場。
《劇院魅影》
是安德魯·勞埃德·韋伯最為成功的音樂劇,1986年首演於倫敦。至今全球已有16個製作版本。該劇已在20多個國家演出,還享有包括最佳音樂劇獎在內的7項托尼獎和3項奧利弗戲劇獎。2004年《劇院魅影》在上海大劇院成功上演。
百老匯項目
觀光游
觀光游該觀光項目向遊客開放百老匯劇院區15家風格迥異的劇院,其中兩家劇院的後台也可以讓觀光的遊客自由出入。遊客可以看到部分節目的排演過程以及其他的幕後故事。每次觀光的過程持續兩個小時,25美元/人次。
免費音樂會
每年,聯盟會組織百老匯劇院區內的劇院聯手舉辦免費的戶外音樂會,如每年春天舉行的“小徑上的百老匯明星秀”,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日上午舉行的“百老匯上的百老匯秀”,以及6月舉行的“星光下的百老匯”等。
頒發藝術獎項
聯盟每年會對百老匯劇院區的劇院及其表演團體頒發各類獎項,以鼓勵其在一年內為百老匯劇院區的藝術成就所做的貢獻。其中,用以獎勵年度最佳巡迴演出節目的“百老匯巡迴演出獎”和象徵劇院界最高榮譽的“托尼獎”已經成為劇院界公認的、頗具代表性和成就感的大獎。
百老匯的孩童之夜
年齡在6至18歲的兒童和年輕人,均可以免費觀看在百老匯劇院區上映的任何劇目。同時參與者可以體驗百老匯音樂劇在後台的運作過程。此外,帶孩子的家長們還能夠享受一系列相應的優惠服務,包括就餐、泊車等。這項每年都會舉行的常規活動的目的在於引導更多年輕人進入劇院的奇妙世界,讓百老匯劇院區和百老匯音樂劇為更多的年輕一代所接受。
經紀公司
研究報告顯示,音樂劇產業是曼哈頓的支柱產業,中產階級是音樂劇消費的主力。
將百老匯不同的演藝娛樂產品介紹到世界不同的市場,是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他們主要是利用歐美演藝市場與亞洲演藝市場的差異。時僅數年,其主要業務市場遍及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台灣、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國家和地區,董事局主席MarcRouth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完全是商業操作。”
商業化人才組合機制
演藝娛樂產業屬於創造性領域,因而,在演藝娛樂產業領域,人才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從人才入手,根據相對鎖定的亞洲市場的消費能力、口味,以演藝娛樂項目,跨國整合演藝團體、管理、導演、演員等人才,然後利用比較廣闊的市場空間,從規模化運作中獲得豐厚利潤。
策劃和製作
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原先只是從事演出經紀業務,低成本承攬相對獨立存在的演出市場、機構、作品和人才,將某地區的演藝娛樂項目介紹到另一個地區去。經過一段時間的操作,該公司逐步增加項目策劃成分,主動去研究潛在市場,發現新的需求,並且策劃具有獨特創意的演出。該公司幾年前曾經成功地將《音樂之聲》率先引入中國,現在該公司正在策劃把《音樂之聲》做成中文版推向中國。這就從單純買著作權,推介著作權,發展到創造和擁有自主著作權,也可以賣自己的著作權了。公司事實上占有了演藝娛樂產業鏈成本最低、附加值最高的價值終端,也許這正是該公司迅速崛起的核心奧秘。
售票和項目
百老匯劇院區的票價分為三個等級。一般第一層次票價每張從30美元至75美元不等;第二層次票價每張在20美元到45美元之間;第三層次則在15美元以下。百老匯劇院區還專為一些旅館、大學或某些機關團體提供折扣券,如“買一送一”的折扣券,一次購買兩張,算一張票的價錢。
百老匯劇院區售票的方式多樣,觀眾可在各劇院的售票廳直接購票;或是打電話、通過信用卡方式從百老匯劇院區的網上售票中心購票。售票中心會把票寄給觀眾,觀眾也可自行領取。從總量上分析,大部分票還是依靠劇院售票廳出售的。但是與此同時,網際網路也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購票手段。目前網際網路售票占到了全部售票方式的14.1%,而在五年以前還不到1%。同時,售票中心還為觀眾準備了演出宣傳冊、預告片等便於觀眾選擇的其他服務。
高的資本回報率
百老匯亞洲娛樂公司的成功運作,給投資人帶來35%的高回報率。在美國,融資的成功與否,主要在於回報率。高回報率為該公司形成了較為固定的融資客戶,新的社會融資項目也比較容易開展。不僅是美國企業,不少亞洲企業也主動與他們合作,在他們演出音樂劇的同時,推出這些公司的品牌和產品。
音樂劇是帶動性很強的產業。最近該公司正在做一個研究報告,以證明音樂劇產業是曼哈頓的支柱產業。從研究中發現,音樂劇產業會帶動旅遊、飯店、購物、交通等行業,中產階級是音樂劇消費的主力,曼哈頓地區60%的遊客與到百老匯看戲有關。公司創辦人之一的Simone Genatt直率地表示,上海與曼哈頓很相像,將來可以成為音樂劇的勝地,上海發展音樂劇也會對上海的旅遊產業產生巨大影響。
中國西藏歌舞劇作品
《尋找香巴拉》
職員表
出品人 | 王文川 |
製作人 | 王文川 |
監製 | 雷藝礴 |
原著 | 雷藝礴/王文川 |
導演 | 雷藝礴 |
副導演(助理) | 劉璇 |
編劇 | 雷藝礴 |
攝影 | 徐登科 |
配樂 | 胡曉鷗 |
剪輯 | 景齊/雷藝礴 |
道具 | 古風 |
選角導演 | 劉璇 |
配音導演 | 李智偉(台灣) |
藝術指導 | 達瓦拉姆/巴桑 |
美術設計 | 景齊 |
視覺特效 | 吳介隆 |
燈光 | 吳介隆 |
錄音 | Music studio造音 |
劇務 | 徐登科 |
場記 | 徐登科 |
布景師 | 古風 |
發行 | 第三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簡介
大型常態原生態歌舞劇《尋找●香巴拉》是由西藏第三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林芝地區獨資打造的大型文化項目。項目以林芝地區工布藏族、門巴族、珞巴族和僜人文化為基礎,以林芝四季美景為依託,以雷射、全息、LED等現代最前沿聲光技助為輔助,用歌舞的表現形式,集中展現林芝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文化與自然元素,充分體現林芝乃至整個西藏自治區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尋找●香巴拉》歌舞劇項目西藏第三極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獨家投資4700萬元打造,項目位於林芝地區八一鎮會展中心。
目錄
序:尋
第一幕:觀山(眼)
(取景地:雅魯藏布大峽谷、魯朗林海)
第二幕:聽風(耳)
(取景地:南伊溝)
第三幕:醉酒(口)
(取景地:墨脫)
第四幕:桃花(鼻)
(取景地:察隅)
第五幕:勞動(身)
(取景地:林芝)
第六幕:朝拜(意)
(取景地:神山聖湖)
第七幕: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