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春秋時姜姓諸侯國,戰國時為田(陳)氏所取代,是為七雄之一。齊國是周朝的諸侯國,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疆域大致在今山東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東靠海,西南和莒國(莒國為楚國所滅,但是莒國的全境後來為齊國占領)、杞國、魯國等國接界。北和燕國接界,西和趙國、衛國接界。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臨淄區)。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呂尚(姜子牙)於齊(今山東臨淄),由於國君姜姓呂氏,故稱姜姓呂氏齊國(姜齊),《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齊約800年的興衰史。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相國,擴大封邑,從此齊國由田氏專權。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基本信息

西周春秋時姜姓諸侯國,戰國時為田(陳)氏所取代,是為七雄之一。 姜齊周初重臣太公呂望(亦稱師尚父)

齊
之後所立。呂望為周文王所舉用,並從武王伐商,有功。周公平定三監之叛,伐滅商奄、蒲姑(今山東博興東南),呂望被封於營丘(今山東淄博東北),占有蒲姑舊地,齊立國始於此。齊的疆域最初在今山東偏北。齊桓公稱霸後,領土有所擴大,北至黃河與燕接界;西至濟水與衛接界;南至泰山與接界;東至今山東壽光一帶,與杞、萊接界。齊靈公滅萊後,領土更擴大到今山東半島。

關於歷史

齊貨幣
西周后期,周夷王聽紀侯之譖烹齊哀公,立其弟靜為胡公,胡公曾遷都薄姑(即蒲姑)。哀公弟山率營丘人殺胡公自立,為獻公,獻公又將都城遷回營丘,稱為臨淄。從此,齊的國都一直在臨淄。 春秋早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伐齊,欲納公子糾,而齊高氏、國氏已召小白先入,擊敗魯師,立為齊桓公。桓公在位期間,任用管仲為輔佐,實行一系列改革,齊國日益強大。公元前684年,齊滅掉西面小國譚,向魯推進。公元前681年,又與宋、陳、蔡、邾會於北杏,南下滅掉逼近魯的小國遂,迫使魯與齊言和,盟於柯。次年, 齊假王命合陳、曹伐宋,迫使宋國屈服,並與會於鄄,又次年,齊與宋、陳、衛、鄭復會於鄄,開始稱霸諸侯(見五霸)。

春秋中期,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聯合中原諸夏,討伐、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齊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衛;公元前656年,齊合諸侯之師侵蔡伐楚,與楚盟於召陵。此後,齊多次大會諸侯。公元前651年,齊會魯、宋、衛、、許、曹於葵丘,周天子賜齊侯胙,齊霸業達於頂峰。公元前643年,齊桓公卒,齊從此失去霸主地位,但仍想和晉抗衡。公元前589年,齊、晉大戰於鞍(今山東濟南西北),齊師大敗。到靈公、景公時,雖無法勝晉,卻依然是僅次於晉的中原強國。

春秋晚期,齊國公室衰落,卿大夫相互兼併。公元前548年,崔杼殺齊莊公,立景公,與慶封共同執政。公元前546年,慶封滅崔氏之族,崔杼自殺。慶封專齊政。次年,慶舍與欒、高(齊惠公之後)、陳(田)、鮑四族攻慶封,慶封奔吳。齊景公時,陳桓子施惠於民,民歸陳氏,陳氏因而強大。公元前 532年,陳桓子聯合鮑氏攻欒氏、高氏(齊惠公之後),欒施、高疆奔魯。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國氏、高氏(齊文公之後)立晏孺子,次年,陳僖子聯合鮑氏攻國氏、高氏,國夏、高張奔魯,遂殺晏孺子,立公子陽生為齊悼公。悼公在位四年,被殺,齊人立悼公子壬為簡公,闞止為政。公元前481年,陳成子殺闞止,追執簡公子舒州,殺簡公,立簡公子敬為平公,專齊政。

公元前386年,陳成子玄孫太公和立為諸侯,遷齊康公於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齊絕祀。 田齊 媯姓國家,出於陳厲公之子陳完。陳與田古音相近,故古書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陳完入齊,事齊桓公。陳完傳五世至陳桓子,陳氏開始強大。以後陳氏逐漸兼併齊國的欒、高(齊惠公之後)和國、高(齊文公之後)以及鮑、闞等族,專齊政。田齊的國都仍在臨淄,疆域亦襲姜齊之舊。

田齊立國時,已經進入戰國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齊侯。太公和之孫桓公午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

齊
號",招聚天下賢士。到威王、宣王時,稷下人才濟濟,成為東方學術文化的中心。齊威王任用鄒忌為相,改革政治,齊國遂強大。公元前353年,齊大敗魏軍於桂陵。公元前341年,齊又大敗魏軍於馬陵(見馬陵之戰)。公元前334年,齊威王與魏惠王"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威王晚年,相邦鄒忌與將軍田忌爭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臨淄,求鄒忌,不勝,逃亡楚國。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占領燕國。

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 大敗楚軍於垂沙。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鏇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餘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湣王逃入莒,被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湣王子法章為齊襄王,距守。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戰死,城中推舉田忌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滅後,使將軍王賁從燕地南攻齊國,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

國家經濟

齊故都
姜齊建國伊始,面對的具體情況是:人少、地狹,近海有魚鹽之利,多山擁桑麻之饒;地處交通要道,商旅往來頻繁等。上述這些客觀條件和地理環境,無疑促使當時的齊國朝著工商經濟的方向發展。因此,姜太公從特定的國情出發,正確地制定了“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勸女工,極技巧”的優先大力發展工商經濟的基本國策,從而建構了一個嶄新的濱海工商經濟發展模式。這種經濟模式使齊人把眼光放得很寬很遠,將齊國以外的廣大地區和許多諸侯國都納入本國經濟發展體系之中。歷史證明,齊國的工商開放型經濟,確已達到了強國、富民的目的。據史載:太公當世就大見成效,齊國冠帶衣履天下,成為東方大國。

春秋前中期,桓公即位,管仲相齊。這時齊國的客觀條件和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生產已經成了齊國主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既便如此,姜太公倡導的“工商之業”,不但沒有遭到削弱,反而得以繼承創新、發揚光大。據《史記·貨殖列傳》載:“(太公)其後齊中衰,管子修之,設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太公世家》亦載:“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明、高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國語·齊語》又云:“通齊國鹽於東萊,使關市譏而不征,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可見,這時的齊國在農工商三業並舉、高度發達的基礎上,其商品經濟和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起來了。

以鹽為例。從社會需求來看,鹽具有廣闊的市場;從客觀條件來看,內陸各諸侯國很少產鹽,而齊國則三面環海,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資源;從產鹽方式來看,太公建國時,生產技術落後,主要靠自然蒸發而得鹽,周期長,產量低。到了春秋時期,已經發明了海水煮鹽技術。煮鹽,可使水分蒸發快,生產周期短,操作簡便易行,產量也相應地得到提高。因此,齊桓公下令每年冬閒之際都要“伐菹薪,煮沸水為鹽……十月始征,至於正月,成鹽三萬六千鍾”,“糶之梁趙宋魏濮陽,彼盡饋食之也。”(《管子·輕重甲》)大批食鹽出口到各內陸國,換得“成金萬一千餘斤”,再以這筆巨款買回糧食,又得千萬鍾,再通過糧食專賣,一進一出,盈利百萬。

齊國通過發展生產不僅促進了進出口貿易和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而且更以外貿為政治、軍事、外交活動的

齊邊塞重地-馬鞍山
輔助手段,威德並施,匡服天下,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以紡織業為例,一向被稱為紡織業發達的齊國,到了戰國時期,紡織技術更加先進,產品質量更加提高,花色更加精美。齊國不僅能生產出羅、紈、紗、等大批絲織品,而且能生產出更加精緻的錦帛縞縑、文秀纂組等近20種精品,成為擴大出口貿易的重要物資資源。張騫通西域,開闢絲綢之路的壯舉,人皆盡曉。而齊國早在戰國以前,就已經開始了東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和海外貿易了。這條路是由齊地商民或移民自發開闢而成的,因而具有開放性和分散性特點。它不像陸上絲綢之路那樣,由官方出使外國到達西域各國,進行國事交往,而是由齊國沿海的芝罘(煙臺)、蓬萊、海陽、嶗山(青島琊(膠南縣),海陽、斥山(石島)等港出發,北渡長山列島至大連,再轉向東南,沿帶方(朝鮮)西海岸南下,過濟州海峽到達倭奴(日本)的。由於當時的航海條件還不能抵禦大海的狂風巨浪,無法橫渡大海直達日本,只能繞道而行。這樣,可利用海水左旋迴流的漂移作用減少人力消耗。同時沿大連或帶方海岸航行,還便於補充糧食和淡水。同時朝鮮日本的商民也有沿此航線到達齊國進行貿易的。例如,當時漁村小港斥山就出現過中、日、朝商人在此轉口貿易,進行文皮(虎豹之皮)的交易活動。

英雄人物

齊齊桓公
齊襄公時,國政混亂。小白的師傅鮑叔牙預感齊國將發生大亂,就保護小白逃到莒國。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孫無知殺齊襄公,自立為君。次年,雍林人殺無知。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小白和齊國正卿高傒從小相好,一聽說雍林人殺無知,就和國氏秘密召小白從莒國回來。魯國聽說無知被殺,也發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糾回國,而派管仲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於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了六天才到。這時小白已兼程趕回齊國,高傒立他為國君。是為桓公。

當時桓公被射中帶鉤,裝死迷惑管仲。躲在帳篷車裡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又有齊國貴族國、高兩氏支持,成為國君。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在乾時(今桓台)大戰,魯軍敗走。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殺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勸說:“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在成為了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假裝要殺仇人,把管仲接到齊國。桓公和管仲談論霸王之術,大喜過望,以其為大夫,委以政事。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莊公送齊桓公到齊境。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說此事,都擁護齊國。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桓公妹妹哀姜是魯閔公的母親,她和魯公子慶父淫亂。慶父弒閔公,哀姜想立慶父,而魯人立僖公。桓公召回哀姜,將其殺死。桓公二十八年(前658年),衛文公被狄人騷擾,向齊求救。齊打敗狄人,並為衛國築楚丘城,把衛國臣民遷到那裡。

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桓公和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

齊齊桓公
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桓公三十年春(前656年),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又討伐楚國,楚成王起兵迎戰,問:“為什麼來到我國?”。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對我國先君太公說:‘你要討伐諸侯,輔助周室。’給我們先君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的土地。楚國沒有進貢包茅,使周王祭祀時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周昭王南征沒有回來。是因為這些來責問。”楚王說:“沒有進貢,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昭王南征沒有回來,你問漢水去吧。”齊軍打到陘。夏,楚王派屈完帶兵抵禦,齊軍退回召陵。屈完對桓公說:“你講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么楚用方城山作為城牆,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和你決戰。你還能打贏嗎?”於是和屈完講和退兵。

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派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諸侯朝服之車),不要桓公下拜受賜。桓公想不拜,管仲說:“不可。”,於是桓公還是下拜收賜。秋,又和諸侯會於葵丘,周派宰孔參加。桓公越來越驕傲,諸侯有不少背叛的。宰孔對晉侯說:“齊桓公太驕傲了。”這年,晉獻公死,晉國發生內亂,秦穆公立公子夷吾為晉君,桓公也出兵平亂。這時周朝式微,只有齊、晉、楚、秦強大。晉國內亂,秦國偏遠,楚王以蠻夷自居,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桓公說:“寡人向南打到召陵,望見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深入流沙之中。登上太行山,到卑耳山才返回。諸侯不要違背寡人。我三次聯合諸侯出兵,六次和諸侯會盟,定襄王太子之位。說以前三王偉大,現在我和他們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在泰山封禪。”管仲勸說,桓公不聽。管仲又說,要得到遠方的珍奇怪物才能封禪,桓公才不考慮這事。

故都遺址

齊故都博物館
齊國故城遺址博物館坐落在齊國故都臨淄,距市區中心5公里,齊國歷史館是首館,占地30市畝,古城堡式建築,是全國十大異型博物館之一,共分15個展廳,展示文物精品300餘件(套),採用傳統的陳列手段,輔以電腦、燈光、影視等現代高科技手法,展示了齊國八百年的輝煌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全國最佳陳列設計之一。東周殉馬館是齊國第25代國君齊景公之墓地,殉馬600多匹,是世界一絕,與秦兵馬俑相媲美。此外,還有栩栩如生的臨淄石刻館、巧奪天工的齊故城排水道口,類世相傳的孔子聞韶處、東方金字塔田齊王陵等十幾處文物旅遊景點,令人心馳神往,留連忘返。

齊國是中國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姜太公於齊地建立齊國,都治營丘。齊國文化是指自姜太公封疆營丘始建齊國(約公元前十一世紀)起,至秦始皇消滅田齊王建(公元前221年)止,這一特定歷史階段建立的文化。它始於西周初年,形成於春秋時期,到戰國時代達到鼎盛時期,是一種地域性強,具有早期東方沿海文明特點的古代文化類型,其內容豐富,影響深遠。

2680年前,齊國國君齊桓公任用著名的思想家、經濟學家管仲為相國,採用他的治國思想,改革經濟政策,發展與其他諸侯國的經濟交流,短短几十年,齊國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當時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千乘之國"、"五霸之首"。淄博市的臨淄區作為齊國的都城長達638年,是當時東方最大的城市。齊國是文化的隆盛之地,以其兼容並蓄,學術自由而著稱於世。孔子、孟子、荀子、屈原等諸多思想家、文學家曾多次來齊國遊說講學,並在臨淄城稷門外設立了“稷下學宮”。“不治而議論”,最盛時達“數百千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百家爭鳴”之說即源於此。齊國的詩歌、音樂等藝術水準很高。孔子聞韻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話,反映了齊國音樂的幽雅盡美。

作為著名的齊文化的發祥地,淄博市擁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在國家級歷史名城臨淄,先後發掘出的齊故城遺址、殉馬坑、車馬坑等著名的文物古蹟,充分展現出齊國昔日的強盛。中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齊國故城,文物古蹟浩繁,有“地下博物館”之稱。這裡,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0年後李春秋殉車馬坑的發掘,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1994年臨淄區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淄博歷史上產生過許多著名人物,像“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齊國名相管仲、晏嬰,軍事家孫武,大文學家左思,唐朝開國元勛房玄齡,清朝天文學家薛風祚,文學家蒲松齡、趙執信、王漁洋等。

齊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改革、開放是齊文化的精髓。齊國發展經濟、倡導開放、富國強民的優良傳統,成為今天淄博經濟文化和對外開放事業不斷發展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

拼音是qi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