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演變
棋,甲骨文(木,小木塊)(其,箕筐)(雙手,抓持),造字本義:博弈玩具,在箕筐內投擲有不同記號的若干小木塊,或手持盛有小木塊的箕筐不斷搖動,以小木塊記號的組合結果定輸贏。 隸書及楷書則又將篆文下形上聲的字形改為左形右聲的結構。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形聲兼會意;篆文及隸書、楷書的字形則屬於形聲。 新中國成立後,“棊”和“碁”作為異體字併入了“棋”字。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名 | 形聲。從木,其聲。本義:古時通稱博奕的子為棋。 | chess or any board game | 《說文》:棊,博棊也。 《方言》:五簙或謂之棊。 《淮南子·泰族》:故行棊者。 《山海經·中山經》: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 《博物志》:堯造圍棊,以教子丹朱,或雲 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棊教之。 《史記·貨殖列傳》:山出棋置。 | 象棋,西洋棋,圍棋,跳棋 |
棋子(一種乾糧) | ||||
一種文體用具 | 《集韻·之韻》:“棊,或作碁,通作棋。”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 | |||
通“琪” 。玉名。 | ||||
動 | 下棋 | play chess | 棋功(下棋造詣),棋仙(指棋藝高超,以弈棋為樂的人),棋名(棋藝卓越的名聲) |
(詳細釋義內容的參考資料: )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博棊。從木其聲。渠之切。
康熙字典
同棊。
又《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基。《集韻》根柢也。或作檱。《史記·律書》萬物根棋。
(棊)《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其。或作碁、櫀,通作棋。《說文》博棊。《徐曰》棊者,方正之名。古通謂博奕之子為棊。
又《楚辭·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注》樗蒱馬也。
又《博物志》堯造圍棊,丹朱善之。
又《劉向·說苑》雍周謂孟嘗君曰:足下燕居,鬭象棋,亦戰鬭之事乎。
《說文解字》棋 | 《御定康熙字典》棋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音韻集匯
字頭 |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部 | 註解 | 聲調 | |
上古音系 | 棋 | 之 | 木根,又棊注通作棋 | |||||
廣韻 | 棊 | 其 | 渠之 | 羣 | 之 | |||
蒙古字韻 | 棋 | 平聲 | ||||||
中原音韻 | 棊 | 奇 | 溪 | 齊微齊 | 齊微 | 陽平 | ||
洪武正韻牋 | 棋 棋 | 奇 雞 | 渠宜 堅溪 | 支 齊 | 平聲 平聲 | |||
分韻撮要 | 棋 | 其 | 溪 | 幾 | 第三幾紀記 | 圍棋 | 陽平 |
(音韻集匯參考資料: )
相關詞組
棋布星羅 | 舉棋若定 | 棋布錯峙 | 中國象棋 | 棋楠香 | 謝安棋 | 棋逢對手 | 琴棋書畫 | 星羅棋布 | 彈棋 |
下棋 | 弈棋 | 盲棋 | 棋子 | 象棋 | 棋枰 | 和棋 | 奕棋 | 圍棋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