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術[中國古代的性科學]

房中術[中國古代的性科學]
房中術[中國古代的性科學]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房中術即中國古代的性科學。從現代性科學的觀點來看,房中術主要包含有關性的常識、性技巧、性功能障礙治療與受孕等方面,同時它又不局限於性,而是把性與氣功、養生結合在一起,和追求長生不老或延年益壽結合在一起。目前從史籍中看到的是,它最早出現於漢代,而且和道家關係極為密切。長期以來,房中術被人們塗上一層神秘、玄虛的色彩,但實際上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中國古代的性學理論。

基本信息

古書記載

房中術 房中術

黃赤之道:即房中術,來源於古代先秦兩漢的閨房啟蒙教育,後被道教宗教化如《合氣釋罪三逆》等。《漢書·藝文志》中房中家著錄百八十卷。晉葛洪在《抱朴子》亦論述和倡導此術。《隋書·經籍志》載房中十三部三十八卷。南宋鄭樵《通志·文藝略》載房中九部十八卷,朱熹對此作過很好的解釋:“閨房之樂,本無邪淫;夫妻之歡,亦無妨礙,然而縱慾生患,樂極生悲。”房中家依託黃帝、玄女.龔子、容成公、三張施行此術,所謂“黃老赤篆,以修長生”。陶弘景《真誥》稱為黃赤之道。房中術本是講房中禁忌及卻病之術,《漢書·藝文志》中說:“樂而有節,則和平壽考,及迷者費顧,以生宗而損性命”。道教重養生之道,也主張廣嗣,所以道教倡導此術。認為可以愛精氣,求得“還精補腦”,至於後來誤解為猥褻之術,乃妖妄欺誑。北魏天師道(正一教)寇謙之曾反對“男女合氣之術”,他說:“大道清虛,豈有斯事!”後世道教信徒中,也沒有房中術的流派,道教全真派系出家道士,主張禁慾,更是反對此術。

五大禁忌

一是情志不調時不宜行房

如《千金要方·養性·房中補益》指出:“人有所怒,血氣未定,因以交合,令人發癰疽。”《三元參贊延壽書·欲有所忌》亦說:“恐懼中入房,陰陽偏虛,發厥自汗盜汗,積而成勞。”人的情志活動與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氣血的運行又影響著內臟的生理功能。在忿怒、驚恐、憂思等情志不調的狀態下,可致氣血運行紊亂,臟腑功能失調,若復行房事以耗精血,必會進一步損傷機體。根據現代研究,當人處於情緒不佳或精神過度緊張時,會抑制性激素的分泌,阻礙血液流向性器官,使男子陰莖不能即刻勃起,女子出現性慾低下等。同時由於心情不好,意念不能高度集中,性反應、性興奮便不易激發,也影響了性生活的質量。

二是身心勞倦時不宜行房

性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過程,行房時內臟組織的氣血運行加速,活動量增大,需要消耗一定的體力。而長途跋涉,或負重勞作,或劇烈運動以後,體內的氣血已受到不同程度的耗損,此時卻賈其餘勇,強力入房,必然更傷精氣,變生諸病。如《千金要方·養性·房中補益》說:“遠行疲乏來入房,為五勞虛損,少子。”《三元參贊延壽書·欲不可強》說:“強力入房則精耗,精耗則腎傷,腎傷則髓氣內枯,腰痛不能俯仰”。

三是飽食、醉酒後不宜行房

《壽世保元·老人》說:“飽食過度,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時便清血、腹痛,病名腸癖。”進食過量,已給脾胃造成了負擔,又復行房事,使氣血趨於周身,脾胃氣血相應減少,必然會影響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發揮。醉酒入房是房事養生之大忌,酒可亂人情性,又易損傷內臟,酒醉入房,極易耗竭腎中精氣,貽害無窮。如《三元參贊延壽書·欲有所忌》說:“大醉入房,氣竭肝腸。丈夫則精液衰少,陰痿不起;女子則月事衰微,惡血淹留生惡瘡”。

四是病期慎行房事

患病之人,氣血不足,陰陽失調,臟腑功能衰弱,若病中行房,可損傷正氣,加重病情。如《三元參贊延壽書·欲有所忌》說:“赤目當忌房事,免患內障”,“金瘡未瘥而交會,動於血氣,令瘡敗壞”。特別是病後康復階段,更應忌房事,否則會因房勞而導致舊病復發,重者使病情惡化,危及生命,中醫謂之“女勞復”。如《千金要方·傷寒方下·勞復》指出:“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

五是注意女性房事禁忌

女性有特殊的生理特點,即經期、孕期、產期和哺乳期。由於在這幾個時期內,機體往往呈現沖任虧虛,氣血不足,抵抗力較低下的狀態,邪氣常易乘虛而入,如不禁慾、節慾,極易產生各種疾病,嚴重影響女性的健康。故房事養生提出經期、產期百日內禁慾,而孕期、哺乳期要節慾。現代醫學認為,婦女在月經期,子宮腔內有創傷面,如果行房,會將細菌帶入陰道,引起月經失調、痛經或生殖器官發炎等疾病。孕期前3個月行房,會引起子宮收縮而出現腹痛、流血,甚至流產;後3個月行房,也易導致早產或羊膜早破。產後的婦女體質虛弱,抵抗力很差,如過早行房,可造成子宮內膜炎、崩漏、腰腹疼痛等多種病症。

走向衰敗

房中術[中國古代的性科學] 房中術[中國古代的性科學]

到了明朝,房中術更加走火入魔,陷於邪途。自成化後,朝廷上下競談房中術,臣下紛紛以獻春藥邀寵。這種情況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間進一步泛濫,不少佞臣紛紛獻藥,並認為這就是“房中術”。有一個叫陶仲文的大臣,以符水、春藥大大得寵,明世宗移居西內,日求長生,不上朝,不祭宗廟,不見大臣,而常見陶仲文。由於陶仲文這樣得寵,許多人艷羨

不已,於是方士、道士、官吏一哄而起,假借聖旨以徵逐女色,為進藥而敲詐勒索,荼毒百姓。房中術的名聲越來越壞了,它變成了左道旁門、縱慾淫亂的代名詞,正人君子皆恥之。房中術總是和春藥、縱慾傷身等連在一起,這種房中術已不復初始階段的本來面目了。

與此同時,道教還經受了“兩個打擊”:

一是佛教的禁慾主義對房中術的打擊。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之一,而一千多年來成為我國宗教的佛教則是外來的。

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到了南北朝時開始盛行,例如在南梁時梁武帝就篤信佛教,大力推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教和道教之間鬥爭十分劇烈。佛教的基本出發點是認為諸行無常,人生極苦,即使今世大富大貴,也難免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教要求人們放棄塵世的幸福、歡樂,而把解脫的希望寄托在那超自然的“極樂淨土”,因此,眾生只能在禁制情慾的宗教修行生活中度過苦難的人生。在形形色色的宗教禁慾中,佛教對人的性本能更是嚴格地予以禁制,這是因為性本能引起的行動和欲望最能引起感情上的騷動和煩惱。於是,佛教規定其信徒們應該禁絕一切性行為和性慾望,修行身心,從而達到六根清淨,杜絕一切煩惱。

研究價值

1993年在美國性學會主席唯波女士和新澤西州州立大學醫學院史密斯博士盛情邀請之下,陳凱前往美國新澤西州州立大學做學術訪問。在新澤西州州立大學,陳凱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在性功能障礙領域的研究,受到美國同行的高度評價。由於美國性功能障礙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新澤西州州立大學認為陳凱發明的86-10性功能康復治療儀大有開發前景,於是申請與陳凱合作,成立性功能障礙研究實驗室。陳凱則把他在中國建立養馬場進行性功能障礙研究的實踐經驗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

在美國進行學術訪問期間,美國性學會主席唯波女士向陳凱提出性功能障礙診療中存在的難題,希望得到陳凱的幫助。唯波女士是國際性功能障礙性感集中訓練療法理論的實踐者。對性功能障礙性感集中訓練療法中不能完善的難題,陳凱提出性行為是伴侶之間配合才能進行的,外來的醫學幫助只能解決器質性的病因。由於性功能障礙往往是同時兼有器質性和心因性的病因,治療性功能障礙伴侶的“溫情”與“協調”也是不可忽視的,這恰是解決心因性病因的“良藥”。陳凱說中國古代就有“房中術”,“房中術”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個“和”字,陰陽相和,這能補充性功能障礙性感集中訓練療法的不足。陳凱的這套理論給了唯波女士很大啟發,後來在實驗室里,唯波女士發現性功能障礙患者夫妻同治有較好的效果,這是對性感集中訓練療法的有力補充。
在新澤西州州立大學性功能障礙研究實驗室成立以後,陳凱與上海市男子性功能康復治療中心(現上海誠凱男子性功能康復治療中心)專家之一、我國泌尿外科學泰斗馬永江教授多次應邀訪問新澤西州州立大學,進行性功能障礙的學術交流和科學研究。而陳凱獨特的研究成果為推動國際性功能障礙診療新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文化歸屬

事件發展

1972年周世榮有幸參加舉世聞名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並擔任發掘業務組副組長如今去省博參觀馬王堆文物的人多如潮湧街談巷議眾說紛紜添油加醋編出許多離奇的故事。

眾人皆知之事多說無益但周世榮講的故事你可能真不知道。

1969年冬,在全國幹部下放的洪流中,周世榮全家大小四口下放到湖南最窮困的山區江永縣松柏公社(今已改為瑤族鄉)。1972年4月初,公社書記蔣寶華突然找到周世榮,神秘地對他說:“好訊息,省里來電,有要事催你趕快回長沙。”後來才知道,是馬王堆發現了大型古墓,因專業人員不夠,要周世榮趕快參加發掘。

周世榮被任命為馬王堆發掘業務組副組長,肩負現場發掘、繪圖和全程記錄的重任,任何時刻都要堅守崗位,不離開發掘現場片刻。在他的肚子裡,有關馬王堆不為人知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事後考證

四下瀟湘訪古城

1975年,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地形圖》和《駐軍圖》時,發現地圖上有許多城邑,其中“舂陵”、“泠道”、“洮陽”和“桂陽”等見於長沙西漢墓出土的滑石印章。帛書小組的同志閒談中主張組成小分隊前往調查。史地學家馬雍是湖南衡陽人,他極力主張到九嶷山區的大深水一帶去考察。當時因為小組整理任務繁重,只好作罷。

1976年冬至1977年春,我利用回家探親之際,決定獨自前往調查。我首先查閱了《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和有關地方志,帶上一名老技工漆孝忠,沿著古地圖中的大深水(即湘江和瀟江上游)逆流而上,翻越九嶷山,穿過都龐嶺,進入兩廣地區。皇天不負有心人,《地形圖》中的八個古城邑竟找到了六個。其餘兩處有待進一步調查。其中“營浦”(道縣),因現代建築多變,古城被塵土淹沒,一連四次,才顯露真容。“泠道”古城位於九嶷山的蕭韶峰下,城址呈長方形,四角設高隆的城堡,十分壯觀。“舂陵”也是一座方城,城亘高牆環水,古色蒼蒼。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錯把神仙當野人

馬王堆出土的“T”字形引魂升仙圖,已眾所周知。另外還有一幅“毛人”圖,也許讀者聞所未聞。

按照某專家介紹,該圖“繪一全身長毛的人形,頭部殘缺,似作奔走狀,兩手划動”,此說很神奇,使人聯想到傳說中湖北神農架原始森林的“野人”。

但我早年從事古銅鏡研究,發現東漢銅鏡中有許多形態各異的“毛人”。經研究,銅鏡上所謂“毛人”,在鏡銘中明確地書為“仙人”,或稱之謂“羽人”。他們有的手持芝草,有的騰空漫遊,有的乘天馬,並書有“王喬馬”、“赤松馬”等銘文,明確地告訴我們,他們是“王子喬”或“赤松子”----即有文獻可考的知名“仙人”(“羽人”)。《楚辭?遠遊》有“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鄉”,《山海經》載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拾遺記》中也說:“燕昭王夢有人服皆毛羽,因名羽人,夢中與語,問之以上仙之術。”

由此可知,原來帛畫中的所謂“毛人”,乃“仙人”也。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細說文物

《房中術》被日本人搶先發表

“破布”值千金中國最早的“瓷”字——資

“房中術是中國古代四大方術之一,強調通過對性生活的調節達到養生的目的。馬王堆漢墓竹簡《合陰陽方》和《天下至道談》即是“房中術”典籍,文中談到所謂“五欲之徵”等。

改革開放以前,思想禁錮,凡與性有關的文字,都視為“黃色”的東西,談“黃”有如談虎色變。帛書小組的成員怕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採取釋文不加標點,不作注釋,也不公開發表的辦法,這樣一來,外行看不懂,內行不用標點也能通讀。以上資料除帛書小組成員外,對外是保密的。

1980年,中國古文字學會在廣州召開,東道主商承祚和容庚教授在廣州園中園設宴歡迎國內外知名的古文字學家,其中有香港饒宗頤、美國周鴻翔和大陸唐蘭、於省吾等著名學者,包括筆者在內,剛好坐滿一桌。席間,饒宗頤和周鴻翔先生問我:“馬王堆漢墓竹帛書中是否有房中術?”我不敢隱瞞,答覆說:“有,但不敢發表。”饒、周兩位先生說,國外學者很關注,希望早日發表。

返回長沙後,我與馬王堆醫書研究會的同事研究,並徵求文物出版社的意見,他們同意先刊出釋文。我不敢用“房中術”三字,而改稱《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竹簡“養生方”釋文》。首先在《馬王堆醫書研究專刊》1981年第2期上刊登。當年,以赤堀昭為團長的日本醫學代表團來訪,馬王堆醫學會將此刊當作見面禮贈送。日本麥谷邦夫先生很快將《養生方》作了注釋,把“禁書”搶先公開發行了。

“破布”值千金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標籤(木?)上,書有“聶幣千匹”四字,但沒有說明“聶幣”的真正屬性和用途。我認為,馬王堆漢墓是長沙諸侯王丞相利倉及其夫人、兒子的墓地。該墓隨葬物中有數以千計的珍貴物品,怎么會用破爛的“布帛碎片”隨葬?“碎片”必另有其深意。經考證:“聶幣”即指分割為片狀的布帛,是送給死者的一種象徵性的冥幣。此外,馬王堆還出土了“麻聶幣笥”和“繒聶幣笥”兩塊木?。墓中出土的竹笥內盛有大量的絹、羅、綺、綿等“聶幣”。

中國古代貨幣除楚國的金鈑、漢代的金餅和銅錢外,從來沒有見過布帛類貨幣實物。馬王堆聶幣的出土,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可供研究的古代布帛貨幣實物資料,意義非凡,故譽之為----“破片值千金”。

中國最早的“瓷”字——資

有關陶瓷質地的標準,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爭論的焦點。馬王堆漢墓竹簡《遣策》記錄的名稱中將不同陶器分別稱之為“土器”和“瓦器”。也有個別學者把《遣策》中的“資”確定為“瓷器”的。《說文》中沒有“瓷”字,也就是說,馬王堆竹簡中的“資”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瓷”字。

我國陶瓷學家對“陶瓷器”的區別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界定標準,馬王堆《遣策》中區分“土器”、“瓦器”和“資(瓷)器”的論點,也許可以說是“馬王堆陶瓷標準”。

所謂“土器”,是一種用細泥模印或捏制的錢幣仿製品,其中“土珠璣”是狀如珠子的泥團,“土金”是用泥土壓印“郢稱”字樣的仿黃金鑄幣,“土錢”則是泥土模印的“半兩”之類的仿銅錢製品,根據目測,其燒成溫度大約300℃左右,用手一捏即碎。

根據出土實物目測,“瓦器”的質地較“土器”堅硬一些,估計其燒成溫度為700℃左右。

資(瓷)器——據《遣策》記載,有:魚?一資,內?一資,魚脂一資,肉醬一資,爵(雀)醬一資。“資”是一種印紋硬陶。器形有罐、壺和瓿。火候很高,根據目測,其燒成溫度約1250℃左右,其堅硬程度類似“瓷”。

有關“資”就是“瓷”字之說,最早是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提出來的,筆者曾爭論說:《遣策》中的“資”是器物名稱,而不是指質地。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資”不是單一的“罐”、“壺”或“瓿”,卻是單一的、質地堅硬的“印紋陶”,說“資”就是最古老的“瓷”字,也有道理。

目前我國陶瓷學界有關陶瓷的區別眾說紛紜,沒想到早在兩千年前,古人就已提出了“土器”、“瓦器”和“資(瓷)”器的論點。今後寫陶瓷史不應忘記這一“標準”。

"房中術"被日本人搶先發表 "房中術"被日本人搶先發表

周世榮,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31年7月生,湖南省祁陽縣人。195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班,198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古文字教師班。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錢幣學會常務理事會學術委員,浙江省社會科學院中國錢幣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馬王堆醫書研究會副會長。國家“七五”重點研究項目《長沙窯》課題主持人。撰寫文章和論文200餘篇,主要著作中《馬王堆養生氣功》於1991年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歷史文獻圖書及醫學工具書銅獎;《馬王堆漢墓“聶幣”考》獲1993年中國錢幣學會最高學術金獎----金泉獎;2008年《長沙兩漢泥(金)鈑——“金”“千金”》再獲金泉獎。

中國傳統文化(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傳統藝術、習俗、文化等領域更能體現出它的深厚底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