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器工藝
秦漢時期的銅器工藝生產是一個重要的部門,成就卓著。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鎏金銅車馬以其形體碩大,製作精良,著稱於世。其他品種有傳統的鼎、敦、簋等。秦鼎造型腹淺、矮蹄足,腹間有一道弦紋,如陝西戶縣宋村秦墓出土的鼎、西安歷史博物館所藏的秦蟠虺紋鼎。敦則環耳,腹間亦有一弦紋,風格與鼎大致相同。具有時代特色的是鍪和蒜頭瓶。前者為炊煮器,扁圓腹、圜底、頸斂、口沿外張、腹肩處有雙環耳,或對稱,或一大一小,或一耳,常飾以葉脈紋,線條流暢,變化多樣,造型優美。後者以其鼓大如蒜頭,而得其名。到了漢代,銅器已向日用器皿發展,其特點是出現了一些新品種。產量較大的是燈、爐、奩、壺、洗、鏡等,另外像鼎、壺、缶、卮、杯、盤、盆、洗、釜、銚、鍋、鍾、鐸、鼓等,亦有所生產。製作上以素器為主,而少飾花紋。漢代銅器具有時代特點的是以下幾類:
銅燈
使用面廣,品種多,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期。有盤燈、虹管燈、筒燈、行燈、吊燈等,其中造型優美、設計精巧的是象生燈。如朱雀燈,以鳥身作燈體,嘴銜燈盤;人形燈,以手托燈;另外還有羊燈、雁足燈、雁魚燈等,後者以山西省出土的最為精采。其燈為一立雁,轉頸回首,口銜一魚,魚身為燈,插入魚頭內,可左右轉動,使用時便於調節方向,設計比較精巧。雁身、魚頭布滿紋羽紋、鱗紋,頗為精緻。
銅爐
因用途不同而又分:薰爐,用於燃燒香料,又名香薰,呈豆形,上有雕鏤成山形的、高而尖的蓋,象徵著海上仙山博山,故又稱博山爐。其代表作品有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陝西興平茂陵1號無名冢出土的鎏金銀竹節高柄薰爐。溫手爐,取暖用,爐體側壁及上部鏤有散熱的氣孔,有的還有柄或鏈條,如興平漢墓出土提鏈銅爐。溫酒爐,多呈長圓形,上可置杯以溫酒,爐體上有孔,有的還雕鏤有四神及動物形象,有柄。
銅壺
造型為鼓腹、小頸、口向外侈、圓足,腹多有獸面銜環,以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銀鳥篆文壺最為精美,此壺周身布滿鳥形文字,比較少見。
銅鏡
發展最快,式樣豐富,製作精巧。其特點為體薄、平邊、圓紐,裝飾程式化,藝術水平極高。其品種主要有早期的螭形鏡、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昭明鏡,中期的規矩鏡,後期的雙夔紋鏡、雲雷紋鏡、蝙蝠紋鏡、畫鏡和方銘鏡及階段式鏡等。其紋飾有人物、動物、神話、飛禽、花草及文字等。
銅鼓
為西南少數民族所制器物,系打擊樂器。其製作年代較悠久,至漢代式樣最多,製作精美,因其地區和式樣的不同,可分滇系和粵系兩大系統。前者形體較小,多單弦紋分暈;後者高大,鼓面多有立體的青蛙裝飾。
金銀器工藝
漢代金銀器工藝在前代的基礎上,又獲進一步的發展。為滿足奢侈生活的需要,所制器物極為精緻、豪華,如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出土的單鎏銀盒和湖南長沙五里牌和五一街東漢墓出土的銀碗、銀調羹等。除飲食具外,更多的是各種金銀裝飾品。1980年在江蘇邗江甘泉山漢墓出土大批黃金首飾,其中的1對金勝由2個相對的三角形和圓形組成,圓形凸起如球面,用綠松石掐絲鑲嵌圓心,外有小金球組成一圈聯珠紋,製作甚為精美。有的金銀器除鑲嵌綠松石等材料外,還飾以人物、動物等。如1965年河北定縣漢墓出土的金銀錯狩獵紋銅車飾,呈竹管狀,表面有凸起的輪節,將車飾分為4段,用金銀錯裝飾以狩獵為主題的花紋,並嵌有圓形和菱形的綠松石,其間飾有人物及象、青龍、鹿、熊、馬、兔、狼、猴、羊、牛、豬、狐狸、獐、鷹、鶴、孔雀等動物形象。並穿插以菱形紋、波紋、鋸齒紋,整個車飾,構圖飽滿,氣魄宏大,風格瑰麗,反映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技巧。
陶瓷工藝
秦代的陶器製作更為普遍,在都城鹹陽及其他地區均有許多官營或私營的制陶作坊。所制器物品種繁多,許多是仿自銅器造型,如陶鼎、陶豆、陶盆、陶蒜頭壺等;也有一部分器物具有陶器本身的特徵,如陶簋、陶盂、陶壺等。其中陶壺尤以雙耳誇張、形式多樣、造型優美著稱。而陶塑更是十分發達,具有極高的水平。1974年發現的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兵馬俑,以其碩大的形體和精良的塑制技藝,表明了秦代制陶工藝和雕塑藝術已取得空前成就。進入漢代,陶瓷工藝又有進一步提高。隨著陶瓷進入生活領域的進一步擴大,使陶瓷的品種、產量也隨之增加,工藝技術也日趨提高,逐漸成為漢代工藝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此時北方出現了釉陶,這是一種塗有黃綠色低溫鋁釉的陶器,其品種有壺、奩、盒、博山爐等。其中以釉陶壺最具特色,其造型為鼓腹、長頸、盤口,並飾浮雕狩獵紋或獸面紋等紋樣,非常精美。在南方則有青釉陶,此種釉陶,火度高,釉度較硬,又稱硬釉陶。彩繪陶在漢代也獲很大發展,品種有壺、盒、碗、爐、奩等,主要用作明器,色彩豐富,常繪以幾何紋及人物、動物等。漢代的瓷器以青瓷為主,亦有黑瓷等,產地多在南方,是在與陶器共燒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產品多為日用器皿,紋飾簡樸,且往往掛釉不到底。此時陶塑亦有所發展,題材極廣,有人物、百獸、建築、舟車等,均富有重大成就。
另外,秦漢的磚瓦也以質地堅硬、形式多樣、紋飾古樸精美聞名於世。秦磚常飾以菱形、方格、回紋、捲雲、三角雲圓壁、繩、粗布等紋樣,手法為花模印花。而秦瓦則以捲雲紋為主,瓦當已由半圓發展為圓形。漢磚以河南、四川等地所產最佳,前者產的長方形空心磚,用模印各種幾何紋和動物、人物及建築圖案;後者多產方磚,常飾以各種圖案,表現出一定的主題內容,多為生產勞動、車騎出行、社會風俗、神話傳說、庭園建築等,如弋射收穫磚、鹽井磚、庭園磚等,均具代表性。漢瓦非常精美,紋飾以捲雲、動物、四神和文字為主,多含吉祥意味,形狀多為圓形,也有少數為半圓形。
染織工藝
染織工藝在漢代有飛躍性的發展。國家設有專門官員負責生產,作坊有官營和私營兩種,從業人員和品種數量均超過前代。主要有:絲織
產地以山東、四川為主,品種有錦、綾、綺、羅、紗、絹、縑、縞、紈等。織造方法有平紋、斜紋和羅紋等,其中以織錦最有代表性。漢錦是一種經絲彩色顯花的絲織品,又稱經錦,其緯線只用一色,經線則多至三色,分別為地色、花紋和輪廓線。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有大量織錦,為漢代織錦的代表。漢代絲織品的花紋有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幾何紋及文字紋等。
印染
此項工藝較為發達,官方設有專門機構。其印染依工藝的不同,有塗染、浸染、套染和媒染之分。所用染料分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兩類,所染織物色彩豐富,名稱繁多。僅新疆民豐出土的絲繡品的色彩就有大紅、綠、紫、茄醬、藕荷、古銅、綠、藍、翠藍、湖藍、緗色、淺駝、黃等數十種之多。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織品色彩亦達30餘種。
刺繡
這時期刺繡針法多用辨繡,或稱鎖子繡。繡品在新疆民豐、河北五鹿充、長沙馬王堆等地均有出土,以後者出土最為豐富。其繡法除辨繡外,還有信期繡、長壽繡、乘雲繡、雲紋繡、棋紋繡、鋪絨繡等。另外,漢代的布和毛織工藝也很發達。前者以四川為最有名,後者多產於西域地區,新疆等地出土的毛織品上有龜甲紋、條紋及人物葡萄紋等。
漆器工藝
秦代漆器品種據考古發掘可知有漆盒、漆盂、漆奩、漆壺、漆卮、漆樽、漆耳環、漆勺、漆匕、漆木梳等器物,均為木質胎,大都里紅外黑,在黑漆上繪有紅色或赭色花紋,紋飾有人物和動物等。人物紋有音樂歌舞和相撲摔跤等場面,生動自然。漆器上大都書寫或用針刻、烙印上的字銘,如“鹹亨”、“陂里”、“朱工”、“許市”等名稱,有的是其產地名,有的為機構名,也有的是工匠姓名。其漆器以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和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最多、最精。漢代漆器又有了很大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當時中央政府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地方上也設有工官負責具體的生產管理。其器物設計製作多從實用出發,分工很細,有上工、漆工、畫工、雕工等;漆胎多為木質,也有夾□和竹胎,其品種較前代有所增加,有盒、盤、匣、案、耳環、碟、碗、奩、箱、梳、尺、唾壺、面罩、棋盤、虎子等;色彩以紅黑為主,造型豐富,變化多端,紋飾清新華美,有雲氣紋、動物紋、人物紋、植物紋、幾何紋等;裝飾手法有彩繪、針刻、銅扣、貼金片、堆漆等,產地遍布全國。
另外漢代畫像石,以人物、動物、植物為主要紋飾,古樸生動,矯健大方。其方法多為剔地突起的淺浮雕法,也有採用線刻的形式,畫像石以山東、河南兩地出土最多。玉雕的製作技藝也大有提高,發展了透雕、刻線、浮雕等加工方法,所雕物品多精巧玲瓏。琉璃、木器、編織等也各具特點。
相關詞條
明清工藝美術、元朝工藝美術、春秋戰國工藝美術、宋朝工藝美術、隋唐工藝美術
參考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history/gongyi/004.htm
http://rjjdt.bokee.com/5305493.html
http://202.114.88.54/new/jw98a/kejian/ppt/down/2.ppt
中國傳統文化(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傳統藝術、習俗、文化等領域更能體現出它的深厚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