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84年,地點是在東德柏林,每一次的開頭字幕出現的是“公開化無處不在”。全東德百姓被十萬史塔西秘密警察控制著,還有二十萬名告密者,他們的目地就是要知道別人生活的任何一個細枝末節。
在這些最敬業的史塔西軍官中,有一個名叫戈德·維斯勒GerdWiesler上尉(烏爾里希·穆埃飾演)。他是波茨坦秘密警察學校的教員。他有著深陷的眼窩,他的眼睛永遠都是面無表情地注視著任何人。他可以在千里之外嗅到意見不同者的味道,並且他除了工作之外沒有自己的任何私生活。
在最近的一次演出中他觀看了喬治·德萊曼GeorgDreyman(塞巴斯蒂安·考奇飾演)的演出——“我們唯一不具危險性的作家正在被西方閱讀著”。此時他決定,幾乎完全是個人的一次挑戰,要去調查這個作家。維斯勒絲毫不相信他會像表面上那樣清白。
得到老同事古比茲Grubitz(烏爾里希·土庫爾飾演)殘忍而溫厚的支持,並且東德文化部的最高長官、前史塔西軍官調動大臣赫姆夫Hempf(ThomasThieme飾演)也意欲實施對喬治德萊曼的竊聽活動。維斯勒就在上級的命令下在德萊曼的公寓裡安裝了電線及竊聽設備。
維斯勒本身是一位盡職盡責的STASI(東德秘密警察機構)軍官,總是天真地認定東德的社會制度最是完美的。但是,影片出現了戲劇化的一面,維斯勒開始被德萊曼的生活吸引著,特別是關於德萊曼與女演員克里斯塔-瑪麗婭·西蘭德Christa-MariaSieland(馬蒂娜·戈黛特飾演)的感情問題。
當時赫姆夫也對克里斯塔-瑪麗婭非常著迷,他命令維斯勒用些手段牽制住德萊曼,以掃除這個障礙。這名忠實的東德史塔西“僕人”,第一次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碰到了難題:保護作家,或執行命令?。與此同時,德萊曼因為一位好友的自殺,自己的信念也漸漸發生了動搖。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Hauptmann Gerd Wiesler "HGW XX | 烏爾里希·穆埃 |
Georg Dreyman | 塞巴斯蒂安·考奇 |
Christa-Maria Sieland | 馬蒂娜·戈黛特 |
Oberstleutnant Anton Grubitz | 烏爾里奇·圖克爾 |
Minister Bruno Hempf | 托馬斯·席爾梅 |
Nowack | Thomas Arnold |
Paul Hauser | Hans-Uwe Bauer |
Benedikt Lehmann | 路德韋格·布洛克伯格 |
Karl Wallner | Matthias Brenner |
Udo | Charly Hübner |
Albert Jerska | Volkmar Kleinert |
Gregor Hessenstein | 赫伯特·奈普 |
Einsatzleiter Meyer | 馬丁·布拉姆巴赫 |
Zahnarzt Dr. Czimmy | Michael Gerber |
'Martha' 1991 | Sheri Hagen |
'Elena' 1991 | Inga Birkenfeld |
BStU-Mitarbeiterin | Inga Birkenfeld |
職員表
製作人: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Quirin Berg |
---|---|
導演: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副導演(助理): | Claudia Beewen;Katharina Hofmann |
編劇: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攝影: | 哈根·鮑格丹斯基 |
配樂: | Stéphane Moucha;蓋布瑞·雅德 |
剪輯: | Patricia Rommel |
選角導演: | Simone Baer |
藝術指導: | Silke Buhr |
美術設計: | Christiane Rothe |
服裝設計: | Gabriele Binder |
布景師: | Frank Noack |
角色介紹
HGWXX/7 演員烏爾里希·穆埃 一個生活在陰暗和寂寞之中(竊聽專家),雖然高度職業化,卻依然有著人所有的向善的、美好的心靈品質。根本上是因為他的職業敏感才奉命投入竊聽工作,卻不想在工作中被原本的被竊聽對象——劇作家的才華、行動和良知所打動。 | |
GeorgDreyman 演員賽巴斯汀‧柯赫 一個生活在閃光燈和掌聲之中的劇作家。在翻閱了STASI檔案,驚悉竊聽者所為之後,他非常感激那個竊聽專家——那個人不僅是在暗暗地幫助與保護他,而且是在暗暗地幫助與保護幫助良知和道義。他投入藝術創作,寫出了《好人奏鳴曲》並出版——書的扉頁上寫著:感謝竊聽人員XX/7(維斯勒的代號),用他覺得最恰當的方式來紀念這個好人。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人物 | 備註 |
---|---|---|---|---|
2008 | 第61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 烏爾里希·穆埃 | 提名 |
2008 | 第61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原創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提名 |
2008 | 第61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提名 |
2008 | 第61屆 |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片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2008 | 第33屆 | 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2007 | 第51屆 | 義大利大衛獎最佳歐洲電影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2007 | 第79屆 |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2007 | 第64屆 | 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提名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 | 烏爾里希·穆埃 | 獲獎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提名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女演員 | 馬蒂娜·戈黛特 | 提名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編劇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2006 | 第19屆 | 歐洲電影獎最佳作曲 | 蓋布瑞·雅德 | 提名 |
2006 | 第56屆 | 德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 烏爾里希·穆埃 | 獲獎 |
2006 | 第56屆 | 德國電影獎最佳服裝設計 | Gabriele Binder | 提名 |
2006 | 第56屆 | 德國電影獎最佳電影配樂 | Stéphane Moucha | 提名 |
2006 | 第59屆 |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 弗洛里安·亨克爾·馮·多納斯馬 | 獲獎 |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自從三月中旬在德國本土上映以來,該片11周時間內就輕鬆有超過1千1百萬的票房入帳,同時還帶來巨大的聲譽——巴伐利亞電影節獲得4項大獎;德國國家電影節打破歷史記錄的11項提名並最終獲得7項大獎(其中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演員和編劇);歐洲電影節公布的入圍名單中,以6項提名成為最大的贏家。雖然影片並不是基於真實事件改編,但也從近來的歷史和高超的德國戲劇傳統中獲益不少。影片的基調以及處理劇情的手法,都遵循著冷靜而客觀的慣例,因而可以說《竊聽風暴》與去年的《希望與反抗》SophieScholl-DieletztenTage(2005)在風格上非常接近,都同樣有著一個強大震撼力的結局。
關於演員
通過大量的細微動作傳遞感情,穆埃在與他的老謀深算的上級二人的對手戲十分精彩。劇本的黑色喜劇張力十足——特別是在其中一場委員會的段落中,其中有個史塔西軍人無意中開起了東德領導人ErichHonecker的玩笑。寬屏技術的套用使得畫面乾淨而緊湊,只是影片風格稍顯程式化,即使是在拍攝真實場景例如史塔西過去的指揮部,整個色調還是以灰色和暗綠為主。時代細節看起來沒有任何差錯,加上世界樂壇的著名電影配樂大師蓋布瑞·雅德(GabrielYared)為全片創作的背景交響音樂,也增添了不少氛圍和情緒在其中。
穿幫鏡頭
1、時代錯誤:在片尾,德萊曼發現維斯勒的時候,在背景里出現的汽車,都是當前的而不是1991年的。2、時代錯誤:影片中在1984年展示的汽車瓦特古堡1.3的款式,這些車的實際發行時間是在1988年。
3、時代錯誤:維斯勒在為自己做早餐的時候,他把一根吸管放進土豆濃湯里。雖然演員極力在用自己的手遮住它,可是還是很清楚可以看出這根吸管是從現在的超市里買來的,而不可能是東德製造出來的商品。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 發行公司 |
---|---|
Bayerischer Rundfunk (BR) [德國] |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Germany) GmbH [德國] (2006) |
Creado Film [德國] | 索尼經典 [美國] (2007) |
Wiedemann & Berg Filmproduktion [德國] | ABC Distribution [比利時] (2007)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時間 | 備註 |
---|---|---|
德國Germany | 2006年3月23日 | |
中國台灣Taiwan | 2007年2月9日 | |
中國香港Hong Kong | 2007年2月1日 | |
德國Germany | 2006年3月15日 | Berlin premiere |
瑞士Switzerland | 2006年8月6日 | Locarno Film Festival |
瑞士Switzerland | 2006年8月17日 | German speaking region |
奧地利Austria | 2006年8月17日 | |
美國USA | 2006年9月3日 | Telluride Film Festival |
加拿大Canada | 2006年9月7日 | Toronto Film Festival |
芬蘭Finland | 2006年9月17日 | Helsink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阿根廷Argentina | 2006年9月29日 | German Film Festival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6年10月4日 | German Language Film Festival |
丹麥Denmark | 2006年10月13日 | |
芬蘭Finland | 2006年10月27日 | |
西班牙Spain | 2006年11月5日 | Seville Film Festival |
瑞典Sweden | 2006年11月10日 | |
美國USA | 2006年11月12日 | Den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德國Germany | 2006年11月16日 | DVD premiere |
法國France | 2006年11月19日 | Arras Film Festival |
美國USA | 2006年12月1日 | Los Angeles, California |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 2006年12月10日 | Jakart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希臘Greece | 2006年12月14日 | Thessaloniki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7年1月4日 | |
波蘭Poland | 2007年1月26日 | |
比利時Belgium | 2007年1月31日 | |
法國France | 2007年1月31日 | |
葡萄牙Portugal | 2007年2月8日 | Lisbon |
美國USA | 2007年2月9日 | limited |
日本Japan | 2007年2月10日 | |
德國Germany | 2007年2月13日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以色列Israel | 2007年2月15日 | |
西班牙Spain | 2007年2月16日 | |
英國UK | 2007年2月18日 | Keswick Film Festival |
匈牙利Hungary | 2007年2月22日 | |
泰國Thailand | 2007年3月1日 | |
新加坡Singapore | 2007年3月1日 | |
荷蘭Netherlands | 2007年3月1日 | |
保加利亞Bulgaria | 2007年3月5日 | Sofi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土耳其Turkey | 2007年3月9日 | |
墨西哥Mexico | 2007年3月16日 | |
韓國South Korea | 2007年3月22日 | |
斯洛伐克Slovakia | 2007年3月22日 | |
英國UK | 2007年3月23日 | Human Rights Watch Film Festival |
斯洛維尼亞Slovenia | 2007年3月29日 |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7年3月29日 | |
義大利Italy | 2007年4月6日 | |
愛爾蘭Ireland | 2007年4月13日 | |
哥倫比亞Colombia | 2007年4月13日 | |
英國UK | 2007年4月13日 | |
阿根廷Argentina | 2007年4月19日 | |
冰島Iceland | 2007年5月4日 | |
烏拉圭Uruguay | 2007年5月11日 | Montevideo |
俄羅斯Russia | 2007年7月19日 | |
秘魯Peru | 2007年8月23日 | |
愛沙尼亞Estonia | 2007年9月14日 | |
巴西Brazil | 2007年11月30日 | |
巴拿馬Panama | 2008年3月7日 | |
印度India | 2008年5月9日 | Chennai |
黎巴嫩Lebanon | 2008年6月5日 |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9年3月5日 | Zlín Student Film Festival |
捷克Czech Republic | 2009年7月 | Karlovy Vary Film Festival |
韓國South Korea | 2013年1月17日 | 重映 |
影片評價
《竊聽風暴》與三年前的《再見列寧》有點相似,時間背景都是東德末期,故事將前民主德國國家安全局不為人知的大規模竊聽行徑公布於眾,同時以一絲溫暖打破同類電影的俗套。《竊聽風暴》在德國引起騷動,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品質之外,一個很關鍵的原因是,這大概是兩德統一十六年來第一部不加糖加奶的,認真刻畫東德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影片。(南方都市報:龍應台)近年來最成功的德語電影,反應了特殊時期人與人之間的美好真摯。影片最後5分鐘的情節設定尤為感人。(新浪娛樂)
電影《竊聽風暴》曲折跌宕,緊抓人心,給觀眾呈現了一個好故事。(新聞人劉書芳)
《竊聽風暴》:一個黑暗時代的神話,一曲人性向善的凡人之歌。
這部嚴肅的反省式影片,延續著新世紀以來德國電影強烈的思辨氣質和毫不含糊的批判精神。頗為取巧的故事框架,使132分鐘的影片能時刻保持觀看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竊聽風暴》能將觀賞性與嚴肅的題材有機融合,在時下絕非易事。直到那個高度克制卻撩得人難以自持的結尾來到,才令我慨然感佩作者的匠心獨運,並由此貫通了影片中的所有細節。(葛穎)
《竊聽風暴》是一部關於自我救贖的電影。作家在反抗中找回了自己,竊聽者在光榮背叛中獲得了拯救。今天,網際網路的發展使人們漸漸熟悉了遠程教育,事實上,《竊聽風暴》也向人們展示了柏林圍牆時代遠程教育的另一種形態——只要相信人的良知未泯,那么就有可能讓被竊聽的書齋變成課堂,讓竊聽者變成了入室弟子,讓監控記錄變成了課堂筆記。(記者熊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