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動畫

水墨動畫

水墨卡通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卡通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與一般的卡通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小蝌蚪找媽媽》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卡通片,1961年7月由美影攝製完成,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該片一問世便轟動全世界。

基本信息

簡介

水墨動畫水墨動畫

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它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製作中,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卡通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卡通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同年,第一部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該片一上映便轟動全世界。

與一般的卡通片不同,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它體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水墨卡通片作品水墨卡通片作品

由於要分層渲染著色,製作工藝非常複雜,一部短片所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是驚人的。美影廠對水墨片投入巨大,製作班底也是異常雄厚,除了特偉、錢家駿這樣的老一輩動畫大師,就連

國畫名家李可染、程十髮也曾參與藝術指導。正是因為這樣不惜工本的藝術追求,中國水墨動畫在國際上博得了交口稱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同中國人的耐心競爭,日本動畫界甚至稱之為“奇蹟”。可是也正因為藝術價值同商業價值的脫離,也使得水墨動畫面臨著無以為繼的尷尬。

《小蝌蚪找媽媽》劇照《小蝌蚪找媽媽》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萬氏兄弟」對中國早期卡通片的貢獻以及萬籟鳴攝製的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已有人作專題報導。在此簡要介紹萬籟鳴的弟弟萬古蟾,我們已經從錄像帶看到很多中國大陸的剪紙片,追根溯源,剪紙片的創始人就是被尊稱為「二萬老」的萬古蟾。萬古蟾經過多次試驗,1958年成功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剪紙片,有別於西方很早就有的卻以黑色剪影形式出現剪紙卡通片。在以後陸續拍攝的《漁童》、《濟公鬥蟋蟀》、《金色的海螺》等影片中,技巧臻於成熟。萬古蟾和他的創作夥伴們汲取了中國皮影戲和民間窗花的藝術特色,使各種類型的剪紙人物或動物在銀幕上傳達出各自的喜怒哀樂,有的古色古香,有的精靈活潑。在剪紙人物(動物)的關節處,用細銅絲或者從桌球拍的貼膠處刮下的小黏粒聯結,然後把它們放置在攝影機前逐格拍攝。當然,也有個別片段是用卡通片的動畫繪製方法拍攝的,例如金魚遊動、漁夫撒網時的柔軟擴散以及主角的搖頭等。就拿金魚的遊動舉例子,那種輕紗般飄動的尾部動作,就不得不用畫在賽璐璐上的卡通片段來代替,只是畫法上仍採用剪紙的剛勁有力的線條,以免用動畫代替的鏡頭與剪紙片鏡頭之間出現明顯的差別。

到了80年代,剪紙片試用「拉毛」剪紙新工藝,出現了水墨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拉毛」工藝使《鷸蚌相爭》中漁夫穿的蓑衣和鷸的羽毛直接產生水墨暈染效果,拑攝過程比較簡單,不會像拍水墨卡通片那樣反反覆覆繁瑣無比。後來,連羽毛工藝畫的特色也被剪紙片引用,把羽毛貼在剪紙鳥類的身上,裝飾與寫實兼備,使1985年出品的《草人》獲得好評。

剪紙片的攝製成本比卡通片低,缺點是剪紙人物的表情變化和轉面、轉身都不能像卡通片那么靈活自如,動作有很多局限。當某一個鏡頭中的剪紙人物動作和角度須要大幅度的改變時,只能藉助於下一個鏡頭,而當下一個鏡頭中的人物動作和角度又須要改變時,不得不又依賴接下來的另一個鏡頭……於是,不斷的剪,不斷的畫,一部短短的剪紙片拍下來,同樣的人物,不知道要剪多少個。剪得再多,畫得再多,還是難以避免人物動作長久保持同一個角度的缺點,但這個缺點也正是剪紙片的藝術特色。有的卡通片,不是也很講究「」味,讓主角長久保持一個表情或者一個姿勢一動也不動嗎?

大陸的木偶片早期受東歐國家影響,凡是蘇聯有最新出品的木偶片,必定在美術電影製片廠多次放映作為工作參考用,連動畫系的學生也不止一次的從電影廠借調捷克木偶片《皇帝和夜鶯》、《仲夏夜之夢》觀摩學習。著名的木偶片導演靳夕,曾經在50年代遠赴捷克向木偶片大師特倫卡(大陸譯作德恩卡)學習,他在1963年拍攝的《孔雀公主》長達80分鐘,走的就是特倫卡的抒情路線。其中一長段孔雀公主南麻喏娜在刑場上向眾鄉親依依惜別的舞蹈,細膩動人,足以代表中國大陸木偶片的水準。拍木偶片的木偶腳底下,都一律用腳釘固定,塑膠製作的四肢用銀絲貫穿,銀絲甚至貫穿到五指,使特寫鏡頭中的手指伸展自如。也有木偶不用銀絲,而在手腕、手肘、膝蓋等處裝置靈活的關節,也適合逐格拍攝。為了不同的表情,只能用「換頭術」了。

水墨動畫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由於其製作過程繁瑣又消耗時間,但並不是人們所理解的動畫作業都在宣紙上完成。難怪已初步掌握水墨動畫拍攝技巧的日本人回國後都不想輕易嘗試,對一切講究時效的西方卡通電影工作者來說,他們也不會花那么多時間在每一張畫面上分解、描線、分層著色並且在攝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固定和拍攝。中國人天生好耐性,能夠在一根髮絲上雕刻佛像,在一粒米上鏤滿經文,用同樣的細心,再加上那么多描線女工,著色女工和從不抱怨的動畫攝影師的合作,也使得水墨卡通片創造成功。當時的文化部長茅盾在感動之餘,還寫了「創造驚鬼神」的題詞案到上海呢。《牧笛》中的牧童騎著水墨淋漓的老水牛從柳樹中穿出,走過夕照中的稻田,走向村莊。動作細膩,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國格調的卡通片,和迪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

製作過程

水墨動畫水墨動畫

先要理清水墨卡通片和一般卡通片的不同之處。水墨卡通片的製作過程繁瑣又耗時間,但並不是人們所理解

的動畫作業都在宣紙上完成。我們雖然在熒幕上看到活動的水墨暈染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靜止的背景畫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筆觸,只有背景畫面才是如假包換的中國水墨畫。原畫師和動畫人員在影片的整個繪製過中,始終都是用鉛筆在動畫紙上作業,一切工作如同畫一般的卡通片,原畫師一樣要設計主要動作,動畫人員一樣要精細地加好中間畫,不能有半點差錯;如果真的要在宣紙上用水墨畫出那么多連續動作,世上沒有一位畫家能把連續畫面上的人物或者動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終如一。

水墨卡通片的奧秘都集中在攝影部分。畫在動畫紙上的每一張人物或者動物,到了著色部分都必須分層上色,即同樣一頭水牛,必須分出四、五種顏色,有大塊面的淺灰、深灰或者只是牛角和眼睛框線線中的焦墨顏色,分別塗在好幾張透明的賽璐璐片上。每一張賽璐璐片都由動畫攝影師分開重複拍攝,最後再重合在一起用攝影方法處理成水墨渲染的效果,也就是說,我們在螢幕上所看到的那頭水牛最後還得靠動畫攝影師「畫」出來。工序如此繁複,光是用在攝影攝一部水墨卡通片的時間,就足夠拍成四、五部同樣長度的普通卡通片。就憑著那種水滴石穿的功夫和毅力所創造出來的水墨卡通片,確實也引起西方國家、港台等地動畫界人士的讚嘆。

電腦製作

一般情況下,我們是用Photoshop和FLASH兩種軟體結合來做水墨動畫。

用Photoshop畫背景,在FLASH里畫動作,或通過在Photoshop里繪製更為真實的水墨效果的逐幀動作,然後導到FLASH里進行逐幀編排。

Photoshop和Painter都可以繪製水墨場景,不過Photoshop可以載入筆刷,通過製作的水墨筆刷可以直接畫出水墨的效果。Photoshop中通過對畫筆的透明度調整可以控制筆刷的濃淡。壓感筆可以控制筆刷的粗細。不管用哪個軟體,只要自己習慣用,能畫出效果就可以了。

在FLASH8.0之後的版本里,針對“影片剪輯”添加了濾鏡這一功能,裡面有模糊的特效。

在畫完動作後可以把線條或填充模糊一下,就更像水墨了。這種效果能使在FLASH里繪製水墨動畫提供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不一定所有的線條都得模糊,這個要考慮墨色的乾濕濃淡,有的比較乾的線條會出現飛白,筆斷意連,這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在構圖上與西洋畫明顯不同的是留白,比如說畫水,國畫中可以不用把水畫出來,雖無似有。

電腦軟體很少能直接把水墨筆觸效果直接畫出來的,所以我們只是用電腦去模仿水墨效果。電腦沒有用毛筆畫的自然變化,但電腦也有電腦的優勢,它可以很方便的進行修改,複製等等。

當一部動畫做完後,導出AVI格式,用配音軟體為動畫配音,最後用After Effects合成視頻。一部動畫就算是完成了。

觀看中國風動畫工作室水墨動畫,橘子與露動漫工作室。

作品介紹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截圖《小蝌蚪找媽媽》截圖

《小蝌蚪找媽媽》世界上第一部水墨卡通片,1961年7月美影攝製完成、1960齣品。

影片根據方惠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改編,取材於畫家齊白石創作的魚、蝦等形象。影片開頭是銀幕上出現一本素雅的中國畫畫冊,封面打開後,是一幅幽靜的荷塘小景,鏡頭漸漸向畫面推去,古琴和琵琶樂曲悠揚而起,把觀眾帶進一個優美抒情的水墨畫世界。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動起來,它們不知道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子,於是開始尋找媽媽……它們經過誤認金魚、螃蟹、小烏龜、鯰魚為自己媽媽的一個又一個波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它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影片裡小蝌蚪活潑可愛,猶如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 春天,池塘里出現了許多小蝌蚪,它們在水裡游呀游。看到岸邊的小雞跟它們的媽媽很親熱,小蝌蚪們十分羨慕,於是決定去尋找自己的媽媽。它們碰到蝦公公忙向它打聽媽媽的模樣。蝦公公告訴它們:“你們的媽媽有兩隻大眼睛。”小蝌蚪們遇見長著兩隻大眼睛的金魚,高興得忙叫“媽媽”。金魚說:“你們的媽媽有個白肚皮。”小蝌蚪們看到螃蟹是白肚皮,又高興地叫“媽媽”。螃蟹說:“你們的媽媽只有四條腿。”小蝌蚪們見烏龜有四條腿,又圍上去叫“媽媽”。旁邊的小烏龜著急地說:“她是我的媽媽,媽媽和孩子長得一樣嘛!”小蝌蚪們只好往前游,看見鯰魚張開大口嚇唬它們。這時正巧青蛙媽媽趕來了,小蝌蚪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這部只有14分鐘的動畫短片可謂名滿天下。平日裡“單線平塗”的卡通片第一次使用中國特有的水墨畫效果。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優秀的水墨畫。同時也是科普啟蒙、寓教於樂的好教材。漫畫家方成說:“這部片子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每個鏡頭都是一幅動人的畫面,使觀眾感到象是走進了藝術之宮。”法國《世界報》評論這部影片時讚揚說:“中國水墨畫,畫的景色柔和,筆調細緻,以及表示憂慮、猶豫和快樂的動作,使這部影片產生了魅力和詩意。”1962年,茅盾看了這部影片,寫下詩一首:“白石世所珍,俊逸復清新。榮寶擅複製,往往可亂真。何期影壇彥,創造驚鬼神。名畫真能動,潛翔栩如生。柳葉亂飄雨,芙渠發幽香。蝌蚪找媽媽,奔走詢問忙。只緣執一體,再三認錯娘。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認識不全面,好心辦壞事。莫笑故事誕,此中有哲理。畫意與詩情,三美此全具。”

1961年獲瑞士第14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短片銀帆獎;1962年獲第1屆中國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法國第4屆安納西國際卡通片電影節兒童片獎;1964年獲法國第1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榮譽獎;1978年獲南斯拉夫第3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一等獎;1981年獲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4屆國際兒童和青年(電影)節二等獎。

牧笛

《牧笛》通花截圖《牧笛》通花截圖

牧笛》童話題材的影片,1963年12月美影攝製完成。

《牧笛》劇照《牧笛》劇照

片長20分鐘,1961年開始籌備,1963年才完成。背景設計請來自西安的國畫家方濟眾擔任,國畫大師李可染也曾借出幾幅牧牛圖掛在攝製組的牆壁供學習參考。這是一部田園詩般的作品,展現出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片尾牧童騎在水墨淋漓的老水牛背上,吹著竹笛從柳樹中穿出,走過夕照中的水稻田埂,水光中倒映著牛和牧童的身影,最終與周圍的景致融而一體,又暗藏著”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的詩句。那天真的牧童,潺潺流水和搖曳的竹枝始終傳遞著細膩、含蓄的感情,完全是中國格調。 影片用抒情的筆觸,描繪了這樣一個故事: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一個天真活潑的牧童騎著水牛去放牛,做了一個夢,牛忽然失蹤了,原來牛被飛流千尺的瀑布所吸引。牧童喚它,它不動。牧童從風竹發出的音響有所領悟,削竹為笛,吹奏出悠揚悅耳的樂曲,水牛被笛聲吸引到牧童身邊。他騎上牛背,踏著暮色的田埂,悠然歸去……影片故事簡單,通過牧童”失牛、找牛、得牛“的情節,抒發牧童與水牛間的親密關係,最後牧童用竹笛的音樂戰勝了代表大自然的瀑布,贏得水牛歸來,從而完成影片的主題:”藝術高於自然。“影片中水牛是根據畫家李可染的風格繪製的。李可染畫的水牛,氣宇軒昂,質樸無華,有獨特風姿。為了這部影片,他特地畫了十四幅水牛和牧童的水墨畫,給繪製組作參考。影片聘請山水畫家方濟眾擔任背景設計。

《牧笛》背景採用了中國江南景色:小橋流水、楊柳成行、竹林幽深、田野風光。並借牧童一路找牛,展現中國山水畫中常見的高山峻岭和飛流千尺的氣象,達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整個影片充滿詩情畫意,是一幅清麗淡雅的放牧圖,也是一首質樸雋永的田園詩,又是一曲娓娓動聽的交響樂。畫面優美,意境深遠,節奏流暢,給觀眾以美的享受。

該片的幕後陣容非常強。作曲吳應炬,也是《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片的音樂作者。《牧笛》被美國評論家稱為”在中國聽到的最妙的電影音樂“並且,貫穿全片的笛聲由中國一代笛子宗師,享有”魔笛“之美譽的陸春齡擔綱,更是經典。

1979年獲丹麥第三屆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金質獎,1980年特偉去美國講學時,帶去《牧笛》,美國觀眾看了後發出陣陣掌聲,說:”實在太美了“,”簡直是奇蹟“、”這真是完全中國式的卡通片。“1981年日本動畫協會舉辦”中國美術電影展覽“時,觀眾看了《牧笛》後,深感驚訝。一位日本動畫人士在留言簿上寫道:“當聽到水墨畫能動起來,簡直不敢相信,可是,看了以後,真是大吃一驚。這樣的作品,是用什麼技術搞的呢,確實難以想像。能夠把水墨動畫製成卡通片,表明了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藝術有很深的感情和深刻的了解,外人只能說是'了不起'”。

鹿鈴

《鹿鈴》通花截圖《鹿鈴》通花截圖
小鹿還代小孫女上集市賣藥和採購食物。後來在上山採藥時小鹿忽然遇到失散的父母,小鹿戴著小孫女贈送的銅鈴,依依不捨地和祖孫倆告別。這部水墨卡通片是在相隔近20年後恢複製作的,攝製組人員大部分是新手,加上電影膠片和洗印技術的發展,過去的技術條件和數據已不適用,這些都必須重新作出試驗和確定標準。經過一年多努力終於攝製完成。女導演唐澄運用水墨畫的藝術形式,使影片呈現出清秀、淡雅、抒情的特色。《鹿鈴》童話題材的影片,1982年12月美影攝製完成。這是部童話題材的影片,是根據廬山“白鹿書院”中一個有趣的傳說編寫的,並賦於新的內容;老藥農和他的小孫女在深山採藥時,救護了一隻受傷的小鹿。小孫女把小鹿領回家,細心照料,建立了親密的感情。在小孫女為保護小鹿而腿部受傷時,

該影片1983年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同年7月獲蘇聯第十三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卡通片特別獎。

山水情

《山水情》劇照《山水情》劇照

《山水情》,1988年10月美影攝製完成。

影片描述老琴師在回鄉途中尋覓知音,找到一個漁家少年,結為師徒。老琴師循循善誘,少年聰穎好學,終成大器。高山流水之間,老琴師將心愛的古琴贈給少年,獨自走向山巔白雲之間,少年彈奏古琴,悠揚的琴聲,送走消失在茫茫山野的老琴師……影片把人物作為主體,對人與自然的關係做了相當和諧的結合,對於人物不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傳統水墨寫意山水畫有了突破和提高。攝影師打破前三部傳統逐格拍攝手法,對準原幅背景進行拍攝,再與逐格拍攝的動畫鏡頭相合成,充分發揮了中國水墨畫的特色。

在處理師徒離別的影片高潮戲時,採用畫家現場作畫,攝影師現場拍攝的手法,再與動畫鏡頭合成,使影片充分顯示出藝術家們筆情墨意帶來的層次感和節奏感。這部僅18分鐘的影片,格調清新、灑脫、空靈、飄逸,將中國詩畫的意境和筆墨情趣融進了每一個畫面里。影片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那雲氣繚繞的山,那煙霧朦朦的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出中國藝術的深厚傳統。同時,與之緊密揉合的各種現代動畫手法,把中國水墨動畫這朵藝術奇葩推向新的境界。

1988年獲首屆上海國際動畫電影節美術片大獎;1989年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美術片獎、廣播電影電視部八八年度優秀影片獎,蘇聯第一屆莫斯科國際少年兒童電影節勇與美獎,保加利亞第六屆瓦爾納國際動畫電影節優秀影片獎;首屆全國影視動畫節目展播--大獎;'89上海文化藝術節優秀成果獎;第一屆中國電影節短片匯展紀念證書。1990年獲加拿大第十四屆蒙特婁電影節最佳短片獎。1991年獲89-90年度上海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1992年獲印度孟買國際短片、紀錄片、卡通片電影節--最佳童話片證書獎。1993年獲第三屆全國電影電視聲音學會獎二等獎。

中國傳統文化(2)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傳統藝術、習俗、文化等領域更能體現出它的深厚底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