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普魯山豬籠草

馬普魯山豬籠草

馬普魯山豬籠草是婆羅洲東加里曼丹(East Kalimantan)特有的熱帶食蟲植物。它的分布範圍狹小,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級為近危(Near Threatened)。尚未發現馬普魯山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或變種。

植物學史

馬普魯山豬籠草馬普魯山豬籠草
1957年,茂物林業研究所植物園的負責人科斯特曼博士(A.J.G.H'Doc'Kostermans)在伊拉斯·馬普魯山(MountIlasMapulu)首次採集到了馬普魯山豬籠草。在這一次考察中還採集到了風鈴豬籠草(N.campanulata)的模式標本。1990年,J·H·亞當(J.H.Adam)和C·C·威爾科克(C.C.Wilcock)基於茂物和萊頓的植物標本館中的標本對其進行了描述。

形態特徵

馬普魯山豬籠草莖的直徑可達6mm,最大長度未知,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長達4cm。葉片革質,呈披針形至線形,可長達26cm,寬至5cm。葉片末端急尖,基部漸窄,半包住莖。籠蔓最長可達50cm。

馬普魯山豬籠草的下位籠為橢球形。可高達21cm,寬至8.5cm。腹面的籠翼可寬達10mm。唇中等發達,可寬達12mm;邊緣類似諾斯豬籠草(N.northiana)為波浪狀。唇內緣有不明顯的唇齒。 

馬普魯山豬籠草的上位籠通常為圓柱形,偶爾為漏斗狀,個頭很小。籠翼大大縮小或退化為一對隆起。 

馬普魯山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可長達7cm,花軸長度未知。次級花梗長約8mm。 

馬普魯山豬籠草的捕蟲籠上具有稀疏的短毛被,植株其餘的大部分無毛被。

生態關係

一些採集者這樣描述馬普魯山豬籠草的模式產地:“這個物種常生長在伊拉斯·馬普魯山海拔約800m的石灰質地區。”在採集到馬普魯山豬籠草的模式標本後,其原生地就被破壞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馬普魯山豬籠草已經滅絕了。特洛伊·戴維斯(TroyDavis)、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和安德烈亞斯·維斯圖巴(AndreasWistuba)的進一步考察,擴展了其已知的分別範圍。據此推測,馬普魯山豬籠草被應還存在於東加里曼丹(EastKalimantan)的三伯良(Sambaliung)山脈。 

馬普魯山豬籠草只生長於石灰岩基質且植被矮小的低海拔山峰的山脊上,海拔約700~800m。[5]這些地區通常都非常的難以到達。

相關物種

馬普魯山豬籠草與諾斯豬籠草非常相似,一些穩定的差異可將其區分開來。諾斯豬籠草與馬普魯山豬籠草相比,馬普魯山豬籠草的攀援莖更接近線形,且捕蟲籠的顏色更深,上位籠的體型更窄。值得注意的是諾斯豬籠草只分布於沙撈越的石龍門(Bau)地區,而馬普魯山豬籠草原生地位於幾百公里以外。

保護狀況

馬普魯山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級為近危(NearThreatened)。

種植方法

馬普魯山豬籠草很少被人栽培。有人用其與葫蘆豬籠草(N.ventricosa)雜交得到一種人工雜交種,稱為Nepenthes'Mapulucosa'Hort.Westphalinsched.(2000),該名稱為無記述名(nomennudu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