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政區位置雙柏縣位於東經101°03′—102°02′,北緯24°13′—24°55′之間,地處滇中腹地,哀牢山脈以東,金沙江與紅河系分水嶺南側。東南與玉溪地區的易門、峨山、新平縣毗鄰,西與思茅地區的景東、鎮源縣接壤,北與本州的楚雄市、祿豐縣相連,距州府楚雄58公里,距省會昆明210公里。
縣人民政府駐妥甸鎮。郵編:675100。代碼:532322。區號:0878。拼音:Shuangbai xian。
歷史沿革
雙柏縣建於西漢元封二年(109年)置益州郡,轄今雙柏、易門二縣及新平縣的西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郡縣管轄。
東漢末年,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屬建寧。鄂嘉屬永昌郡。晉泰始七年(公元271)歸轄寧州。唐初屬昆州。南詔國時為銀生節度地。宋大理時隸屬威楚府。蒙古忽必烈滅大理國後,立摩芻千戶所和鄂嘉千戶所,屬威楚萬戶府,自此為今雙柏縣行政區劃之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摩芻千戶所為南安州,領廣通縣。改鄂嘉千戶所為鄂嘉縣。
明洪武十五年(1382)裁除廣通縣直屬楚雄府。清康熙八年(1669),裁除鄂嘉縣,改設羅甸里,歸南安州轄。民國元年(1912年)南安州改為南安縣,因與江西省南安府重名,更名摩芻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正式恢復漢時雙柏縣名。
1950年1月21日,雙柏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政府駐雲龍。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雙柏縣為州轄16縣之一。1958年10月合併楚雄縣。1959年10月復置縣後,因縣城偏於縣境一隅,遂遷建於妥甸。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底,雙柏縣轄:妥甸鎮、大莊鎮、法脿鎮、鄂嘉鎮、大麥地鎮、安龍堡鄉、愛尼山鄉、獨田鄉共5鎮3鄉、84個村委會、1540個村民小組、1845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雙柏縣地跨東經 101°03’至102°02’,北緯24°13’至24°55’,東西橫距95公里,南北縱距76公里,總面積4045平方公里。雙柏縣位於楚雄州南部,哀牢山以東,金沙江與紅河水系分水嶺南側,地處楚雄、玉溪、普洱三州市交界處,東與易門、祿豐毗鄰,南與新平、峨山交界,西與景東、鎮沅相連,北與楚雄接壤。
氣候
雙柏縣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927毫米,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355小時,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乾濕季分明,光照資源豐富,氣候資源類型多樣。
地形
雙柏縣內無一平方公里完整的平壩,山區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9.7%。境內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相對高差2390米。
資源
礦產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內有銀、銅、鉛、鋅、煤、石棉、雲母等礦藏,已探明的礦點就有30多個。
土地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有林地面積485萬畝,境內宜牧草山草坡450多萬畝。
森林資源
至2011年底,雙柏縣有雲南松24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1697萬立方米。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底,雙柏縣總人口15.97萬,其中農業人口占89.2%,境內居住著漢、彝、回、苗、哈尼等18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49.3%,雙柏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8人。
自然資源
政區自然特徵縣境內東西長95公里,南北寬75公里,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920.1毫米,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相對濕度7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
政區資源特點農副土特產豐富,主要有醬油、茶葉、核桃、金雀花、紅寶石榴、黑木耳、香菌、畜禽等。森林資源、水力資源較為豐富,可供開發利用。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達36.345萬千瓦,境內可開發建設水電站41座,總裝機容量可達30萬千瓦,目前建成4座,總裝機容量為5.22萬千瓦,占全縣可開發量的17.6%。森林復蓋率達84%,實現連續18年無重特大森林火災,是全國林業重點縣。始於明洪武年間的妥甸醬油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葡萄泉”牌妥甸醬油曾連續三次獲部優產品稱號。白竹山優質雲霧茶獲雲南省第二屆、第三屆“雲茶杯”名優茶鑒評“雲南名茶”稱號,雲南省農業廳認證並核發了“雲南無公害農副產品證書”。獲得國家專利和藥品批文的“複方蜂毒擦劑”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痛風、乳癰具有特殊療效,有效率達98%。
社會事業現擁有圖書館、民族藝術團等文化機構。鄉鎮均開通了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台一座,縣級廣播電台一座。有1個文學協會,創辦期刊雜誌《哀牢山文藝》。有1個藝術團體,彝族虎文化名揚省內外,曾先後到日本、法國演出。全縣現有各級各類學校174所,在校學生21897人,國小入學率達99.8%,國中毛入學率達99%,2004年高考錄取201人,錄取率達38.2%。民族傳統體育博大精深,“打陀螺”項目曾連續三次獲得全國民運會冠軍。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104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92人。城鎮化水平達17.8%。
交通通訊境內交通方便,東通昆明,北連楚雄,南達滇南各地,320國道貫穿全縣,縣城妥甸至省城昆明210公里,至州府楚雄58公里。全縣9個鄉鎮已全部開通無線通訊。
人文自然景觀縣境內山清水秀,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南安省級公園、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白竹山自然保護區景觀獨秀,素有“東方情人節”和“高山情場”美譽的鄂嘉“七月十五街”商賈雲集,人氣旺盛,具有較大的旅遊開發潛力。
經濟
綜述
2010年,雙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4億元,比2009年增長11.7%,比“十五”末增長70%,年均增長11.2%。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13366萬元,比2009年增長21.4%。
2011年雙柏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4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地方財政總收入16616萬元,同比增長24.3%,其中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1447萬元,同比增長1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4億元,同比增長33.9%;實現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3億元,同比增長2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5689元,同比增長14.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14元。
第一產業
2010年雙柏縣現代林業產業實現產值58912萬元、稅收1483萬元;全年發展生態茶園1000畝,冬桃1500畝,綠色食品產業實現產值48627萬元、稅收160萬元。
2011年雙柏縣播種糧食作物22.6萬畝,糧食產量達5.94萬噸,全年共種植蔬菜等反季作物4.8萬畝,實現收入3738萬元。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5.08億元,增長4.7%。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2.1億元,增長9.5%。
2011年雙柏縣種植核桃10萬畝、膏桐4萬畝、冬桃6000畝,完成中低產林改造9萬畝,林業產業實現產值7.98億元,同比增長35.4%,實現稅收1557萬元。
第二產業
2010年雙柏縣礦電產業實現產值15235萬元、稅收2099萬元。
2011年雙柏縣實現工業總產值11.6億元,同比增長29.6%;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同比增長17.6%;實現外貿出口總額3347萬美元,同比增長1.2倍。
2011年雙柏縣完成煙水煙路工程147件,建設密集烤房39群550座,收購菸葉820.75萬公斤,實現菸葉總產值1.48億元,同比增長9.6%,均價達17.97元,實現“兩煙”稅收3931萬元。
2011年雙柏縣礦電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59億元,同比增長4.2%,實現稅收2250萬元。
第三產業
2010年雙柏縣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2億元,比2009年增長38%,比“十五”末增長5倍,年均增長43.6%。完成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億元,比2009年增長20.3%,比“十五”末增長72.6%,年均增長11.5%。
2011年雙柏縣接待外地遊客34萬人次,實現產值1.6億元,同比增長10.6%,實現稅收19萬元。2011年雙柏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9.9億元,同比增長17.7%,貸款餘額7.2億元,同比增長19.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2億元,同比增長26.1%。
社會
城鄉建設
2011年雙柏縣查姆湖保護開發工程文化品識區一期建設項目全面完成,縣城西北片區東和大道建成投入使用。杞龍片區5.63萬平方米商住房、查姆大酒店主體工程完工。縣城西南片區開發區完成征地327.5畝。
2011年雙柏縣城建成區面積達2.9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26.4%,提高了1.4個百分點。年內共完成城鎮基礎設施投資1.02億元。
2011年雙柏縣妥甸中學整體搬遷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完工,實施校安工程28個1.7萬平方米,新建校舍2.2萬平方米。縣醫院住院樓建設項目主體工程全面完工,全年完成農網改造68個自然村1129戶和普龍35千伏變電站建設,有效解決5060人用電難問題。新建通信基礎設施項目27個,年內共完成社會事業基礎設施投資2.1億元。
教育
2013年雙柏縣主要學校有:雙柏縣妥甸中學、雙柏縣職業高級中學、雙柏縣第一中學、雙柏縣大莊中心學校、雙柏縣鄂加中學、雙柏縣咢嘉鎮中心國小、雙柏縣妥甸鎮第一國小、雨龍國小、中村河國小、乾海資完小、雙柏縣妥甸國小等。
2011年,雙柏縣中考名列楚雄州第一,高考總上線率達98.9%。
民生
2010年雙柏縣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32元,比上年增長7.1%,比“十五”末增長60.3%,年均增長9.9%。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083元,比上年增長9.9%,比“十五”末增長66.9%,年均增長10.8%。
2011年雙柏縣新增城鎮就業人員1203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9500人,開發公益性崗位179個,發放 “貸免扶補”、小額擔保貸款等創業資金3029萬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五大社會保險擴面穩步推進。
2011年雙柏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5.2%,為16.3萬人(次)報銷醫藥費用1769萬元;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為735人(次)城鎮居民報銷醫藥費用167萬元;全年發放城鄉低保資金2400萬元、救助金528萬元、高齡老人保健和長壽補助64萬元、救災救濟糧42.5萬公斤。
交通
雙柏縣公路通車裡程4976公里,境內無國道公路,有楚雙線、218線、晉雲線、元雙線4條省道總長190.9公里,其中四級公路40.1公里,三級公路127.9公里,二級公路22.9公里,路面硬化率、通達率、通暢率均達100%。有縣道8條343.4公里,即妥甸至雞冠山、妥甸至海資底、白竹山至大麥地、裏海至安龍堡、普龍至河門口、大岔路至獨田、者竜至不管河、中村河至么尼丹,均為四級公路,路面硬化率和通暢率為97.6%,通達率100%。
雙柏縣有鄉道98條1136.5公里,路基均為四級標準,通達率達100%,路面硬化28.5公里,占18.9%。有村道263條(段)3305.2公里,90%以上為等外公路。以省道為骨架、縣道為支撐、鄉村道為脈絡的縣域道路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形成。
2011年雙柏縣元雙公路建成通車,水彌線油路、河門口至普龍混凝土預製塊路面共163.6公里農村公路完工投入使用。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9051萬元。
旅遊
歷史文化
彝族創世史詩《查姆》、敘事長詩《賽玻嫫》享譽海內外,被稱為彝族“根譜”;彝族民間說唱《阿佐分家》被稱為彝劇“始祖”;彝文醫藥書《齊蘇書》比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早12年;彝族傳統舞蹈老虎笙、大鑼笙、小豹子笙被稱為彝族古儺儀的“珍存”和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活化石”。
節日
雙柏舊屬古滇國,有眾多獨特節日,如火把節、象鼻山節、跳虎節、開街節等。
火把節
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為火把節,為彝族的年節,節日期間各家各戶殺雞宰羊,燃火起舞,通宵達旦,舉行唱古歌,祭火神等活動。開始時舉行扳牛寬賽,然後殺牛祭祖,分而食之。二十五日逐戶笙歌相賀,晝夜不休。二十七日敬“火神”,二十八日“送火把”,收鑼舞休節止。
象鼻山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在雙柏縣大麥地鎮的的河口村委會石寶村舉辦,村落所在的山形從高處往下看酷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山。節日時,象鼻山附近的彝家人會自發地相聚在象鼻山,像過節一樣,人人穿上嶄新的衣裝,盡情狂歡,從早到晚吃住在山上,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出入平安。
祭龍節
流行於雙柏縣法裱鎮法甸村委會一帶,舞四時農事,盡興而休,以祈求“風調雨順,糧茂物豐”,節日時主要以跳龍笙為主,這是當地彝族羅婺支系在農曆二月初二過祭龍節時跳的一種舞蹈。
名勝古蹟
鄂嘉古鎮
鄂嘉位於楚雄州雙柏縣南境,是哀牢山中上段和禮社江之間的一條河谷走廊,古為濮人居地,彝、傣等先民靠牧耕為生,屬古哀牢國最南邊之地域。哀牢系山名,亦為國名,與古滇國齊名,比南詔國早,原為古西南夷九隆氏居之,未通中國,漢明帝時內屬,置哀牢。
鄂嘉地名的由來似杜撰或傳說,卻又是志書上實實在在地記載,而且所說的隕石至今保留完好。
石碑山二石碑
一塊為“鎮寧裔土”石碑。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位於海拔2640米的石碑山,高3.3米,寬1.1米的石碑,上刻“鎮寧裔土”四個大字,此碑現存。
另一塊為“鎮壓土夷”石碑。建於萬曆三十九年,此碑現已無存。紅石岩與石碑山兩肩相併,成為石碑山景區的兩個景點。
白竹山生態旅遊區
白竹山位於雙柏縣城東部法裱鎮與雨龍鄉交界處,離縣城30多公里,由營盤山、白竹山、三尖山等組成,山體最高峰2554米,每年夏天,馬櫻花開放,此外,還有仙人桌、精怪塘、古戰壕等。
民俗服飾
1、彝族(阿車或納蘇)服飾: 阿車婦女頭纏粉紅色包巾,對襟衣服,右邊系布紐,外套一件黑色右邊布紐的對襟領褂,領褂外再配上用銀鏈做掛繩的繡花圍腰,下身為黑色鑲邊褲子。男子包頭為黑色或白色,上身為紐扣對襟服和領褂,袖口、領口、褲口均有裝飾,下身褲子寬大稍短。
2、彝族(車蘇)服飾: 婦女頭上包巾為黑布做成,狀如菱角,上身對襟布紐黑衣料,目前塊短,只到腰間,後塊則長達臀部。褲子為黑布料做的鑲邊褲。男子服裝與阿車相近,只是每人均用黑布料做領褂。他們的服飾與舞蹈有關,車蘇人喜歡跳葫蘆笙,舞蹈動作多為弓腰,前傾踢踏,故衣服前塊短而後襟長。
3、哈尼族服飾: 清末以來,男子冠緞帽、氈帽,上著無領對襟衣,下穿寬襠長褲,外套麻(草)布領褂。婦女著面襟衣,穿長褲,胸佩圍腰,戴耳環、手鐲,用黑布包頭,少者喜單色,中老年婦女雙色。
除此之外還有彝族(羅武、羅羅)等服飾。彝族服飾大多以民間傳統手工製作而成,用料多為當地特產的麻、火草等,較有特色的是羅武支系和阿車支系婦女的葫蘆帽(又稱雞冠帽),包頭、筒帽、對襟鑲花衣、圍腰、鑲邊褲、火草包、火草領褂等,其圖案採用挑花、撒花、鑲花裹邊等刺繡手法,圖案內容除花鳥魚蟲外,還含有祭祀、火、虎等圖騰的文化內容。
飲食文化
1、新街雞: 原料為本地土雞、香疙瘩、草果、香油等。溫火燉扒加佐料或爆炒燜熟加佐料。特點:酥香脆嫩。
2、缸生: 原料為豬肚雜、草果、辣椒等佐料均勻攪拌,醃製半年後溫火燉食。特點:油而不膩。
3、肝生: 原料為殺豬時的新鮮豬肝割細,配以生薑、辣椒、醋等佐料生食。特點:鮮嫩甘甜。
4、麻栗樹醃肉: 原料為豬裡脊肉、炒米粉、花椒、辣椒等,放在缸內醃製半年後生食。特點:酸香可口, 鮓 肉味濃厚,別有風味。
5、大莊醃谷花魚: 原料為稻田谷花魚去肚雜,加花椒、辣椒、食鹽醃一至二天,出缸涼乾後再放入醃菜罐(反撲)醃一年。特點:魚味鮮香,色香味俱佳。
6、石烹羊肉: 原料為羊肉切片加花椒草果。烹製方法:用木炭火將麻布石頭燒紅後再放上羊肉烤熟。特點:鮮嫩可口、無腥味。加新廠火腿、甜菜、大苦菜、刺老包、金雀花等地方特色飲食和特色蔬菜。
雲南區劃2
全省行政區內共設2個省轄市、7個地區、8個自治州、127個縣市區。在縣級單位中含29個自治縣、14個縣級市和4個市轄區。全省縣以下還設有1602 個鄉級單位和13449個鄉以下的行政村(村公所、辦事處),其中在鄉級單位中含有365個鎮、1205個鄉(含196個民族鄉)、33個城市街道辦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