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柏花鼓

雙柏花鼓

雙柏花鼓:腰鼓,是滿、彝、漢等族棰擊膜鳴樂器。彝語稱熱波。漢族又稱花鼓、磨皮花鼓、雙柏花鼓。歷史悠久,發音脆亮,廣泛用於民間秧歌舞和節日慶祝,深受人民喜愛。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東北、華北各省和雲南省彝族地區盛行。

歷史

雙柏花鼓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已有外表裝飾美觀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鼓”字,形象地 表達了鼓的構成。到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間稍粗、兩端略細、鼓身橫置演奏的鼓了。1977年,在湖北省崇陽縣出土了一件模仿木製鼓的形制鑄造的銅鼓,鼓面橢圓形,豎徑39.5厘米、橫徑38厘米,表面光素無飾,系仿效牛皮鼓面,鼓框兩端邊緣模仿鼓 釘而飾以三排乳釘紋,腰徑略大於面徑,鼓上有鈕,鼓下有座。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兩晉時期,腰鼓已在我國西北部少數民族地區流傳,在甘肅酒泉丁家閘晉墓壁畫樂舞圖中,就有二人舞蹈和四人伴奏的樂隊,所用樂器除腰鼓外,還有豎笛、箏和梨形琴箱的直項琵琶。敦煌北涼壁畫(272窟)已繪有粗腰鼓圖像。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中載唐代詩人歐陽迥,因看見農民在烈日下耕田時,用敲擊腰鼓來調節疲勞而寫下的詩篇:“農舍田頭鼓,王孫筵上鼓; 擊鼓兮皆為鼓,一何樂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願我天翁,降之以雨。”寫出了腰鼓與人民勞動生活的密切關係。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中記載有民間藝人表演花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