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定邊境內早在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從南部山區出土的文物看,屬黃河流域舊石器時代 “河套文化”及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範疇。
夏禹時,定邊一帶屬雍州,為古羌族後裔羌、氐民族的遊牧徙居地。
殷商時期,定邊一帶為鬼方之地。
西周至戰國時期,定邊先後為葷粥、獫狁等犬戎部落所踞。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秦昭王伐義渠,建立北地郡,包括今定邊一帶。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皇統一六國,定邊始有軍政建置之歸屬,隸北地郡馬嶺縣。
西漢置刺史部,定邊屬朔方刺史部,縣境東部屬上郡奢延縣,西部屬北地郡昫衍縣,南部山區西段屬馬嶺縣。漢武帝北伐匈奴,先後於元狩四年(前119)、元鼎六年(前111)兩次大規模移民隴西、寧夏、陝北,實行實邊政策,境內居民數量大增。
東漢初年鋒鏑不息,匈奴東進,北地郡治地兩次內徙,定邊納入匈奴控制範圍。西晉未年,五胡十六國混戰不休,定邊先屬前趙、後趙,繼又屬前秦、後秦。公元407年,匈奴族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建都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國號夏,雄據河套,定邊為其腹地。至北魏前期,縣境內無郡縣建置,是漢族和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雜居地。
北魏時期,定邊全境屬西安州大興郡,武定中均廢,改屬夏州闡熙郡,定邊東部屬新囶縣。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定邊全境隸屬西魏,復置西安州,改大興郡為五原郡。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3年),因定邊盛產池鹽,改西安州為鹽州,仍置五原郡。北周沿西魏舊制。
隋改鹽州為鹽川郡、五原郡為五原縣,又於白于山南麓置洛源縣,隸弘化郡,縣境分屬之;東部灘區屬朔方郡長澤縣。隋末唐初全境為梁師都占據。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為鹽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定邊分屬鹽州、慶州、宥州所轄。五代時期,縣境先後歸屬梁、唐、晉、漢、周。
北宋初屬陝西路鹽州,鹹平五年(1002年)全境陷於西夏,仍設鹽州。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滅西夏,廢鹽州,後建立元朝,實行行省、路、府建置,定邊境東部屬延安府,余屬慶陽府,均隸屬陝西行省。
明代在沿邊地區設立軍政合一的衛所,定邊隸屬陝西布政司延安府和慶陽衛。明朝中葉,為抵禦蒙古族侵擾,在境內多次修築長城和城堡,時定邊屬延綏鎮,定邊營駐參將,領永濟等十三營堡為西路,嘉靖四十二年(1562)置延綏鎮西協副總兵,駐定邊營城。清朝初期,定邊行政建置沿襲明代,隸屬靖邊同知,置守御千戶所,駐守御千總。雍正九年(1731)置定邊縣,安邊設州同,隸屬榆林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令各省裁府存道。定邊屬陝西省榆林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縣境共產黨解放區置定邊縣(治地定邊城)、安邊縣(治地武峁子、新安邊)隸屬陝甘寧省;國民黨統治區置民國定邊縣(治地安邊堡)。1937年陝甘寧省裁撤,陝甘寧邊區政府設三邊特別行政區(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地定邊城,1949年先後領轄定邊、鹽池、吳旗、靖邊、安邊諸縣。解放後,安邊縣併入定邊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定邊縣。
行政區劃
名稱 | 位置及轄區 |
定邊街道辦事處 | 位於定邊縣西北部,轄6個社區9個行政村 |
安邊鎮 | 位於定邊縣東部,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 |
賀圈鎮 | 位於定邊縣南部,轄38個行政村 |
紅柳溝鎮 | 位於定邊縣西南部,轄26個行政村 |
磚井鎮 | 位於定邊縣東部,轄14個行政村 |
白泥井鎮 | 位於定邊縣北部,轄 26 個行政村 |
堆子梁鎮 | 位於定邊縣東北部,轄11個行政村 |
白灣子鎮 | 位於定邊縣南部,轄14個行政村 |
姬塬鎮 | 位於定邊西南部,轄30個行政村 |
楊井鎮 | 位於定邊縣東南部,轄18個行政村 |
新安邊鎮 | 位於定邊縣東南部,轄13個行政村 |
樊學鎮 | 位於定邊縣西南部,轄12個行政村 |
鹽場堡鎮 | 位於定邊縣西北部,轄9個行政村 |
郝灘鎮 | 位於定邊縣東部,轄12個行政村 |
石洞溝鄉 | 位於定邊縣東部,轄9個行政村 |
油房莊鄉 | 位於定邊縣西南部,轄8個行政村 |
馮地坑鄉 | 位於定邊縣西南山部,轄11個行政村 |
學莊鄉 | 位於定邊縣東南部,轄15個行政村 |
張崾先鎮 | 位於定邊縣南部,轄-個行政村 |
地理環境
位置
定邊縣地處陝西省西北角、榆林市的最西端,是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鄂爾多斯荒漠草原過渡地帶,位於東經107°15′至108°22′,北緯36°49′至37°53 ′。東至東南與本省靖邊縣、吳起縣相連;南至西南與甘肅省華池縣、環縣相接;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毗鄰,北至東北與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烏審旗相鄰,系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東距榆林市區236公里,南距省城西安市570公里,西距寧夏首府銀川市17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270公里。
地貌
縣境地域遼闊,地形地貌複雜。在地貌特徵上有兩大分水嶺:一是位於縣境中部的白于山。橫亘東西,輻射南北,為內流區與外流區及無定河與洛河的分水嶺。二是位於縣境西南-東北走向的子午嶺北段,為洛河與涇河流域的分水嶺,兩大分水嶺呈“T”字形隆起,將山區分為西南部涇河、南部洛河、東南部無定河三大外流河的河源區及北部內流區。南部為白于山區丘陵溝壑區,占總面積的52.78% ;北部為毛烏素沙漠南緣風沙灘區,占總面積的47.22% ,定邊縣海拔1303~1907米。
氣候
定邊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多風、夏乾旱、秋陰雨、冬嚴寒,日照充足,雨季遲且雨量年際變化大,年平均氣溫 7.9 ℃,年平均日照2743.3小時,年平均降雨量316.9毫米,年平均無霜期141天左右,絕對無霜期110天。年日照時數為2743.3小時,太陽總輻射熱能為137.37千卡/平方厘米年,完全能滿足作物對光能的需要≥0℃的年平均積溫為3566℃。
資源
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中以畜牧業資源較為豐富,是中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縣之一。家畜、家禽有牛、驢、騾、馬、羊、豬、兔、雞等,基中大家畜存欄每年7萬頭左右(奶牛3000頭),羊只存欄50萬隻左右,其中名貴品種有灘羊、本地雜交品種白絨山羊14萬隻,豬年存欄5萬頭。植物資源中,糧油作物主要有蕎麥、洋芋、小米、碗豆、黑豆、糜子、小麥、玉米、胡麻、芸芥、油葵等。年產食用油1萬噸左右,提供商品油占1/3,素有西北“油海”之稱。新興的辣椒產業成為縣域新的經濟成長點,北灘蔬菜基地已通過國家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
土地資源
定邊縣土地資源豐富,是陝西省地廣人稀的大縣之一,面積居陝西省第三。定邊縣土地資源數量大,定邊縣人均土地42畝,比陝西省人均9.5畝高出3.4倍,比中國人均12畝高出2.5倍。定邊縣人均耕地面積6.3畝,也大大超過陝西省和中國人均水平。且土地層深厚,宜耕性強,能滿足作物一年一熟的要求。定邊縣總土地面積中種植業適宜地占28.03% ,林草適宜地占54.39% ;
礦產資源
定邊縣石油、天然氣、原鹽等礦產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石油資源得天獨厚,礦藏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縣內20個鄉鎮均有分布。地質構造為侏羅系和三疊系岩層帶,以雞窩狀形態分布,油層平均厚度10米左右,最厚層達37.4米,預測儲量10億噸以上。定邊所在的陝甘寧氣田是我國最大的陸上整裝氣田,屬世界級氣田,含氣面積達4992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3000億立方米,氣層連通性好,壓力穩定,屬“乾氣”。
原鹽是定邊縣傳統的“老三寶”之一(其它兩寶是皮毛和甘草)。是陝西的原鹽產生產基地。原鹽開採一直是定邊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原鹽主要分布在縣城西北部的鹽場堡、白泥井、周台子等鄉鎮,共有大小鹽胡14個,鹽田總面積3400畝,預測儲量6000萬噸,已探明3292萬噸,並形成每年產食鹽10萬噸的能力。
根據2012年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的勘探普查,定邊縣儲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分布廣、煤層厚、儲量大,屬於低灰、低磷、高發熱量的煤,是良好的氣化用煤和動力用煤,預測儲量400億噸,開發潛力巨大。
此外,縣內芒硝、硫酸鎂、砂石、粘土等也較為豐富。
人口
1953年,定邊縣有20070戶,101230人,人口密度為14人/平方公里,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是21.7‰。
1964年,定邊縣27095戶,147395人,人口密度為21/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長率32.7‰。
1982年,定邊縣44167戶,222594人,人口密度為3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長率為22.71‰。
1990年,定邊縣共55862戶,264523人,人口密度38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長率是22.38‰。性別結構:男137140,占51.84%;女127383,占48.16%。民族結構:漢族263610人,占99.65%;各少數民族913人,占0.35%(其中回族891人、蒙古族12人、滿族9人、藏族1人)。
2000年,定邊縣共70318戶,290952人,人口密度已經達到42人/平方公里,自然增長率則降到6.11‰。民族結構:漢族289895人,占99.64%,各少數民族共1057人,占0.36%。
2010年,定邊縣總人口 33.47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7.34 萬,占總人口的 83% 。縣內有回、蒙、滿、藏等少數民族 1321 人。
2016年末,全縣總戶數為99953戶,年末總人口352125人,比上年增加5134人,男女性別比為106:100,其中農業人口299281人,占85.0%;非農業人口52844人,占15.0%。
經濟
2013年,面對國內外嚴峻經濟形勢,定邊縣主動作為,積極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各項工作強力推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了“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總體特徵。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10.08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8.09億元;財政總收入實現30.09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0.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1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744元。縣域經濟繼續保持健康較快發展,先後獲得“中國農業發展百強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200強”、“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農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50餘年間,農業一直是定邊縣國民經濟的基礎和主體。在以農為主,林、牧、副並舉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1957~1980年的20餘年間,定邊縣從黨政領導到農村社員,除春秋兩季集中突擊植樹造林和零星種草以及正常的田間耕作、飼養放牧等活動外,勞動力主要是集中搞農田基本建設。
1958年起的“大躍進”、“大辦農業”、“大辦糧食”,1964年開始的“農業學大寨”,到1976年縣委提出“學大寨,趕志丹”,一個又一個純農業生產的民眾運動,既有一定的成效,又有不少失誤。1976年“學大寨、趕志丹”運動中,縣委提出“一反常態,緊急動員;二反常態,你追我趕;三反常態,持續大幹”的口號,各社、隊相應提出諸如“革命加拚命,要糧不要命”等更激進的口號。從50年代初開始,大搞植樹造林,改良羊子品種,打井修地,改良土壤,建成基本農田80公頃,人均0.1公頃,每公頃產糧穩定在3000公斤以上,70年代就改變吃糧靠返銷的局面;楊井鎮山根底村,土地寬廣,歷史上畝產只在20公斤~30公斤之間徘徊。
1976年以後,致力於農田基建,到1985年,已有基本農田133.33餘公頃,人均0.133公頃,每公頃產糧超過250公斤,有的壩地可超雙百。將2000多畝現耕地退耕還牧;武峁子鄉進行旱地農田科學種植試驗,頗有成效,創出了乾旱半乾旱地區科學種田的新路子。
1989年,定邊縣已有基本農田6666.67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6%,其中水地4000多公頃;造林保存面積12萬公頃,其中護田林網3333.33公頃;大家畜7萬頭,羊子33萬隻,其中細毛羊和白絨山羊15萬隻;人工種草保留面積2.67萬公頃,劃管草原1.03萬公頃。
2013年,全縣支出各類涉農資金8.5億元。播種農作物267萬畝,糧食總產量29萬噸,農業總產值27億元,確保了全縣糧食生產安全。全縣發展地膜玉米42萬畝、種薯示範30萬畝;推廣馬鈴薯高產集成技術40萬畝、小雜糧15萬畝;萬畝旱地玉米和萬畝水地玉米分別創全國、全省單產最高紀錄。白泥井核心示範園區,以及7個省級、7個市級和20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規模效益凸顯。實施人工種草15萬畝,羊子飼養量達到150萬隻,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0.5億元。新修基本糧田和改造中低產田3.46萬畝,新建、加固淤地壩63座,治理流域面積112平方公里。“三年植綠大行動”深入推進,完成了城郊防護林帶、縣鄉道路、樟子松基地等22個林業項目,造林面積12.16萬畝。完成了6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建成了衣食梁移民社區一期主體工程。
2016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5.48億元,比2015年增長6.0%,其中種植業產值20.70億元,增長8.1%;林業產值1.24億元,增長17.2%;畜牧業產值12.15億元,增長1.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8億元,增長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1789元,比2015年增收863元,增長7.9%。
工業
民國前期,手工業呈發展趨勢,到民國後期,民國縣政府忙於反共防共,鎮區革命,根本顧及不了工業建設。而共產黨領導下的陝甘寧邊區定邊縣內,不僅原有的手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還興辦合作工業和公營工業,既有商戶市民投資,也有國家機關投資,還有政府撥款。但所辦的幾家工廠,解放戰爭時破壞殆盡,所以,建國初期只有手工業生產。
從1954年起到1957年,在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中,辦起集體手工業工廠35家,公私合營工業企業一家。1958年辦國營工業企業5家,同時進行“工業升級”,個體私營手工業被取締,合作轉集體,部分集體轉為全民所有制。1978年以後,個體工業再次出現,手工業、輕工業、採礦工業、食品工業、電力工業等,門類較多。工業總產值由1950年的51.3萬元增加到1989年的3917萬元,增長75.4倍。
2013年,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70億元、增加值235億元,分別增長5.9%、3%。油氣產能建設持續增長,全縣油氣當量達到965萬噸,原油產量達到861萬噸,其中地方原油產量達到217萬噸,天然氣產量達到13億立方米。眾源綠能天然氣存儲調峰液化二期項目建成投運,新建改造天然氣管網19.5公里,新增天然氣用戶3620戶,城區供氣普及率達到42.6%。完成了鹽化工綜合利用項目建設任務,新建改造鹽硝田5600畝,生產原鹽13.5萬噸。全縣風能和光伏發電量達到4.6億度。工業新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引進入區企業45家,啟動建設23家,建成投產7家。全年新增私營企業95家,新增個體工商戶800戶,非公經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0.7%。
定邊是國家新能源產業百強縣,新能源資源豐富,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2500兆瓦以上,平均風速在5—6米/秒以上,是陝西的兩大風力資源富集區之一。光伏產業也是定邊縣著力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縣域內年日照時間達2743小時,年平均輻射量達6000焦兆耳,是陝西省兩大太陽能光伏發電資源富集區之一。
截止2013年底,風力發電方面,國電陝西發電有限公司定邊繁食溝一、二期共99兆瓦風電項目、國電草山樑49.5兆瓦風電項目、大唐陝西發電有限公司定邊張家山一、二期共99兆瓦風電項目、華能新能源狼爾溝一、二期共18兆瓦分散式示範風電場項目等7個發電項目已併網,完成裝機242兆瓦,累計發電12億度;定邊縣太陽能光伏實現併網發電總計已達到150兆瓦,成為全省最大的光伏產業園。
2016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96.06億元,同比下降22.5%,實現工業增加值143.81億元,下降2.2%。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82.96億元,下降23.1%,實現工業增加值139.65億元,下降2.4%;規模以下工業完成產值13.10億元,下降13.8%,實現工業增加值4.16億元,增長3.4%。
交通
縣內修築汽車公路,最早是1941年,但那時並無汽車通行。而大力發展是在1953年以後。2000年底,已建成幹線公路2條,縣鄉公路8條,縣內通車裡程達587公里,定邊縣30個鄉鎮均通公路,與鄰省(區)各縣公路暢通,客運貨運方便。縣鄉公路427公里,334個行政村全部通車,通車裡程達1848公里。基本形成以縣城為樞紐,以鄉鎮為骨架,連線縣、鄉、村的公路網路。
2010年,定邊縣縣境內通車裡程達190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國、省道246.5公里,縣鄉公路1570公里。完成貨運量9710百噸,貨運周轉量656972百噸公里,客運量5989百人次,客運周轉量561903百人公里。
2016年末,縣境內等級公路通車裡程達22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4.5公里,國、省道162公里,縣鄉公路1953公里。
社會
衛生
民國前期,縣內仍無醫療衛生事業機構,縣城和安邊私營藥鋪續有開設。民國10年(1921),縣城的“復順和”、安邊的“回春堂”兩家藥鋪兼營西藥。19年(1930),有解甲回縣軍醫侯殿元,開設診療所,是為縣城西醫之始。民國25年(1936),定邊縣蘇維埃政府專設醫療衛生機構,廣泛進行講究衛生、預防疾病、破除迷信、相信科學的宣傳教育。後建保健藥社。與駐軍醫院合作,成立中西醫藥研究會,開創縣內手術治療的。
1949年以後,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甚快,不僅管理醫藥衛生的行政機構健全,而且醫療、防疫等事業單位遍及各鄉鎮,衛生技術人員的數量與素質逐年增加與提高,醫療設備逐年完善,人民民眾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高。1994年10月12日,鄉鎮醫院可實行不同形式的承包責任制,即院長承包,鄉、村聯辦,個人承包股份合作等。
2010年,定邊縣共有醫院、衛生院29個,其中縣級醫院4個,鄉鎮衛生院25個。醫院、衛生院共有病床931張,定邊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626人,其中醫生226人,每千人擁有病床數和醫生分別為2.1張、0.8人。農村衛生服務網路進一步完善,經衛生主管部門批准的村衛生室共342個,比2009年增加144個,城鎮個體診所17個,廠校醫務室1個。
2016年全縣共有醫院、衛生院41個,其中縣級醫院11個,鄉鎮衛生院30個。醫院、衛生院共有病床1717張,全縣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709人,其中醫生383人。
廣播電視
1994年11月2日,定邊縣有線電視台正式建成開通。有線電視台可以全天轉播14套電視節目,其中一套自辦節目。受益居民達6000餘戶,信號質量達到部頒標準。工程總投資245萬元。
1996年11月2日,有線電視加密頻道正式開通,同時轉播中央四套加密電視節目。1997年3月18日,陝西省加密電視頻道開通,全天可轉播陝西衛視節目。1998年6月29日,邢梁微波站開通轉播,定邊民眾已能收看到榆林電視台節目。
2010年,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6.5%,電視人口覆蓋率為92.0%,有線電視入戶率為23.8%;縣圖書館藏書8.3萬冊,比2009年增長15.3%。
教育
國小教育
國小之稱,縣內始於清光緒三 十年(1904)。民國8年(1919),“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國小易名國民國小校。學科保留國語、算術、古文三門,新開自然、常識、衛生諸科。民國18年(1929),定邊高等國小堂更名為“定邊縣高初兩級國民國小”,學科又增設三民主義、英語等。學制名為6年,實則7年。定邊和安邊的女子國小只設初小。自民國13年(1924)創立,19年(1930)併入男校。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學校逐漸增多,學生增加更多。至1957年,有國小67所,學生5123名,工農子弟占85%以上。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學校數量猛增。至1959年,定邊縣有公民辦國小293所,學生16096名。比1949年增長9.4倍,學齡兒童入學率近80%。教師551人,增長7.7倍。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定邊縣國小均先後受到衝擊。1976年,學校辦起782所,在校學生28124名,入學率達95%,但只是虛有其名,而無文化質量之實。1978年,縣鹽化廠和手工業聯社辦起了子弟國小6所。學生191名,教師7人。
1979年至1980年間,對國小布局進行第一次調整,將定邊縣國小由646所調整為568所,並將絕大部分下放由公社(鎮)管理。1981年,農村學生流動較大,學齡兒童入學率由上年的91.3%下降為87.8%。1983年縣政府制定出了到1990年定邊縣國小教育發展規劃。據此,定邊縣國小進行第二次調整,裁併了部分大隊國小的高年級班,只留28個鄉鎮中心國小和縣城向陽、東關、民族及安邊等23所完全國小。以此達到集中教師力量,集中教學設備,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985年,縣、社黨政重視,城鄉普遍動員學齡兒童入學。定邊縣學齡兒童22988名,入學21997名,入學率為95.7%;入學鞏固率為91.7%;有應屆畢業生3694名,畢業3373名,畢業率為91.4%;初等教育普及率為84%。1989年,榆林地區命名定邊為“普及教育縣”,1990年人口普查表明:定邊縣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76.2%。
90年代以來,隨著“普六”教育的蓬勃發展,社會力量辦學開始興起,慧園國小創辦較早,之後,辦起的還有陽光國小、育才國小等。定邊縣僅私立國小已發展到18所,私立學前教育學校已有4所,在校學生3259名,教職工91人,其中兩所經教育局驗收並發給辦學許可證。至2000年,定邊縣有國小495所,教學班2035個,公民辦國小在職教師3283名,在校學生達51256名,入學率為97%。
2010年,定邊縣共有國小61所,小學生21848人,國小畢業升學率為100%。
中學教育
民國33年(1944),陝甘寧邊區政府在定邊設立的三邊公學附設普通中學國中班,一開縣內普通中學教育的先例。1949年定邊解放後,三邊公學中學部移交定邊縣。1958年開設高中班。三邊公學附設國中班時,學制為三年,學科設有邊區建設、國文、數學、史地、自然、常識、衛生、音樂、體育和勞動。學生每周學習文化科學知識24課時,有一半以上時間參加勞動和做社會宣傳工作,寒暑假期到農村搞掃盲。
1949年9月,三邊公學附設的中學部移交定邊時,有學生55名,教師3人。1949年底學生增至74名,教師增為6人,師生均享受供給制待遇。1953年學生取消供給制,改行人民助學金。1957年,定、安兩鎮民眾自力更生,辦中學兩所,稱民辦中學,使中學增加為3所。學生達669名,教職員33人。學校開課比較齊全,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課。
1958年,借“大躍進”之勢,定邊縣始設高中班,招生37名。同時在安邊、姬塬新辦國中兩所。到1959年,十年期間,定邊縣累計國中畢業生501名。1961年,中學壓減,惟存定、安兩所。1963年,縣上列定中為重點中學,至1965年,送出高中畢業生250餘人,其中32人考入大學。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定、安兩中學的師生相繼捲入,學校停課,學生外出串連,“殺”向社會,停課鬧革命。直至1968年春,遵照毛澤東主席“複課鬧革命”的指示方回校。因“文化大革命”,初、高中兩年未招生,國中畢業生上山下鄉,插隊落戶。1968年,又在姬塬、武峁子、白灣子、白泥井等國小附設國中班,謂之戴帽中學。
1978年起復行統考,擇優錄取。1979年錄取新生1341名。1980年,縣上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撤銷了賀圈、白灣子、張崾嶮、堆子梁等6所中學的高中班以及20多所國小戴帽的國中班。暫留高中5所,國中30所。1983年,再次進行中學調整,計保留中學13所,即定中、安中為完全中學;定邊二中、蒙海子中學、賀圈中學、磚井中學、白泥井中學、張崾嶮中學、楊井中學、紅柳溝中學、白灣子中學、堆子梁中學、姬塬中學為初級中學。1987年又在縣城辦起第三中學,只設國中班。2000年,定邊縣有國中13所、高中2所,國中在校學生10737人、高中在校學生1549人;有公、民辦中學教師814人。
2010年,定邊縣共有普通高中2所,完全中學1所,國中12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中學21510人,職業中學1581人;國中畢業升學率為59.4%。
2016年,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09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完全中學1所,國中7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國小24所,國小教學點6所,幼兒教育61所;在校學生數為54738人,其中中學16034人,職業中學1132人,國小22283人,特殊教育104人,幼稚園15185人。
文化藝術
民歌
在定邊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表達形式多樣。按類型可分山歌、山曲,酸曲、小曲、革命民歌、酒麴、信天游等,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民眾文學藝術,生動活潑,頗具地方特色。山歌、山曲也叫小曲,帶有愛情色彩的稱為酸曲,是民間百姓交流思想情感,表達愛憎好惡的一種特有形式。信天游,歌詞多以兩句成韻為段,隨編隨唱,男人在四野、路途放開喉嚨高唱,歌聲粗獷豪。婦女們在磨道碾道,窗前燈下,唱起來。
陝北說書
是流行在陝北各縣的一種說唱藝術。它曲調優美、流暢,內容豐富、多樣,故事情節曲折動人,是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說書藝人俗稱“書匠”。定邊無評書藝人。說書全用三弦伴奏,故民間也叫弦子書。
剪紙
始於何時,無資料可考。每逢春節,民間多把飛禽走獸及樹木花卉等吉祥物繪畫成形,附於各種彩色紙上,用小剪剜制,貼於窗格之中以為裝飾,俗稱“窗花”。因窗花寓意吉祥,且能美化環境,所以年復一年沿用不衰,並時有發展變化。
美食小吃
陝北羊雜碎
雜碎:羊雜碎,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羊雜碎,貴在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的頭蹄血肺、心肝肚腸,統統不棄,少了一樣,做出來的雜碎便寡淡。洗滌是一道更精細的活兒。一副下水往往要洗上十多遍,還得在清水浸泡一陣。這樣處理的下水,乾淨去膩,又有羊雜碎特有的風味。然後用刀切成式樣不同的片、塊、絲、條、肚、條,要切得極細,心肝血肺要搭配勻稱。雜碎入鍋,文火熬燴,還可再配上細冬粉。食用時按照個人口味佐以辣麵、香菜、蔥絲、姜粉等。在氣候偏冷的陝北,羊雜碎即可充飢,還可御冷逐寒。
蕎面餄餎
蕎面餄餎已有600~700年的歷史,“蕎面餄餎黑是黑,筋韌爽口能待客”,這是定邊縣人對蕎面餄餎的讚美。製作時選用新鮮蕎麥現磨現做,和面時應加入“沙蒿”(沙蒿曬乾後磨成面,目的是可以使餄餎在壓制過程中不堵塞漏眼,同時沙蒿有獨特的香味,使餄餎吃起來更有味道,要想吃到正宗的農家餄餎,需要去農村趕事才能有機會吃到)。其特點是條細筋韌,挑起來不斷條。冬可熱吃,夏可涼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旅遊
花馬池
花馬池,在定邊縣城西北約13公里的鹽場堡鄉,達3300萬平方米,俗稱“大池”。花馬池不僅自然景色優美,而且蘊藏著豐富的食鹽,為定邊“三寶”(皮毛、鹹鹽、甜甘草)之一。《定邊縣誌〉載,漢代時,定邊即“有鹽池以為利”。到了唐代,在花馬池東西兩邊新增加了十多個鹽池,“唐有鹽池十八”。花馬池自明代以後,食鹽的行銷已有固定的地區,定邊食鹽固定銷行與陝北和關中,甚至達漢中府各州縣,此外,還供寧夏、甘肅兩省部分地區。明朝天順、正德年間,還以它換回矯健的西夏馬,所謂"花馬池”,也正是因此而得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花馬池日益獲得科學的改造,已成為定邊縣重要的工業區。
鼓樓
鼓樓,原名玉皇閣,位於縣城街道中心,處建年代無考,樓為重檐十字歇山頂三滴水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占地271平方米,總高30米。第一層為台基平面,呈正方形,邊長16米,高9米,外砌清磚,內黃土,十字券洞互通,洞頂交叉處浮雕八卦圖案,基南鋪青磚,石雕欄桿相圍。第二層為樓閣,面闊,進深7.66米,內設木踏步,可達三層,南辟拱形們,東西北三面青磚砌牆,東西牆正中個辟石雕團龍網窗。第三層四面均為大陝欞花隔窗門,木質地板。二、三層檐下斗拱均為一斗二升麻葉頭,明間平身科斗拱三朵,次間一朵。重檐頂覆蓋琉璃瓦,脊獸、十字脊中安寶瓶,脊均置三仙人走獸,獸面勾頭蔓草滴水,油漆紅掛,旋子彩繪,檐角懸掛鐵質風鈴。鼓樓基座高大,樓閣纖小,雖經多次維修,但仍保持了明代西部建築風格。1983年定邊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著名人物
張獻忠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定邊縣郝灘鄉劉渠村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曾建立大西政權。與李自成齊名。1640年率部進兵四川。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
石光銀
石光銀是陝西省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農民,18歲入黨。過發展沙產業,把治沙與農民脫貧致富相結合,使農民在治沙中得到實利。2000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頒發了金質獎章和證。2012年陝西省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選舉石光銀為十八大代表。
高桂滋
高桂滋(1891-1959年)字培五,陝西定邊人。國民黨陸軍中將,1911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過長城抗戰、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中條山戰役等多次著名會戰。毛澤東曾稱讚他的抗日經歷“光榮歷史國人同佩”。
榮譽
2017年12月,入選首批陝西省全民健身示範縣 。
陝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 | 市轄區 、 縣級市 、 縣 |
西安市 | 蓮湖區 | 新城區 | 碑林區 | 雁塔區 | 灞橋區 | 未央區 | 閻良區 |臨潼區 | 長安區 | 高陵縣 | 藍田縣 | 戶縣 | 周至縣 |
銅川市 | 耀州區 | 王益區 | 印台區 | 宜君縣 |
寶雞市 | 渭濱區 | 金台區 | 陳倉區 | 岐山縣 | 鳳翔縣 | 隴縣 | 太白縣 | 麟遊縣 | 扶風縣 | 千陽縣 | 眉縣 | 鳳縣 |
鹹陽市 | 秦都區 | 渭城區 | 楊陵區 | 興平市 | 禮泉縣 | 涇陽縣 | 永壽縣 | 三原縣 | 彬縣 | 旬邑縣 | 長武縣 | 乾縣 | 武功縣 | 淳化縣 |
渭南市 | 臨渭區 | 韓城市 | 華陰市 |蒲城縣 | 潼關縣 | 白水縣 | 澄城縣 | 華縣 | 合陽縣 | 富平縣 | 大荔縣 |
延安市 | 寶塔區 | 安塞縣 | 洛川縣 | 子長縣 |黃陵縣 | 延川縣 | 富縣 | 延長縣 | 甘泉縣 | 宜川縣 | 志丹縣 | 黃龍縣 | 吳起縣 |
漢中市 | 漢台區 | 留壩縣 | 鎮巴縣 | 城固縣 | 南鄭縣 | 洋縣 | 寧強縣 | 佛坪縣 | 勉縣 | 西鄉縣 | 略陽縣 |
榆林市 | 榆陽區 | 清澗縣 |綏德縣 | 神木縣 | 佳縣 | 府谷縣 | 子洲縣 | 靖邊縣 | 橫山縣 | 米脂縣 | 吳堡縣 | 定邊縣 |
安康市 | 漢濱區 | 紫陽縣 | 嵐皋縣 | 旬陽縣 | 鎮坪縣 | 平利縣 | 石泉縣 | 寧陝縣 | 白河縣 | 漢陰縣 |
商洛市 | 商州區 | 鎮安縣 | 山陽縣 | 洛南縣 | 商南縣 | 丹鳳縣 | 柞水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