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河市

臨河市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轄市和行署駐地。位於黃河中游北岸,包蘭鐵路經過市境。面積2329平方公里,人口41.14萬;其中城區10.5平方公里,人口10.4萬。臨河一名系沿用漢朔方郡所屬之縣名。自東漢後多次農牧更替,直至清末移民開渠墾殖,農耕漸盛,並設五原廳,1929年改為臨河縣。1985年改市。市境南臨黃河,北望狼山,居河套平原中心,土地肥沃,渠道縱橫,農產豐富,為河套地區農業經濟中心。經50年代以來的發展,現已建成“塞外糧倉”。除農牧業外,工業有食品(製糖)、化工、建材等部門。

基本信息

概況

臨河區位於中國北方、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居河套平原腹地,坐落在黃河“幾”字彎上方,南與鄂爾多斯高原隔河相望,北依陰山,東與烏拉特草原緊密相連,是巴彥淖爾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地理坐標為107度6分——107度44分,北緯40度34分——41度17分。全區總面積2354平方公里,其中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區轄11個鎮、3個鄉,城區設10個街道辦事處,全區有蒙、漢、回等14個民族,52萬人口,其中城區人口26萬。

臨河市臨河市
臨河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氣溫6.8℃,平均降水量140多毫米,日照強且時數長。晝夜溫差大,無霜期140天左右。全區土地面積349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92萬畝。全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引黃自流灌溉,適宜多種農作物和動植物生長,具有發展農牧、林果、養殖和旅遊等事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自古素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和“塞上江南”的美譽。
臨河區交通便利,連線大西北的鐵路動脈(京蘭鐵路)跨越境內,110國道橫穿市區。城鄉擁有等級公路2400公里,區通鄉公路430公里。通訊事業發展迅速,程控電話覆蓋城鄉。
臨河區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是一座發展的城市,是一座開放的城市。伴隨著祖國改革開放的東風,臨河區在新千年初提
臨河市臨河市
出建設“北方羊城”的宏偉目標,確立了“工業立區、城區帶動、養殖富民”的發展思路,區委、政府積極適應入世要求,最佳化經濟結構,加快科技進步,轉變政府職能,治理經濟環境;集中精力加快發展工業化,推進城鎮化,提升產業化,全區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持續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3億元,同比增長15%;財政收入突破3億元大關;經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三次產業結構漸趨合理,區域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了西部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區前50位。
臨河區的地方工業主要以絨紡食品服裝冶金、化工、建材、酒業製藥民族用品為主,產品達200多種。目前,全區共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625家,其中規模以上農畜產品加工企業達37家。恆豐集團、金川保健啤酒、得利斯食品、維信集團等已成為地區龍頭企業,產品暢銷全國,名揚海內外。
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臨河區農副產品的特殊品質。綠色、特色農業蓬勃興起,基本形成(糧、經、飼)三分天下的種植格局和南北林牧業、西部脫水菜、東部特色瓜果、城郊保護地的產業格局。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葵、甜菜等;經濟林果和土特產品有蜜瓜、西瓜、蘋果梨枸杞土豆韭菜豆角青椒蕃茄等;所產小麥是國家一級優質小麥,是我國重要的優質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中國蘋果梨之鄉”。全區4個鄉鎮被定為北京放心菜基地,有14個鄉鎮被自治區認證為無公害生產基地,建成自治區首家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農業標準化示範縣,被評為“中國果菜十強縣”之一。
臨河市臨河市
臨河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為臨河區的經濟騰飛及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城市建成區道路鋪裝率達到96%,建成區排水受益面積達到95%,供水普及率達到95%。主次幹道清掃保潔,城市垃圾日產日清。城市綠地面積147.2公頃,人均4.1平方米,城區綠地覆蓋率達16.8%,主次幹道綠化率達到95%以上,建成了內蒙古自治區六星級文明城市和自治區衛生城市。今年,臨河區將按照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要求,以撤盟設市為契機,進一步完善規劃,明確城市定位,突出分區功能,啟動新區建設工程,高標準完成西環路、北環路拓寬改造和市區兩級行政辦公大樓等基礎建設工程,以拉大城市總體框架,力爭到2008年城區面積由現在的22平方公里擴展到38平方公里。
臨河歷史悠久,文化璀璨,風光優美,有毗鄰繞城公路的永濟遊樂園、開發區的蒙古大營、新華鎮的常素廟,其周邊還有烏梁素海,陰山岩畫,中旗的草原風光,黃河大橋,頭道橋旅遊度假村,此外,風光旖旎的鏡湖旅遊區,更為臨河增添了一道絢麗多彩的文化風景線。
臨河區的服務行業發展迅猛,服務功能日益健全。全區形成規模的賓館、飯店有20多家,極大的方便了外來人員吃、住和娛樂,其中2003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國泰大廈建築面積達6萬多平米,其服務設施完善、齊全,是內蒙古西部區最大的休閒娛樂場所。
臨河區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區域之一,是一塊充滿希望和亟待開發的熱土。人民勤勞樸實,對外開放政策優惠,投資環境良好。臨河全區人民真誠歡迎各方朋友來臨河交流、考察、洽談、投資、發展,為共同創造美好的明天而攜手奮進。

人口

2003年,臨河區人口增長繼續趨緩。按公安口徑,全年人口出生率為5.18‰,人口死亡率為1.79‰,人口自然增長

臨河市臨河市
率3.38‰,比上年下降2個千分點。年末常住人口52.1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萬人。其中城鎮戶口人口22.29萬人,非城鎮戶口人口29.84萬人。總人口中,男性25.94萬人,占49.75%;女性人口26.2萬人,占50.25%;男女性別比99(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2003年增加的1.4萬人口中,從市外遷入且在臨河區有固定住所及收入來源人口(解決城鎮戶口的)11414人,其中女性偏多。因近幾年受出生人口持續減少及人口流動等因素影響,臨河區人口年齡構成中,18-60歲人口占67.4%。
2003年臨河區人口及勞動力就業情況普查資料顯示:年末臨河區總人口為51.87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0人。在總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1.06萬人(包括集鎮所在地自然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9.8%。其中:居住在城區的人口28.45萬人,占總人口的54.8%,居住在集鎮的人口26491人,占總人口的5.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0.81萬人,占總人口的40.2%。男性人口26.53萬人,女性人口為25.34萬人。臨河區共有家庭戶16.2萬戶,平均家庭戶規模為2.99人。

地理位置

臨河市臨河市
臨河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黃河北岸,陰山南麓,河套平原中部,南臨中國第二大河--黃河,故名“臨河”。地理坐標為東經107°6' 至107°44',北緯40°34'至41°17'。
地形地貌
臨河全境為黃河沖積平原,地面開闊平坦,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微度 傾斜,海拔高度為1209米--1045米。臨河耕地面積75761公頃,占總面積 的54.4%,其它為牧場、沙丘、森林和湖泊。臨河地下水資源豐富,地下水埋深平均為1.6米至2.2米。地下水多為淡水,適宜灌溉。地下水補 給主要是引黃灌溉,年引水量達12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59.5萬畝。
氣候
臨河深處內陸,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雲霧少降水量少、風大、氣候乾燥,年降水量138.8mm,平均氣溫 6.8°C,晝 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間為3229.9小時,是我國日照時數最 多的地區之一。光、熱、水同期, 無霜期為130天左右,適宜於農作物牧草生長。

資源

1、光照
光能資源豐富,年總輻射量153.13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3254小時,高於同緯度的北京生理有效輻射量為75.28千卡/平方厘米,占年總輻射量的49.16%。作為生長季節4~9月,太陽總輻射為97.44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1806小時,光照強度8~10萬米燭光,非常有利於作物、牧草、林木生長。
2、熱量

臨河市臨河市
年平均氣溫6.8C°。最冷1月,最熱7月,年較差34.9C°,日較差13~16.9C°。熱量的地理分布由南向北遞減,面北年平均溫差0.6C°。臨河屬大陸性氣候,晝夜溫差大,日較差最大的5月為16.9C°,最小的11月為11.3C°。4~9月,光熱水同期,有利於作物生長,日較差13~16C°,有利於光合產物的積累。
3、水資源
黃河是過境河流,是臨河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來源。黃河總徑流量年際變化不大,年平均總徑流量為367.2億立方米,流量為847.3立方米/秒。年內月季變化大,最大流量在8月,最小流量在11~12月。最大月份的流量為最小月份流量的5~24倍。黃河是臨河灌溉的主要水源。已形成以永濟、黃濟兩大幹渠為主體的引黃灌溉網。年引水量為11.02億立方米,總灌溉面積190.99萬畝,溝渠占地20.51萬畝。
地表水除黃河灌溉網以外,還有總面積3.1萬畝的大小湖泊,水深1~7米,PH值8~9。
地下水儲量豐富。埋深平均在1.6~2.2米,3 月份最深在2.5米以下,11月份最淺在0.5~1米。地下水走向與地形一致由向北。北部埋深<1米,含水層厚度180米,單位湧水量5~10立方米/小時;中部埋深<1.5米,含水層厚度150米,單位湧水量10~20立方米/小時;南部埋深<2米,單位湧水量10~20立方米/小時。地下水淺部為淡水,礦化度<3g/l的總面積的71.65%,礦化度3~5g/l的占20.61%,礦化度5~10g/l的占7.74%。深部以淡水為主,有鹹水、半鹹水,主要分布在古城、份子地、白腦包一帶。地下水補給主要靠引黃灌溉,年滲漏5億多立方米。
4、灌淤土
臨河市臨河市
灌淤土是臨河主要土類之一,分布地區較廣,包蘭鐵路與陝壩——五原公路之間是灌淤土分布集中區,黃河防洪堤以南,總排乾以北有少量分布。灌淤土面積1762727.22畝。
灌淤土的物理性質:表土容量<1.5g/平方厘米,總空隙度44.46%,地下水埋深0.7~2.7米。其化學性質:pH值7~8.5,含鹽量<0.8%,全氮0.068%,速效碳9.16ppm,速效鉀2.45ppm,有機質1.05%,碳氮比為8:8.9。
灌淤土灌效層較薄,一般在50厘米左右。由於引黃河水灌溉和耕作施肥,灌效層均勻一致,層理不明顯。灌效層中,腐植質含量較高,結構良好,易耕作,是臨河主要耕作土壤,適於多種作物、林木極牧草生長。
灌淤土類包括草甸灌淤土、鹽化灌淤土載個亞類,灌淤紅泥土、灌淤兩黃土、灌淤沫土、灌淤沙土、鹽化紅泥、鹽化兩黃土、鹽化沫土、鹽化沙土8個土屬,127個土種。
5、農產品
(一)蘋果梨:產量高,個頭大,顏色好,汁多味濃,營養豐富。1988年被評為國家優質果品,1991年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鑑定會上被評為中國優質水果,1996年臨河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業發展部命名為“中國蘋果梨之鄉”,2000年面積為10.1萬畝,產量4336.5噸。
(二)蔬菜:蔬菜種植面積達5.1萬畝,年產各類蔬菜29.3萬噸,其中新華鎮“馬蓮”牌韭菜被認定為綠色食品,該鎮是全國三大韭菜生產基地之一。
(三)籽瓜子:片大,均勻,顆粒飽滿,價格便宜,種植面積10.7萬畝,總產量1.6萬噸,其產品通過加工,已經成為巴彥淖爾市、呼市地區的代表性標誌禮品。
(四)蕃茄:種植面積2.3萬畝,產量10.2萬噸,產品除了本地進行深加工外,遠銷日本、韓國、義大利、法國、台
臨河市臨河市
灣、香港等地。
(五)小麥:品質優良,粗蛋白含量高,出粉率高,是生產優質麵粉及進行深加工的理想品種,2000年種植面積41萬畝,產量為17.4萬噸。
(六)油葵:顆粒飽滿,含油率高,在國內市場享有盛譽,年產量達到1.34億斤。
(七)西瓜、蜜瓜:產量大,含糖量高,具有香、甜、脆等特色,產品遠銷全國各地,現已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西瓜、蜜瓜批發集散地,年產西瓜11.4萬噸,蜜瓜16.6萬噸。
6、林木
林木種類繁多,分屬楊柳科、榆科、胡頹子科、無患子科、槭樹科、薔薇科、葡萄科茄科、木棲科、聖柳科、豆科等共11 個科,17個屬,24種。天然林以紅柳、河柳為主,主要分布在黃河沿岸河灘地上,其次為胡楊、白茨。人工林主要有楊、柳、榆、沙棗、灌木、果樹等。
7、藥用植物
天然生長的有蒼耳、扁蓿、兔絲子、車前、蒲黃、蘆根、苦豆根、蒲公英、枸杞、茵陳、戟草、問荊、艾和甘草等。人工栽培的有黨參、百部、大黃、板蘭、黑醜、白醜等。
8、牧草
牧草資源豐富,有藜科、菊科、禾本科豆科蒺藜科、薔薇科、蓼科、蘿藦科、紫草科、玄參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報春花科、車前科、紅柳科、莎草科共16個科,48屬,60種。
9、家養畜禽
動物資源以家養畜禽為主,有牛、馬、、驢、駱駝等大牲畜,有綿羊、山羊等小牲畜,還有豬、雞、鵝、鴨、兔等。
10、皮張
質量優良,皮革與製品銷路較好,1999年牛皮產量為2890張,綿羊皮產量319041張,山羊皮產量23464張,加之周邊旗縣皮張匯集於臨河,流通量可達到80萬張。
11、絨毛
臨河區年產綿羊毛 4468噸,山羊絨350噸,二狼山白山羊絨纖維長,光澤好,強度大,柔韌性強, 被專家們譽為“纖維之王”,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12、工業產品
(一)“維信”牌羊絨、羊剪絨系列製品
維信(集團)有限公司年生產羊絨衫60萬件、羊絨圍巾30萬條、羊絨面料10萬米,羊剪絨製品180萬平方尺,“維信”連續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女裝名牌之一。
(二)“河套”牌雪花粉及其系列產品
臨河市臨河市
恆豐食品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河套”牌雪花粉及其系列產品榮獲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標誌。
(三)金川保健啤酒
內蒙古金川保健啤酒總廠 生產的金川保健啤酒經衛生部批准為中國唯一保健啤酒,獲吉尼斯世界之最證書,年產5萬噸。
(四)昌河飼料
昌河飼料發展有限公司年產優質全價顆粒、粉狀料及濃縮料20萬噸。
(五)“宇程”牌羊絨衫
宇龍羊絨衫有限公司年生產白山羊無毛絨30噸,“宇程”牌羊絨衫10萬件,羊絨圍巾10萬條。
(六)得利斯系列低溫熟肉製品
內蒙古得利斯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得利斯低溫熟肉製品和速凍、油炸、快餐食品系列,擁有瘦肉型豬、肉羊等三條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3000噸,得利斯為中國馳名商標之一。
(七)“冬青”牌、“敖敦”牌駝絨唐裝、防寒服、羽絨服
臨河民族服裝廠生產的“冬青”牌、“敖敦”牌駝絨唐裝、防寒服、羽絨服遠銷海內外,年生產能力為20萬件。

歷史

臨河市臨河市
臨河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七雄爭霸,趙武靈王開疆拓土,設定九原郡,臨河為九原郡西部地,至此時有隸屬。1929年建縣,1949年9月19日,臨河和平解放,1950年隸屬陝壩專員公署,1954年隸屬河 套行政區,1958年隸屬巴彥淖爾盟。1984年11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臨 河撤縣設市。在明末清初以前,臨河地區人跡稀少,到處是“天蒼蒼,野茫茫”的荒原景象。後來內地連年災荒,加上官逼民反,迫使山西、陝西、山東、河北、河南的“口裡人”不斷流落到臨河,在這裡開墾土地,從事農耕,使臨河地區逐漸變成農業區。1949年建國後,臨河人民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合理開發利用黃河水利資源,先後組織開挖了總乾渠、總排乾等大型灌排工程,改變了臨河地區農業生產的落後面貌。特 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城鄉互為依託、互相促進,臨河國民經濟有 了較大發展。

美麗的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我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三北”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北東經97度10分,東西直線距離為4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現在讓我帶大家認識一下美麗的內蒙古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