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布在廣東省的隆都、南蓢、三鄉、張家邊一帶。這個片區統稱為“中山片”。閩南話傳入中山市區後,由於自身的演變和受周圍方言的影響,與閩南本土的閩南話形成一定差別,這種方言被當地人稱為“中山閩語”
分布
中山講閩語的地域大致上分為四個不相連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包括大涌)、三鄉、南朗、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鎮區。習慣上,這幾個鎮區所說的閩方言,當地人稱之為“村話”。過去稱這些地區講“閩南話”是不確切的,因閩方言可分為閩東、閩南、閩北三個次方言,所以,應稱為閩方言。其分布較講客家話的為多,約占全市人口的12%左右。由於中山講閩方言的幾個不相連的鎮區,都是集中在市內沿海平原地區,其四周的鎮區主要講的是粵方言或客家方言(舊志也將閩方言稱為客話),因此,這幾個講閩方言的鎮區,應稱為“閩方言島”。
中山閩語基本皆可泛稱村話,而在沙溪、大涌一帶又稱隆都話;張家邊一帶又稱得都話或張家邊話;南蓢一帶又或可稱南蓢話;三鄉一帶又稱三鄉話是最接近閩南本土的閩南語的中山閩語。珠海淇澳島閩語屬於隆都話,拱北三村的閩語則稱為拱北話。隆都話、南蓢話和張家邊話為各地閩語(其中自閩南、閩東與潮汕的語源比較明顯)混合語,三鄉話為相對較純的閩南語(但仍有其他閩語的成份),拱北話成分尚欠研究。後兩者之間基本不能互通,與隆都話、南蓢話和張家邊話亦不能互通。雖然隆都話與東鄉地區的南蓢、張家邊話較為相近(亦基本上可大致互通),但因兩片間有粵語區(石岐話)相隔,經長時間發展兩片閩語中亦有差別。
方言特點
中山閩方言與中山其他方言比較,其主要的特點是:
1、沒有唇齒清擦音f ,如分、夫,北方及粵語的聲母都讀f,而中山的閩語均讀作p;
2、中山閩方言的d、t與北方和粵語的zh、ch有別,如“朱”、“沖”,中山閩方言的聲母讀作d和t;
3、中山的閩方言聲母沒有zh、ch、sh和z、c、s之分,只有z組聲母,沒有zh組聲母;
4、中山閩方言的古濁塞音、濁塞擦音多數變為不送氣的相應的清音;
5、中山閩方言的輔音韻尾變化複雜。但各閩語鎮區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了m、n、nɡ和b、d、ɡ、〔?〕等韻尾;
6、中山閩語的聲調一般有八個,如平、去、入各分陰陽,上聲不分陰陽,但有些鎮區的閩語上聲是分陰陽的,如沙溪、三鄉的閩方言。
現狀
中山閩方言島的發展趨勢,隨著歲月的流逝,外來語的衝擊,以及民族共同語言(即國語)的普及等等原因,現代年青人的閩方言正逐漸溶合於粵語和國語之中,而到海外謀生的中山閩語僑胞其方言也將融合到居住地的方言中去。由於中山閩語處於粵方言(白話)的包圍中,學界稱之為方言島。這些閩語方言島的居民以與周邊粵語居民交往中,受其影響變成了同時操村話和白話的雙方言區。近十幾年來,粵語對村話的影響越來越大,村話正處在不斷萎縮中。方言島已成為一種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