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鄧恩銘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生長在貴州少數民族山鄉,幼年靠親友資助求學。6歲上私塾,10歲進入到荔泉書院讀書。1917年秋畢業後,他走出“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的貧寒區域,到了有外國租界的山東半島,投奔過繼給黃家當縣官的二叔黃澤沛(曾在益都、淄川、沂水等地做官)。並由二叔資助於1918年進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
愛國運動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後,在“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下,他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爭,並在鬥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積極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自治會領導人兼出版部部長,主編校報,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在共同的鬥爭中,他同省立第一師範學生王盡美結成了親密戰友。他與王盡美組織學生抵制日貨,反對賣國條約,積極參加宣傳、演講、罷課、遊行等活動,成為學生界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1920年加入共產主義小組,11月21日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鄧恩銘被選為學會領導成員之一。學會出版以介紹新文化、新思想為宗旨的《勵新》半月刊,他在《勵新》半月刊上發表文章,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揭露社會黑暗,抨擊舊禮教、舊教育等社會現狀。1920年底,他同王盡美發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經常在一起閱讀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介紹蘇維埃俄國的書刊。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鄧恩銘與王盡美代表山東的濟南共產主義小組,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其他代表共同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在12名黨的創始人中,有兩名來自濟南,一個是王盡美,另一個是鄧恩銘。當時,鄧恩銘年僅20歲,是12名代表中年紀最輕的,也是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會上,同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李達、王燼美等同一起堅持馬列主義建黨原則,建立了中國無產階級的政黨—中國共產黨。1921年9月,又同王盡美等發起建立濟南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會員發展到五六十人。在中共中央代表的幫助下,建立了中共中央直屬的中共山東區支部,任支部委員。鄧恩銘在山東區支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黨的組織、宣傳工作和工運工作。
列寧接見
1922年1月,鄧恩銘赴莫斯科參加了共產國際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受到列寧的親切接見。鄧恩銘在蘇俄參觀時,從麵包分配標準中看到共產黨員應該作出的表率作用,終生以此要求自己;他自身勤儉,並同侵吞黨的經費的腐敗分子進行鬥爭。他在那裡留下的終生最難忘的印象,是實行的每日麵包分配標準——紅軍士兵2磅,工人1.5磅,機關人員1磅,共產黨員3/4磅。就此,他明確了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出的表率作用,後來始終以此來要求自己。
主政山東
1922年6月,他從蘇聯回到山東後,一方面大力宣傳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一方面仍然致力於黨組織的發展和山東工人運動的發動。他的叔父發現他參加革命活動,既驚又怕,極力阻撓,要他安分守己,求取功名。他父母在家鄉給他定了親,來信催逼他回家結婚,想以此來拖住他。鄧恩銘在給父母的信中說:“……兒主張既定,決不更改。”表達了他在革命道路上義無反顧的崇高精神。
中共“二大”以後,遵照黨中央會議精神和黨組織的決定,山東黨的工作重點是加強工人運動。鄧恩銘在淄博煤礦區住了下來,親自調查了解礦工的勞動生活狀況,向工人介紹世界各國及中國各地工人運動形勢,教育工人認識本階級的力量,組織起來同資本家作鬥爭。在他的領導下,礦區工人很快組織起“礦區工會淄博部”,並建立了淄博礦區第一個黨支部-洪山礦區黨支部,使淄博礦區的工人運動蓬勃開展起來。
1922年底,鄧恩銘赴青島創建黨組織。1923年1月,日本歸還青島後,鄧恩銘又被派往青島工作。他以東鎮國小教員為公開職業,秘密進行宣傳工作和組織發展工作。
1923年9月,在青島工程事務所所長唐恩良家中約七、八個進步學生秘密集會。宣揚馬列主義。1923年底,建立了青島第一個黨支部,擔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
1924年春,中共青島支部改為中共青島市地方執行委員會,鄧恩銘任書記。在青島工作期間,他經常身著短褲短褂,化裝成工人,深入工廠車間、鐵路車站和職工家庭,啟發工人覺悟,建立工會組織。
領導罷工
1925年2月8日,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威震千里膠濟線,迫使鐵路局答應了工人的部分要求。1925年4~5月,又組織領導了青島紗廠工人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先導。罷工工人達到1.8萬人,形成了青島歷史上震驚中外的第一次罷工高潮。他在青島的活動,引起了反動當局極大驚恐。他還參與領導了四方機廠的工人大罷工和青島全市工人大罷工,組織成立青島市各界聯合會和市總工會。在鬥爭中,他充分發揮了組織和領導才能,使罷工取得了全面的勝利。1925年8月,他被任命為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925年11月,山東地區委員會機關遭到破壞,他被捕入獄,遭殘酷折磨。後因患肺結核,經黨組織多方營救,得以保外就醫。1926年6月,他又再次秘密回到青島,擔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主持市委工作。
1926年6月,鄧恩銘再次秘密回到青島,主持市委工作。這時,青島的黨組織遭到很大破壞,急待恢復和整頓。他在極為困難的情況下,迅速恢復了青島的黨組織。
1927年4月,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他到武漢向中央匯報工作,併到毛澤東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介紹山東工運、農運情況。1927年8月回山東後,任中共山東省執行委員會書記。大革命失敗後,鄧恩銘輾轉山東各地青島和濟南之間,領導黨組織開展鬥爭。
1928年7月,鄧恩銘調回山東省委,而後在淄博礦區負責黨的工作。1928年末,王復元出賣了省委機關,鄧恩銘因此時正在機關中而被捕。這個叛徒隨後還當了捕共隊長,總在道口巡查辨認地下黨員。翌年8月,王復元被中共中央特科派出的特務人員擊斃於青島中山路上。
被捕犧牲
1929年1月19日,因叛徒告密,省委機關遭破壞,鄧恩銘在濟南第二次被捕。他在法庭上和監獄裡同敵人作了英勇的鬥爭,並組織領導了兩次越獄鬥爭,第一次是1929年4月19日晚上,只有楊一辰一人逃出;第二次是7月21日晚飯後,在地下黨的接應下,6人衝出監獄,他卻因受刑過重,體弱多病,行動困難,被敵捕回打入死牢。國民黨山東當局對他恨之入骨,面對敵人酷刑,鄧恩銘依舊堅貞不屈。
1931年4月5日,與劉謙初、吳麗實等22位共產黨員一起被國民黨山東當局槍殺於濟南緯八路刑場,犧牲時年僅30歲。
主要作品
著有《災民的我見》《濟南女校概況》《青島勞動概況》等。
相關詩詞:
在獄中,鄧恩銘同志寫下《訣別》詩:
卅一年華轉瞬間,壯志未酬奈何天。
不惜唯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
決心:
“讀書濟世聞雞舞, 革命決心放膽嘗。
為國犧牲殤是福, 在山樗櫟壽嫌長。”
這首詩寫於鄧恩銘代表山東共產主義小組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之後。
人物成就
鄧恩銘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少數民族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建人之一,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中共山東省委書記,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建立青島第一個黨支部,擔任中共直屬青島支部書記;建立淄博礦區第一個黨支部——洪山礦區黨支部。
受過列寧接見的中共一大代表。
五四運動爆發後,鄧恩銘參加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學生參加罷課運動,組織學生抵制日貨1920年11月,他與王盡美等組織勵新學會,介紹俄國十月革命,抨擊社會現狀。
1925年,組織領導青島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青島紗廠工人大罷工,成為“五卅運動”的先導。
1927年,鄧恩銘赴武漢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毛澤東舉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講課,介紹山東工運、農運情況。
社會評價
毛澤東在延安曾說:“王盡美和鄧恩銘是山東支部的創始人。”
董必武同志1961年8月21日在紀念王盡美的一首詩中寫道:“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泛舟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
後人有詩讚之曰:能歌且善吟,烈士鄧恩銘。對敵鬥爭很,反腐不容情。臨難不苟免,憾望南雁行。水家山川秀,奮鬥育詩人。
2009年9月14日,鄧恩銘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為了紀念鄧恩銘烈士,修建了鄧恩銘故居陳列室,供廣大遊人敬仰、參觀。江澤民、陳雲和喬石、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鄧恩銘烈士故居題詞,喬石、胡錦濤親臨參觀。
鄧恩銘烈士故居為一棟四排三間土木結構的普通居民瓦房,坐西朝東,當街而立。1979年批准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在陳列室舉辦有“鄧恩銘烈士生平事跡展”。故居重點陳列鄧恩銘學習工作及生活用具28餘件,遺物遺作23件,製作各種圖片80張。鄧恩銘祖居老屋仍保存,由村民鄧九(鄧國璋之孫)使用。被中組部、中宣部、省人民政府授予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貴州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
紀念郵票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周年,國家郵政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一)》紀念郵票5枚。其中一枚是“鄧恩銘”。
影視形象
2010《建黨偉業》張一山飾;
2011《少年鄧恩銘》張一山飾。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和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和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