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在中國的傳播(1903~1949)
正文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介紹,從20世紀初開始傳入中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得到了迅速的廣泛的傳播。辛亥革命前後 在中國最早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的,是1903年趙必振譯日本福井準造著的《近世社會主義》,上海廣智書局出版。該書第二編第一章《加陸馬陸科斯(即卡爾·馬克思)及其主義》中,介紹了K.馬克思的生平,馬克思與F.恩格斯的友誼以及他們的幾篇代表作:《共產主義宣言》(即《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經濟學之評論》(即《政治經濟學批判》、《自哲理上所見之貧困》(即《哲學的貧困》、《英國社會勞動之狀態》(即《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該書還介紹了以《資本論》為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如勞動價值、勞動力價格、剩餘價值、資本的來源等,並以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論證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存在、發展和必然滅亡的規律性。
1905年 11月蟄伸(朱執信)在《民報》第2號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文中節譯了《共產黨宣言》,並著重介紹了資本的實質及利潤的來源、無產階級貧困化等問題,得出了“資本基於掠奪”的結論。雖然對《資本論》介紹的深度和廣度遠不如《近世社會主義》一書,但卻是作者根據自己對《資本論》中某些觀點的領會來寫的,是中國人早期介紹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著作。
“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產黨成立 “五四”運動以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1919年5月李大釗(1889~1927)在《新青年》第6卷第5、6號“馬克思主義專號”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文章介紹了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和《資本論》的主要內容,闡述了剩餘價值理論,剖析了資本剝削的實質,闡明了無產階級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北京《晨報》副刊在李大釗主持下開闢了《馬克思研究》專欄,並在1919年 5月9日至6月 1日的專欄中發表了食力從日文轉譯的《勞動與資本》(即《僱傭勞動與資本》),這是中國第一次發表馬克思重要經濟著作的譯文。在1919年 6月3日至11月1日的專欄中發表了淵泉(陳溥賢)譯的《馬氏資本論釋義》(即K.考茨基的《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920年8月,上海社會主義研究社出版了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1920年9月上海新文化書社出版了李漢俊譯馬爾西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1920年10月北京《民國》雜誌發表了費覺天譯的《馬克思底資本論自敘》(即《資本論》第一版序言》)。1920年《新青年》第 8卷第4號發表了震瀛譯列寧的《過渡時代的經濟》(即《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這段時間中,已初步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經濟思想。 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民眾的自發行動,開始變為在共產黨領導下有計畫有組織的政治活動。1921年 9月中共中央委派李達在上海成立人民出版社,計畫出版“馬克思全書”、“列寧全書”、“康民尼斯特(共產主義)叢書”等著作。雖然由於白色恐怖和物質條件不足而沒完成計畫,但仍有一批著作問世。有關經濟學的著作有:袁湘(袁讓)譯《工錢勞動與資本》(即馬克思的《僱傭勞動與資本》),李漱石(李漢俊)譯《資本論入門》,李立譯《勞農會之建設》(即列寧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等。1922年5月5日馬克思誕生 104周年,在中共中央領導下,各地共產黨、共青團組織和進步團體紛紛開展紀念活動。上海專門編輯出版了《馬克思紀念冊》,載有馬克思傳記和學說。1922年,李季譯《價值、價格及利潤》(即《工資、價格和利潤》),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新青年出版社出版史達林的《列寧主義概論》(即《論列寧主義基礎》);1927年3月陳壽僧譯R.盧森堡的《新經濟學》,中國新文社出版。當時,李大釗等還採取演說、講課等形式來宣傳馬克思主義及經濟學說。李大釗在1922年 2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舉辦的演講會上,講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1923年1月又在北京大學經濟學會講了“社會主義下的經濟組織”。李達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應毛澤東的邀請任湖南自修大學校長,講授剩餘價值學說等課程。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革命處於低潮。但在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在中國的傳播卻有新的進展。在翻譯原著方面,1929年,杜竹君譯《哲學之貧困》,上海水沫書店出版。1930年,吳黎平譯《反杜林論》,上海江南書店出版。《資本論》第一卷,有多種譯本:一是陳啟修(陳豹隱)譯,第1分冊(1~3章);二是潘冬舟譯,第2、3分冊,上海崑崙書店1930年版和北京東亞書店1932年版;三是王慎明(王思華、玉樞)和侯外廬(右銘)譯,分上下冊,北京國際學社 1932,1936年版;四是吳半農譯,第1卷第1分冊(第1、2章),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劉埜平譯《資本主義最後階段帝國主義論》,上海啟智書局1929年版。彭葦秋等譯:《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上海春秋書店1930年版。畫室譯:《科學的社會主義之梗概》(即《卡爾·馬克思》),上海泰東圖書局1930年版等。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革命根據地也得到傳播。由於國民黨軍隊的反革命“圍剿”,根據地的紙張和印刷條件非常困難,但仍用油印機、石印、木板來印刷或用毛筆手抄馬克思主義著作。如手抄本《馬克思主義淺說》,通俗地解釋了什麼是資本、商品、價值、使用價值。中共興國縣委曾翻印過另一版本的《馬克思主義淺說》,閩西根據地出版過《社會主義淺說》等。
抗日戰爭時期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一直關懷馬克思主義著作的出版工作,並號召全黨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來提高黨的戰鬥力。在這種形勢下,延安成為出版發行馬克思主義著作的重要陣地。解放社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叢書》、《列寧選集》、《史達林選集》等。其中有《政治經濟學論叢》、《〈資本論〉提綱》、《哥達綱領批判》等。此外,在解放區的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等學校還開設有政治經濟學和現實經濟的課程。 在上海、武漢、重慶等國民黨統治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的出版工作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一方面重印延安解放社的書籍,以及重譯和再版一些已有的經濟學著作;另一方面又出版了一批新的譯著,1938年郭大力、王亞南譯《資本論》全書,由上海讀書生活出版社首次出版;1939年又出版了郭大力譯《資本論通信集》;章漢夫和許滌新譯《恩格斯論〈資本論〉》。
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1949年5月上海實踐出版社出版了郭大力譯《剩餘價值學說史》。到此為止,馬克思的主要經濟著作幾乎都有了中譯本。
這一時期,在解放區繼續出版發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1949年 2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審定的“幹部必讀”書目,其中一半是與經濟學有關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帝國主義論》、《國家與革命》、《列寧主義基礎》、《列寧史達林論社會主義建設》(上、下)、《列寧史達林論中國》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著作在中國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有力地指導了中國革命。
參考書目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國的傳播》,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張靜廬:《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中譯文年表》,《新建設》1953年第5期,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