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典謨

鄧典謨

鄧典謨(1874~1946),字欽甫,號曉峰,晚號庸庵老人,宜章縣太平里鄧家灣人。革命烈士鄧中夏之父。幼讀私塾,後入嶽麓書院深造。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應鄉試,與譚延闓“同舉賢書,一見如故”。中舉後,歷任浙江鹽大使,溫州、台州兩府佐治員、溫州府發審委員、戒菸局坐辦委員、統計處編審員等職。辛亥鼎革後返湘。民國元年(1912)任郴郡六城公立中學校

人物介紹

鄧典謨(1874~1946),字欽甫,號曉峰,晚號庸庵老人,宜章縣太平里鄧家灣人。革命烈士鄧中夏之父。幼讀私塾,後入嶽麓書院深造。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應鄉試,與譚延闓“同舉賢書,一見如故”。中舉後,歷任浙江鹽大使,溫州、台州兩府佐治員、溫州府發審委員、戒菸局坐辦委員、統計處編審員等職。辛亥鼎革後返湘。民國元年(1912)任郴郡六城公立中學校。次年當選省議會候補議員(民國六年遞補為正式議員),同時被湖南督軍譚延闓委任為衡山縣知事。旋赴京,供職於北洋政府國務院銓敘局,任主事,後調任秘書廳主事。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任行政院一等書記官。民國二十五年告老還鄉,專事縣誌纂修,為振興鄉邦文獻竭盡全力。志書版行之次年,在鄧家灣設國學社,教書育人,從事著述,並被湖南省政府聘為顧問。主要著述有《論語會通》、《本草注要》《宜章縣誌》民國版等。

[民國]宜章縣誌以總纂遴選得人,鄧典謨舉人出身又久經官場歷練,可謂抱經世之才,擅三長之術,深諳修志三昧,且以縣人述縣事,更是得心應手。是故全書義例謹嚴,文辭典雅,資料翔實,考證精當,在諸多民國期間之縣誌中,堪稱上乘佳作,歷受志界好評

鄧典謨與《宜章縣誌》

鄧典謨,族譜名鄧祚晴,字欽甫,號曉峰,又號小慵,湖南宜章鄧家灣人,清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三日(公元一八七四年二月三十日)出生。

鄧典謨“幼時發蒙村塾”,十四歲時習《禮記》《春秋》《國小》及“韓歐古文及明天、崇間各家制藝”, “朝夕咿喔,手不停披”①,十九歲入嶽麓書院,一九0二年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併科鄉試,與茶陵譚延闓“同舉賢書,一見如故”②,結為金蘭之交。一九0七年由省考第五名保送禮部會試,取列第二等,以鹽大使身份赴浙江,分發永嘉、長林兩鹽場,後充溫、台兩府學務佐治員、溫州府發審委員、戒菸局坐辦委員、統計處編纂員等職。

1911年,浙江省教育廳鑒於瑞安地方上一些人士對私立中學堂學生畢業成績持懷疑態度,聯名呈省,要求派員複試一事,特委派鄧典謨為複試委員,前往瑞安私立中學堂對學生考試成績進行驗收複查。經過六天複試,鄧典謨親自校閱試卷,認定學生考試成績合格。省教育廳審定後行文,學生考試成績有效,同意學堂恢復公立,校名為瑞安公立中學堂。

1912年返湘,省教育司聘為郴郡六城公立中學校長,遴選省議會候補議員。翌年譚延闓又委其為衡山縣知事。未幾,北洋軍閥湯薌銘入湘主政,欲擢升鄧典謨到省視事。其母鄺氏聞訊,嚴加制止,令其辭職“遠走京師,不為湯用,以避其辱”。遂遵母命赴京師,供職於北洋政府國務院銓敘局。民國六年遞補為湘省議員,民國七年擢銓敘局主事,民國十年調秘書廳主事。國民黨定都南京後,由行政院三等書記官遞升為一等書記官。鄧中夏就義後,於一九三六年秋告退回鄉,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日病逝於宜章,著有《慵菴自述》《慵菴詩文集》,均未付梓。

鄧典謨的思想比較複雜。他贊成維新,曾與湖南辛亥革命志士、同盟會會員彭邦棟等人過從甚密,但他卻從不介入革命。正如他的好友鬍子靖所說:“常以‘清慎勤’三字為訓,故曉峰自服官以來,奉取維謹”。③當鄧典謨得知兒子鄧中夏在北京大學接觸馬克思主義的“異端邪說”時,曾委託參議院議員彭邦棟去多次勸說,嗣後又委託鬍子靖在農商部給兒子找了個待遇較高的職務。當這一切都被鄧中夏拒絕之後,他一怒之下,宣布與鄧中夏脫離父子關係,聲稱再也不出錢供兒子讀書。一九三三年鄧中夏就義後,他又屢次上書.欲告退回鄉,未許。

他的複雜思想,還可以從他編纂《宜章縣誌》中窺測一斑。

宜章“自隋末析郴南鄉,別為一縣,置縣既晚,唐及五代,文獻無證,宋時人文漸盛,而志乘未有專書”,④明隆慶年間.始修《宜章縣誌》,後經萬曆、崇禎兩次續修,清康熙乙丑、壬寅、乾隆丙子、嘉慶乙亥等年均曾纂修,但前五種刻本均毀於兵燹,僅存丙子、乙亥兩種刻本。一九三六年秋,宜章成立縣誌局,再次續修縣誌,鄧典謨任縣誌局總纂。由於人員不齊,經費拮据,加之不久抗日戰爭爆發,縣誌的修纂“時輟時作,屢聚屢散”,“當局坐視旁觀匿笑,或且欲敗其事”,“幸各父老慷慨資助,捐款數萬”,”首尾五年,始克成書”,⑤直到一九四一年才付梓刊印。

民國本《宜章縣誌》,無論從體例、內容等各方面,較丙子、乙亥兩刻本,均有所不同。

舊刻本《宜章縣誌》,因襲《元和郡縣誌》和《太平寰宇記》的體例,分為二十四卷,有綱十八,目一百九十餘,計有輿地、民性、俗尚、建置、陂堰、學校、戶口、貢賦、官師、選舉、城池、秩祀,賢名、方外,災祥、文藝等,“僅觕具崖略”⑥而已.新刻本則在此兩志的基礎上,“文省事增,例亦加密”,⑦修其訛誤,補其遺漏,雜各種體例之長,“改定體例,參合見聞,襞積成書”。⑧除刪除、合併了一些條目外,新增加了象緯、人物、政黨,社會、事紀、財政、食貨、倉儲等綱目,洋洋三十二卷,略古詳今。資料更為豐富,內容比較翔實,分類亦趨科學,考訂也頗為精當。如“山”“水”一門,舊志都併入“疆域志”中,民國本則單獨成卷,分別用《山海經》《水經》體例,“山志”以水為界,“水志”以山劃域,對縣境內的大小山峰、河溝溪渠,分別尋脈覓向,溯源窮流。“事紀”一門,則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對本縣內歷代所發生的各類事件,搜采輯比,條理井然。

民國本參照《湖南通志》,除《藝文志》分經、史、子、集輯錄縣人各種著述外,還另輯一卷《宜章文征》作為《宜章縣誌》的附卷,用來“表彰先賢,闡揚節烈,遊覽風景,記述故實軼事”,⑨內中收輯有歷代遷客騷人如沈儉期、韓愈、張曙等人在宜章所作的詩文題詠和軼聞趣事。

民國本還輯入了一些科學知識和不少的統計資料。如《象緯志》,除“分野’一節外,還參比《湖南通志》,選入了“經緯度里表”、“太陽出入時刻表”。《食貨志》《財政志》等卷則收錄有不少有價值的統計圖表,如“土產內銷外銷概數表”、“田賦徵收統計表”、“各年度賦稅統計表”等。

除此以外,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鄧典謨在《宜章縣誌》中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武裝的稱謂的改變。由於政治、歷史諸方面的原因,縣誌分纂員在擬稿中,都將我黨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宜章的革命活動加以歪曲、醜化,對朱德、毛澤東等率領的紅軍,誣之為“匪”。鄧典謨在審定稿件時,將這些帶貶意色彩的詞語盡行刪去,直呼為“朱毛共軍”、“朱毛大軍”、“肖克大軍”⑩。單從他的這一秉筆直書來說,確是難能可貴的,許多人都交口稱讚。前不久,肖克來宜章翻閱《宜章縣誌》,見通篇無“共匪”字樣,十分驚奇,當他得知是鄧典謨所為時,連聲贊曰:“難得!難得!”

①、鄧典謨《從兄樹楨先生傳》,民國二年《鄧氏族譜》卷十一

②、譚延闓《恭祝鄧母鄺太夫人六旬晉一壽序》,民國二年《鄧氏族譜》卷十一

③、鬍子靖等《鄧母鄺太夫人七秩晉一生日壽序》,民國二十三年《鄧氏聯譜》卷十二

④、鄧典謨《宜章縣誌·序》,民國三十年《宜章縣誌》卷一

⑤⑥⑦⑧同④

⑨、《宜章縣誌·藝文志序》

⑧、見《宜章縣誌》卷七《事紀》

原載《湖南地方志通訊》1985年第4期 作者 馮資榮

鄧典謨的夫人廖彩德與蔡暢、賴若愚在北京 鄧典謨的夫人廖彩德與蔡暢、賴若愚在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