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歷史
唐開元末年﹐劉秩仿周禮六官所職﹐根據經史百家文獻資料﹐撰《政典》三十五卷。杜佑以該書為基礎﹐增益資料﹐擴充規模﹐撰成《通典》﹐於貞元十七年(801)進呈。《通典》規制宏大。上自《史記》八書﹑《漢書》十志﹐下至晉﹑宋﹑齊﹑魏﹑隋書諸志﹐皆所取資﹐並參照了《隋官序錄》﹑《隋朝儀禮》﹑《大唐儀禮》﹑《開元禮》﹑《太宗政要》﹑《唐六典》等典制政書。《通典》確立了中國史籍中與紀傳體﹑編年體並列的典制體﹐開闢了史學著述的新途徑。在《通典》影響下﹐《通志》﹑《文獻通考》等書相繼問世﹐為研究中國歷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相關資料
《通典》目錄(明嘉靖本)
杜佑編撰《通典》的目的﹐是要揭舉先代“政治之大方”﹐為唐朝統治者提供“龜鏡”。按照“經邦濟世﹐治國安民”的原則﹐他認為治理國家﹐經濟條件最重要﹐所以列食貨典(十二卷)為九門之首﹐下面依次為選舉典(六卷)﹑職官典(二十二卷)﹑禮典(一百卷)﹑樂典(七卷)﹑兵典(十五卷)﹑刑典(八卷)﹑州郡典(十四卷)﹑邊防典(十六卷)。《通典》與舊有的史志不同﹐它不列天文﹑律歷﹑五行﹑釋老等﹐又將原地理志的內容改編為州郡典﹐把原屬地理志的人口內容收入食貨典﹐單開“歷代盛衰戶口”子目﹐另增邊防典。並在食貨典中增加“輕重”子目。這些安排都體現了“經邦濟世”的原則。
《通典》全書綜論有關歷代政治制度﹑經濟措施﹑州郡建置以及邊防政令等﹐略於遠古﹐詳於當世﹐時間斷至天寶年間﹐部分內容至中晚唐。
《通典》大量引用古代文獻資料﹐其中許多文獻今已亡佚﹐賴有《通典》得以部分保存。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就有近九百條材料是從《通典》中輯出的﹐所以該書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書中有關唐代的內容約占四分之一以上﹐多取自當時的官方文書﹑籍帳﹑大事記以及私人著述﹐諸如詔誥文書﹑臣僚奏議﹑行政法規﹑天寶計帳等﹐均屬等一手材料﹐是研究唐史的基本史料。但有的部分取材不當﹐顧此失彼﹐間有遺漏﹐有的輕重失檢。如兵典只注意到兵法﹑計謀和戰例﹐忽視了兵制等有關內容﹔邊防典偏重介紹邊疆民族和域外王國情況﹐忽略防務制度措施等。
宋代史學家鄭樵﹑馬端臨以《通典》為楷模﹐分別撰成《通志》和《文獻通考》﹐習稱“三通”。《通典》在宋﹑元﹑明﹑清各代有多種刻本﹐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為流行。國外有朝鮮活字刊本。今存最古版本為北宋刻本﹐現藏於日本宮內廳書陵部。1981年日本汲古書院以其原版影印刊行﹐其缺卷部分用日本天理圖書館藏南宋刻本﹑靜嘉堂文庫藏元刻本補齊。
三國史籍盤點
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