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是一座摩崖石刻釋迦摩尼佛造像,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餘公里處的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整體高63米,開鑿於公元551年,具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風格。

基本信息

簡介

西山大佛西山大佛

西山大佛,又稱蒙山大佛,位於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坐落於蒙山北峰,在山崖石壁上開鑿而成,始建於北齊年間的公元551年,為佛教淨土宗早期道場開化寺的上寺建築物,比中外馳名的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史料記載高約200尺(約66米),也是中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歷史

西山大佛西山大佛

北齊高洋帝於天保二年(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並歷時24年開鑿了西山大佛。比四川樂山大佛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早162年。

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自北齊鑿佛,歷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歷代都有重修、擴建、瞻仰、記事等碑刻。

元末,大佛的頭部曾經掉落,到了明洪武十八年間,晉恭王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800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沉睡。

1980年,山西省文物古蹟地名考查時,考古人員發現了這尊湮沒了600餘年的大佛。由於寺毀閣傾,大佛淹沒於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

2007年4月18日,西山大佛全面修復工程開始,6月正式動工,2007年10月15日,大佛全面加固結束。到2008年春節前,這座有著1500年歷史、湮滅了600年的巨型摩崖石刻重新面世。

2008年3月,蒙山大佛頭部復原工程初步完成,恢復後大佛頭像有11.8米高。

2008年5月,西山大佛正式“開光”迎客,

風格特徵

晉陽西山大佛佛像樣式融合了南北兩朝的藝術風格,極具歷史研究價值。

大佛整體高63米,外露胸頸的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僅低於中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西方所說的“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10米。按鑿制年代北齊天保二年(551年)計算,西山大佛也比阿富汗巴米揚大佛早一個世紀。因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應是世界第二大佛,而論年代則是世存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遺存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於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後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蹟。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餘,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由於大佛的岩體為疏鬆的砂岩,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蹟。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台基。雙腿和台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宿白根據清理前的遺蹟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後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並不是倚坐的佛像。後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雲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並根據三者的高度關係(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台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築遺蹟,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築年代可能晚於五代。建築遺蹟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後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岩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徵,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於北齊。窟內為素壁,並無龕像,屬於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保護與開發

1994年,大佛所在的寺底村計畫開發蒙山大佛旅遊,為此籌集了十萬元人民幣的資金,但是後來寺底村決定用這筆錢投資煤礦,開發蒙山大佛一事擱置下來。2003年至2004年,太原市政府也曾有意開發蒙山大佛。2005年,寺底村的村辦煤礦被關停,寺底村再次計畫開發蒙山大佛旅遊,先清理了覆蓋佛身的土石。隨後,寺底村籌集資金,打算為蒙山大佛補上一顆佛頭。2006年9月,新修佛頭的工程開工了。按照寺底村的計畫,先要在大佛佛頭的位置挖一個坑,打上混凝土基礎,再在其上新建鋼筋混凝土材質的佛頭,工程預計在2007年5月完工。2007年1月,寺底村的重修過程被緊急叫停,原因是政府認定用水泥修復佛像不符合文物保護的原則。太原市晉源區政府請來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專家勘測蒙山大佛所在的山體,並重新制訂了大佛的保護、重修計畫。重新制訂的方案是:在佛身上選幾個點,將擰起來的幾根鋼筋打入,灌入水泥,以固定岩體,防止塌落;新修佛頭選用新型材料,看起來像岩石,但遠比岩石輕。新修的佛頭高12米,直徑8米,重140噸左右,風格參考了當地出土的北齊佛像。加固佛身時總計灌漿450噸以上。2008年1月,佛頭安放完畢。2008年10月7日,完成修復的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同年11月,太原市物價局召開會議,討論蒙山大佛景區的定價問題,初步的方案是門票90元人民幣。不過,最終蒙山大佛還是維持免費開放。蒙山大佛附近有煤炭石灰石等礦藏,多年的開採導致蒙山大佛附近出現採空區,威脅著蒙山大佛的安全。2008年至2011年,太原市先後共申請到2.11億元人民幣用於蒙山地質治理。治理恢復了荒山、荒坡的植被,也基本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

2011年2月,太原市的39名政協委員同1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議,建議政府及早著手修復蒙山另外八尊大佛。他們認為,蒙山大佛兩側的山體上各有四尊未修復的佛身,連同已經重修的蒙山大佛,共是九尊大佛。提案中列舉了六條理由,例如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佛教徒來太原朝拜”、修復九尊佛後蒙山“將超過美國總統山的規模”、經專家研究考察“蒙山大佛的保護開發利國利民利世界”等。

2013年10月1日,蒙山大佛披上了一件金色僧袍。此事經報導後,有媒體質疑此舉是為了遮羞,是為了用僧袍遮住風化嚴重的佛身。10月9日,蒙山大佛景區將大佛的僧袍取下。景區負責人表示蒙山大佛的修復是“修舊如舊”,穿僧袍絕不是遮羞;穿僧袍和與泰國的交流活動有關,披僧袍是活動主辦方提出的,僧袍並非臨時製成,是5年前捐贈的;取下僧袍是因為那一天風大,害怕僧袍被風颳壞。

史書記載

據《北史》,北齊後主高緯“承武成之奢麗,以為帝王當然,乃更增益宮苑。”“鑿晉陽(今太原市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鑿制工程浩大,動員無數民工巧醫,日夜不停,長達25年之久,大佛方告成。唐《法苑珠林》卷14載:顯慶末年(公元660年)唐高宗李治及皇后武則天“巡幸并州,……親到……北谷開化寺,大像高200尺,禮敬瞻睹,嗟嘆希奇……”。

流傳歷史

另據《嘉靖太原縣誌》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後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01年)建佛閣,改額淨明。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於禪之後,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

五代後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於後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於內,同時建“雁塔蜂台”,修“鹿苑雞園”。大閣凌雲,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築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在的開化寺,後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後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現大佛遺蹟。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岩”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掘現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現的建築遺蹟,經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袈裟儀式

古代

西山大佛西山大佛

唐顯慶五年,唐高宗武則天夫婦巡幸晉陽故地,親來瞻禮蒙山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回到長安後,還令宮內專門為大佛製作了一件碩大無朋的袈裟,派遣特使送至晉陽,並在晉陽百萬僧俗的矚目下為大佛舉行了披袈裟儀式,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燭山川”。一時蒙山大佛在皇家眼中形同國廟,在百姓眼中至靈至寶,倍受尊崇。這令中國蒙山大佛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顯得尤為光鮮靈異。

現代

2013年10月1日,一件巨大的金黃色僧袍披在了大佛身上,“蒙山大佛披上巨型僧袍”的訊息很快成為輿論熱點。給佛像敬獻披風、僧袍,是佛學文化活動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在寺廟中也常有信眾捐贈,來表達意願。而這件大佛僧袍就是當地居民牛夢初在2008年捐贈給蒙山景區管理中心的。這件僧袍由100個工人耗時半年手工製作而成,重達800斤。

傾斜危險

由於當地長期進行煤炭開採活動,蒙山大佛景區存在數量眾多的採空區,由此引發的地面裂縫、塌陷等問題已經顯現,對大佛形成嚴重的威脅。國土資源部紀檢組長王壽祥2009年在考察蒙山大佛後指出,受到地下採空區的影響,大佛有傾斜的危險,需要加強地質環境治理,謹防大佛成為“比薩斜塔”。

儘管該區域內7座煤礦以及一些礦山企業在2007年已全部關閉,但是由於長期的煤炭開採以及其他礦山資源開發活動,該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採空區,對當地的地質環境破壞已經非常嚴重,需治理面積達到7.74平方千米,采空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災害顯著,崩塌、滑坡、土石流等地質災害也時有發生。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太原市主要景點列表: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