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杏花嶺區轄10個街道、2個鄉:巨輪街道、三橋街道、鼓樓街道、杏花嶺街道、壩陵橋街道、大東關街道、職工新村街道、敦化坊街道、澗河街道、楊家峪街道、中澗河鄉、小返鄉。北同蒲鐵路、東山過境高速公路橫貫南北,太原市最大的鐵路貨運站太原東站也坐落於此。

礦產。杏花嶺區是省會太原的政治中心和商貿中心,山西省政府、省政協、省軍區、太原市委、太原市政府等省、市黨政軍機關均駐在該區。區內人文自然景觀薈萃,既有汾河公園、龍潭公園、臥虎山公園(動物園)、城西水系等觀光瀏覽景點,又有城隍廟、鐘鼓樓、關帝廟、進山樓(梅山)、五福庵、龍角山、拱極門等文物古建,還有國民師範舊址、太原解放紀念館、徐向前元帥紀念館等園林化革命教育基地。全區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3%,空氣品質好於二級以上天數245天,人居環境優美,充分展現了中心城區的新形象。
特色

杏花嶺原本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街名,而是一個花園林苑的名稱,是誕生於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晉王府花園之一。當時的杏花嶺,確實是個有坡有嶺,遍植杏樹,令人賞心悅目的去處。它與毗鄰的松花坡,亦稱松花園,相映為趣,堪稱太原城中的園林之最。
據記載,早年的杏花嶺,地處晉王府城內東南隅。每逢仲春之際,坡嶺翠綠,杏花簇簇,綠紅掩映,香氣噴溢,簡直是一個杏花的世界。後來,晉王府城壽終正寢,杏花嶺也逐漸荒蕪。直至清中葉之後,這裡又慢慢地得到開發,杏樹、榆樹成林,成為太原城中的一片公共林地。大約是在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山西農林學院墾植杏花嶺一百餘畝林地,作農林試驗場,栽培新的苗木。民國八年前後,晉軍的兩個團在這昔日的杏花嶺和松花坡的樹林中進行軍事演習,可見這片林地之大了。
日本侵略軍攻陷太原後,看中了杏花嶺這塊風水寶地,砍伐林木修建神社。40年代初,這些侵略軍又將杏花嶺北坡上的林木砍伐一淨。為掩飾其掠奪行為,他們在這被砍伐殆盡的嶺坡上修建了簡陋的體育場,供在並日人和軍隊操練服務。
日寇投降後,閻錫山又在這個所謂的體育場上,修築碉堡加固城防。太原解放前夕,這個體育場則成為閻軍固守太原、困獸猶鬥的炮兵陣地。一個延襲數百年的林木茂密,花香鳥語的鬧市中的良好自然景觀,就這樣在短短的十多年間,葬送在日本侵略軍和反動軍閥的魔掌之中。日軍投降及太原解放,這裡已是樹木凋零、花卉無幾、滿目蒼夷的荒坡禿嶺。
太原解放之後,人民政府和太原人民,在這片荒坡之上重新修建了體育運動場,以其原稱杏花嶺命名,全稱杏花嶺體育場。
對於美好的東西,人們總是懷念不忘的。杏樹、杏花雖一去不返,土坡土嶺雖已湮設為平地,然而,這使人嚮往的名字——杏花嶺,卻演變為街名流傳了下來,給太原的人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歷史

繁華與氣勢標榜著高貴,這片園林便是王室身份的象徵,它讓朱氏子孫在守衛基業的同時,也把日子過得十分舒適,讓他們的生命熨帖在維護北部安寧和享受生活的時光里。
回想當年朱元璋初建明朝,殘元勢力始終是北方的主要威脅,為了鞏固政權,將各地的軍權掌握在皇室手中,朱元璋先後將他的二十四個兒子冊封為王,朱元璋的第三子朱蓀被封為晉王,駐節太原。據說,朱蓀生得修目美髯,顧盼有威且天姿聰穎,善於騎射,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與太子一起師從於著名學者、《元史》總編宋濂,可謂文武雙全。因此,朱元璋才將這座歷經戰亂、已殘缺不全、難以防守的北部邊防重鎮交給了他。
建成後的太原城城周12公里,高12米,外側包磚,共開8門,城上建4座角樓,8座門樓,92座敵樓,僅拱極門(小北門)就比山海關之城樓、西安之城樓規模都大,大北門和大南門顯然比這座小北門更大。
遙想當年晉王朱蓀站在城門上俯視晉陽城,城堅池深,百姓安居樂業,自己也深感欣慰,然而,這城內似乎多了些霸氣,多了些沉重,少了些綠意,少了些秀美。因此,朱蓀在晉王府城東南隅有坡有嶺的地方修建了一座王府花園,遍種杏樹。每逢仲春之際,坡嶺翠綠,杏花簇簇,綠紅掩映,香氣噴溢,簡直是一個杏花如雪掛的世界。
遺憾的是,這片杏林在搖曳了300多年後,被清初的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後來,這裡雖也曾被開發,卻又屢遭戰火。但300多年的歷史終究難以磨滅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它讓那些嚮往和平、愛美懂美、享有民族氣節、追求優雅意境的人們每每念及,在他們心中,杏花不僅只是美的象徵,更是三晉文脈中和諧與兼容的標誌。戰火摧毀了它們的身軀,卻無法帶走它們在三晉兒女心中的根。因此,杏樹杏花雖已作古,杏花嶺這個令人嚮往的名字卻演變為街名進而沿用為區名流傳了下來,讓人們懷念、品味那曾經見證過、美麗過一段歷史的王府花園。
建設

文化

行政區劃

楊家峪街道
轄:大窯頭村、小窯頭村、石柱溝村、楊家峪村、淖馬村、傘兒樹村、耙兒溝村、東溝村、河裡頭村、山莊頭村、長江村、剪子灣村、道場溝村、小棗溝村、敦化坊村、享堂村。
中澗河鄉
轄:中澗河村、東澗河村、牛駝村、丈子頭村、柏楊樹村、七府墳村、南窪村、穀旦村、棗溝村、耿家莊村、長溝村、西嶺村、下嶺村、王家山村、瓜地溝村、海家窪村、洪子峪村、瓦窯頭村。
小返鄉
轄:後溝村、東坪村、麥坪村、小返村、南坪村、水溝村、窯頭村、榆林坪村
相關條目
山西名勝拾遺
山西作為中國的文物大省,不僅在數量上居全國前列,而且以品類全、內涵博、價值高享譽海內外,山西複雜多變的地質、地貌、水文、氣象條件,造就了許多雄偉壯觀、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文物古蹟遍布全省,這些得天獨厚、古今兼備的旅遊資源,是發展山西旅遊事業的基礎。 |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