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太山寺又名太山龍泉寺,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23公里風峪溝北。四周叢林遍野,古柏掩映,寺隱其間,非登臨不易得見。太山之名,始見於沈約撰寫的《宋書》,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聞名於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據碑文記載,始建於唐景雲年(公元710 年)。原為道教廟宇,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為佛寺。金、元時,寺宇廢圮,明代重建,為附近佛寺之首。
該寺始建於唐景雲年間,原為道教宮觀,名為昊天祠;明初改為佛教寺院;金、元時被毀;明代重建。這裡山勢高低不一,所以寺院也隨之錯落有致。從下至上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兩廂廊廡、大雄寶殿、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大殿等。殿內有菩薩塑像,始造於明代,塑工洗鍊,色澤純樸,神態俏麗俊秀。寺院後部有蓮花寶洞,洞中積水終年不絕。前院東隅有唐景雲年間所鑄的石碑。
太山龍泉寺坐北朝南,殿閣樓台依山勢而建,高低參差,層層鋪開。山門之外是一大片平地,窯洞式的樂樓台基至今尚存。山門為懸山頂,額曰“山林古剎”,門檐之下的椽柱頭上還保留著道家“八卦”痕跡。左右兩翼鍾、鼓樓為磚木結構,鐘樓上的鐵鐘系1745年(清乾隆十年)補鑄,至今完好無損。進入山門便是前院,迎面二層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底層磚砌窯洞,供奉觀世音菩薩;上層磚木結構殿堂,原奉佛祖釋迦牟尼,殿頂的天棚上懸塑彩繪著二龍戲珠,二龍昂首欲飛,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院中遍植牡丹、芍藥、月季等花卉,4隅有4株唐代古槐,逢春夏花開時節,滿院清香沁人心脾。前院東北隅古樹一旁,有一通高5米、寬1米的大石碑,為711年(唐景雲二年)所立,字跡泯滅,已不能辨識,但碑額上雕鐫螭首仍存,尚能看出唐代風格。
後院的平台開闊寬敞,周砌十字花牆低欄,中間並列著3座八角攢尖頂建築,分別是觀音、文殊、普賢3殿,為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所建。正中觀音閣為八角形狀,黃色雕花琉璃脊,五彩斗拱,出檐深邃,建築結構奇巧玲瓏;閣中正面靠牆塑釋迦牟尼三身佛,閣兩側有四大天王護法神像,其餘空處則為立體感極強的人物、殿宇、山水、花草等懸塑;閣中央六角蓮花台上端坐著觀世音菩薩,兩旁十八羅漢面對菩薩,作朝拜狀。牆壁上懸塑著各路神仙會聚海波之上,其構思獨具匠心。觀音閣兩側為文殊、普賢二殿,分別有文殊騎青獅、普賢乘白象泥塑。
建築布局
寺址因山勢建造,高低錯落,主從有致,樓台殿閣,參差其間,自成格局。依次有山門、鐘鼓樓、大雄寶殿。唐景雲二年大碑矗立於前院東隅。登台級有大雄寶殿一座,大雄殿頂二層疊起,後部山腰為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閣周塑有十八羅漢、四大金剛。泥塑極富明代塑像俏麗俊秀的風格。六角亭後為石構建築“蓮花寶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龍泉一脈,汩汩細流。佛寺別名龍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腳有名將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晉王李克用養子,做戰極為勇猛,屢建奇功,後在太原被李克用車裂。其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觀
太山寺觀音閣之北山坡上有一“蓮花寶洞”,俗稱“皇姑洞”、“崔姑姑洞”,相傳唐代某丞相之女不願入宮為妃,削青絲入空門住在此洞;另一說是有崔姓女子,隨父親做官居住在晉陽,因婚姻不幸看破紅塵,出家為尼居住在太山蓮花洞中。蓮花洞之北更高處有一巨石,狀若臥虎,巨石中間有天然小洞,傳為寺院高僧靜坐養心之處。龍泉寺東數十步有龍泉洞,洞上建有龍王廟,清洌甘甜的泉水自洞中流出,此即傳說中人們發現的泉眼,每逢天旱,人們便在此處祈禱龍王普降甘霖。
太山寺地處偏僻,日軍入侵和解放戰爭時期均無太大損壞。20世紀8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對龍泉寺進行維修,定其為太原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近年,太原市成立了太山文物管理所,投巨資將原上山羊腸小路鋪砌為層層石階,更是錦上添花。遊人行走在半山石階上,如煙如雲的濃霧時聚時散,虛無縹緲,山巒綠樹飄浮在半空,鳥鳴鵲叫,分外清脆悅耳。登上太山遠眺,只見南連龍山、北接蒙山,蒼茫浩瀚,雲天相連,大有飄飄欲仙之感;近觀樹高林密,龍泉寺幽雅安靜,自有一股新清的自然美神韻。每當霜秋時節,滿山紅葉,流連忘返。
考古工作
太山龍泉寺,位於晉陽古城遺址以西3公里處的風峪溝北山腰,始建於唐朝,屬於晉陽古城宗教祭祀區。由於山上缺水,又是文保單位,消防蓄水池的完善刻不容緩。5月7日,工人們正在龍泉寺大殿向東的一塊空地修建消防蓄水池時,一些石條、石門等出現在工人們的面前。太山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員意識到,這些石條、石門可能是歷史遺蹟,於是立刻打電話通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得到訊息後,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專業人員上山進行現場調查,並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這處建築基址位於龍泉寺大殿向東約100米的山前坡地之上。發掘清理表明,這處建築遺存是一座佛塔的基址,塔基上部已經完全損毀了,只殘留下長方形的塔基。塔基中部下方有一座地宮,由過道,石門和地宮組成,石門兩側各有一尊威武的浮雕力士像。
打開地宮後,除了精美的壁畫,考古人員還在地宮內發現一座石函,石函表面刻有大量文字、花紋。這令考古工作者們非常興奮,因為石函上的銘文很有可能提供有效信息,幫助他們搞清楚文物的年代等重要問題。
當他們清理石函表面、細細認讀銘文時,“安息大都護”、“田楊名”幾個字映入眼帘。此人在《舊唐書》、《新唐書》上都有記載,是武后朝的安西都護,政績卓著。原來,石函上的銘文記錄的是供養人的姓名,這些善男信女中就有安息大都護田楊名的妻子。
經專家考證,石函是盛唐時期文物,此塔基當建於唐武周至睿宗時期,約公元700年前後,出土石函等遺物的建築當為塔基地宮。唐代的寺院布局,多為佛塔後為大殿。而太山龍泉寺的唐代塔基遺址後面,考古工作者們清理出的大殿里,卻立著一塊清代的石碑。沿塔基旁的石階向上,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一間大殿,牆角處仍可看到一些保存下來的牆皮,地面鋪的地磚保存完好。奇怪的是,大殿內靠牆倚著一座石碑,上有銘文,清晰的記錄著光緒二十年當地受水患之災。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研究室主任馮鋼說:“清光緒年間的石碑出土時就在屋內,這種情況很少見,我們也覺得很奇怪,還需要各方面的專家來研究。但是,同一地點上出現不同年代的多個文化層,是很正常的。”6月11日下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員一到太原,就上太山龍泉寺實地考察了建築基址。地宮為沙石築砌而成,平面呈六角形。這六角形的地宮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說:“六邊形的地宮,流行於宋代,唐代非常罕見,這是我們研究地宮制的一處重要資料。”
石函出土後,考古工作者們小心翼翼地打開石函。當時在第一現場的人描述,只見大塊的木片散落在石函中,一件精巧的金棺躺倒在石函的一側,歷經近千年,仍光澤如新。據專家考證,木片應為石函內損壞的木槨,木槨內是鎏金銅棺。專家們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物,於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文物,迅速把石函整體轉移到室內,保證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鎏金銅棺造型精美,是目前經過科學發掘較早的塔基地宮遺存,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文化和科研價值。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的考古、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齊聚太原。本以為打開鎏金銅棺後,會看到佛舍利,可結果卻令在場的專家都大吃一驚!當銅棺被打開後,一個精緻的銀棺出現在大家面前。銀棺上繫著絲綢,顏色仍然鮮亮,表面毫無銹跡,還和金棺雕刻著一模一樣的神秘瑞獸等花紋。
據專家介紹,銀棺上絲帶的系法也有著特殊的宗教含義。當解開絲帶,打開銀棺後,在場的每一個人又一次感到震撼,棺內金光閃閃,一個手掌就可托起的小巧金棺出現在銀棺內!金棺表面雕刻著與銅棺、銀棺一樣的文飾。至此,專家出於保護文物方面的原因,決定暫不打開金棺。
晉陽古城宗教區太山龍泉寺唐代塔基發掘保護專家研討會上,幾乎每位專家都提到法門寺地宮和慶山寺地宮,這是目前發現的兩處規格最高的類似文物。法門寺佛骨被七層小棺槨層層套裝。這些小棺槨用材奢華,有金制的、銀制的、水晶的、白玉的,做工精美絕倫,每一個細部都無可挑剔。在佛界自古就有“東慶山,西法門”之說。慶山寺遺址在西安臨潼區新豐鎮,是武則天時期建立的著名皇家寺院。地宮之上按照供奉舍利的修建舍利寶塔。經考古專家清理、考察,從墓穴中發現了包括佛祖真身舍利在內的佛祖釋迦牟尼舍利寶帳。佛祖真身舍利出土的時候,被層層保護,先是保存在舍利瓶中,舍利瓶被安放在金棺中,金棺再放入銀槨,銀槨再放置在舍利寶帳中。
據專家介紹,根據唐代佛教文化推測,太山龍泉寺出土的金棺內,至少還應有一個寶瓶,可能裝有佛舍利。
太原市主要旅遊景點
太原市積澱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如“晉祠”園林,稱得上是華夏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建於明代的永祚寺,“凌霄雙塔”是我國雙塔建築的傑出代表;龍山石窟是我國最大的道教石窟,被專家譽為“世界之最”,此外還有隋未唐初建造的佛教名剎崇善寺和富有民族特色的道教寺宮純陽宮、多福寺等文物古蹟。一代文豪郭沫若在遊覽太原後曾有《頌太原》一詩,首句便是“遠望太原氣勢雄,汾河兩岸稻田豐”。如今來到汾水之畔,無論是遠觀、近望,每一個旅遊者都會不虛此行。 |
晉祠| 崇善寺| 崛圍山 | 督軍府| 竇大夫祠 | 汾河公園 | 龍山道教石窟 | 山西省博物館| 西山大佛| 太山寺|傅山書法碑林公園| 晉陽湖| 張氏祖祠台駘廟| 東緝虎營| 金剛堰| 馬道坡| 七府墳| 天地壇| 五一廣場| 西華門| 杏花嶺|大佛寺(淨因寺)| 多福寺| 晉竇大夫祠| 純陽宮|晉府 | 南十方院(白雲寺)|三國演義城| 凌霄雙塔| 雙塔烈士陵園| 雙塔寺(永祚寺)| 太原動物園| 迎澤公園| 開化寺連理塔| 天龍山石窟| 童子寺燃燈塔| 豫讓橋| 漫山閣| 多幅寺 | 聖壽寺| 中國煤炭博物館| 天龍山| 晉陽古城遺址| 碑林公園| 汾河二庫風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