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多舛

一戰結束時,作為參加協約國的“獎賞”,羅馬尼亞得到了一大片土地。戰敗國蘇聯、保加利亞和匈牙利不得不接受割讓土地的懲罰,由此與羅馬尼亞之間便播下了仇恨的種子。為了阻止對《凡爾賽和約》作任何修改,以保有割讓所得土地不致喪失,羅馬尼亞在二、三十年代與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簽訂了一系列同盟條約。這樣,羅馬尼亞與周邊其他國家的對立更為嚴重了。由於被敵視國家所包圍,羅馬尼亞不得不把國防作為基本國策加以優先考慮。航空工業薄弱的國家起步的方式大多是直接引進外國飛機或是在國內加以仿造,但有鑒於周邊的不友好環境,進口先進航空設備的企圖遭遇嚴重挫折。無奈之下,羅馬尼亞不得不為發展本國航空工業投入巨大努力。為確保羅馬尼亞皇家空軍在戰時的飛機供應,羅政府於二、三十年代資助創建了三個主要的飛機製造廠,1925年成立於布拉索夫的羅馬尼亞航空工業公司(IAR)便是其中之一。
1930年,羅馬尼亞空軍提出了新戰鬥機項目計畫。儘管政府並不指望本國航空工業有多大作為,但IAR還是製造了

1934年,IAR在研究P.11b各項優點的基礎上開發了IAR.15和IAR.16。這兩種下單翼戰鬥機的區別在於發動機不同——IAR.15裝備的是600馬力直列式發動機,而IAR.16裝備的是560馬力的星形空冷發動機。儘管IAR.15和IAR.16都比P.11b速度快,但羅馬尼亞皇家空軍卻決定通過給P.11換裝更新的640馬力IAR K9發動機來實現簡單升級,同時將2挺機槍增至4挺,而其低壓輪胎將使之可以適應任何野戰機場的環境。升級後的型號稱為P.11f。IAR不得不進行P.11f的國產化製造工作,由於缺乏經驗,製造進度相當緩慢,但IAR從中獲取了不少製造全金屬結構飛機的寶貴經驗。
由於空氣動力學理論進展十分迅速,因此到 1936 年時,P.11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了。有鑒於此,羅馬尼亞皇家

空軍再一次開始尋覓新飛機。這次,IAR設計研發小組運用在IAR.24運動飛機項目上取得的下單翼設計經驗,開發了一種具有可收放起落架和改良發動機的新型戰鬥機。然而,空軍決策者似乎已經習慣在兩者的競爭中作出即定的選擇——PZL憑藉P.11的改良型號P.24又一次勝出。與P.11不同,P.24僅供出口。兩者的主要區別是:後者火力增強,座艙封閉,機體結構得到強化,適合於裝備功率直至 1,000 馬力的發動機。羅馬尼亞進口型號P.24E安裝新的930馬力K14 C36發動機,武器為2門20mm厄利孔機炮和2挺7.7mm勃郎寧機槍。P.24 總共交付羅馬尼亞50架,其中前6架由PZL生產,剩餘的由IAR生產。
所有的這些挫折似乎意味著IAR即將出局。然而事實恰恰相反,IAR得到了許多實際製造PZL飛機的契約。同時,他們也包攬了所有發動機(各型許可生產的“土地神”-羅納星形發動機)的生產。因此儘管IAR的一系列競爭設計方案均未投入生產,但由於實際生產訂單不斷,使得IAR不但沒有出現財政危機,相反還有充足資金用以繼續支持進行各項飛機設計。這大概就是IAR國有化的優勢所在。
設計革新
在與PZL不斷競爭的同時,由Ion Grosu博士領導的設計小組一直在研究新的戰鬥機設計方案。他堅信由IAR.24所

IAR.80的設計吸收了許多PZL飛機的特點。半硬殼式結構的後部機身設計直接來源於P.24,機身前部包括發動機及

IAR.80原型機的研製工作始於1937年末。原型機的座艙為開放式,安裝870馬力的IAR K14-III C32型發動機(即許可生產的 “土地神”-羅納14K II氣冷星形發動機)。原型機製造進展緩慢,1938年末才進行了首次試飛。然而,試飛情況卻留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飛機在4,000米高度時速達到510km,在當時這是相當高的速度。而使用同一發動機的P.24E儘管總重量比 IAR.80幾乎輕450公斤,但時速卻比IAR.80慢80公里。同時,良好的機動性能也使飛行員樂於駕駛該機。

儘管原型機在試飛中也暴露出一些小問題,但都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裡得到了修正。為改善動力狀況,IAR.80換裝了新的930馬力K14-III C36型發動機。由於C36發動機稍重於C32,IAR.80延長了機身以適應重心變化。而多出的機身空間使油箱容量增加到100加侖。另外,機翼面積也相應增大,尾翼部分取消了尾撐。由於發動機後部空間加大,座艙被移到了更靠後的位置,看上去顯得有些古怪。外形上不順眼的地方往往就是影響性能發揮的癥結所在。座艙過於靠後帶來了負面影響,即飛機在地面滑跑階段飛行員根本看不見機首前方狀況。為改善駕駛員前方視界,座艙罩被改成了水泡形。
當時從德國引進的He-112戰鬥機剛剛開始在羅馬尼亞空軍服役,經過現代化改裝的IAR.80原型機便與其展開了競

爭測試,其結果將決定空軍後續大批訂單的歸屬。儘管He-112在某些方面的設計更為先進,且擁有更強大的武裝(2 挺機槍2門20mm機炮),但IAR.80在其他方面則完全勝出。羅馬尼亞皇家空軍對IAR.80的出眾性能印象深刻,隨即在1939年12月18日訂購了100架。而競爭失敗的He112則在交付最初30架後,被取消了後續訂單。
家族概況
IAR.80
IAR.80投產後,羅馬尼亞人立刻發現武器裝備成了嚴重的問題。原型機只裝備了兩挺比利時製造的Fabrique Natio


IAR.80A
1941年4月,德國進一步放寬了FN機槍的供應限制。機槍供應危機的緩解,直接導致了IAR.80A型的出現。該型按照原先的設計安裝了6挺機槍,還增加了風擋防彈玻璃、座椅防彈鋼板以及全新的Goerz瞄準具。動力方面,換裝了1,025馬力的K14-1000A發動機。由於發動機功率的增大超出了機體結構承受範圍,於是第一批95架IAR.80A座艙後方臨時增加了硬鋁加強條,用以強化機體結構。儘管IAR.80A發動機功率有所提升,但這一優勢卻為增加機槍、彈藥以及裝甲而導致的額外重量所抵消。不過火力加強終究是一種進步。但即使是取消機槍供應限制,還是不能滿足全部生產需求。因此1941年末至1942年初,羅馬尼亞人不得不將PZL系列飛機以及其他一些偵察機上的機槍統統卸下裝在IAR .80A上。量產型第51架起為IAR.80A型,其中8架及時完成,正好趕上1941年6月22日對蘇聯的入侵。
IAR.81
戰爭初期,羅馬尼亞皇家空軍就已經考慮更換其輕型攻擊/俯衝轟炸機IAR.37(隨後是38和39型)。羅空軍曾考慮

IAR.80B

在蘇聯前線的戰鬥證實,即使是擁有6挺機槍的IAR.80A依然顯得火力不足。於是空軍認為有必要進一步增強其火力。苦於沒有其他航空機槍來源,羅空軍在一番搜腸刮肚後將其SM.79上裝備的50倍口徑13.2mm機槍拆下來裝到IAR.80A新加長的機翼中。這一改型被稱為IAR.80B。80B還安裝了新的無線電設備,填補了該機的空白弱項。IAR.80B總共製造了50架,在1942年 6至9月間交付部隊使用。其中20架由原IAR.81A的機體改造而成。後20架可以在左右翼下各掛一顆50公斤炸彈,或是一個100升副油箱。
IAR.81A
IAR.80戰鬥機型的A型與B型的差別是後者增加了13.2mm機槍,同樣IAR.81轟炸型按照上述方式升級為IAR.81A。

IAR.81B
東拼西湊13.2mm機槍數量極為有限,終究不是長遠之計。為進一步增強戰鬥機火力,羅馬尼亞人同德國的Ikaria

IAR.81C

IAR.80系列在戰時的最終改型是IAR.81C。由於德軍使用MG151/20機炮替代原來的MG/FF-M,因此羅馬尼亞飛機的航炮也相應作了調整。1942年5月,在訂購第二批IAR.81A之前,空軍開始訂購IAR.81C。首批交付的100架IAR.81C與先前的IAR.81一樣,去掉了機腹炸彈掛架作為戰鬥機使用。1943年2月交付了第二批共35架,1944年1月又交付了15架。這些飛機主要用於彌補各部隊戰時的損耗。
IAR.80M
到1944年羅馬尼亞皇家空軍的戰鬥機部隊擁有的IAR.80系列機型包括IAR.80A、B、C型以及IAR.81A、B、C型。為強化所有早期機型的武裝,並簡化後勤維護,1944年中期,羅空軍開始將現有的IAR.80系列飛機全部升級至IAR.81C的武備標準:2 門MG151/20機炮,4挺FN機槍。但不清楚最終究竟有多少飛機完成了升級改造。經過改裝的IAR.80A、B型與IAR.81A、B型分別稱為IAR.80M和IAR.81M。有趣的是,當時羅馬尼亞空軍已不再使用俯衝轟炸機,80與81實質上已經趨同,但兩者的名稱依然得以分別保留。
IAR.80DC

戰後,各型IAR.80在羅馬尼亞繼續服役,直至1949年被La-7和Yak-9取代。那時,一些飛行時間較少、機況較好的IAR.80被拆除了座艙前部的一個油箱,並增加了一個座位,便成為IAR.80DC教練型。這些教練機使用了很短一段時間後,於1952年被其他的蘇聯飛機所取代。
進一步改進
1941年中期,由於IAR K14-1000A型發動機已經能夠達到與”土地神”-羅納發動機相同的輸出功率,IAR意識到國產發動機發展潛力上存在局限性。於是,改進IAR.80系列的大部分希望被寄托在尋找更強勁的發動機上面。但最後無果而終。
Fw-190系列上所使用的BMW 801發動機顯然是最佳候選者之一。儘管該發動機較重,但外形尺寸與K14相仿,而

另一種方案是安裝容克公司的Jumo 211發動機,當然該發動機在德國同樣有著很高的需求量。在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服役的SM.79B已經安裝了該發動機,因此有一些額外的備份發動機可用於測試。1942年,羅馬尼亞人將SM.79上的1台1,220 馬力Jumo 211Da發動機連整流罩和環狀散熱器一同拆下,安裝到一架IAR.80上。由於試飛時發動機震顫過於嚴重,隨後便放棄了這一方案,該機也未再進行第二次飛行。
戰爭表現
羅馬尼亞皇家空軍第8戰鬥機聯隊第59、60飛行中隊接收了最早下線的一批IAR.80,並於1941年4月15日投入實

起初第8戰鬥機大隊下轄於負責南部戰區的德國第四航空軍,主要擔負地面支援任務,並與第5戰鬥機聯隊兩個中隊的He 112共同執行一些次要的制空任務。由於擔心蘇軍可能對普洛耶什蒂油田地區實施轟炸,7月14日,第8戰鬥機大隊被調回羅馬尼亞保護油田。事實上當時蘇軍的威脅微不足道,該部隨即又被派往東線,支援羅馬尼亞軍隊對比薩拉比亞和敖德薩的進攻。直至敖德薩於10月16日陷落,羅馬尼亞的攻勢方告一段落。在這一期間IAR.80A開始逐漸取代IAR.80。
同樣在10月,先前使用P.24E的第6戰鬥機聯隊開始接收第一批IAR.81。1942年初,該聯隊第61和62中隊全部換裝了IAR.81,聯隊名稱也改為第6俯衝轟炸機聯隊。該聯隊僅在圍攻敖德薩的過程中參加了一天的戰鬥,後因作戰行動結束而與第8戰鬥機聯隊一起被調回國內。
1942 年間,IAR.80A也裝備於第3、第8和第9聯隊,以及第42、第43和第53中隊。8月,原先使用He 112的第52中隊曾一度合併入第42中隊,後者則回國接收新的IAR.80。大部分中隊被用於本土防空或擔負黑海上空的護航任務。只有第6聯隊使用IAR.80和IAR.80A在1942年上半年繼續對蘇作戰,而羅馬尼亞飛行員的空戰戰績也不斷攀升。
儘管IAR.80在東線服役表現良好,但在本土對抗美國空襲的戰鬥中卻有所不同。1942年夏天,6月12日,美國空

當蘇軍在史達林格勒周圍組織防禦時,也就是德國夏季攻勢期間,第8和第6聯隊被派往前線為新開到的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提供空中掩護。這兩個聯隊組成了羅馬尼亞遠征空軍——第一航空軍。兩個聯隊均在夏季攻勢中投入了戰鬥,但有鑒於俯衝性能不佳,第6聯隊的IAR.81僅作為戰鬥轟炸機使用,而並未按照設計初衷用於執行俯衝轟炸任務。而第3聯隊的第43中隊,於10月被調往史達林格勒西南方的刻赤海峽地區,接受德軍的直接指揮進行海岸防衛。
當11月19日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發動反攻時,羅馬尼亞的空軍基地由於在較遠的後方,因此未遭到破壞。然而,接下來數天的惡劣天氣限制了空軍的出動,支援地面部隊並遏止蘇軍進攻的打算成為泡影。實質上,即使羅空軍能夠出動,也已是杯水車薪,於事無補了。等到天氣放晴,蘇軍早已擊潰了羅馬尼亞軍隊,並橫掃了許多德國前進機場。羅馬尼亞空軍的機場中擠滿了從包圍圈中逃出來的軸心國飛機,因此羅空軍的出動再次受到了影響。儘管如此,羅空軍還是強行出動了若干次,而且IAR.81也被強制要求執行俯衝轟炸任務。但此時的制空權並不在軸心國手中,因此,空軍的反擊已完全不能左右戰局了。
12月16日,蘇軍發動了年內的第二次攻勢。他們試圖切斷並包圍德軍的整個南翼,以確保德軍無法發動任何反擊行動,以解救被圍困在史達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蘇聯人進攻的矛頭直指北面的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東面的羅馬尼亞軍隊。位於義大利軍隊西南方的羅馬尼亞空軍基地鏇即遭到進攻。許多飛機被輕易棄置在機場上,而飛行員則駕駛能飛的飛機向後方轉移。這時,羅馬尼亞國內已經產生了退出戰爭並實行變革的打算。1943年1月,第6和第8聯隊被留在國內。而第43中隊則繼續駐紮在刻赤前線,同羅馬尼亞地面部隊一起投入庫班橋頭堡防禦戰,然而卻以失敗告終。
在此期間蘇聯開始將性能大幅超越IAR.80的新式戰鬥機投入使用,技術上的差距使得羅馬尼亞戰鬥機部隊開始遭受打擊。從1942年10月開始派遣第6和第8聯隊到1943年6月撤回第43中隊期間,羅馬尼亞皇家空軍僅宣布擊落了39架敵機,而自己則在戰鬥中損失26架飛機,另有49架毀於其他原因。由於所有為IAR.80系列換裝大功率發動機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羅空軍遂開始尋找用於替代的新機種,最後選擇了Bf109G。由於從1941年起已經有一部分Bf109在各個部隊服役,因此換裝Bf109似乎是最容易為部隊接受的選擇。而當時撤回羅馬尼亞國內的部隊則繼續換裝新型號的IAR.80系列。
1943年8月1日,美國第9航空軍重新發動進攻,178架B-24從利比亞起飛長途奔襲普洛耶什蒂油田。轟炸機編隊採用超低空飛行方式以避免被雷達發現,並減小遭到反擊的可能。然而,事與願違。轟炸機編隊遭遇了59架最新型號的IAR.80和IAR.81,而美軍飛行員還誤以為它們是Fw190。這些羅馬尼亞戰鬥機令人驚訝地擊落了20架B-24,而自己僅損失了1架飛機,另有3架受傷。德國空軍也出動了89架飛機參加戰鬥,並擊落了另外15架轟炸機。低空飛行也使得轟炸機落入了早已等候多時的高射炮火力網。最終,第9航空軍損失了53架轟炸機,8架在土耳其迫降,另有55架受傷。由於一下損失了1/3的轟炸機,另有1/3負傷,美軍行動被迫暫停。

1943年下半年,蘇聯前線的羅空軍部隊開始淘汰老舊的IAR.80系列,並換裝Bf109G。許多淘汰的IAR.80被送往黑海,替代P.11和P.24充當船隊護航飛機的次要角色。老舊的IAR.80和IAR.80A被送往作為換裝訓練部隊的第3聯隊,並在前線換裝新組建的第4俯衝轟炸機聯隊的IAR.81C。
至1943年10月底,克里米亞半島與大陸的聯繫被切斷,駐守半島的大批德軍和羅軍的補給全部依靠海路運輸。第4聯隊在第5聯隊的支持下,為運輸船隊進行護航。這一情形一直持續到1944年5月最後一批軍隊撤離,此時駐紮在半島上的第4聯隊第49中隊早已不堪重負。
美軍於1944年4月5日開始,從義大利本土發動對普洛耶什蒂油田的新一輪進攻,無疑又增加了局勢的混亂。盟軍成功地在義大利登入,使得他們的戰略轟炸機能從較近距離的義大利基地發動進攻,不僅後勤保障比較容易,而且使轟炸機能得到護航戰鬥機的充分保護。15航空軍的B-24在4、5月份期間共進行了9次高空轟炸。但造成的破壞並不大,相反轟炸機倒被高射炮擊落不少。
由於IAR.80不是美國護航飛機的對手,於是羅空軍就安排第7聯隊的Bf109G來對付護航戰鬥機,而第6聯隊(回國整修改裝)和第2聯隊的IAR.80則專門進攻轟炸機。結果美軍在每次行動中平均損失7%的轟炸機。而第2聯隊僅損失了6架IAR.81C,另有13架受傷(第6聯隊的損失不詳)。儘管損失的絕對數量並不多,但這已經使羅馬尼亞空軍傷筋動骨了。
很明顯,對於美國第15航空軍而言,是該作出戰術調整的時候了。於是他們再次策划進行低空轟炸,但這次擔負進攻任務的主角是P-38。6月10日破曉時分,在第1戰鬥機聯隊的48架P-38護航下,46架第82戰鬥機聯隊的P-38掛載1,000磅炸彈,對油田目標進行了轟炸。在此之前的5月30日,第2聯隊剛巧被調往蘇聯前線與第7聯隊進行換防。
低空飛行並未使轟炸機成功躲避雷達探測,防禦方已經知道美國人的飛機正在接近。也該著美國佬倒霉,他們的航線正好經過第6聯隊位於皮佩拉的基地上方。羅軍指揮部一開始也誤以為空襲的目標是空軍基地本身。毋庸置疑,第6聯隊的飛行員要大開殺戒了。
第一支加入戰鬥的部隊是德國空軍老牌戰鬥機聯隊——JG53,幾架JG53的戰鬥機碰巧發現了正在爬升準備進攻的

然而空襲對於美國空軍而言是一場勝利,第82聯隊摧毀了油田地區的一系列重要目標,同時兩個聯隊還擊落了一些德國飛機。對於羅馬尼亞皇家空軍而言,這也是最後一場勝利。在隨後幾周內,第15航空軍在英國空軍的配合下,又進行了11次護航嚴密的大規模高空轟炸行動。空襲使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下降到了正常水平的20%。這一打擊對於軸心國集團本已脆弱的戰爭資源來說是致命的,因此對羅馬尼亞油田的成功打擊被普遍認為是戰爭的轉折點之一。
在接下來的空襲中,盟軍更好的空中協調與數量上的優勢對轟炸效果產生了直接影響。8月份,羅馬尼亞皇家空軍損失了56名尖子飛行員,其中美國第15航空軍出動轟炸機達到1,000架次的那一天就損失了數人。最後的戰果統計是美軍被擊落223架轟炸機,而羅馬尼亞空軍則損失了約60架戰鬥機。對於美國人而言,重新補充223架轟炸機及其機組成員相對比較容易。弱小的羅空軍儘管取得了驕人戰績,但已經精銳盡失,無力彌補損失了。
5月底6月初,情況更糟了,蘇軍已經逼近羅馬尼亞邊境並準備發動進攻。這實際只是將德軍吸引到南方的一次佯

然而,這一平靜並未持續多久。蘇軍隨後於8月20日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勢如破竹的快速推進導致羅馬尼亞發生政變。8月23日,新政府即宣布退出軸心國並全線停火。9月12日,羅馬尼亞簽訂了正式停火協定,並按照協定規定掉轉槍口進攻德國。由此,正在換裝的部隊不可能再獲得Bf109及其配件了。因此第6聯隊最終又轉而換裝IAR.81C。然而,倒戈並未帶來多少好運,這些IAR.81C在特蘭斯伐尼亞對抗經驗豐富的德國空軍的戰鬥中表現不佳。它們不得不在背運的戰鬥中服役直至戰爭結束。
二戰名機導航
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末期出現的經典戰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