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地中海在亞、歐、非三大洲之間,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有人戲稱它為“上帝遺忘在人間的腳盆”。由猶太教派生出的基督教,以及後來的伊斯蘭教曾在這片海域中生根發芽。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以克里特島為代表的愛琴文明;以馬爾他為代表的巨石文明;面向海洋的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縱橫於西亞的西臺人、波斯人;還有將民主思想留給世人的希臘人和開創了一個地中海時代的羅馬人也先後出現在這裡。這個“腳盆”不僅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更是古代諸多文明演繹的舞台。這片蔚藍的海域,就是地中海。遙遠的古代,我們的祖先曾隔海遠眺,想像著海洋對岸的世界。是什麼促使人們打通了東西方之間溝通的渠道?地中海是古代世界霸權的樞紐,其各文明之間發生相互的影響及對其他文明發生的更迭。文化昌明的古埃及
地中海沿岸的古埃及於公元前3000年產生了文明,尼羅河孕育了這一偉大的文明。尼羅河流域的西面是利比亞沙漠,東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亞沙漠和飛流直瀉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區的沒有港灣的海岸,這些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別好的保護,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埃及人生活在這塊安全的流域地區,可以自由自在地安排自己的命運,無須應付閃米特人或印歐人不時地像洪水似的入侵,因而能使其種族本身從法老時期一直保持到今天。現在尼羅河兩岸的農民與古代神廟和金字塔上雕刻或描畫的人物極為相似,都是矮矮的身材、瘦小的體格、筆直的黑髮、深陷的眼睛、微帶鉤狀的鼻子。
埃及這種受到環境保護的生活不僅為種族的穩定,而且也為政治的穩定創造了條件。埃及沒有因不時地外族入侵而引起的萬花筒似的帝國更換。相反,尼羅河就象一根天然的紐帶,把整個流域地區連線成一個穩定、有效的整體。尼羅河平緩的河流使北上的航行極為容易,而盛行的北風、西北風又使返航毫不費力。因而,埃及人擁有對可靠的交通運輸極為寶貴的手段,它促進了整個流域地區在約公元前3100年時的統一。通過貿易,古埃及人向最初的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學到了很多東西,創造了以法老和金字塔為代表的獨特文明。這個文明歷經內亂和來自小亞細亞蠻族的入侵,幾起幾伏,其勢力還一度擴展到兩河流域,但是約公元前1100年以後,埃及先後被亞述帝國和波斯帝國所占領,文明失去了動力,古埃及人逐漸從歷史上消失。在公元前14世紀中葉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尼羅河中游,曾經雄踞著一座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都城。這就是被古希臘大詩人荷馬稱為“百門之都”的底比斯。 底比斯是一座充滿神奇色彩的古城,它的興衰是整個古埃及興衰的一個縮影。 從公元前2134年左右,埃及第十一王朝法老孟蘇好代布興建底比斯作為都城,直到公元前27年,底比斯被一場大地震徹底摧毀時止,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底比斯在古埃及的發展史上始終起著重要作用。 但後世人對它感興趣,不僅僅在於上述上處,還在於底比斯不僅是埃及法老們生前的都城,也是法老們死後的冥府。底比斯橫跨尼羅河兩岸,位於現今埃及首都開羅南面700多公里處,底比斯的右岸,也叫東岸,是當時古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底比斯的左岸,也叫西岸,是法老們死後的安息之地。 底比斯在埃及古王國時期,是一個並不出名也不很大的商道中心。通往西奈半島和彭特的水路,通往努比亞的陸路,都要經過底比斯。
底比斯的興盛是跟阿蒙神聯繫在一起的。法老孟蘇好代布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後,又將阿蒙神奉為“諸神之王”,成了全埃及最高的神,從此開始在底比斯為阿蒙神大興土木。底比斯在古埃及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就這樣被奠定了下來。 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雖然第十二王朝的開創者門內姆哈特一世曾把首都從底比斯遷到孟斐斯附近的李斯特,但在底比斯仍然為阿蒙神繼續興建紀念性建造物。 從公元前1790年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中王國遭到了外族喜克索斯人的入侵。 喜克索斯人征服了大半個埃及,最後定都阿瓦利斯,建立了第十五王朝和第十六王朝。底比斯經歷了第一次衰落。 埃及人阿赫摩斯一世的率領下,又在底比斯建立了第十七王朝,並在公元前1580年左右攻占了阿瓦利斯城,把喜克索斯人趕出了埃及,開創了古埃及新王國時代。 新王國時期的法老們再次選定底比斯作為埃及的宗教、政治中心。他們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掠取了大量財富和戰俘,並把底比斯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顯赫宏偉的都城。他們在東底比斯為阿蒙神和他們自己建起了一座座壯觀的神廟和宮殿。 完成於拉美西斯二世的底比斯阿蒙神廟主殿,總面積達5000平方米,有134根圓柱,中間最高的12根大圓柱高達21米,每根柱頂上可以容納100來人,規模真是大極了。為世界所罕見。另外,像路克索爾寺院,拉美西斯二世宮殿、阿蒙諾斐斯三世寺院等等,也都十分莊嚴宏偉。與此同時,他們又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工程浩大的陵墓,其中尤以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圖坦卡蒙墓更為豪華。 但是,鑒於往昔興建起來的金字塔陵墓太引人注目,雖然防範措施嚴密,還是未能逃脫盜墓者的侵襲。於是,法老們經過反覆琢磨,決定不再建造巍然屹立的金字塔陵墓,而是把荒山作為天然金字塔,沿著山坡的側面開鑿地道,修建豪華的地下陵寢。 在西底比斯一個不顯眼卻又盛產建築材料石灰岩的山谷里,法老和權貴們為自己修造了一座座陵墓。這個山谷被後人稱之為“國王之谷”。 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國王之谷”沒有被人發現。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這裡的陵墓還是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盜墓者一個個的洗劫一空。不過,有一座法老的陵墓卻奇蹟般地逃脫了厄運,靜悄悄的沉睡了3300多年,直到1922年才被英國考古學家卡特博士發現。 這就是我們在前邊提到過的法老吐坦卡蒙墓。吐坦卡蒙墓之所以能在幾千年里沒有被人發現,是因為在這座墓的上層,又有許多其他法老的墓,而在地面上貧民們又蓋上了許多茅舍。圖坦卡蒙的三間墓室里還發現了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如果把這些財寶折合成現在的貨幣至少也有數百億美元!新王國時期埃及法老們的豪華由此也就可見一斑了。 第十八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大概看到了阿蒙神廟祭司們不斷增加的財富所構成的威脅,決定推行宗教改革,也就是我們下邊要介紹的埃赫那吞改革。底比斯從此又衰落了20來年。 第二十一王朝以後,隨著底比斯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的不斷加劇,加上愛琴海和小亞細亞一帶的“海上民族”的不斷入侵,新王國日益衰落,底比斯也開始了自己的厄運。公元前663年左右,入侵埃及的亞述軍隊再次火燒、洗劫了底比斯。公元前27年,一場地震又使底比斯城裡僅存的一些紀念性建築物瞬息之間傾塌無遺。 到公元19世紀,只留下一堆廢墟的底比斯,成了古墓盜劫者的樂園。在現今埃及的盧克索和卡納克一帶,人們還能見到底比斯遺址的一些斷垣殘壁。新月文明
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稱為“新約沃地”。沃地東部,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並行奔流,這裡就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在古代,這裡曾先後居住過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希伯來人和腓尼基人等古老民族。兩河流經的區域地方,被稱為“兩河流域”或“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也叫“新月沃地”。約公元前3500年,這裡出現了城鎮,神廟,宮殿和文字,成為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兩河流域的蘇美爾地區出現了有城牆的城市.烏爾城矗立在幼發拉底河東岸,周圍磚牆環繞,牆外有寬闊的護城河,便於交通運輸,加強防衛能力.河邊停泊著許多商船,它們把貨物從一個居民點運到另一個居民點.城內狹窄的街道互相交織,街面由曬乾的磚塊鋪成.街道兩旁是房屋,商店和公共設施,國王寬敞的宮殿也在這裡.在城市中央的土台上,建有供奉月亮神的神廟.城市周圍分布著一些村鎮,大部分耕地屬於神廟,農民必須把收穫的一部分糧食獻給神廟.蘇美爾地區缺乏石頭,金屬和硬木,所有這些都得從外地引進.作為交換,蘇美爾人出賣糧食,羊毛,以及他們生產的罐子和金屬製品.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先是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下游定居,並建立了很多小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定都巴比倫城.
漢謨拉比法典
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的正文一共有282條,比較全面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情況.在古巴比倫社會中,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還有自由民.<<漢謨拉比法典>>對奴隸主,自由民和奴隸有著不同的規定.
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他們把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桿,骨棒當成筆,在潮濕的泥版上寫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筆畫像楔子,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這種文字曾在西亞廣泛傳播.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觀察月亮圓缺變化的規律,還編制了太陰曆.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又稱閃族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人民,相傳諾亞的兒子閃即為其祖先。阿拉伯人,猶太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中東北非的大部分居民,不過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薩爾貢一世和他的閃米特聯軍對蘇美爾人的征服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遊牧民族對定居的農業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在以後的4000多年裡,類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還發生了許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這些入侵構成的。閃米特是中東印歐人的語言、文化的一個的分支。儘管人口遺傳學與歷史學上使用“種族”這個字眼有著眾多的爭議,閃米特這一語族的定義卻很明確,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語跟其延伸的兩種方言所分化的語言──亞述語和巴比倫語,以及現代的阿拉伯語、阿姆哈拉語、亞拉姆語、希伯來語和馬爾他語等。
亞述古國
亞述,古代西亞奴隸制國家。位於底格里斯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年代中葉,屬於閃米特族的亞述人在此建立亞述爾城,後逐漸形成貴族專制的奴隸制城邦。公元前十九到前十八世紀發展成為王國。版圖南及阿卡德,西達地中海。不久遭外族入侵,國勢削弱。公元前十五世紀復興,建立君主專制,向外擴張,北進亞美尼亞,以至黑海沿岸,西侵敘利亞和腓尼基,南至巴比倫。公元前十一世紀受外族進攻,再度衰落。公元前十世紀,又再興起。公元前八世紀中到前七世紀七十年代新亞述時期版圖北起烏拉爾圖,東南兼及埃蘭,西抵地中海岸,西南到埃及北界,建都尼尼微,形成西亞古代軍事強國。公元前七世紀中葉後,由於統治集團內訌和被征服地區人民反抗,國勢慚衰。公元前612年,為新巴比倫和米提亞聯軍滅亡。由於它的主神、首都和宗教聖城稱作阿淑爾而得名。境內農業發達,盛產各種金屬,且地當古代西亞各國主要商路之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這對其以後發展為地跨亞非兩洲的奴隸制大帝國,具有重要意義。
巴比倫帝國
歷史上曾存在兩個巴比倫帝國,第一個巴比倫帝國,為與後來的巴比倫帝國區別,習慣上又把它稱為“古巴比倫王國”。相對應的,後者被稱為“新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最著名的遺產是第六位國王漢謨拉比(約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新巴比倫則因尼布甲尼撒二世的“巴比倫之囚”和“空中花園”為人所知。
克里特文明
克里特文明的興起古埃及文明直接影響了歐洲文明的源頭-——克里特文明的產生。公元前三千紀初葉,來自小亞細亞或敘利亞的外來移民帶著新技術到達克里特島。這個小島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得他們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海上文明。他們駕著單桅海船,滿載著埃及的糧食、象牙和玻璃,敘利亞的馬和木材,愛琴群島的銀、陶器和大理石,賽普勒斯的銅,自己島上的橄欖油和陶器,往返於地中海。只要有機會,克里特島人無疑還大肆進行海盜活動。從此歐洲的文明就打上了濃重的以貿易為中心的胎記。
克里特文明的直接後裔-——希臘文明由於所處的較為貧瘠多山的,且面向地中海的地理環境,從一開始就把目光盯在了海外貿易上。用自己出產的橄欖油和陶器,換來奴隸和糧食。公元前12世紀,由克里特島發端的文明被多利安人做摧毀,但文明的特質則被繼承下來,到公元前8世紀,城邦制度初步形成,農產品的商業化壯大了工商業階層的力量,經過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希臘的民主制度逐步建立起來。從而開創了繁榮的希臘文明時代。
希臘文明
公元前500年至336年是希臘文明的繁盛期。希臘諸城邦三次擊敗了波斯帝國的入侵,保衛了自己的領土和在小亞細亞的眾多殖民地,使自己成為地中海航道的主人。希臘的文化也在此時臻於頂峰,在許多領域都湧現出優秀的代表人物。如著名政治家、雅典盛世的主導者伯利克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著名的勾股定理,在西方就由他的名字命名、歐幾里德、阿基米德,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
在公元前335年,希臘被馬其頓國王征服。腓力國王的偉大兒子亞歷山大大帝隨之開始了他著名的向東方的遠征,波斯帝國被他征服了,埃及也被他征服了。但他的偉業在他死後(前323年)就付之東流,馬其頓重新成為一個小王國,埃及被托勒密王朝所統治,亞洲的被征服地區則成為塞琉西王朝的疆土。
羅馬帝國
羅馬從亞平寧半島上的一條叫做台伯河的小河邊崛起。拉丁人在前500年左右成為一個獨立的城邦,在建立羅馬共和國的過程中,開始了對外擴張。他們建立了強大軍事機器-——軍團,通過授予義大利人程度不同的公民權來保證被征服的城邦對自己的忠誠,暢通的羅馬道路也加強了義大利各部之間的緊密聯繫。
當義大利得到統一之後,羅馬人為了爭奪地中海貿易的主導權,開始了對北非迦太基的歷時一百年的戰爭,並最終在前146年將這個勁敵毀滅,羅馬由一個陸上強國變成一個海上強國。
隨後羅馬先後吞併了馬其頓、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塞琉西王朝,並於前31年吞併了埃及。他們還把觸角伸向高盧和英吉利,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大量的財富、奴隸湧向了羅馬。
但是隨著國力的強大,貴族和人民都變得窮奢極欲,階級分化日益嚴重,這嚴重損害了羅馬共和國的肌體。更為致命的是,軍隊在不斷的征服中,逐步由義務兵轉為僱傭兵,他們於是有了自己的獨特利益,成為左右政局的力量。愷撒通過在征服戰爭中建立的聲望和士兵對自己的擁戴,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毀滅者,雖然他在前44年被共和派刺殺,但是他的養子屋大維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在前27年他成為羅馬帝國的第一個皇帝,羅馬元老院授予他"奧古斯都"和"大元帥"的稱號。
羅馬帝國的皇帝一直要在軍隊的支持下神化自己,脆弱地維持著帝國的統一,但是羅馬還是在395年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分裂的直接原因就是蠻族的入侵,儘管從尼祿時代以後,基督教逐步成為羅馬的國教,但是高盧人、匈奴人、哥特人、汪達爾人、日耳曼人最初並不服膺基督的教義,他們只有對富庶的羅馬城市的渴望。西羅馬帝國在475年被蠻族所毀滅。東正教的東羅馬帝國則比較幸運,由於控制航路,他們有大量財富,他們還有遊牧民族所沒有的強大的海軍,因此他們一直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
羅馬帝國雖然覆滅了,但是他們留下了西方法律制度的基石——羅馬民法,他們的法律體系一直到現在仍為許多西方國家所遵循。
教權與王權主宰下的歐洲
西羅馬帝國消失後,歐洲進入中世紀,羅馬天主教的教權與封建領主的王權的鬥爭與妥協主宰了歐洲的歷史。先後有許多蠻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5--6世紀法蘭克人的墨洛溫王朝曾經有過統一歐洲的希望,但是不久也分裂了,它的遺產為後來的法國和德國所繼承,但是在那時德國以及義大利、東歐、西班牙都是為許多封建小王國所占據,教皇則保持著對他們的精神控制。
在1000年左右,由於蠻族入侵基本停止,歐洲進入了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領土的整合也因此開始,德國的封建主力圖使自己繼承神聖羅馬帝國的徽號,法國也在此時試圖插手整個歐洲的事務,諾曼第的威廉公爵侵入不列顛,他建立的王國成為後來英國的基礎。義大利由於教皇的統治,一直處於分裂之中,但是幾個沿地中海的商業城市,如威尼斯、那不勒斯、熱那亞則由於海上貿易的發達日益富裕起來。
1096年到1292年,在這些商業城市、封建國王和教皇的倡導下,歐洲對亞洲發動了十字軍東征,他們以恢復聖城耶露撒冷為名,先後十次向穆斯林統治的埃及和小亞細亞發動進攻,試圖奪回地中海航路的控制權,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遠征失敗了,思想的革命卻開始,歐洲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個以義大利和法國為中心的運動強調了個人主義和現世主義,顯然比中世紀觀點更有助於對外擴張。關於人類本身逐漸形成了一種新觀念,一種對其高貴和創造力的新的信任。人們無需再一心想著神對來世會作何判決,而只需發展自己生來俱有的潛力,首先發展他的思考能力。思想的活躍和豐富帶來了科學思想的普及,伽利略、高斯、哥白尼、達·芬奇成為當時的科學巨人。西方技術的不斷發展,也直接有助於對外擴張。這方面尤其重要的是在造船、儀器、航海技術和海軍裝備上所取得的進步。14世紀葡萄牙人造出了更大船,16世紀佛蘭德和德意志治金學家發展了鑄炮技術,義大利複式簿記的發明使隨時確定商業上的財務情況成為可能。另外,貨幣的日益廣泛的使用和普遍為人接受的標準硬幣的鑄造,便利了商業經營。加上中國人羅盤、指南針,所有向海外擴張的因素在1500年前後都齊備了。只要給他們專門技術、經濟實力和允許他們政治上自主發展,他們的尋找必定成功。歐洲沒有一個國王頒布禁令,禁止海外冒險事業;相反,各民族君主國展開了狂熱的競爭。另外,歐洲確實需要並強烈要求外國產品,商人們完全有能力滿足這種需求。因此,即使哥倫布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達·伽馬沒有繞好望角航行,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其他人也會這么做。總之,西方社會已達到起飛點,即將起飛;而它一旦起飛,必將掃清海路,不可阻擋地向全球擴張。
西方人從此打開了通往東方世界的大門。他們不再沿著地中海沿岸去殖民,而是到世界各地去貿易,去殖民,去掠奪。
歐洲的文明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以貿易為基點的外向型的文明。在遙遠的古代,地理條件和技術條件決定了歐洲霸權的擴張是以獲得通向東方的地中海航路的控制權為目的的。霸權的興衰也以失去和獲得其控制權為樞紐。當遊牧民族和蠻族的入侵使歐洲陷入分裂時,歐洲的文明產生了斷裂。但是這種衰落在某種意義上反而使她積聚了再次攫取霸權的條件。她的文明特質使她不斷地試圖獲得重新取得霸權的各種因素。當思想的革命與物質條件在其內在特質規定下很好地結合起來的時候,她的崛起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分裂的局面反而使其獲得霸權的進程加快。其結果是,歐洲霸權的獲得實際就意味著世界霸權的獲得,歐洲也從此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工業革命後,歐洲對世界的主宰是古代羅馬帝國所不能比擬的,而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最終還要從其文明的特質中去尋找。
戰略地位
地中海在交通和戰略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它西經直布羅陀海峽可通大西洋,東北經土耳其海峽接黑海,東南經蘇伊士運河出紅海達印度洋,是歐亞非三洲之間的重要航道,也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間的重要通道。沿岸重要海港有直布羅陀(英)、馬賽(法)、熱那亞、那不勒斯(意)、斯普利特、里耶卡(克羅埃西亞)、都拉斯(阿爾巴尼亞)、阿爾及爾(阿爾及利亞)、塞得港(埃及)等。地中海西部,以一道寬14~43千米、長90千米的直布羅陀海峽與大西洋相通,東北面以達達尼爾海峽、馬爾馬拉海和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黑海相連。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鑿通航,地中海東南得以經蘇伊士運河與紅海相通,經紅海出印度洋,從此,從西歐到印度洋,通過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蘇伊士運河——紅海這條捷徑,要比繞非洲南部好望角節省路程1萬千米以上,這使地中海一躍而成為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海路。目前,每天大約有2000多艘各種船隻在地中海航行。西歐輸入的石油約有85%是通過地中海運送的。
地中海作為陸間海,比較平靜,加之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良好的港口,成為溝通三個大陸的交通要道,這樣的條件,使地中海從古代開始海上貿易就很繁盛,還曾對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希臘文明的興起與更提起過重要作用,成為了古代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帝國等的搖籃。現在也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地點之一。腓尼基人、克里特人、希臘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是航海業發達的民族。著名的航海家如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都出自地中海沿岸的國家。
中海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往來的捷徑,因而在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地中海就成為列強爭奪的場所。18世紀初,英國曾把地中海當作自己的“內湖”。19世紀初拿破崙橫行歐洲時,就曾想奪取英國對地中海的控制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地中海成為交戰雙方海軍積極活動的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海軍同英國的海軍在地中海進行過激烈的爭奪。時至今日,西方大國正在地中海進行著日趨激烈的爭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迄今,美國第六艦隊一直以地中海為根據地,西方一些大國的海軍艦隻也經常在這裡游弋,加劇著緊張氣氛。從艦艇數量看,今日的地中海,已成為一些西方軍事大國軍艦湊集密度最大的海域。為了保護國家的主權與安全,沿岸國家紛紛提出“地中海是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地中海”,要求軍事大國的艦隊和軍事基地全部撤出地中海。
資源
地中海的沿岸夏天炎熱乾燥,冬天溫暖濕潤,被稱作地中海性氣候。因為這個氣候,橄欖樹等種類的樹木多生長在沿岸。地中海沿岸的植被,以常綠灌木為主,葉質堅硬,葉面有蠟質,根系深,有適應夏季乾熱氣候的耐旱特徵。這裡是歐洲主要的亞熱帶水果產區,盛產柑橘、無花果和葡萄等,還有木本油料作物油橄欖。由於海水中所含海洋生物必需的磷酸鹽、硝酸鹽比較貧乏,地中海魚類資源不很豐富。有小規模的捕漁業。最重要的魚類有︰無須鱈、鮃鰈、鰨、大菱鮃、沙丁魚、鯷魚、藍鰭鮪魚、狐鰹和鯖魚。亦出產貝類、珊瑚、海綿和海藻。海生動植物的過量捕收仍為嚴重問題。
西班牙、西西里、利比亞和突尼西亞沿岸發現了石油,亞得里亞海發現了天然氣。本地區特產為橄欖、柑橘、葡萄和軟木。旅遊業為地中海沿岸許多國家的重要收入來源。
由於地中海是一個最大的陸間海,冬暖多雨,更熱乾燥,海水溫度較高,蒸發作用非常旺盛,使海水含鹽度高達39‰左右,鹽業生產成了沿岸各國的一項重要經濟活動。由於地中海四周幾乎都是陸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海水環流的嚴重障礙,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和養料的混合被嚴重阻隔,成為地中海的生物比之其他靠大陸海區的生物要稀少的主要原因。
島嶼
地中海中沿岸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大島嶼有馬霍卡(Majorca)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克里特島、賽普勒斯島和羅得島。其中西西里島是地中海上的第一大島,撒丁島排位第二,賽普勒斯第三,科西嘉島第四,克里特島列第五。賽普勒斯
賽普勒斯是地中海東部的一個島國,位於土耳其以南。至少在公元前800年腓尼基人就在此定居,後來相繼被亞述人、埃及人、波斯人、馬其頓希臘人、埃及人、羅馬人(58公元前)占領。拜占庭從公元395年到1191年統治該地,並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被英格蘭理察一世占領。1489年被威尼斯兼併。1571年被土耳其征服。1914年大不列顛宣布擁有其統治權。1960年賽普勒斯獨立。尼科西亞是其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人口642,731。現在賽普勒斯的居住主要分為兩大人群:土耳其人與希臘人。
科西嘉島
科西嘉島距離海岸193公里,在法國東南海岸,島面積為8480平方公里,是地中海群島中第4大島,居民約55萬人。在蔥翠高山和湛藍大海之間科西加島為一絕佳度假勝地。科西嘉島與其他幾個島嶼一樣充滿了動盪,這裡最先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地,曾經被羅馬人占據,然後又被比薩與熱那亞共和國占領,1769年又成為法國領土,這一狀態一直保留到今天。這個島嶼不僅產生了著名的政治人物拿破崙,而且產生了許多航海家與地圖製作者,其中不乏阿拉伯人。
馬爾他島
馬爾他也是個不能忽視的小島。全境由五個島嶼組成,其中馬爾他島面積最大,面積316平方公里,它處在地中海東西方的交界處。馬爾他位於地中海中部的島國,有“地中海心臟”之稱。海岸線長180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21.3度,最高氣溫40度,最低氣溫5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該島人口主要組成為阿拉伯人、西西里人、(法國)諾曼地人、西班牙人、義大利人以及英國人。當地人說英語和一種帶有閃族特點的馬爾它語,也有很多人說義大利語。所有人信仰羅馬天主教。歷史上馬爾它曾經最先被腓尼基人占領,後來是希臘人,再後來迦太基人,最後是羅馬人。後來阿拉伯人、諾曼地地人、土耳其人,最後是拿破崙。19世紀初期英國人驅逐了法國人這裡成為英國殖民地。
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提升了馬島的戰略地位,這裡成為蒸汽船到印度與東亞的裝煤加運站。
二戰中間,這裡是德國與義大利轟炸最為徹底的一個區域。上個世紀該島獲得獨立,成為一個憲政國家。
沿岸國家
沿岸國家共有19個,分為:歐洲國家:(從西按順序)西班牙、法國、摩納哥、義大利、馬爾他(島)、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塞爾維亞和黑山、阿爾巴尼亞、希臘、蒙特內哥羅、賽普勒斯(島)。
亞洲國家:(從北按順序)土耳其、敘利亞、賽普勒斯(島)、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自治政府。
非洲國家:(從東按順序)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
曾經在地中海附近活躍過的國家:
KingdomofEgypt埃及
HittiteEmpire西臺帝國。西臺人是公元前2000~1200年間居住在敘利亞北部及小亞細亞的古代部族。
KingdomofIsrael以色列王國
KingdomofJudea朱迪亞:古代巴勒斯坦南部地區,包括今以色列南部及約旦西南部。耶穌在世時,它是由希律王室所統治的王國,也是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的一部分。
AssyrianEmpire亞述帝國
BabylonianEmpire巴比倫王國
PersianEmpire波斯帝國
Macedonian&GreekEmpire馬其頓和希臘帝國
RomanEmpire羅馬帝國
ByzantineEmpire拜占庭帝國
SassanidEmpire薩桑王朝:波斯國的一個王朝(公元224~651年),也是被阿拉伯征服以前的波斯國最後一個國王。薩桑時代以對羅馬人、亞美尼亞人和匈奴人發動的戰爭及祆教的復興為標誌。
TheCaliphate哈里發(伊斯蘭帝國)
TheCrusaderKingdom十字軍統治時期
Saladin’sEmpire薩拉丁帝國
MongolEmpire蒙古帝國
OttomanEmpire土耳其帝國
Europeancolonialism歐洲殖民統治時期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前20世紀就建立了奴隸制城邦。公元前10世紀前後,這個民族的活動範圍已達到了今天的賽普勒斯、撒丁島、法國、西班牙和北部非洲等地。
美食
食泛指希臘、西班牙、法國南部和義大利等位處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各國的美食品種,海鮮是它的主題,加上健康的橄欖油,爽口的蔬果、醇厚的乳酪、香醇的葡萄酒等等,風味無窮。失蹤之門
飛機連續神秘失蹤1969年5月15日18時左右,西班牙海軍的一架"信天翁"式飛機在地中海的阿爾沃蘭海域莫名奇妙地栽進了大海.機上有8名工作人員,飛行高度很低,駕駛員很可能是想強行水上降落而未成功.機長麥克金萊上尉僥倖還活著,被救起後卻說不清飛機出事的原因.出事地點離海岸僅一海里,人們打撈起兩名機組人員的屍體,軍方派軍艦和潛水員仔細搜尋了幾天,另外5名人員始終沒有找到.
1969年7月29日15時50分左右,西班牙海軍的另一架"信天翁"式飛機在同一海域執行反潛警戒任務時又神秘失蹤.機長博阿多上尉發出的最後呼叫是"我們正朝巨大的太陽飛去."這令人們無法破譯.軍事當局動用10餘架飛機和4艘水面艦船搜尋了廣闊的海域,僅僅找到失蹤飛機上的兩把座椅.
1975年7月11日10時30分,西班牙空軍學院的4架"薩埃塔"式飛機正在這一海域進行集結隊形的飛行訓練.突然一道閃光掠過,緊接著4架飛機一齊向海面栽去.營救隊僅找到了5名機組人員的屍體.
阿爾沃蘭海域被稱為西地中海的"死亡三角區".據統計,從二戰結束到1969年的20多年和平時期,此處竟發生過11起空難,229人喪生.飛機經過該海域時,機上的儀器和無線通訊都會受到奇怪的干擾,甚至定位系統也常出毛病,以致搞不清自己所處的方位.該海域被飛行員驚恐地稱為"飛機墓地".
艦船相繼失事
1964年7月26日22時30分,特納里島海岸電台收到一輪船發來的含糊不清的"SOS"呼救信號,但卻沒報出船名和方位.23時整,該電台又收到一個相同的告急信號後就什麼也聽不到了.後來知道,該船是名叫"馬埃納"號的捕漁船,有16名漁民喪生.第二天上午10時45分,該電台又收到另一艘漁船發來的電報,說在該海域發現了7具穿著救生衣的屍體.經3天搜尋,又先後找到5具屍體,其餘4人下落不明.但令人疑惑的是"馬埃納"號在相隔半小時的兩次呼救信號中船員怎么沒能逃生?為什麼兩次都報不出自己的船名和方位?如果說穿救生衣的人是被淹死了的話,可遇難地點離海岸僅一海里,為什麼這些水性嫻熟的船員竟連一人也沒能游到岸邊?船員被餓死的說法也站不住腳,因為最先被撈出的7人最多只在海里呆了9個小時.船上也沒有發生過爆炸事故,因為被撈人員屍體沒有傷痕.該年8月8日,西班牙報紙刊登該訊息說:"沒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
如果說漁船失蹤還不能說明更多問題,那么裝備先進儀器的潛艇連續失蹤更具神秘性.
在地中海土倫灣海域,從1964年到1989年的25年裡,有6艘潛艇失蹤,而這段時間裡全世界潛艇遇難事件共有11起.這6艘遇難潛艇有4艘是法國的.土倫海域的海底有許多深溝,被任務是試驗深潛器性能的好地方.1968年1月20日,載有52名艇員的法國潛艇"密涅瓦"號在該地試驗時突然失蹤.法國軍方派出30多艘裝有先進聲納儀的海軍艦船、偵察機及救生機立即搜尋.應法國政府要求,美國也派出專門用於海底搜尋工作的船隻"海燕"號進行協助.此時"海燕"號也在同一海域搜尋兩天前失蹤的以色列潛艇"達咯爾"號.經仔細搜尋沒有找到任何遺物,"密涅瓦"號和"達咯爾"號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至今沒有任何音訊.
兩艘潛艇在兩天內與同一海域神秘失蹤,讓人們感到困惑和不可思議.所有假設都被法國軍方的專家否定.法國軍方說:"那種認為它們遭到一個敵人進攻的假設,就像它們失蹤本身一樣神秘,異想天開."
編輯本段海底法老古城
千百年來,在古希臘的寓言、神話和史詩中都先後多次提到地中海邊曾經有過一個極其強盛的城市-----埃及"法老城".
西文"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著《歷史》中,詳細地描述了訪問埃及"法老城"時的見聞,例如港口伊拉克利翁和城中壯觀的"大力神"廟宇殿堂,該地是當時許多宗教的朝聖之地.但這個文明城市卻在2400多年前神秘消失了.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古埃及的正史里卻沒有該城市的任何文字記錄.自從1870年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根據《荷馬史詩》中的描述發掘出特洛伊古城後,人們才相信《荷駛潔》並不是神話.但失落的"法老城"又在那裡呢?
1988年,由世界著名考古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借用電磁波在內的高科技,才在埃及北部的亞歷山大港海岸3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法老城"下,可能所在地.考古學家在海中打撈出黑色的獅身人面像和伊希斯神像,據推測可能是女王克利奧佩特拉的父親--托勤密十二世法老.
2000年6月,當身著潛水服的考古學家最終潛入海底時,終於發現了該城的宮殿遺址.根據文物判斷,該城大約修建於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考古學家們還發現房屋倒向同一方向,預料可能是地震使該城迅速沉入海底,因為這裡地處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2000年6月3日,"法老城"被發現的訊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埃及考古權威人士阿里·賈拉巴興奮地說:"(這)是海洋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古埃及神秘地從地上到海中,實在太豐富了."考古學家們將會同有關專家對法老城和打撈上岸的黑色獅身人面像、伊希斯神像進行最後的鑑定.最後證實"法老城"以及水下的宮殿就是克利奧佩特拉父親的宮殿.
神秘的地中海及其周邊古代文明,儘管神秘莫測,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人們總會有一天能夠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把其真面目查出個水落石出.
海洋名詞
地中海是海的一種。所謂海,是指大洋的邊緣部分。按其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邊緣海、地中海、內海。地中海,是位於大陸之間的海,又稱“陸間海”。面積和深度均較大,有海峽與毗鄰海區或大洋相通。如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地中海”。
位於南、北美洲之間的加勒比海也屬於地中海。
氣候類型
地中海氣候,表現為夏季乾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這種氣候使得周圍河流冬季漲滿雨水,夏季乾旱枯竭。地中海氣候的特點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鏇活動頻繁,氣候溫和,最冷月均溫在4~10℃之間,降水量豐沛。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氣流下沉,氣候炎熱乾燥,雲量稀少,陽光充足。全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冬半年約占60%~70%,夏半年只有30%~40%。冬雨夏乾的氣候特徵,在世界各種氣候類型中,可謂獨樹一幟。
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是冬季受西風帶控制,鋒面氣鏇活動頻繁;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氣流下沉。在世界十多種氣候類型中,全年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候類型中,除地中海氣候外,還有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和熱帶沙漠氣候(信風帶與副熱帶高壓帶交替控制)。全年受西風帶控制的氣候是溫帶海洋性氣候。
地中海氣候的分布規律是位於南北緯30~40度之間的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是唯一的除南極洲以外,世界各大洲都有的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的分布地區中,以地中海沿岸最為明顯。其他地區如北美洲的加利福尼亞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區和澳大利亞西南及東南沿海等。其分布區大多經濟比較發達,也是世界熱點地區。
飲食方式
所謂地中海式飲食指的是食用大量水果、蔬菜、豆類、穀類和攝入橄欖油之類的非飽和脂肪酸(unsaturatedfattyacid);吃少量的乳類產品、肉類、雞鴨;“適量的”多吃魚類;以及用餐時喝點葡萄酒。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小組過去也曾經發表報告,說明這種飲食習慣能夠減少患上老年痴呆的風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的醫生斯卡米斯在最新一期的《神經病學》雜誌上說,老年痴呆症患者在進食的時候越嚴格遵照地中海式飲食(Mediterranean-stylediet),生命就能延長越久。較早時,在英國進行的另一些研究也發現,地中海式食物能幫助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改善症狀。
藝術風格
地中海周邊國家眾多,民風各異,但是獨特的氣候特徵還是讓各國的地中海風格呈現出一些一致的特點。通常,“地中海風格”的家居,會採用這么幾種設計元素:白灰泥牆、連續的拱廊與拱門,陶磚、海藍色的屋瓦和門窗。
當然,設計元素不能簡單拼湊,必須有貫穿其中的風格靈魂。地中海風格的靈魂,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就是“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艷陽高照的純美自然”。
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三千年前,盲人荷馬曾經在史詩里這樣描繪傳說中的克里特島:遠處深藍色的大海上,有一個名叫克里特的大島嶼。島嶼四周伴有海浪的沖刷,富饒而美麗。那裡人口稠密,有九十座城鎮,其中最大的一座叫克諾索斯。
克諾索斯王宮是希臘克里特米諾斯文化的象徵,是當時米諾斯王朝最繁華的首府。按照地殼說法推算,在這裡愛琴海上稱雄的克里特人,與建造馬爾他巨石神廟的人們,應該是同一個祖先。那么,今天,在這座美麗的島嶼之上我們有可能尋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嗎?
克里特米諾斯人的身份至今還是個謎,不過,克諾索斯如同迷宮一樣的風采和高超的建造技術,以及優美雅致的藝術形式,都在回答著馬爾他巨石神廟的質疑,到底誰才是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如果說馬爾他巨石神廟是封閉的文明奇蹟,那么克里特克諾索斯王宮則預示了不同的文明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交流時期。在舊港口附近,我們發現了一些古老的要塞、海關和貨棧遺蹟,這裡無聲地訴說著過去克里特島航海貿易的輝煌。
當交流的船隻到達希臘後,克里特文明便迎來了它的一個新繁榮。從以雅典為中心的發展時期,到亞歷山大東征,在與部分東方文明融合之後,古希臘文明逐漸成型,並演變成為歐洲文明的發展源頭。
熙來攘往的行人和擁擠喧鬧的街頭,讓現在的雅典有著和其他很多城市一樣的生活節奏。唯有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裡的古代遺址,還時時地提醒著人們這裡曾經擁有過的輝煌。雅典,這個兩千多年前歐洲文明的中心,究竟該如何讓今天的人們憑弔?
自由民主制度使希臘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最終它贏得了馬拉松戰役,打退了波斯人的進攻。希臘人為了向守護神雅典娜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在衛城山上修建一座新的神廟—帕特農神廟。
帕特農神廟是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築,由於它坐落在衛城山上的最高處,使得你無論在雅典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它。46根粗大的多立克石柱環繞神廟,聰明的工匠採用各種視覺矯正的方式讓它們看上去雄渾而不顯得笨重。帕特農神廟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它是古希臘建築藝術的紀念碑,代表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稱為“神廟中的神廟”。
這裡曾經引領了西方的文明,但卻沒能阻擋住戰火的侵襲,在無數次的戰爭後,今天的帕特農神廟只剩下了斷壁殘垣。那尊守護衛城的雅典娜神像,也悄然的消失在了人們的視線中。
但是,由於羅德島的太陽神赫里歐斯是雅典娜的哥哥,是她和衛城的守護者。因此有人這樣說,羅德島大巨像的消失,是導致衛城失守的主要原因。
世界公認的古世界七大奇蹟有兩處在埃及,一個是名列榜首的古埃及金字塔,另一個就是亞歷山大燈塔。
歷經千年的風雨滄桑,古世界七大奇蹟如今只有金字塔仍巍然屹立,而亞歷山大燈塔則被認為是最後一個消失的奇觀。這座當時歷時40餘年修建的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到底是個什麼模樣,它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關於亞歷山大燈塔的外觀和具體位置,目前還沒有一個確鑿的說法。在古錢幣上,在藝術家的作品上,亞歷山大燈塔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版本。但我們在一位阿拉伯旅行家的筆記中找到這樣一段關於燈塔的記載:燈塔建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頂端的一間導航室里,白天有一面鏡子在反射日光,晚上通過燃燒的火焰引導船隻。
直到1994年,一個考古學隊在地中海深處發現了線索,據說那正是亞歷山大燈塔的殘骸。
越來越多的證據,正在拼湊著亞歷山大燈塔的輪廓。
羅馬人對於角斗表演的痴迷持續了大約700年的時間,每年在這裡都會舉行100天左右的角斗活動。
在那個沉迷角斗的時代,角斗場成為了地中海世界的縮影,羅馬帝國的帝王幾乎把整個世界都當成了鬥獸場。羅馬幾經征戰、一度擴張,不僅成為了地中海的霸主,而且一躍成為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
兩百多年前,沿著阿庇亞大道,德國詩人歌德用了32天的時間步行走到了羅馬。據說,羅馬文物古蹟之多使得這位大文豪驚訝不已。但是最讓他讚嘆的不是羅馬,而是一座消失了近千年的城市—龐貝。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噴發,龐貝城在兩天時間內埋葬在火山灰底下。近千年的時間,人們再也找不到它的任何蹤跡,和土耳其的特洛伊城一樣,龐貝成為了美麗的傳說。直到18世紀,龐貝古城才被偶然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