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器

中國陶器

陶器由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就是指燒中國陶器制工藝及其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工藝-中國陶器

陶器粘土或以粘土、長石、石英等為主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製品的總稱。陶瓷藝術就是指燒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制工藝及其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

簡單說,陶器工藝品是我國最古老的工藝美術品。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風格粗獷、撲實的灰陶紅陶白陶彩陶黑陶等。商代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瓷器創製於東漢時期,唐代在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從制坯、裝飾、施釉到燒成,技術上又超過前代。中國陶瓷至今興盛不衰,宜興紫砂壺石灣陶塑界首三彩釉陶淄博降色陶銅官綠釉陶崇寧雕鏤釉陶德化瓷雕景德鎮柳葉瓶鳳尾瓶等,均聞名於世。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後,製成各種器物,乾燥後經火焙燒,產生質的變化,形成陶器。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劃時代的意義。陶器的出現,標誌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發展史上開闢了新紀元

陶器究竟是怎樣發明的,目前還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詳盡地說明。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紀最早提出陶器發明的第一個人,即人們將粘土塗於可以燃燒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後,他們發現只是粘土一種可以達到這種目的。因此,制陶術便出現於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進一步指出:“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也許是一切地方,陶器的製造都是由於在編制的或木製的容器上塗上粘土使之能夠耐火而產生的。在這樣做時,人們不久便發現,成型的粘土不要內部的容器,也可以用於這個目的”。陶器的發明並不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部落古代先民的專利品,它是人類在長期的生??自獨立創造出來。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陶器的出現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特徵之一,它加強了早期人類定居的穩定性,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制陶是一種專門技術,一般選用粘土,經過成型、入窯火燒而成。中國最早的陶器資料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早期。1962年發現於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的圓底罐,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6875±240年,系夾砂紅陶,質地較粗糙,外表飾繩紋。公元前5500~前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多為泥質或夾砂紅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盤、缽、壺、罐等,其中以三足缽、雙耳壺最有代表性;其紋飾有篦點紋、弧線紋、劃紋、指甲紋、乳釘紋、繩紋等。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的陶器除仍用泥條盤築法外,還出現了捏塑法,陶質以夾砂為主,有紅、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時出現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飾有繩紋、篦紋、剔刺紋、劃紋、乳丁紋等。發現於甘肅秦安縣大地灣的大地灣文化(前5200~前4800)的陶器,以夾細砂紅陶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缽、三足罐等;較之上述陶器不同的是大地灣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紅里黑,或兩面紅中間黑的現象,較為別致;其紋飾有網狀交叉繩紋、鋸齒紋等。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文化遺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漢的遺址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種類可分為彩陶、墨陶、白陶、印紋陶、彩繪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繪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橙紅的底色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圖案。自1912年在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後,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省區均陸續出土,它們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早期彩陶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1953年首次發現於陝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於甘肅東部和陝西關中地區。陶器以卷唇盆和圓底的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比較單純。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生動精采,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見彩圖人面魚紋彩陶盆(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陝西西安出土)。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另外,在彩陶缽口沿的黑色寬頻紋上,飾有各種符號,可能代表著各種特殊的意義或某種特定的記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葫蘆形人面紋彩陶瓶(陝西臨潼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其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另外還出現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形體多呈倒三角形,給人以挺秀、飽滿、輕盈而又穩定的感覺。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其紋飾有:①植物紋,多呈鏇花紋、葉狀紋;②動物紋,較少見,有蛙、鳥等形象;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④幾何紋,主要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的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類型彩陶
1924年發現於甘肅臨洮縣馬家窯村,其範圍可達青海寧夏四川等省區。器形仍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紋飾有:①人物紋,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繪有15人分3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有時代特徵的為鏇渦紋和波浪紋,紋飾鏇轉、起伏,給人以強烈的運動感(見彩圖螺鏇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甘肅永靖出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1924年發現於甘肅政縣(今臨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尤以鋸齒螺鏇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較生動。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縣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省。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較之半山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據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數量、規模和藝術水平已與上述文化類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燒成的最後一個階段,從窯頂徐徐加水,使木炭熄滅,產生濃煙,有意讓煙□燻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它是繼彩陶之後,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業出現的又一個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縣(原屬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其文化遺存,考古學界稱為“龍山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其年代為公元前2500~前2000年。這種典型的龍山文化,又稱為山東龍山文化,是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區域以山東和蘇北地區為主。黑陶作為山東龍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中與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輝創造。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器形品種較之彩陶更加豐富,亦漸規整。主要有罐、盆、鬲、豆、杯、鼎等。其造型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從生活實用出發,設計新穎巧妙,講求實效,且更具美感(見彩圖細柄高足鏤孔黑陶杯(龍山文化) 山東日照出土)。如鬲是在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變鼎實心三足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時擴大了與火的接觸面積,縮短了炊煮時間;而鬲的造型也因3隻豐滿的袋足顯得尤為穩定和勻稱,並在穩定中透露出靈活的韻味。而由鬲演變來的□不僅形體奇特,且更能給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鳥類的啟示,很像一隻伸著長喙的鳥,亦有3隻豐滿的袋足穩定而立,然在形體結構上與鬲有所不同,它一側鳥喙式長流向上、向外伸展,顯得非常活潑、靈巧,與曲線的□相呼應,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於握持和提取,又便於傾倒器中之物,並富於形式美,成為黑陶工藝的傑出代表,體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發達水平和制陶匠師高超的設計能力。其他像杯、豆、簋等器物的設計製作亦頗具匠心。器物各部附屬檔案較之彩陶亦豐富多樣,如器蓋的增加,一蓋兩用,以動物作蓋等。

黑陶的製作,早期以手制,用泥條盤築法,其器胎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東龍山文化時期,已普遍採用輪制,加之陶窯的改進和封窯技術的掌握,使工藝有了極大的提高。因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圓形,胎體極薄且勻,具有黑、薄、光等特點,故有“蛋殼陶”之譽。黑陶的裝飾極簡樸,除早期採用泥條盤築法而留有編織紋、籃紋、繩紋及某些以鏤空的手法雕鏤出的花紋外,一般不重裝飾,而是以器體造型的豐富多變和設計新穎巧妙取勝。山東龍山文化黑陶在輪制過程中,在器體上留下了許多意外的凹凸線條(亦有人稱為輪紋或弦線),也具有一種韻律美。

其他文化類型黑陶 

①早期龍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等,製作方法多取泥條盤築法。器體色灰質粗,紋飾有籃紋、繩紋、劃紋及堆貼裝飾。主要分布於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陝西關中等地。②晚期龍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後崗二期文化和陝西客省莊二期文化為代表。這時器形增多,有甑、鬲、罐、杯等, 鼎減少。典型蛋殼陶出現,紋飾以籃紋、繩紋為主,製作方法除泥條盤築法外,亦有模製和輪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於浙江北部、江蘇南部,良渚文化為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特徵與龍山文化有相同之處,其黑陶亦較發達,器形有豆、盤、尊、鼎、簋、壺等,多以輪制,表面打磨,黑而有光。
白陶 

用高嶺土燒制,質地潔白細膩。它起源於新石器時代,至商代因製作技術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細,燒制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處,因而使所燒器物愈加素淨可愛。白陶的器形多為生活用品,有壺、卣、簋等。其紋飾主要吸取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如獸面紋、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其裝飾方法有刻紋和淺浮雕兩種。白陶的裝飾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構圖嚴謹而富於變化。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據殘片復原的商代白陶壺,其主體以淺浮雕雕出相對的雙夔,底層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雲雷紋,底紋與淺浮雕層次分明,錯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諧,使器物顯得莊重華貴。

白陶是當時奴隸主貴族使用的一種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漸消失。

印紋陶,??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依其燒制溫度的低高,又分為印紋軟陶和印紋硬陶。前者又有泥質與細砂質之分,多呈紅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後者因燒制時溫度較高,故胎質堅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礎上發展起來,其出現年代約在商代以後。印紋陶的器形大多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壇、罐、盂、缽、杯、盤、豆、簋、尊、□等器皿。製作方式為手制、模製和輪制。其紋飾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來,最初只是出於防止器物變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紋陶上多留有布紋、席紋和繩紋的痕跡,後隨技術的提高和人們審美能力的發展,逐漸使紋樣趨於豐富、精美。印紋陶的紋樣均為幾何形,主要有水波紋、米字紋、回紋、方格紋、編織紋、雲雷紋。其紋飾多與器形相協調,如曲折紋、雲雷紋、回紋等較粗獷的紋樣,多用於瓮、壇及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缽等多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等細密、秀美的紋樣,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紋飾線劃均勻,結構嚴謹,且富有韻律感。

印紋陶的裝飾工序,寄寓於器物脫坯後的壓印過程中,製作較為簡單,且一旦製成模具,即使不會刻畫的人,也能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從事捺印。因此,簡單易行,適合大量生產,故它在一定區域內獲得極大發展,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具有鮮明地域特徵的一種制陶工藝。它主要流行於浙江江蘇上海福建廣東廣西台灣江西安徽等省區,盛行於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暗紋陶、彩繪陶器等的興起和迅速發展,而走向衰落,至漢代以後逐漸消失。

彩繪陶器即陶器燒好後再描繪朱、黃、白、黑等彩色紋飾,色彩易脫落,興於戰國、盛於漢代。器形多為仿青銅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盤、碗、壺、盒、鼎、爐、豆、敦、罐等。製作方法分輪制和模製兩種,以輪制居多。胎色有灰、褐兩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後再敷白粉一層,然後用黑線、紅色及其他色彩彩繪。褐胎多敷白粉或黃粉,後多用紅色彩繪,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另外還有用金銀繪線的。到了漢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紅、灰、褐、綠、藍、黃、橙等色彩彩繪。紋飾有:①幾何紋,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紋、菱形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圓圈紋等;②雲紋;③花瓣紋,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紋樣;④鳥獸紋,有龍、鳳、鋪首等紋樣。其紋樣組織多為二方連續,加之鮮明醒目、對比強烈的色彩,使彩繪陶器更為燦爛豐富。

中國陶器中國陶器

彩繪陶器主要作為明器,用於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風的漢代尤為流行。它產生於中原,後擴展至全國大部分地區,以河南洛陽、輝縣、陝縣,湖南長沙、常德等地出土較多。

商代以後,出現了用高嶺土燒制的原始青瓷,由於瓷器在質量及使用壽命上均優於陶器,因此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至南北朝時已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特別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現代,由於技術的提高,瓷器更得到了飛躍性的發展,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主要門類。在這種情況下,陶器已漸失去了以往的規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裝飾上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遠。唯戰國的暗紋陶,秦漢的釉陶和作為明器用的陶製建築、舟車,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紋飾反映了所處時代的藝術特徵和生活風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種施掛彩釉的低溫鉛釉陶器,多用黃、綠、褐等色彩,故稱三彩;其品種有器皿及人物、動物俑等,其中器皿種類繁多,造型新穎別致,設計巧妙,加之絢麗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為中國陶器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直到現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產。另外,戰國、秦漢、唐等朝代的瓦當、磚、陶俑以及近現代江蘇宜興、廣東石灣、四川榮昌等地的民間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紋飾、生動的造型和清新質樸的風格,在中國工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