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民勤,春秋是屬秦和西戎,地處河西走廊,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三國時為馬超、漢遂占據,亦稱關西。
民勤東鄰騰格里大沙漠,北接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西連祁連山,是黃土高原上的一片美麗的綠洲。民勤冬寒夏熱,多風沙、少降雨,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民勤地處石羊河流域最下游,西、北、東三面被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圍,由於石羊河上游祁連山水源涵養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每年進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紀50年代的5.9億立方米減少到現在的1.0億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積已占土地面積的94%,荒漠邊緣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綠洲推進。
民勤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早在60年代,毛主席就親自批示開發民勤石油,著名地址學家李四光寫了調查報告,得出“民勤石油勝過大慶”的論斷。但終因技術問題而擱置。
民勤的人民勤勞質樸、熱情好客。解放後,民勤人翻身做了主人,奮發圖強,建設家鄉。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民勤人引 黃淤 溉、治理沙漠、開發南湖,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受到黨中央的高度評價。
歷史沿革
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將霍去病率兵西征,安定河西。從此開始,歷朝在這裡建郡置縣,移民開發農業。民國17年(1928年)置民勤縣。取“俗朴風醇,人民勤勞”之意。
2000年,民勤縣轄5個鎮、18個鄉:城關鎮、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東湖鎮、薛百鄉、大壩鄉、三雷鄉、昌盛鄉、昌寧鄉、蔡旗鄉、重興鄉、收成鄉、夾河鄉、雙茨科鄉、大灘鄉、紅沙梁鄉、中渠鄉、新河鄉、羊路鄉、花兒園鄉、北山鄉、南湖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0208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關鎮33701東壩鎮13587泉山鎮16678西渠鎮19835東湖鎮21994昌盛鄉3258昌寧鄉7809蔡旗鄉9703重興鄉9179薛百鄉18553大壩鄉19049三雷鄉14352新河鄉17403羊路鄉15733夾河鄉9412大灘鄉13201雙茨科鄉14083紅沙梁鄉11972中渠鄉11509收成鄉18109花兒園鄉1583南湖鄉1240北山鄉142
2004年,將由原來的23個鄉鎮調整為5鎮、13鄉:撤銷三雷鄉,合併於城關鎮,合併後更名為三雷鎮,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15個村、90個組、1個街道辦事處、15237戶、51285人。撤銷昌盛鄉,併入昌寧鄉,轄11個村、94個組、1個社區居委會、2213戶、11620人。撤銷羊路鄉,合併於新河鄉,合併後更名為蘇武鄉,轄26個村、182個組、7700戶、34129人。撤銷北山鄉,併入東湖鎮,轄5個村、164個組、1個社區居委會、4064戶、18662人。撤銷中渠鄉,併入西渠鎮,轄36個村、247個組、1個社區居委會、6833戶、30375人。
調整前:23鄉鎮(18鄉、5鎮),7社區、244村,1745組;調整後:民勤縣轄5個鎮、13個鄉:三雷鎮、東壩鎮、泉山鎮、西渠鎮、東湖鎮、昌寧鄉、蔡旗鄉、大壩鄉、蘇武鄉、夾河鄉、雙茨科鄉、紅沙梁鄉、花兒園鄉、南湖鄉、收成鄉、薛百鄉、重興鄉、大灘鄉,共有7社區、244村,1745組。
地理位置
民勤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依武威,西毗鎳都金昌,東北和西北面與內蒙古的左、右旗相接,是鑲嵌在古絲綢之路要道上的一顆綠色寶石。
具體地理位置在東經101°49′41″—104°12′10″、北緯38°3′45″—39°27′37″之間。東西長206公里,南北寬156公里,總面積1.59萬平方公里。全縣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種基本地貌組成。
自然條件
民勤屬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區,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大陸性沙漠氣候特徵十分明顯,冬冷夏熱、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發量高達2644毫米,晝夜溫差25.2℃,年均氣溫7.8℃,日照時數為3073.5小時,無霜期162天,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
民勤教育
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風,尊師重教,人才輩出。近年,高考在甘肅諸縣名列前矛,在武威獨領風騷。2001-2006年,全縣高考錄取人數分別為1487、1623、1795、2591、3027、3171人,高考綜合錄取率分別為75.14%、77.51%、68.88%、78.87%、72.78%、64.4%,高於全省錄取率近20個百分點。2006年,全縣普通高考重點錄取294人,錄取率6.61%;普高本科以上錄取1298人,錄取率26.36%;各類高等院校錄取3171人,有4名學生分別被清華、北大錄取。
特色資源
民勤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日照時間長,光輻射強,晝夜溫差大,自然條件得天獨厚,非常適宜於農作物尤其是瓜
果類的糖份積累。全縣糧食生產以優質小麥、玉米和啤酒大麥為主,年總產量1.5億公斤,是甘肅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副產品遐邇聞名,龍眼大板黑瓜籽、小茴香、黃河蜜瓜、白蘭瓜等名優產品遠銷海外;甘草、鎖陽、髮菜、沙米等名貴野生資源極具挖掘潛力,開發前景看好。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主要有 煤 、 鹽 、 石膏 、 芒硝 、 石灰石 、 水晶石 、 磷 、 鐵 、 銅 、 鎳 、 鉀鹽滷水 等。其中煤炭總儲量為5.8億噸,主要分布於西大窯礦區、紅沙崗礦區;鹽總儲量約25.2萬噸;石膏儲量約70萬噸,分布在 狼刨泉山 和阿拉古山;石墨礦石總儲量667萬噸;石墨儲量60.083萬噸,分布在唐家鄂博山一帶;芒硝儲量738萬噸,分布於西硝池、白土井、湯家海子、蘇武山一帶;鐵礦儲量34.9萬噸,分布於紅崖山一帶。煤炭灰粉低、含硫量少,熱量在4000大卡左右,主要用於工業;石墨礦平均品位9.11%,是西北成礦條件較好的礦種;其餘礦種分布零散, 礦產品位 較低。經濟概況
民勤經濟發展充滿活力。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機遇下,民勤縣以建設生態縣為目
標,以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為基礎,突出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兩大重點,認真實施內調外引項目牽動、農業產業化拉動、科教興縣推動、城市和小城鎮帶動四大戰略,重點培育畜牧、飼草、瓜果、棉花四大基地,全力拉長礦產資源、棉花毛紡、草粉飼料、瓜果飲料、肉類麵粉、酒類釀造六條產業鏈,經濟社會步入發展快車道。2006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3.08億元,人均7600元,大口徑財政收入548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9元。民勤有優越的投資環境。全縣城鄉公路四通八達,移動固話暢通各村,工業園區設施齊全,特色餐飲風味獨特,住宿條件檔次齊全,投資政策優惠寬鬆。目前,全縣外資企業已發展到10多家。
民勤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熱土,有著無限廣闊的發展潛力;民勤縣一片翹首企盼的熱土,必將給投資者以豐厚的回報。走向開放的民勤已敞開大門,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此實地考察,洽談貿易,投資興業,旅遊觀光,共創偉業,再造輝煌。
民俗文化
甘肅武威國際“天馬”文化旅遊節是全市為促進旅遊產業開發,推動經濟快速發展而舉辦的盛大節會。為了積極配合市上辦好“天馬”文化旅遊節,全縣上下通過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全面展示民勤歷史文化特點,集中宣傳文化旅遊資源,進一步推進全縣旅遊資源的深度開發和旅遊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的建設和發展,為經貿合作、招商引資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通過六屆“天馬”節會的成功舉辦,全縣文化宣傳、旅遊產業開發、招商引資等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從整體上推動了對外開放,擴大了對外交流,進一步促進了全縣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通過大量的宣傳、推介和開發工作,提高了民勤的知名度,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拉長了旅遊產業鏈條,實現旅遊資源的最佳化配置,促進旅遊黃金線路的開發和旅遊景點建設,加快旅遊業的全面發展。
清代以來,每年端陽節和重陽節,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作詩添詞,吟詠比賽,其內容或憑弔先賢,或抒情言志,或寫景狀物,或頌揚、揭露時世。解放後,大躍進的1958年,詩擂颱風靡一時,無論工人、農民、幹部、學生都引亢高歌,詩座數以萬計。近幾年在機關單位、學校也常開發賽詩活動。2002年第一屆天馬旅遊節,縣上在蘇武山公園舉辦“品名優瓜果,頌蘇武精神”的品瓜賽詩會,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這是解放前縣城市民在元宵節的一種文化旅遊活動,元宵之時,縣城男女老少將做好各式燈籠提到燈山樓前集結,然後結隊遊行,同時在四街八巷擺設燈架,置放明燈蠟燭,亮如白晝,從遠處望去,燈火如海,閃閃灼灼,似同銀河。遊行畢將燈籠全部掛在燈山樓上,恰似燈山一座,解放後燈山樓被拆除,燈會隨之消失。而文化館舉辦的“元宵燈迷晚會”同樣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年年如故。
民勤小曲在全縣範圍非常流行,有“十里亭”、“繡荷包”、“下四川”、“小放牛”、“小姑賢”等60多個曲目。各種曲調各地在不同年代都添有不同內容的唱詞,或抄寫成冊,或心記口傳。每年正月,全縣城鄉各地組織的民間曲藝社相當活躍,成為一項重要的業餘文化活動。近年來,縣文化館曾多次組織人力走訪歌手,現場錄音錄詞,廣泛蒐集,薈萃成集,進行發行,供業餘演唱隊演唱。
社火是古代一種在社日祭祀土神的活動,後演化為秧歌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特別是現代,成為春節,元宵節的主要文化活動之一,社火陣容較大,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或數百人。場面壯觀,扮飾者有工、農、兵、士、商,扮演的戲劇人物有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白骨精、包拯及官人、仕女、滑稽人物、神話人物等,形式多樣,有鑼鼓隊、嗩吶隊、秧歌隊、花束隊、旱船隊、高蹺隊、舞龍隊、舞獅隊,內容豐富,有扭秧歌、舞龍、耍獅、搖旱船、踩高蹺、跑驢、大頭舞等。鬧社火從農曆正月初二日開始,元宵節後次日結束,時達半月之久。
早期廟會
1、廟會是早期最主要的文化旅遊活動,主要有槍桿嶺山廟會和朝山會。
槍桿嶺山廟會
槍桿嶺山在縣城東北90千米處,自清乾隆開墾柳湖以來,此山逐漸發展成為湖區一大遊覽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及九月九日,便於此山舉行隆重廟會。屆時,數千上萬民眾擁向槍桿嶺山,山上、山下雲集如蓋,或看戲,或游山、或趕做小買賣,或拜神求佛,非常熱鬧。解放後,槍桿嶺山廟拆除,廟會停止。
朝山會
蘇武山在縣城東南12千米處,自明清以來,山上相繼建成蘇武廟、百子娘娘廟、真君廟及蘇山書院等寺院建築,舊時傳說蘇武曾牧羊於此,故有牧羊澤、羊路、蒙泉亭、百字銘等古蹟、古物。明清之際,縣人常於每年四月初八及九月九登山朝拜,追念前賢。民國之後,于山上開設朝山會,推舉主持人,逢聖誕之期,擬定獻牲獻盤,一則景蘇、一則酬神。是日,城鄉民眾,攜兒帶女,紛至沓來。有焚香頂禮者,有送花鞋神袍者,也有求子者,還有學校學生,機關職員,參觀遊行於此,或表演戲劇,或舉行體育比賽活動,或登山賞景、參觀古祠舊宇。還有小商小販,雜耍角技,車馬輻輳,熱鬧如市。解放後,建築物拆除,朝山會停止。
端午節習俗
農曆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端午節”又稱“五月單五”、“重午節”、“端陽節”、“五毒日”、“娃娃節”、“五月節”、“女兒節”等。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解釋不盡一致。廣為流傳的要屬“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說”。據梁朝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愛國詩人屈原,遭讒不用,於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在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這一傳說在中國廣大地區家喻戶曉,影響深遠,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節繼承了古老的傳統,古風盎然,頗有情趣。民勤人過端午節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小孩子五毒兜、香荷包、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等。五毒兜肚主要流行於中國的西北地區,而陝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術意義。五毒是哪五毒,民間有不同的說法。一般是指蛇、蠍、蜘蛛、壁虎、癩蛤蟆等。這幾種動物都是帶毒的,咬人之後能使人中毒。特別是小孩更容易受到這些動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這些動物活躍的時期,所以在端午節時,民間用巫術的方法鎮壓五毒。繡制帶有五毒圖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這些都是帶有巫術意義的民俗事象,表示人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節日之前,小孩子,特別是不滿一周歲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來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紅色,五毒圖樣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綠色,用其它彩線搭配縫製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說是一件藝術品。有些做成短褲形狀,孩子整個夏天輪換著穿,一直穿到秋涼。因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歡,小孩穿上也開心。有些小孩可以穿兩三個夏天。小孩長大了不能穿了,母親還會把它像寶貝一樣收藏書起來。有的還會轉贈會別人,接受的人也會很開心,因為這不是人人都會做的,一般年輕人可能都不會做。
懸掛柳樹技
端午節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普遍流行的節日,每當此時,南方和北方的許多地區,家家戶戶都要在房門上懸掛柳樹技藉以避邪。
民勤人還有一種特有的習俗,大人在五月端陽節的前一天,細心的媽媽們為小孩子們編上各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花繩子,給小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腳腕上都戴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七的那一天,都取下來扔到房上,讓喜鵲叼著給在銀河相隔的牛郎織女搭橋,讓他們每年相會一次。在這個節日裡,民勤的媳婦們還要蒸上扇子,粽子帶著回娘家。
民勤人在吃粽子這一點上與別處稍有不同。粽子一般是棒塊狀,裡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樣喜歡用糯米、綠豆、豬肉、五香粉,而是在糯米里加紅棗、糯米,吃起來特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時候再加上蜂蜜特別香甜爽口。
喪葬習俗
舊時喪葬,很重視棺木,年逾60,就開始購備殮衣,請陰陽先生下羅盤看風水,擇墳地。棺木以松柏為料,內外用漆。壽衣以綢緞為料,備5至7件,甚至9件,男女皆用長袍。家貧者,臨時製備,無力講究,甚至卷席掩屍。
初喪,先請鄰居老翁、老嫗整容穿衣,蒙面,抬置地上。男停正寐中堂,女停內室。點燈一盞,合家穿白戴孝,焚紙哭泣,稱為“燒到頭紙”。小殮完畢,按男左女右,門外掛紙撮,大門旁立喪牌(訃文),上書死者生死時辰、孝子姓氏。當日向主要親戚報喪。與此同時,由護喪帶領孝子向家族鄰舍逐戶叩頭報喪,家中諸儀則由“主喪”善理。主喪普通由村中老成懂事者擔任。親友聞悉,帶燒紙前來弔喪。各方到齊,將屍入棺,稱作“大殮”。隨後,將棺柩放在靈堂、圍孝簾,掛魂幡,立銘旌,祭飯菜。孝子守靈,通宵不眠,俗稱“爬草窩”。第三日制孝服。第四日“蓋棺”。“蓋棺”,男,由戶族家長下“銀釘”(棺蓋上面用以連接棺體的扣);女,由娘家舅屬下“銀釘”,俱為木匠固釘。發矧前一天,村中人及親鄰朋友開始送禮,獻挽幛、輓聯、花圈,女兒送大齋、紙幡、金銀斗,並一一在靈前燒紙叩頭,焚香奠酒,請道士誦經。至夕,進行“棺燈”,所有參加奠祭之人,高擎火把,沿出殯路轉一圈。殯日,焚草於門。葬時,先祀土題主。程式大略為:主祭賓就位、柱香、焚表、奠酒、鞠躬、跪;初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詣神位前跪;行初獻禮、獻帛、獻爵、獻肴饌、讀祝文;行獻禮,獻帛、獻爵、獻肴饌;行三獻禮。余同前。平身復位,四叩首、五叩首、六叩首,起,詣神位前;賓辭神一揖,焚祝帛文禮畢。繼點主,程式大略為:賓就位,孝男持杖出帷,歇杖,請賓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賓行,賓就位,孝男持杖出帷,請主鞠躬、拜(四拜);捧主膝行,賓迎主一揖,磨墨,潤筆,刺左血,賓受筆、掉塵,去魂,啟內惶,平主;占內主通靈,合內函;點外主通神,點耳通竅,點天地,賓送主一揖,安主鞠躬拜(四拜);謝賓鞠躬拜(四拜);收杖入帷,燒紙,哀,禮畢。
發葬多在早晨進行,村人起靈(8人抬),孝子扯纖,孝女扶棺,鼓樂開路,疾趨而行。沿途扔撒紙錢,鳴鞭炮,遇十字路口則甩紙盆,棺柩入穴後,鄰人好友填埋擁冢、孝子行禮。焚紙致祭。葬後三日,孝男孝女要到墳地掊土圓墓。從死之日,以七計數稱為“頭七”、“二七”、“三七”……直至“終七”。每逢“七’’要到墳地請靈,特別是“三七”、“百日”、“周年”、“三年”,親友都來祭奠,屬父母之喪,必持服三年,士不應試,官不蒞任。
以上諸儀式,多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解放後,不斷地進行喪葬改革。國家幹部、職工喪後,一般都進行弔唁儀式,親友臂戴黑紗,胸佩白花,俯首致哀、繞靈柩一周,與遺體告別。機關單位多送花圈、挽幛,並召開追悼會,致悼詞。以土安葬或火化。農村中雖還有舊俗,但儀式已大簡,守孝三年已經消失.
婚娶
訂婚,意為男女婚事初定。先由媒人互相串通,就說想對親戚,男家就請算命先生“合婚”。如“合”,男女雙方就互換庚帖,“媒人”便將彩禮、衣物、妝奩送往女家。聘禮一般是二石四斗小麥,二十四塊銀圓。男女兩家商定吉日後,便舉行結婚儀式。也有不寫庚帖,單憑媒人口頭說媒定親的。解放後,由“介紹人”“架橋引線”,男女見面互贈禮物,初步同意後,女方家屬赴男方“看家”。歷經一段,互相了解,情投意合,雙方偕同介紹人購買衣物,約定日期,舉行訂婚儀式。“訂婚”時,一般是男方請來親朋好友設席款待。從此,婚事即定,年時節下,禮尚往來。
有的婚姻完全自主,自由戀愛,毋需媒人說合。也有不受彩禮的,不舉行訂婚儀式。結婚,俗稱“娶媳婦”。舊時,由男方擇定良辰吉日,女方同意後,即備辦結婚之事。親友為出嫁女子送禮物、衣服和錢幣,稱為“添箱”;為娶媳婦男子送賀禮、錢幣,稱為“賀喜”。結婚之日,男女盛裝,備轎車迎娶。女方送親的婦女稱之為“送親奶奶”,另有一小孩稱之為“壓轎兒”。陪新郎伴娶者必須是4人或者6人,其中有一婦女稱為“娶親娘娘”。至女家,將所帶“盤饃”(16個大饃頭)送給,並備有“壓禮”。用飯後,禮炮三遍,新娘由姐妹或嫂攙扶上“轎”車。也有“抱轎”的,即出嫁女坐在盛滿糧食的斗上,由兄長連人帶斗抱上轎車。後來坐斗除了,由兄長直接抱上轎車。至男家門口,男家以紅氈鋪地,迎新娘下車,有司儀唱禮:“新人下轎,大吉大利”。進街門時,男家事先在門檻前放上騾鞍、套簧(驢子拉磨的套具)。新媳婦要跨過騾鞍、套簧,然後進街門。這時唱禮的就唱:“新人跨騾鞍,一世保平安”,“新人跨套簧,進門就順當”。也有在車前布騾鞍的,跟前面講的一個意思。然後“拖婚”,即新郎用一條紅布由新娘牽著。踩著氈進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先。禮唱“領進新人拜寶堂,專借寶壺上面安”。禮畢,則入洞房,夫妻互拜。此時,小伙姑娘們俱來鬧洞房,多以要喜物(紅頭繩、荷包、香袋等)、打趣、猜謎、偷房等方式取鬧。取鬧時不拘禮節,習慣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燈、三日無大小”之俗。夜有“看酒”、“鋪床”諸儀。
三日,新娘入廚行參灶禮,新婦調羹,並敬祖先公婆等人。是日,親友作賀,東家酬以酒饌,盡歡而罷。
婚俗傳至民國中葉,如換庚帖,行彩納幣等儀,逐漸消失。解放後婚俗大改,繁禮縟節,大都取消。男女到法定結婚年齡,持介紹信到鄉(鎮)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選定日期舉行結婚儀式。婚前仍有“添箱”之俗,男方向女方送箱櫃、衣物、棉花、錢幣等。迎親時,新郎新娘多乘腳踏車、手扶拖拉
機或汽車(轎車)。結婚儀式較簡單,一般為參加婚禮者入席,宣讀結婚證書,主婚人講話,新郎新娘向來賓致敬(鞠躬)、新夫婦談戀愛過程,親友贈送禮品。主人設席,新郎新娘斟酒敬賓客,女家向幫事每人贈一手帕或一雙鞋墊,表示謝意。是晚,仍有“鬧洞房”的習慣。近年來,有的還旅遊結婚,一般只邀請親朋好友,以糖、果、煙、茶招待。
留須
男性至成年時,如上無老人,在家為長,並兒女將要成婚,不久即可當爺抱孫子時,便開始留須。留須為家庭喜慶之事,所以舊時人們一般都很重視。先擇一吉日(多在留須者生辰之日),請幾位親鄰好友,做長面飯殷勤款待。又於屋內設起香案,獻以盤供。留須者就坐案前,由“待招”(剃頭匠)開始剃頭刮臉,俟兩撇鬍鬚一旦見諸唇上,來客便馬上為之道賀,東家則設宴酬客,主客盡歡而罷。如系富豪之家,親族鄰友還要送重禮及對聯文章,用以誌慶。留須年歲,也有許多講究。要么在41歲、46歲,要么在5l歲、56歲或61歲、66歲。舊說逢一逢六所留為“生鬍子”,是為大好,其他時所留或則一般,
或則不太吉利。也有36歲即留須者,人謂之“充老”。這有兩種情形:一是年滿30,尚未得子,“瞎子”算命,說他命中應該老年得子,因之至36歲時便偷留鬍鬚,不老充老,希望早日得子;一是民國年間,派丁抓兵,人們為逃避兵役,就用留須充老等辦法加以抗拒和逃免。
留須一習,現在已基本消失。
拜壽
凡有老人之家,生辰之期,即約請幾位鄰舍老輩,共食長面飯,以表賀壽之意。豪門望族及富有之家,老人年過六旬,必設宴請客,舉行隆重的拜壽儀式。壽期開筵,賀客盈門,賀儀山積,壽額、壽帳、壽幔、壽聯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拜壽時,堂前設一大椅,先讓壽老人就座椅上,前面擺置一張方桌,盛設壽盤、壽麵、壽桃、壽果、壽酒等物。然後令家中兒孫小輩,依次雙雙為之叩頭拜壽。拜訖,再由客親晚輩照例叩拜。壽老人則正襟危座,接受拜禮。畢,親屬賓客,論輩入席就筵,盡歡而罷。
特色文物
瑞安堡俗稱“王團堡子”,位於民勤縣城西南郊3.5公里處的三雷鎮三陶村,建於民國二十七(1938)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系地方保全團長、地主王慶雲(字瑞庭)的莊堡,故取“瑞”、“安”二字為堡名。該堡座北向南,呈長方形,南北長90米,東西寬56.5米,占地面積5085平方米,堡內建築面積2394平方米。建築布局字排“一品當朝”,形呈“鳳凰單展翅”。迭次三道大門,呈分七庭八院,門樓亭閣八座,高脊瓦房一百四十餘間。其中有中西式客廳、佛堂、祠堂、寢室、客房、吸菸館、逍遙宮、雙喜樓、觀月庭、瞭望樓等。堡牆上有射擊孔、地道、暗堡、天井以及四通八達的人行道。真可謂步步機關,處處奇妙,布局獨特,寓意深刻。
瑞安堡作為地主莊院建築,其規模浩大,設計精巧,造工奇麗,古樸典雅而又富麗堂皇,令人嘆為觀止;又作為一軍事防衛型莊堡,其形勢崴峻,結構嚴密,巨細相諧,錯落有致,既有獨特性,又有完整性,確實是匠心獨運。該堡是我縣境內一處頗具藝術價值的文物保護單位,它集古今中外、南北建築風格於一身,融軍事防禦和日常居住為一體,真乃西部莊園之最。它是民勤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全國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
鎮國塔
鎮國塔位於民勤縣城西關民勤縣人民醫院西北角,建於明正統五(1440)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重修,光緒十年傾圮,是年邑人胡志緒又倡捐修復。1986年6月武威地區行政公署撥款五千元維修,現保存完好。
該塔通高12米,基高1米,周長16米,須彌座呈八角形,座上為細頸圓瓶形塔身,四面各有一小佛龕(即眼也光門),上部細長圍有十三法輪(即十三天),法輪上有八角傘蓋兩層,角上懸掛風鈴,傘蓋上置葫蘆形圓鐵塔頂,上鐫“康熙某年製造”字樣,塔頂上又覆銅質頂尖,整個塔身用條磚徹成,白灰抹面,為造型奇特,獨具風格的喇嘛教佛塔。
該塔分布面積為東西長40米,南北寬44米,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均為東西、南北長均為50米。東、南兩面至縣醫院院內,西至縣城西環路,北至縣城西大街。
鎮國塔為喇嘛佛塔,對於研究藏族喇嘛佛教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對研究古代建築也有極強的藝術價值。
聖容寺
聖容寺,又名大寺廟。位於民勤縣城西南隅,座北向南,東西寬50米,南北長118米,占地面積7900平方米。寺內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三聖殿(即中殿),藏經閣,魯班殿,觀音堂和前、中、後三院陪殿及僧舍。“文革”當中,該廟遭到很大破壞,後經恢復修繕,現前院為民勤縣聖容寺佛教協會和尚占用,進行佛事活動。中、後兩院為民勤縣博物館使用。
聖容寺始建於洪武初年,原址在縣城東北隅,明成化十三年(1477)移建今地,清道光十三年擴建山門,民國八年(1919)重修前中西廊房,1959年對整個寺內建築進行維修、彩繪,1983年和1986年又進行修繕。大殿系重檐歇山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當心間施斗拱五朵,其餘間各施三朵,殿內頂棚做船底式,系方格天花板構成,其斜面與平面滿繪佛像和雲彩,構成大面積彩畫,1987年5月又在殿內塑三座大佛和觀音金身,周邊塑十八羅漢像等。三聖殿為單檐前捲棚硬山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藏經閣系單檐懸山頂,二層樓閣,面寬五間,進深三間。聖容寺的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均為東西長55米,南北寬130米。東面隔路靠居民住宅,南面隔路接居民住宅,西面緊靠居民住宅,北面至工業品批發公司。
聖容寺為我縣現存最早,占地面積最大,殿舍最多,規模最大的寺廟,歷來為我縣佛教活動的場所和中心,因此極有觀賞和研究價值。
沙井柳湖墩遺址
沙井柳湖墩遺址是沙井文化的發祥地,因1923年瑞典人安特生考察發掘,首次在民勤沙井柳湖墩遺址發現而得名。遺址大部分被沙丘覆蓋,文化內涵多以夾砂紅陶為主,曾出土單耳、雙耳夾砂粗紅陶罐和圓鼓形簡狀杯、石斧和帶孔石刀等。文化層厚4米左右,在沙丘之間的灘地上滿布夾砂粗紅陶片、泥質紅陶片等,飾繩紋彩繪、條紋、三角文、鳥紋和草文等,還有青銅製的刀、三角鏃、金耳環、綠松石和貝殼等裝飾品。遺址位於民勤縣薛百鄉治沙站西南6千米的沙漠中,分布面積為東西長2千米,南北寬2千米,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為東西長2千米,南北寬2千米,北面、西面靠石羊河沙井林場,南面靠沙漠,東北面緊靠薛百鄉宋和村林場和長城村。沙井柳湖墩遺址為商周時期遺址,對研究沙井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旅遊景點
位於民勤縣紅沙梁鄉西部,地處巴丹吉林沙漠東緣,因場部南面三角城遺址而得名,現已完成人工造林10.6萬畝,封沙育林(草)13萬畝,有效治理風沙口9個,封育區植被覆蓋度由10%提高到41%以上,在西沙窩、紅沙梁、西渠段建成了一道長25公里、寬1—5公里的綠色屏障,保障了沿線的紅沙梁、西渠等鄉鎮48個村的15萬畝農田免受沙患,充分發揮了國營林場在造林綠化中的骨幹主力軍作用。
位於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下游,是沙漠地區的一座中型窪地蓄水工程,水庫面積30平方公里,設計庫容1.27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13400平方公里。水庫只有西面依紅崖山而建,其它三面都是人工所築,而且又修建在沙漠中,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罕見的,屬亞洲最大的人工沙漠水庫,1979年被中央電視台列為“中華之最”,被人們譽為“瀚海明珠”。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庫內游魚簇簇,野鴨戲水,水鳥穿梭,黑鶴長鳴。庫中有一座沙丘,鳥類時來歇腳,駱駝時來飲水,遊人時來沐浴,駱峰雄姿,天光漠色,都含蘊在水光波影之中。“聚龍亭”是水庫風光的精華所在地,仰視紅崖山巍然屹立,平視庫面碧波萬頃,水天一色。放水時節,河水從輸水洞飛流直下,氣勢宏偉。在水庫大壩下方,約有三百畝水域,活水常流,水質優良,清澈見底,有曲折逶迤的河灣景觀,有錯落飛流的人工瀑布。河內魚蝦閒遊,綠葦叢生,河旁垂柳低拂,亭台玉立,疏林、草地、水面、沙丘連成一片,環境幽美而清淨。庫區建有集游泳、沙浴等為一體的天然游泳場、供遊客休閒娛樂的蒙古包和各類風味小吃等設施,同時還可在寬闊、清淨的水面輕波蕩舟,消閒垂釣。這裡風景秀麗,景色宜人,江南水鄉、塞北田園、大漠風光經緯分明,又渾然一體,蔚為壯觀,是集休閒、娛樂、旅遊、度假為一體的遊覽勝地。
位於縣城東北隅,始建於80年代,占地面積290畝。公園劃分為中心廣場、安靜休息區、遊覽活動區、兒童活動區、貴賓接待區和公園管理區等幾個區域。近年來,通過向上爭取資金、政府扶持、社會集資、公園自籌等方式,修建了兒童公園、老人遊樂場、旱冰場、八角亭、碑亭等遊玩、休閒景點,並配套有賓館、餐廳、歌舞廳等休息、餐飲、娛樂服務設施。園內建有桃園、槐叢、草坪,喬木、灌木相間,綠蔭蔽日,廣闊的人工湖碧波蕩漾,是集遊覽、休憩、娛樂、餐飲服務為一體的公園。
位於蘇武鄉境內蘇武山下,距縣城約12公里,其東北鄰近騰格里沙漠,西鄰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40000多畝。蘇武山是全國唯一以“蘇武”命名的山,是漢中郎將蘇武牧羝之處,此處流傳著蘇武牧羊的動人傳說,具有傳奇和神話色彩。公園內已建成以蘇武廟為核心的黑河灘高效農業示範區、蘇武山葡萄莊園和中國道教生態林基地三大景區,景色秀麗,規模壯觀,防風固沙林偉岸挺拔,農田防護林縱橫交錯,日光溫室鱗次櫛比,片片葡萄園生機勃勃,是一個集現代化加工廠、花園式葡萄園、高效農業示範園為一體,融生態工程、節水工程為一身的工農業生態基地。蘇武山公園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既可以觀光生態農業的建設成就,又可進行野炊、狩獵等野外活動,,還可充分享受農家樂趣和田園風光,品嘗瓜果蔬菜和農家小吃,盡情暢享大自然的樂趣。特別是以蘇武文化為核心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極具開發和研究價值,實為觀光旅遊的好去處。
又稱東渠大廟,座落於民勤縣城東北約73公里的東湖鎮中學院內,廟宇原建無考,據傳約創建於清乾隆時。鹹豐年間尚“凜凜然,洵為柳湖大觀”。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民國年間擴建。該廟座北朝南,占地面積7144平方米,現存建築有山門及東西閣樓、中後大殿和前、中兩院的陪殿。山門樓為三間兩層木樓,結構為單檐歇山頂,握角起脊,周圍有廊。在山門的兩側有東西閣樓,東為文昌閣,西為魁星閣,均系單間,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廊。山門後有前後二院,前院之上為關帝殿,面寬三間,為單檐歇山頂,殿內壁畫造型別致,精妙絕倫,三國歷史巧妙融合其中,人物場景栩栩如生。殿前有東西陪殿四座,東陪殿北曰雷祖殿,南曰土地祠,西陪殿北曰馬祖殿,南曰城隍殿。後院為大成殿,面寬五間,進深二間,前面有廊,單檐歇山頂,殿前有東西陪殿各一座,東曰藥王宮(現已不存),西曰聖母宮。整體布局規模宏大,造型別具特色,雕刻玲瓏剔透,十分精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縣城東北25公里的雙茨科鄉中學院內,座西向東,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同治年間,山門北側木樓毀於戰亂,民國八年(1919)依照南木樓式樣重建。現存大廟僅有山門及南北兩側門樓,兩木樓又稱姊妹樓。二分大廟雙樓東西長12米,南北寬40米,占地面積480平方米,山門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單檐起脊,山牆已改建,兩木樓系二層重檐樓閣單間迴廊正方形,上層為歇山式六角攢頭,下層為四角飛檐。兩樓均通高12.96米,形制為傳統抬梁式木構架,現保存基本完好。整座建築檐下額枋、斗拱均為彩枋,雕刻、彩畫極精。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縣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修建,成化五年(1469)移建今址,俗稱“大寺廟”,寺院南北長約118米,東西寬約56.5米,占地面積6667平方米。坐北向南由山門、大雄寶殿、中殿、藏經閣組成一條中軸線,分前、中、後、觀音堂、聖母殿等五個院落,各院均有陪殿和齋房等,總計房屋163間,總建築面積2480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殿內頂棚由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構成,其斜面與平面上滿繪佛像彩雲,曰:“千佛頂”。其整體建造布局合理,設計精巧,造型別致,巍峨壯觀,是國內罕見的設計有“千佛頂”的寺廟,是縣內外主要的旅遊景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色餐飲
精選沙區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調料炒至微糊生香,備用。沙米碾制去殼後,於清水中煮綿,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為滾和時,下入手工麵條,佐以蔥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
羊肉沙米麵,米、面、肉、湯和而不粘,經緯分明,而又相互滲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淨,又具肉食的稠厚綿長。
民勤西瓜,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屬刀具,只在花蒂處,用大姆指甲掐一行印引,揮動巴掌,砰!砰!砰!嚓——一分為二,將乾饅頭摁入瓜瓤,食之,清涼爽口,是大漠中特有的美食。乾饅頭以出鍋後即置於烈日下曬乾的為上品,滲入瓜水時,可泛出濃濃的太陽味。太陽味兒的饅頭,放入口中,甘短甜清香,酥脆綿軟,嚼之有血有肉,有筋骨有骨,有聲有色,百吃不厭。食後肚圓體泰,身心清爽,豪氣頓生,始覺切成小牙牙兒的所謂“品瓜”乃小家碧玉兒氣,會大傷民勤西瓜的“神韻”。
重興麻辣魚
重興麻辣魚,料用紅崖山水庫正宗紅尾鯉魚,切成一寸許的短截,形狀扁圓,色澤呈淡黃色,清淡不膩。豆腐、白菜、蘑菇、洋芋、寬粉等薈萃在一起,雜然紛呈,就像是開群英會。
做麻辣魚,先將成品的麻辣醬、豆醬、乾辣椒、鮮蔥、鮮姜等用少許的清油爆炒兩三分鐘,然後兌水,水開後,將清油炸好的魚(一般切成一寸左右的方塊,用粉面纏過,用油炸至七八成熟)下入鍋中,滾煮十二三分鐘,用漏勺將漂浮在上面的碎佐料撈淨,下入時鮮蔬菜蒸煮燜焐4至5分鐘後出鍋。
吃魚肉喝魚湯。美食家們往往以魚湯代酒,別具情趣。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 |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
蘭州市 | 城關區 | 七里河區 | 西固區 | 安寧區 | 紅古區 | 永登縣 | 皋蘭縣 | 榆中縣 |
嘉峪關市 | |
金昌市 | 金川區 | 永昌縣 |
白銀市 | 白銀區 | 平川區 | 靖遠縣 | 會寧縣 | 景泰縣 |
天水市 | 秦州區 | 麥積區 | 清水縣 | 秦安縣 | 甘谷縣 | 武山縣 |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
武威市 | 涼州區 | 民勤縣 | 古浪縣 | 天祝藏族自治縣 |
酒泉市 | 肅州區 | 玉門市 | 敦煌市 | 金塔縣 | 瓜州縣 | 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 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
張掖市 | 甘州區 | 民樂縣 | 臨澤縣 | 高台縣 | 山丹縣 |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
慶陽市 | 西峰區 | 慶城縣 | 環縣 | 華池縣 | 合水縣 | 正寧縣 | 寧縣 | 鎮原縣 |
平涼市 | 崆峒區 | 涇川縣 | 靈台縣 | 崇信縣 | 華亭縣 | 莊浪縣 | 靜寧縣 |
定西市 | 安定區 | 通渭縣 | 臨洮縣 | 漳縣 | 岷縣 | 渭源縣 | 隴西縣 |
隴南市 | 武都區 | 成縣 | 宕昌縣 | 康縣 | 文縣 | 西和縣 | 禮縣 | 兩當縣 | 徽縣 |
臨夏回族自治州 | 臨夏市 | 臨夏縣 | 康樂縣 | 永靖縣 | 廣河縣 | 和政縣 | 東鄉族自治縣 | 積石山保全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合作市 | 臨潭縣 | 卓尼縣 | 舟曲縣 | 迭部縣 | 瑪曲縣 | 碌曲縣 | 夏河縣 |
(參見:甘肅省行政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