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是一個圍繞太平洋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的地區,有一連串海溝、列島和火山、板塊移動劇烈。它像一個巨大的環,圍繞著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東岸的美國阿拉斯加向南,經加拿大本部、美國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西部地區,到達南美洲的哥倫比亞、秘魯和智利,然後從智利轉向西,穿過太平洋抵達大洋洲東邊界附近,在紐西蘭東部海域折向北,再經裴濟、印度尼西亞、菲律賓,中國台灣省、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千島群島、堪察加半島、阿留申群島,回到美國的阿拉斯加,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 該地震帶發生的地震約占全球地震總數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0~70千米)、90%的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300~700千米)。

概述

環太平洋火山帶又稱環太平洋帶,這裡共有 活火山512座,占全球活火山數量的80%。 地球上90%的地震以及81%最強烈的地震都在該地帶上發生,第二個最猛烈的地震帶是從 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伸延至 喜馬拉雅山脈、地中海以及大西洋的阿爾卑斯帶,地球上6%的地震和17%最強烈的地震在這裡發生。第三個最猛烈的地震帶則是中大西洋脊。

範圍

環太平洋火山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南起南美洲的奧斯特島,經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脈,轉向西北的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向西南延續的是千島群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群島,全長4萬餘公里,呈一個向南開口的環形構造系。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國家有:阿根廷貝里斯玻利維亞巴西、 汶萊加拿大哥倫比亞智利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東帝汶薩爾瓦多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斐濟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印尼日本中國吉里巴斯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尼加拉瓜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巴拿馬秘魯菲律賓俄羅斯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湯加圖瓦魯美國。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海溝有:阿留申海溝布乾維爾海溝克馬迪克海溝日本海溝千島海溝馬里亞納海溝中美海溝、秘魯-智利海溝菲律賓海溝琉球海溝湯加海溝雅浦海溝。 環太平洋火山帶附近的板塊有:南極洲板塊、 澳洲板塊、加勒比板塊、可可斯板塊、歐亞板塊、胡安德富卡板塊、納斯卡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菲律賓板塊、南美洲板塊。

分布地區

南美洲地區

環太平洋火山帶也稱環太平洋火環,有活火山512座,其中南美洲笠迪勒拉山系安第斯山南段有30餘座活火山,北段有16座活火山,中段尤耶亞科火山海拔6723m,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再向北為加勒比海地區,沿太平洋沿岸分布著著名的火山有奇里基火山、伊拉蘇火山、聖阿納火山和塔胡木耳科火山。

北美洲地區

北美洲有活火山90餘座,著名的有聖海倫斯火山拉森火山雷尼爾火山沙斯塔火山胡德火山散福德火山。在阿留申群島上最著名的是卡特邁火山和伊利亞姆納火山。在堪察加半島上有經常活動的克留契夫火山,向擊千島群島和日本列島山島弧,著名火山分布在日本列島,如淺間山岩手山十勝岳阿蘇山三原山都是多次噴發的活火山。

亞洲地區

琉球群島至台灣島有眾多的火山島嶼,如赤尾嶼釣魚島彭佳嶼澎湖島七星岩蘭嶼火燒島等,都是新生代以來形成的火山島。火山活動最活躍的可算菲律賓至印度尼西亞群島的火山,如喀拉喀托火山、皮納圖博火山、塔勻火山、坦博拉火山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的培雷火山等,近代曾發生過多次噴發。

形成原因

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直接成因是板塊的移動和碰撞。火山帶東部是由於納斯卡板塊和可可斯板塊潛沒於向西移動的南美洲板塊之下。太平洋板塊的一部分以及細小的胡安德富卡板塊則潛沒於北美洲板塊之下。向西北移動的太平洋板塊的東北部分潛沒於阿留申群島弧之下,較西的部分則潛沒於堪察加-千島群島弧之下。太平洋板塊的南面部分情況較複雜,一些面積較小的板塊從馬里亞納群島、菲律賓、布乾維爾島、湯加和紐西蘭與其碰撞。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及阿爾卑斯帶之間,東北部的島嶼包括紐幾內亞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帶;南部及西部的蘇門答臘爪哇峇里弗洛里斯島帝汶島則靠近阿爾卑斯帶。

主要特點

環太平洋火山帶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岩漿噴發的產物,形成了鈣鹼性系列的岩石,最常見的火山岩類型是安山岩,距海溝軸150-300公里的陸地內,安山岩平行於海溝呈弧形分布,即成所謂的“安山岩線”。自海溝向陸地方向岩石有明顯的水平分帶性,一般隨與海溝距離增大而增大,依次分布為拉斑系列岩石、鈣鹼性系列岩石和鹼性系列的岩石。這裡的火山多為中心式噴發,火山爆發強度較大,如果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則往往造成嚴重的火山災害。

活動情況

世界火山和地震帶分布

環太平洋帶火山活動頻繁,據歷史資料記載全球現代噴發的火山這裡占80%,主要發生在北美、堪察加半島、日本、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被稱為“火山之國”,南部包括蘇門答臘。爪哇諸島構成的弧-海溝系,火山近400座,其中129座是活火山,這裡僅1966-1970年5年間,就有22座火山噴發,此外海底火山噴發也經常發生,致使一些新的火山島嶼出露海面。2012年11日16時38分,印尼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芮氏8.5級強震。隨後,17:27和18:43印尼又先後發生6.0級、8.2級地震。2012年12日6時44分,美國俄勒岡州外海發生5.9級地震,震源深度10.2公里。11分鐘後,台北時間12日6時55分(當地時間11日17時55分),墨西哥西南部米卻肯州發生6.4級地震。2012年12日15時06分和15時15分,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又先後發生6.0級和6.8級地震。這些地震都是地球處於地震活躍期的現象。有關專家也表示,2012年以後的未來十年,環太平洋火山帶7級以上地震可能高發。

地震事實

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西緣,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高達1000餘次。20世紀以來,芮氏6級以上的地震已超過50次。其中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房屋的73%,橫濱建築物的96%,死亡人數達14萬,使人們談起仍為之色變。1993~1995年,日本先後發生6次芮氏7級以上大地震。1993年1月15日北海道的釧路市發生7.5級地震;同年7月12日北海道奧尻島發生7.8級地震;1994年10月4日和9日北海道的釧路市又先後發生7.9級和7.3級地震;同年12月28日本州島北部青森縣附近海域發生7.5級地震;1995年1月17日阪神地區的7.2級地震;2011年在東京附近海域發生9級強烈地震並引發海嘯。因而,日本有“火山地震國”的稱號。  

自然災害分類導航

自然災害,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地震地震帶洪澇災害旱災
海嘯颱風火山災害龍捲風

海洋學相關知識(六)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海面水溫
漁期
生物噪聲
漁撈死亡係數
溶躍層
液壓活塞取芯器
海面散射
生源矽石
生源烴
溶解有機磷
海面帶斑
溶解有機物
溶解有機氮
溶解無機碳
生命效應
溶解旋迴
海色掃瞄器
瓣鰓類幼體
理論稀釋線
溯河魚
潮感電磁場
現場比容
溢油回收器
濕式潛水
環境荷載
潮余流
海解作用
消波裝置
狹溫種
狹深性生物
狹分布種
深海傳播
游泳底棲生物
海色指數
深水波
深層浮游生物
深淵浮游生物
深層流
潛水醫務保障
熱鹽結構
熱鹽對流
熱液過程
熱液循環
熱比容偏差
港口淤積
潛標
深淵層
港作船
深層水
漂游細菌
溫鹽深儀
漂流浮標
火山沉積 
溫鹽指標
灘面
灘角
灘脊
溫鹽圖解
潮能
溫帶種
深海粘土
海面混響
狂浪
生物帶
深淵環流
潮控三角洲
深層
潮升
潮位曲線
滯留時間
潮汐非調和常數
點礁
漫遊底棲生物
潮汐調和常數
潮上帶
混合潮
混合式防波堤
火山鏈
混合層聲道
激碎波
漁業管理 
潮齡
潮汐基準面
生物擾動
深海帶
潮下帶
潛流
生物侵蝕
生殖力
生態障礙
渤海沿岸流
潛水服
海膽幼體
漁獲量
潛水作業
潛堤
珊湖礁海岸
環礁
漁業資源
漁業海洋學
混合營養生物
狹鹽種
狂濤
灘肩
濱外壩
特徵種
濾食性動物
滯流事件
滯後效應
熱帶沉降
混合層
災變
溶解氧飽和度
涌浪
火炬臂 
火山弧
溶解有機碳
溶菌
深淵帶
潮混合
深淵動物
深海砂
潮波
潮溝
潮汐通道
海蝕台地
海蝕龕
港口陸域
港口設施
潮汐汊道
海難救助
漣波
潮間帶
生物區系
潮灘
潮流橢圓
漂浮生物
淡水舌
深海扇
潮汐能發電
海蝕作用
深海聲道
潮差
獵物
犧牲陽極
海蝕柱
特異性
游泳生物
牡蠣礁
炸藥震源
港灣海岸
潛水員
海退
生物發光 
生物淨化
生態系
港池
生境
生命支持系統
生化需氧量
港口腹地
環太平洋火山帶
港口工程
溫躍層
物理海洋學
燈船
燈塔
激波
涌潮
潮汐調和分析
混合
海龍捲
深海散射層
潮位 
海霧
潛水器
深海動物
深海丘陵
滑道
溶解氧
海蝕崖
灣流
潮汐表
演替
海陸風
漲潮
潮流
生態位
海蝕洞
環境海洋學
渤海
潮汐能
深海沉積
潛水病
深海平原
珊瑚礁
特提斯海
潮汐
濕地
漂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