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具有水下觀察和作業能力的活動深潛水裝置。主要用來執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開發和打撈、救生等任務,並可以作為潛水員活動的水下作業基地。又稱深潛器、可潛器。載人潛水器有堅固的耐壓殼,耐壓殼外裝有可減少航行阻力的外殼。艇上的蓄電池、高壓氣瓶等設備裝在非耐壓結構的外殼中,以提供一部分浮力。潛水器的動力裝置一般用蓄電池為能源,系纜潛水器則通過電纜由母船提供電能。潛水器一般裝有多個推進器,可朝不同方向運動。利用主壓載艙、重量調整裝置或縱傾調整裝置來控制潛水器的穩定。還有氧氣供給與二氧化碳吸收的環境控制裝置。潛水器還根據需要裝有羅經、深度計、障礙物探測聲納、高度深度聲納、方位探測聽音機和各種水聲通訊設備,以及供水下作業用的機械手、水下電視和照明設備。歷史發展
潛水器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1932年瑞士A.皮卡爾教授研製出第一個潛水器“弗恩斯-1”號;1934年美國也研製出試驗性潛水球。但均為用繩纜吊放的簡單潛水球,無水中活動能力,也無儀器設備。
1953年,美國製造了第一艘帶有小型電力推進器的“的里雅斯特”號潛水器,並於1960年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下潛到11000多米深處,創造了世界潛水最深紀錄。
從60年代起,潛水器普遍安裝機械手,擴大觀測視窗,改善機動性能,安裝必要的儀器設備,提高了水下作業能力,如“阿爾文”號潛水器(見彩圖)。這些潛水器小的不到1噸,大的有幾百噸。如美國1969年建造的核動力潛水器“NR-1”號,重達400噸,水下自持力達45天。
70年代初,研製了有供潛水員在水下出入的閘封出入口(或稱調壓艙)的潛水器,並研製出乾轉移型潛水器,可以在水下與潛艇或其他水下結構物對接,在常壓情況下實施人員或物資的輸送和轉移。1953年出現的無人潛水器,由於具備作業安全、方便以及經濟的特點,到70年代中期,開始有較大發展,並出現了無臍帶無人潛水器。一些國家還在研究無人無纜自航潛水器。到1981年為止,全世界已有12個國家建造和使用各種潛水器,累計數量達300多艘,其中無人潛水器100多艘。
主要用途
潛水器具有海底採樣、水中觀察測定以及拍攝錄象、照相、打撈等功用,廣泛套用于海洋基礎學科的研究和海洋資源的調查、開發,對這些領域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海洋學相關知識(六)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