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能

潮汐能

潮汐能是從海水面晝夜間的漲落中獲得的能量。它與天體引力有關,地球-月亮-太陽系統的吸引力和熱能是形成潮汐能的來源。潮汐能包括潮汐和潮流兩種運動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漲落中蘊藏著巨大能量,這種能量是永恆的、無污染的能量。早在11世紀,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就有利用潮汐能的水車,當時的潮汐水車被用來吸取總潛能中的一小部分能量,生產約30—100千瓦的機械能。我國的海區潮汐資源相當豐富,潮汐類型多種多樣,是世界海洋潮汐類型最為豐富的海區之一。這類發電又可分為三種形式:1. 單庫單向;2. 雙庫單向;3. 單庫雙向。在漲潮或落潮過程中,海水進出水庫,帶動水輪發電機發電。

概述

(圖)潮汐能潮汐能

潮汐能是指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的勢能,其利用原理和水力發電相似。潮汐能是以勢能形態出現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漲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勢能與動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兩種運動方式所包含的能量,潮水在漲落中蘊藏著巨大能量,這種能量是永恆的、無污染的能量。因月球引力的變化引起潮汐現象,潮汐導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漲落及潮水流動所產生的能量成為潮汐能。潮汐能的能量與潮量和潮差成正比。或者說,與潮差的平方和水庫的面積成正比。和水力發電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很低,相當於微水頭髮電的水平。潮汐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為人類的航海捕撈曬鹽提供了方便,更值得指出的是,它還可以轉變成電能,給人帶來光明和動力。

套用

海洋的潮汐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在漲潮的過程中,洶湧而來的海水具有很大的動能,而隨著海水水位的升高,就把海水的巨大動能轉化為勢能;在落潮的過程中,海水奔騰而去,水位逐漸降低,勢能又轉化為動能

世界上潮差的較大值約為13—15m,但一般說來,平均潮差在3m以上就有實際套用價值。潮汐能是因地而異的,不同的地區常常有不同的潮汐系統,他們都是從深海潮波獲取能量,但具有各自獨特的特徵。景觀抄襲很複雜,但對於任何地方的潮汐都可以進行準確預報

潮汐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發電。潮汐發電是利用海灣、河口等有利地形,建築水堤,形成水庫,以便於大量蓄積海水,並在壩中或壩旁建造水利發電廠房,通過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發電。只有出現大潮,能量集中時,並且在地理條件適於建造潮汐電站的地方,從潮汐中提取能量才有可能。雖然這樣的場所並不是到處都有,但世界各國都已選定了相當數量的適宜開發潮汐電站的站址。

意義

發展像潮汐能這樣的新能源,可以間接使大氣中的CO2含量的增加速度減慢。潮汐是一種世界性的海平面周期性變化的現象,由於受月亮和太陽這兩個萬有引力源的作用,海平面每晝夜有兩次漲落。潮汐作為一種自然現象,為人類的航海、捕撈和曬鹽提供了方便,更值得指出的是,它還可以轉變成電能,給人帶來光明和動力。

來源與形成

(圖)潮汐能的形成潮汐能的形成

潮汐能是由潮汐現象產生的能源,它與天體引力有關,地球-月亮-太陽系統的吸引力和熱能是形成潮汐能的來源。

潮汐能是由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中分別產生的周期性的運動和變化的總稱。固體地球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引起的彈性—塑性形變,稱固體潮汐能。

作為完整的潮汐科學,其研究對象應將地潮、海潮和氣潮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但由於海潮現象十分明顯,且與人們的生活、經濟活動、交通運輸等關係密切,因而習慣上將潮汐能一詞狹義理解為海洋潮汐。

現象

(圖)潮汐現象潮汐現象

真實月球引力和平均引力的差值稱為干擾力,干擾力的水平分量迫使海水移向地球、月球連線並產生水峰。對應於高潮的水峰,每隔24小時50分鐘(即月球繞地球一周所需時間)發生兩次,亦即月球每隔2小時25分鐘即導致海水漲潮一次,此種漲潮稱為半天潮。

潮汐導致海水平面的升高與降低呈周期性。每一月份滿月和新月的時候,太陽、地球和月球三者排列成一直線。此時由於太陽和月球累加的引力作用,使得產生的潮汐較平時高,此種潮汐稱為春潮。當地球、月球和地球、太陽成一直角,則引力相互抵消,因此而產生的潮汐較低,是為小潮。

各地的平均潮距不同,如某些地區的海岸線會導致共振作用而增強潮距,而其他地區海岸線卻會降低潮距。影響潮距的另一因素科氏力,其源自流體流動的角動量守恆。若洋流在北半球往北流,其移動接近地球轉軸,故角速度增大,因此,洋流會偏向東方流,即東部海岸的海水較高;同樣,若北半球洋流流向南方,則西部海岸的海水較高。

發電原理及形式

(圖)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發電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發電

發電原理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利發電原理類似,通過出水庫,在漲潮時將海水儲存在水庫內,以勢能的形式保存,然後,在落潮時放出海水,利用高、低潮位之間的落差,推動水輪機鏇轉,帶動發電機發電。差別在於海水與河水不同,蓄積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較大,並且呈間歇性,從而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結構要適合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

發電形式

潮水的流動與河水的流動不同,它是不斷變換方向的,潮汐發電有以下三種形式:

1)單池單向發電;

2)單池雙向發電;

3)雙池雙向發電。

發電具備條件

利用潮汐發電必須具備兩個物理條件。

第一,潮汐的幅度必須大,至少要有幾米。

第二,海岸的地形必須能儲蓄大量海水,並可進行土建工程

優缺點

潮汐能利用的主要方式是發電。潮汐發電的工作原理與常規水力發電的原理類似,它是利用潮水的漲、落產生的水位差所具有的勢能來發電。差別在於海水與河水不同,蓄積的海水落差不大,但流量較大,並且呈間歇性,從而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的結構要適合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具體地說,就是在有條件的海灣或感潮河口建築堤壩、閘門和廠房,將海灣(或河口)與外海隔開圍成水庫,並在閘壩內或發電站廠房內安裝水輪發電機組。海洋潮位周期性的漲落過程曲線類似於正弦波。對水閘適當地進行啟閉調節,使水庫內水位的變化滯後于海面的變化,水庫水位與外海潮位就會形成一定的高度差(即工作水頭) ,從而驅動水輪發電機組發電。從能量的角度來看,就是將海水的勢能動能,通過水輪發電機組轉化為電能的過程。中國資源

(圖)中國東海中國東海

中國潮汐能資源特點

一)蘊藏量十分可觀。

二)中國潮汐能資源的地理分布十分不均勻。沿海潮差以東海為最大,黃海次之,渤海南部和南海最小。河口潮汐能資源以錢塘江口為最豐富,其次為長江口,以下依次為珠江、晉江、閩江和甌江等河口。以地區而言,主要集中在華東沿海,其中以福建浙江上海長江北支為最多,占中國可開發潮汐能的88%。

三)地形地質方面,中國沿海主要為平原型和港灣型兩類,以杭州灣為界,杭州灣以北,大部分歸平原海岸,海岸線平直,地形平坦,並由沙或淤泥組成,潮差較小,且缺乏較優越的港灣壩址;杭州灣以南,港灣海岸較多,地勢險峻,岸線岬灣曲折,坡陡水深,海灣、海岸潮差較大,且有較優越的發電壩址。但漸、閩兩省沿岸為淤泥質港灣,雖有豐富的潮汐能資源,但開發存在較大的困難,需著重研究解決水庫的泥沙淤積問題。

開發利用

潮汐能是一種不消耗燃料、沒有污染、不受洪水或枯水影響、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在海洋各種能源中,潮汐能的開發利用最為現實、最為簡便。中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利用潮汐能,在這一方面是世界上起步較早的國家。1956年建成的福建省浚邊潮汐水輪泵站就是以潮汐作為動力來揚水灌田的。到了1958年,潮汐電站便在全國遍地開花。據1958年10月份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潮力發電會議”統計,已建成的潮汐電站就有41座,在建的還有88座。裝機容量有大到144千瓦的,也有小到僅為5千瓦的。主要都用於照明和帶動小型農用設施。如1959年建成的浙江溫嶺縣沙山潮汐動力站,1961年進一步建為電站,裝機容量僅40千瓦,每年可發電10萬千瓦·時,原建和改建總投資僅4萬元(人民幣,下同)。據1986年統計,其發電累計收入已超過投資的10多倍。中國尚在運行的潮汐電站還有近10座,其中浙江樂清灣的江廈潮汐電站,造價與600千瓦以下的小水電站相當,第一台機組於1980年開始發電,1985年底全面建成,年發電量可達1070萬千瓦·時,每千瓦·時電價只要0.067元。每年自身經濟效益,包括發電67萬元,水產養殖74萬元和農墾收入190萬元,總計可達330萬元。社會效益,以每千瓦·時電可創社會產值5萬元計,可達5000萬元。這是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潮汐電站,僅次於法國朗斯潮汐電站和加拿大安納波里斯潮汐電站,居世界第三位。

潮汐能是潮差所具有的勢能,開發利用的基本方式同建水電站差不多:先在海灣或河口築堤設閘,漲潮時開閘引水入庫,落潮時便放水驅動水輪機組發電,這就是所謂“單庫單向發電”。這種類型的電站只能在落潮時發電,一天兩次,每次最多5小時。

為提高潮汐的利用率,儘量做到在漲潮和落潮時都能發電,人們便使用了巧妙的迴路設施或雙向水輪機組,以在漲潮進水和落潮出水時都能發電,這就是“單庫雙向發電”,像上述江廈潮汐電站就屬這種類型。

然而,這兩種類型都不能在平潮(沒有水位差)或停潮時水庫中水放完的情況下發出電壓比較平穩的電力。於是人們又想出了配置高低兩個不同的水庫來進行雙向發電,這就是“雙庫雙向發電”。這種方式不僅在漲落潮全過程中都可連續不斷發電,還能使電力輸出比較平穩。它特別適用於那些孤立海島,使海島可隨時不間斷地得到平穩的電力供應。像浙江省玉環縣茅蜒島上的海山潮汐電站就屬這種類型。它有上下兩個蓄潮水庫,並配有小型抽水蓄能電站。這樣,它每月可發電25天,產電10000千瓦·時。為了抽水蓄能,它每月要以3千瓦·時換1千瓦·時的代價用去5000千瓦·時電來獲得供電的持續性和均衡性,故有一定的電力損失。

從總體上看,現今潮能開發利用的技術難題已基本解決,國內外都有許多成功的實例,技術更新也很快。

作為國外技術進步標誌的法國朗斯潮汐發電站,1968年建成,裝有24台具有能正反向發電的燈泡式發電機組,轉輪直徑為5.35米,單機容量1萬千瓦,年發電量達5.4億千瓦·時。1984年建成的加拿大安納波利斯潮汐電站,裝有1台容量為世界最大的2萬千瓦單向水輪機組,轉輪直徑為7.6米,發電機轉子設在水輪機葉片外緣,採用了新型的密封技術,冷卻快,效率高,造價比法國燈泡式機組低15%,維修也很方便。

中國自行設計的潮汐電站中,江廈電站比較正規,技術也較成熟。該電站原設計裝6台單機容量為500千瓦的燈泡式機組,實際上只安裝了5台,總容量就達到了3200千瓦。單機容量有500千瓦、600千瓦和700千瓦三種規格,轉輪直徑為2.5米。在海上建築和機組防鏽蝕、防止海洋生物附著等方面也以較先進的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最後兩台機組,達到了國外先進技術水平,具有雙向發電、泄水和泵水蓄能多種功能,採用了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星齒輪增速傳動機構,這樣既不用加大機組體積,又增大了發電功率,還降低了建築的成本。

潮汐發電利用的是潮差勢能,世界上最高的潮差也不過10多米,在我國潮差高才達9米,因此不可能像水力發電那樣利用幾十米、百餘米的水頭髮電,潮汐發電的水輪機組必須適應“低水頭、大流量”的特點,水輪做得較大。但水輪做大了,配套設施的造價也會相應增大。於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成為反映其技術水平高低的一種標誌。1974年投產的廣東甘竹灘洪潮電站就是一個成功的代表。它的特點是洪潮兼蓄,只要有0.3米高的落差就能發電,甘竹灘電站的總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平均年發電1030萬千瓦·時。它的轉輪直徑為3米,加上大量採用水泥代用構件,成本較低,對民辦小型潮汐電站很有借鑑意義。

套用現狀與前景

(圖)法國聖馬洛灣郎斯河口法國聖馬洛灣郎斯河口

由於常規電站廉價電費的競爭,建成投產的商業用潮汐電站不多。然而,由於潮汐能蘊藏量的巨大和潮汐發電的許多優點,人們還是非常重視對潮汐發電的研究和試驗。

據海洋學家計算,世界上潮汐能發電的資源量在10億千瓦以上,也是一個天文數字。潮汐能普查計算的方法是,首先選定適於建潮汐電站的站址,再計算這些地點可開發的發電裝機容量,疊加起來即為估算的資源量。

20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家開始研究潮汐發電。第一座具有商業實用價值的潮汐電站是1967年建成的法國郎斯電站。該電站位於法國聖馬洛灣郎斯河口。郎斯河口最大潮差13.4米,平均潮差8米。一道750米長的大壩橫跨郎斯河。壩上是通行車輛的公路橋,壩下設定船閘、泄水閘和發電機房。郎斯潮汐電站機房中安裝有24台雙向渦輪發電機,漲潮、落潮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5億多度,輸入國家電網。

1968年,前蘇聯在其北方摩爾曼斯克附近的基斯拉雅灣建成了一座800千瓦的試驗潮汐電站。1980年,加拿大在芬地灣興建了一座2萬乾瓦的中間試驗潮汐電站。試驗電站、中試電站,那是為了興建更大的實用電站做論證和準備用的。

(圖)中國長江三峽水電站中國長江三峽水電站

世界上適於建設潮汐電站的20幾處地方,都在研究、設計建設潮汐電站。其中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庫克灣、加拿大芬地灣、英國塞文河口、阿根廷聖約瑟灣、澳大利亞達爾文范迪門灣、印度坎貝河口、俄羅斯遠東鄂霍茨克海品仁灣、韓國仁川灣等地。隨著技術進步,潮汐發電成本的不斷降低,進入2l世紀,將不斷會有大型現代潮汐電站建成使用。

中國潮汐能的理論蘊藏量達到1.1億千瓦,在中國沿海,特別是東南沿海有很多能量密度較高,平均潮差4~5m,最大潮差7~8m。其中浙江、福建兩省蘊藏量最大,約占全國的80.9%。我國的江夏潮汐實驗電站,建於浙江省樂清灣北側的江夏港,裝機容量3200kW,於1980年正式投入運行。

中國水力資源的蘊藏量達6.8億kW,約占全世界的1/6,居世界第1位,建成後的長江三峽水電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1820萬kW。

分布

中國海岸線曲折,全長約1.8x104km,沿海有6000多個大小島嶼,組成14000km的海島岸線。漫長的海岸蘊藏著十分豐富的潮汐能資源和很多優越的潮汐電站站址。全國潮汐能理論蘊藏量大約為0.11TW,年發電量約為2750X108kw·h;可供開發的約3580x104kw,發電量為870x108kw·h/a。如果把港灣面積和潮差更小一些的地點計算在內,其數字則會更大。中國潮汐動力資源的開發條件較好,一般潮差都在1m以上,平均潮差達2m,堤長能量為0.5x108kw·h/km。規模在lx108kw·h以上的潮汐總能量為2310X108kw·h,占潮汐能資源總量的80%以上。潮差3m以上,堤長能量為lx108kw·h/km,規模在1X108kw·h以上的潮汐能資源總能量達1940X108kw·h,占7%。

盤點世界上的綠色能源

綠色”能源有兩層含義:一是利用現代技術開發乾淨、無污染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二是化害為利,同改善環境相結合,充分利用城市垃圾淤泥等廢物中所蘊藏的能源。據《衛報》2009年6月10日報導,昨天,中國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中國正計畫在未來10年內大幅增加對風能太陽能的利用,並堅信到2020年在綠色能源的使用上趕上歐洲先進水平,使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占到總能源的20%。

海洋學相關知識(六)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海面水溫
漁期
生物噪聲
漁撈死亡係數
溶躍層
液壓活塞取芯器
海面散射
生源矽石
生源烴
溶解有機磷
海面帶斑
溶解有機物
溶解有機氮
溶解無機碳
生命效應
溶解旋迴
海色掃瞄器
瓣鰓類幼體
理論稀釋線
溯河魚
潮感電磁場
現場比容
溢油回收器
濕式潛水
環境荷載
潮余流
海解作用
消波裝置
狹溫種
狹深性生物
狹分布種
深海傳播
游泳底棲生物
海色指數
深水波
深層浮游生物
深淵浮游生物
深層流
潛水醫務保障
熱鹽結構
熱鹽對流
熱液過程
熱液循環
熱比容偏差
港口淤積
潛標
深淵層
港作船
深層水
漂游細菌
溫鹽深儀
漂流浮標
火山沉積
溫鹽指標
灘面
灘角
灘脊
溫鹽圖解
潮能
溫帶種
深海粘土
海面混響
狂浪
生物帶
深淵環流
潮控三角洲
深層
潮升
潮位曲線
滯留時間
潮汐非調和常數
點礁
漫遊底棲生物
潮汐調和常數
潮上帶
混合潮
混合式防波堤
火山鏈
混合層聲道
激碎波
漁業管理
潮齡
潮汐基準面
生物擾動
深海帶
潮下帶
潛流
生物侵蝕
生殖力
生態障礙
渤海沿岸流
潛水服
海膽幼體
漁獲量
潛水作業
潛堤
珊湖礁海岸
環礁
漁業資源
漁業海洋學
混合營養生物
狹鹽種
狂濤
灘肩
濱外壩
特徵種
濾食性動物
滯流事件
滯後效應
熱帶沉降
混合層
災變
溶解氧飽和度
涌浪
火炬臂
火山弧
溶解有機碳
溶菌
深淵帶
潮混合
深淵動物
深海砂
潮波
潮溝
潮汐通道
海蝕台地
海蝕龕
港口陸域
港口設施
潮汐汊道
海難救助
漣波
潮間帶
生物區系
潮灘
潮流橢圓
漂浮生物
淡水舌
深海扇
潮汐能發電
海蝕作用
深海聲道
潮差
獵物
犧牲陽極
海蝕柱
特異性
游泳生物
牡蠣礁
炸藥震源
港灣海岸
潛水員
海退
生物發光
生物淨化
生態系
港池
生境
生命支持系統
生化需氧量
港口腹地
環太平洋火山帶
港口工程
溫躍層
物理海洋學
燈船
燈塔
激波
涌潮
潮汐調和分析
混合
海龍捲
深海散射層
潮位
海霧
潛水器
深海動物
深海丘陵
滑道
溶解氧
海蝕崖
灣流
潮汐表
演替
海陸風
漲潮
潮流
生態位
海蝕洞
環境海洋學
渤海
潮汐能
深海沉積
潛水病
深海平原
珊瑚礁
特提斯海
潮汐
濕地
漂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